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那可是相当有韵味!“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先来说说这开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这一上来就给咱们营造了一种苍凉、悠远的氛围。
想象一下啊,曾经凤凰在这台上翩翩起舞,那得多热闹,多神奇。
可如今呢,凤凰飞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台和默默流淌的江水。
就好像小时候咱们特别喜欢去的那个游乐场,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后来长大了再去,发现一切都变了样,那种失落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两句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曾经繁华的吴宫,如今花草都把小径给掩埋了;那些晋代的达官贵人,也都成了一抔黄土。
我上次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宫殿遗址,看着那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心里就想到了这两句诗。
当时阳光斜照下来,光影交错,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衰败,那种历史的沧桑感真的是无法言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画面感简直绝了!三座山若隐若现地矗立在青天之外,长江被白鹭洲分成了两条水道。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是多么壮阔的景象啊!我有一次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就有点像诗中描绘的这种感觉,让人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
最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把自己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些浮云就像是挡住了他的视线,让他看不到长安,心中充满了忧愁。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困难就像浮云一样,挡住了我们前进的路,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助。
整首诗,李白既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他用生动的笔触,把历史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读来感慨万分。
这就是李白的魅力,他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李白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导语】《登⾦陵凤凰台》是诗⼈李⽩登⾦陵凤凰台⽽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李⽩的七⾔律诗《登⾦陵凤凰台》,欢迎阅读! 《登⾦陵凤凰台》 唐•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赏析】 诗的⾸联写的是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台曾呈现百鸟朝凤的景象,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再登凤凰台却是“凤去台空江⾃流”,诗⼈不禁起了历史的兴衰之感。
颔联诗⼈由眼前之景进⼀步⽣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也⼀去不复返了,吴国昔⽇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代风流⼈物也早已进⼊坟墓。
颈联由抒情转为写景,诗⼈把⽬光投射到了眼前的⼭河,只见,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如落青天外;秦淮河西⼊长江,被⽩鹭洲横截,江⽔⼀分为⼆,形成两条河流。
这两句境界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整体地表现出来。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两句由景再次转为抒情,表现出诗⼈对现实的关⼼,对政治的担忧。
“浮云”在这⾥只*邪之⼈,⽽“⽇”则是帝王的象征,因此“浮云蔽⽇”暗⽰着皇帝被*邪之⾂蒙蔽,远离贤⾂,使⾃⼰报国⽆门。
结合李⽩的⾝世可知,诗⼈追求⼊仕,渴望有所作为,却受到*邪的排挤⽽离开长安,他的才能⽆从施展,⼼中是充满愤懑愁苦的,因此末句感叹“长安不见使⼈愁”,“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这是诗⼈登⾼眺望长安的结果,亦是“愁”所产⽣的原因。
⼀则感叹报国⽆门,⼀则表达对朝政的担忧。
扩展阅读:李⽩的诗词思想 盛唐国⼒强盛,多数⼠⼈渴望建功⽴业。
李⽩以不世之才⾃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定,海县清⼀”的功业⾃许,⼀⽣⽮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鹏、天马、雄剑⾃⽐:“⼤鹏⼀⽇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
【唐诗三百首】登金陵凤凰台 赏析

【唐诗三百首】登金陵凤凰台赏析【唐诗三百首】登金陵凤凰台赏析在凤凰台上,凤凰游泳,凤凰到太公河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座半山落在蓝天下,两条河分为白鹭岛。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金朝:指东晋。
穿越南方后,它也在金陵建立。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程谷秋:意思是这些人物留下了一堆古墓。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片蓝天:描述它离我们很远,看不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岛:位于南京水西门外的古长江中沙洲,因白鹭聚集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翻译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当风吹到台湾时,只剩下长江的流水一天一天。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金朝的名家也成了古墓和荒山。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鹿洲将秦淮河分为两条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为什么人们担心在长城爬得高?赏析李白很少写正体诗,但他的诗是唐代正体诗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与崔浩的《登黄鹤楼》相比,这首诗可以说是“奋力克敌制胜”。
虽然这副对联是一幅动人的图画,但它的意义远比崔诗中的对联深刻。
结语表达了对国王的爱,表达了对国家的悲痛,这一点尤其深远。
但就大胆的眼光而言,李嘉诚的诗歌远不如崔天凯的诗歌华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
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
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豪门贵族。
丘:坟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分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经典诗作。
