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院机能学实验设计(陈秀金)

合集下载

37临床医学本科机能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37临床医学本科机能学实验(二)教学大纲

机能学实验大纲供临床医学七年制及五年制本科专业用机能实验室2012年修订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 (3)前言3实验一实验动物的捉持法和给药法 (5)实验二动物病理模型的复制 (5)实验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兔血压的作用 (5)实验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蟾蜍腹直肌的影响 (6)实验五吗啡的镇痛作用 (7)实验六氯丙嗪的安定和抗激怒反应作用 (8)实验七有机磷药物的中毒及其解救 (9)实验八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9)实验九缺氧 (10)实验十实验性酸中毒 (11)实验十一出血性休克 (12)实验十二急性右心衰竭 (12)实验十三急性肝损害及氨的毒性作用 (13)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前言机能学实验课程是医学专业基础的重要课程之一,涵盖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基本实验内容。

通过补充、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突出了该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机能学实验课程包括机能学实验(一)和机能学实验(二)两个部分。

本大纲为机能学实验(二)制定。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以实验操作为主,通过系统的介绍机能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机能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整体、离体器官的实验。

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以及插放录象带或光盘,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机能学实验技术。

还通过自学使学生了解与机能学相关的生物电子学基础理论,部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能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包括广泛查阅文献,确定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最好能写出研究论文。

通过机能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机能学实验(二)大纲机能实验学(二)内容包括:机能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经典印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临床机能学实验报告

临床机能学实验报告

临床机能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临床机能学实验的模拟操作,掌握临床机能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解和诊断能力。

二、实验原理临床机能学是通过测量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诊断方法。

它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泌尿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三、实验器材1. 神经系统功能测试仪2. 心血管系统功能测试仪3. 呼吸系统功能测试仪4. 消化系统功能测试仪5. 泌尿系统功能测试仪6. 免疫系统功能测试仪四、实验步骤1. 带上适当的实验服装和防护装备。

2. 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依次操作各个功能测试仪进行测试。

3. 神经系统功能测试:通过测试仪记录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感觉、运动、平衡等。

4. 心血管系统功能测试:通过测试仪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况。

5. 呼吸系统功能测试:使用呼吸系统功能测试仪测量肺活量、呼吸频率等指标,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

6. 消化系统功能测试:通过消化系统功能测试仪检测胃酸、胆囊功能等,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状况。

7. 泌尿系统功能测试:使用泌尿系统功能测试仪测量尿液的容量、pH值等指标,确定泌尿系统的功能状态。

8. 免疫系统功能测试:通过免疫系统功能测试仪检测白细胞、抗体等指标,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状况。

9. 完成所有测试后,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神经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的感觉、运动和平衡功能均正常。

2. 心血管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的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正常。

3. 呼吸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的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在正常范围内。

4. 消化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的胃酸、胆囊功能正常。

5. 泌尿系统测试结果显示,实验对象尿液容量、pH值符合正常标准。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大纲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大纲
三.完成实验的条件
1.仪器设备情况
2.实验动物情况
3.药品试剂来源
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注意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近五年的不少于5篇
二.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目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实验动物设计,实验专业设计,实验统计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可行性分析,预期结果,实验设计工作时间安排)。
(一)实验设计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设计目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动物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大纲
实验名称:
课题来源:自选
设计班级:
设计人员:
设计日期:
指导老师: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xxxx年制
一、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实验设计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的与意义:(指出为什么要做这实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文献必须标明特殊标记
存在的问题:
2.实验专业设计
3.实验统计设计
(1)随机:
(2)对照:
(3)重复:
(4)统计数据收集:(三线表)
(5)统计数据分析
4.实验方法设计
4.1实验技术路线
实验技术方法
(1)随机抽样:
(2)实验编号与分组:
(3)处理措施:
(4)模型复制:
(5)指标检测:
(三)可行性分析
(四பைடு நூலகம்预期效果
(五)实验设计工作时间安排

《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等)

《机能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机能实验学是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基础,通过对三学科实验教学的优化、融合、重组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是以动物实验和人体功能观察为手段,探讨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机能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基本的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实验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局部手术操作;掌握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处理;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和实验报告的正确书写,从而提高对功能学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科学工作严谨求实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临床妇产、急救医学、眼耳鼻喉科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医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实验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68学时。

四使用教材:《机能学实验指导》,自编,石京山,4版,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概述一教学目的(一)明确机能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每一次实验,在实验中不断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掌握BL-410、BL-420E和ASB240U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操作。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是研究人体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设计一个医学机能学实验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研究目的和假设: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例如探索某种药物对人体心脏功能的影响。

