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登金陵凤凰台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登金陵凤凰台原文详解以及登金陵凤凰台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解: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202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各地试题精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各地试题精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各地试题精编(含答案解析)(2023·湖北襄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中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词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B.“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C.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霹雳”等多个典故。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霹雳’等多个典故”表述错误。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故“八百里”是典故;“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沙场”指战场;“霹雳”指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故“五十弦”“沙场”“霹雳”不属于历史典故;故选C。

2.请你为这首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名句点赞,请写出你点赞的理由。

【答案】这句词的意思是: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

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所以我为这句名句点赞。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诗意着重体会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语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之时。

辛弃疾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后来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答案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金陵凤凰台》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通过“吴宫花草”与“晋代衣冠”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吴宫花草”象征着昔日的繁华与荣耀,而“晋代衣冠”则代表着曾经的权贵和显赫。

如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已埋没在幽径之中,成为古丘,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通过对“浮云蔽日”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透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深意?答: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国破家亡、山河依旧的景象。

诗人通过“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山河依旧的无奈;通过“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战乱后城市的荒凉与萧条。

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4. 这首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人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描绘了战争的持续和激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家书的珍贵如同万金,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高中古代诗歌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代诗歌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1. 请分析这首诗中的“网”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答案:“网”字在诗中用以形容“小雨”,将“丝丝”的形态与“网”相联系,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细腻和连绵,如同一张网一样笼罩着春天。

这样的用词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察。

同时,“网”字也隐含了一种束缚和限制的意味,暗示着春天的美好时光即将逝去,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无奈之情。

2.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意境。

通过“小雨丝丝”“落花狼藉”“车尘不到”“宿鸟声中”等意象,诗人描绘了一个春日黄昏时分,小雨淅沥、落花满地、人迹罕至、鸟声四起的景象。

这样的意境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寞。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二、诗歌默写(共6分)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离骚》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即使遭受贬谪,也要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坚定信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登高》中,杜甫以“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年老多病、独自登高远望的孤独与无奈。

(杜甫《登高》)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诗歌理解(共1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 “凤去台空江自流”一句中,“自”字有何表达作用?(3分)答案:“自”字在句中表达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强调了凤凰台空无一人,江水依旧流淌的景象。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请写出该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请写出该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请写出该诗中体现诗人报国无门心情苦闷的句子1. 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愁表现了诗人什么的感慨《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

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

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第13课《唐诗五首》练习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练习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东皋.(gāo) 千载.(zài) 鹦.(yīng)鹉洲B.落晖.(huī) 属.(shǔ)国荆.(jì)门外C.驱犊.(.dú) 日暮.(mù) 带禽.(qíng)归D.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mò)马蹄2.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皋薄.暮望(接近)牧人驱犊.返(小牛,这里指牛群)B.芳草萋萋..鹦鹉洲(草木茂盛的样子)白云千载空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C.长河..落日圆(指黄河)萧关逢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D.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几处早莺争暖树..(温暖的树)4. 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D.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下面诗句运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 萧关逢候骑B. 长歌怀采薇C. 月下飞天镜D. 属国过居延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过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C.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请教他人时常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年龄时常说“贵庚”,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

八年级上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阅读理解、赏析分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阅读理解、赏析分类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阅读理解、赏析试卷一、单选题1.(2023八上·青山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凉月②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凉月:新月。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眉月新柳,相映成趣。

B.第二句转写水色山影,诗人在欣赏镜子中映出的两岸秀色。

C.三、四句诗人听到滩声哗哗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奔滩而上的情景。

D.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2.(2023八上·随州期中)古诗词阅读,完成小题。

钓阁郑损小阁惬幽寻,周遭万竹森。

谁知一沼内,亦有五湖心。

钓直鱼应笑,身闲乐自深。

晚来春醉熟,香饵任浮沈。

【注】①沼:小池。

②五湖心: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典,指隐退江湖之志。

③浮沈: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惬幽寻”和“万竹森”介绍了钓阁幽僻惬意的环境。

B.颔联中“谁知”和“亦有”可看出诗人原本对钓阁不以为然。

C.颈联中“鱼应笑”和“乐自深”说明诗人并不以钓到鱼为乐。

D.尾联中诗人熟睡于岸边,是其悠然享受此时闲适生活的体现。

3.(2023八上·中山期中)根据知识提示和对诗意的理解,填在下面这首诗空缺部分最合适的一项是()关于律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和子由滝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____, ____。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A.鸿雁不堪愁里听,云中况是客中过。

B.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

篇一:唐朝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风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登金陵凤凰台》教案1(沪教版第二册)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
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

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
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