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以登临金陵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望,想起凤凰台的传说,曾经有凤凰在此栖息,如今凤凰已去,只剩下空旷的台榭和依旧流淌的江水。
这两句以传说开篇,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繁华易逝、世事无常的哲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的目光从凤凰台转向周边的历史遗迹。
昔日吴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花草丛生,掩盖了幽静的小路;晋代的达官显贵们也都化作了一抔黄土,只留下一座座古墓。
这里通过对吴宫和晋代的回忆,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描绘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色。
三山在青天之外若隐若现,白鹭洲把长江水一分为二。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金陵的山水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然而,在这美景之中,诗人的内心却并不平静。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蒙蔽君主。
诗人身处金陵,却心系长安,他渴望能够回到政治中心,一展抱负,但现实却是奸臣当道,自己壮志难酬。
长安的不见,让他满怀忧愁。
这里既有对政治黑暗的批判,也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对仗工整,语言流畅自然。
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不仅在句式上对仗,而且在内容上相互映衬,将历史的兴衰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将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融合在一起,情感复杂而深沉。
他既为历史的无常而叹息,又为自己的遭遇而悲愤,同时还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意境美。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联写山水之阔,却若有寓意:
三山半落青天外→写云雾笼罩着三山, 彷佛国君被群小包围而不得见;
一水中分白鹭洲→写白鹭洲所中分的二 水,暗喻君臣被奸邪所离间,不得相见。
站在台上,看到金陵所见的三山二水,而极 目西眺,长安终不可见,故引出尾联。
❖ 总为浮云能蔽日: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 进谗,使忠臣无由进言。此如玄宗宠幸杨贵妃、杨 国忠、李林甫等,荒废朝政。
❖ 心情:吊古而伤今
→登台想象吴宫繁华景象,晋代显贵风流事迹,如今 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 吊古 →因思一朝既衰,便被取代,大唐盛世已成过往,唐 室岌岌可危,遂发忧叹。 → 伤今
❖ 作法:前后对比,表现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宫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 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丘:凄凉景致 →人事已非,而江山如故,所以往下笔锋一转,由古 转今,接着描台上所见的实景:三山和二水。
3、注意分析形象。诗中的人物动作、景物形态、气 氛都能传情达意。
4、注意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诗中意象的组合,经 过联想、想象,领悟诗人的良苦用心。
诗歌鉴赏八项注意
5、注意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都处在统 一的意境(或主题)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有 正确的理解或判断。
6、注意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词是哪一个?在对全诗整 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 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愁
▪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 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意在思君
❖ 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自伤遭逐,眼见天上浮云杳 杳,不见长安,不觉兴起无穷愁思。
→意在忧国
❖ 尾联归结主旨:不但思君忧国,而且自伤谗废。安 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 未收复,不能不为朝廷忧伤。而此身无由自达,抱 负终归虚想,亦不能无自伤之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见唐室倾危,想起昔时凤凰鸟游憩 此地的传说,是怀古之情,也是对盛世的期 待,而今凤凰不再,此地空无所有,只有江 水依旧东流,此中深致忧国之慨。
晋代衣冠
▪ 指东晋时王、谢等显贵世家。 ▪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
元帝时改都金陵。唐代原都长安,因为 安史之乱,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同属 偏安政权,便有倾覆之忧。
7、注意抓住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能 体现主旨的字、词或句。如《饮酒》中的“心远”。
8、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诗 中的人物动作、景物形态、气氛都能传情达意。
登金陵凤凰台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写作背景
唐代安史之乱,迫使玄宗迁蜀避难, 太子即位于宁夏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 事件流放夜郎。白心雄万夫,欲大有作 为,惟不得重用。眼见江山陵夷,感慨 国难未已,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惟自 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 首句用凤凰来去引出全诗,是以怀古起兴。
古代以凤凰为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凤 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之世出现,因此古代都 以凤凰鸟的出现为治世祥瑞之征,李白乃以 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关于凤凰台
❖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 间有凤凰集于此山,山和台因此得名。
关于李白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共称“李 杜”。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 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古代诗歌分类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题目上有的加“歌”“行” “吟”“引”等名称)
律 诗 近体诗 绝 句
七律(如杜甫《登高》) 五律(如王维《》) 七绝(如高适《》)
五绝(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歌鉴赏八项注意
1、注意诗题。如《登金陵凤凰台》。
2、注意作者。了解著名诗人的生平、风格等。如李 白的飘逸奔放,柳永的缠绵悱恻,稼轩的壮阔雄奇, 黄庭坚流畅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