2. 受试者选择:选择适合的被试者,例如健康人群或特定病患群体。

3. 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设置:将受试者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接受需要研究的干预措施,控制组则不接受。

4. 变量测量:选择恰当的测量指标,例如心率、心电图改变等,以便评估干预对机能的影响。

5. 随机分配: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以减少实验误差。

6. 盲法:实验人员可以使用盲法,即受试者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组别,以减少主观干预的可能性。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干预对机能的影响是否有统计
学意义。

8. 伦理考虑:确保实验过程符合伦理原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起来,医学机能学实验的设计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受试者和测量指标,合理设置控制组和实验组,采用随机分配和盲法等方法来控制实验误差,并严格遵守伦理原则。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41页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41页

医学机能学实验设计41页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一种通过仪器检测人体生理功能,了解身体机能状态的实验。

在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

下面将分别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核心,也是实验进行的初衷。

在医学机能学实验中,实验目的一般是为了探究某一生理功能的特征,评估生理状态的变化,或者研究某些治疗手段的效果等。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明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应该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例如正常人、疾病患者或特定人群。

(2)确定具体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应该具有明确的实验内容,例如检测某一生理指标的变化、评估某种治疗手段或对比不同人群的生理指标等。

(3)可操作性:实验目的应该能够被实际操作,并得到实验数据,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二、实验对象医学机能学实验对象一般为人体,因此实验对象的选择需要尽可能符合实验目的,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人群年龄范围:根据实验目的需要,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人群年龄范围。

(2)身体健康状况:选择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人群,避免个体因身体不适而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对象数量:根据实验目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对象数量,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代表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作为实验对象,以便将实验结果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实验方法医学机能学实验在实验方法上包括多种技术手段,例如测量血压、心率、血糖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前准备:对实验对象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空腹等。

(2)实验仪器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并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度。

(3)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个人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4)实验过程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包括仪器使用、数据采集等。

四、数据分析在医学机能学实验数据分析中,常用到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机能学实验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Medical Functional Science 课程编号:23029110 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一、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108 实验学时:7学时/次课程总学分:3.5 实验学分:3.5二、适用专业及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药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口腔、预防、护理医学五年制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机能学实验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融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主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医学心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课程。

该课程主要对人体或动物的生理活动、致病因子和药物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进行实验观察,探讨各种正常活动、异常变化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医学机能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验证和巩固基本理论;学会计算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等实验仪器的使用;提高科学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获取医学及生物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启发科研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及方案,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完成所规定的实验项目,从中熟悉所需仪器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提交合格的实验报告和创造性设计报告和研究论文,并积极参加病理讨论和观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活动。

四、考核方式该课程是医学院必修考试课。

1.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总成绩70%2.实验设计报告、讲评操作和研究论文:30%(根据学生专业与学制而定)五、实验教科书、参考书1.实验指导教材:主编:胡维诚书名:医学机能学实验出版地: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07年8月2. 参考书:1.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生理学(五年制、七年制规范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3.病理生理学(五年制、七年制规范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4.药理学(五年制、七年制规范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5.医学心理学(五年制、七年制规范化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6.现代医学实验技术上、下(主编:朱德荣段惠军,人民卫生出版社)7.动物实验方法学(主编:孙敬方,人民卫生出版社)8.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主编:HJCKMAN ROBERTS LARSON J,ANSON(McGRAW.HILL)9.ANIM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主编:Starr and Taggart BIOLOGY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ifeNINTH EDITION)(BrOOKS/CoIe)医学机能学实验总论实验1 医学机能学实验绪论目的要求:1. 了解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由来2. 熟悉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处理3. 掌握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4. 熟悉实验室守则主要内容:1. 介绍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的产生背景,该实验课设立的论证过程,开课以来的实践效果。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设计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设计前言医学机能学是医学专业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包含的实验内容对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生作业及课程评估等方面,为广大医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人体机能的理解和认识;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创新能力;3.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掌握医学机能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和设备:包括生理记录仪、生理模拟仪、生理检测仪等;2.实验技术和方法:包括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呼吸氧耗量、心血管功能评价等;3.实验课程设计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在课前通过课件或者PPT的形式进行预习,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等;2.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和环境保护;3.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及心得体会等。

学生作业1.实验课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包括相关文献的查询和阅读;2.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及心得体会等。

课程评估1.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2.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方法。

结语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文介绍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希望本文能够为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能学实验设计
题目:温度对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收缩的影响
学院及专业临床学院临床医学本科
年级和班级 2009级临床5班
学号 2009101520
姓名陈秀金
组数 03组
日期 2011年11月27日
【实验题目】温度对牛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收缩的影响
【实验原理】
1.离体的神经—腓肠肌肉标本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其特有的生理特征。


查阅现阶段我们的教材与实验设计中是都是测定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

而温度的变化是否对肌肉收缩也产生很大影响,在现目前的实验教材中并无太多介绍,对此的研究也不是很多。

本设计实验主要通过不同温度的任氏液对肌肉收缩产生的影响,从而经实验得出引起肌肉收缩能力的最适温度。

2.骨骼肌的收缩能力对于人体运动能力起着这关重要的作用。

为探讨温度对
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过程中舒张期和收缩期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本设计实
验采用牛蛙离体的坐骨神经-腓肠肌为研究材料,观察了不同温度任氏液对接受连续刺激的腓肠肌收缩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运动员训练方法的改进提
供理论依据。

【实验材料】
3.实验动物:牛蛙(5只)
4.实验器材:剪刀(大剪刀、小剪刀、眼科剪、组织剪)、镊子(尖镊、有
齿镊、小弯镊)、玻璃分针、毁髓针、丝线、纱布、温度计、蛙板、刺激电(保护电极、一般电极)、小烧杯6个、酒精灯、石棉网、滴管、机械-电换能器、恒温箱、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5.实验药品:任氏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1.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破坏脑和脊髓,分离制做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
2.测定腓肠肌在不同温度的任氏液中的最大收缩力和疲劳时间
将上述制备好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丝线绑好,再将标本的骨头固定在肌槽的骨头固定孔内(标记固定肌槽的位置以保证每次实验的原位连接),腓肠肌肌腱上的丝线与张力换能器的应变梁相连,刺激电极密切接触腓肠肌。

调节好丝线的张力,使得肌肉自然拉直。

打开计算机及与之相连的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调节系统使得系统条件处于细电压、连续单刺激、频率1HZ状态。

待到系统稳定后,开始电刺激腓
肠肌,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屏幕,观察腓肠肌的收缩情况,以出现平稳的波峰时,取最大峰高记为牛蛙腓肠肌的最大收缩张力,单位用g表示,并记下此时刻的时间,一旦到出现曲线峰高为最大峰高的一半时就立刻停止刺激,同时也记下该时刻的时间,两个时间值相减,所得数据即为疲劳时间。

3.测定腓肠肌在不同温度下的最大收缩波幅和疲劳时间.
a.将制备好的腓肠肌标本经第1次刺激发生疲劳后,浸入2O 任氏液巾并保持15 min后进行第2次刺激,记录最大收缩波幅及波幅降至50%的疲劳时间;
b.以同样方法依次将腓肠肌浸入25℃、30℃任氏液15 min后进行第3次和第4次刺激,分别记录最大收缩波幅及波幅降至50%的疲劳时间.(每次刺激时,标本固定的及各种试验参数、刺激条件都必须一致)。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得出5条腓肠肌在2O℃、25℃、3O℃时的收缩波幅及波幅下降50%的疲劳时间。

4.记录结果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不同温度的任氏液中的收缩波幅和疲劳时间的结果见下表
温度收缩波幅疲劳时间
20℃
25℃
30℃
5.注意事项
1)不同项目间应有一定时间间隔,使肌肉恢复正常;
2)电刺激最好用连续刺激,以减小误差;
3)用高于室温温度的任氏液滴在肌肉上后应立即加上电刺激,防止温度下
降,影响实验结果。

4、每次时间间隔期,可以不停止多道仪,可用它来检测肌肉是否恢复正常。

【结果预期】
1.腓肠肌浸泡在25℃的任氏液中15 min后,再接受连续刺激时,疲劳时间最长,即腓肠肌在20℃应该最不容易发生疲劳。

腓肠肌在25℃时的疲劳时间比在
30℃时的长。

2.疲劳后的腓肠肌分别浸泡在20℃、25℃、30℃的任氏液中15 min后,再次接受连续刺激时,腓肠肌的收缩强度(即最大收缩波幅)应无显著的变化,在30℃的任氏液中,腓肠肌的收缩强度有明显下降。

【参考文献】
[1] 王艳,温度对蛙腓肠肌收缩的影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1
月,第16 卷第4期
[2]陈彤,沈绍新.不同ATP浓度对牛蛙离体腓肠肌收缩性的影响[J].龙岩学院学
报,2008,26(6):85-87.
[3]蒋贵川, 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作的改进,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20期
[4] 李琦,曾炳芳,王金武,郭尚春,芮碧宇.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0年14卷04期
[5]陈彤,黄仁美,温度对牛蛙腓肠肌收缩性的影响,【期刊】福建畜牧兽医2008-11-20
[6] 曹丽,陈玉芬,浅谈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在实验室教学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期刊】科技信息,2010-05-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