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教学难点:1.内能的概念。

2.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

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第一课时。

内容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对学生来说,内能的概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比较抽象,他们在生活中和小学《科学》中对物体的内能虽有所了解,但对热平衡的概念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讨论分析,争取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启发诱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本节课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科学:第3章第5节《物体的内能》学讲稿(一)(浙教版九年级上)

5.3.5.1 物体的内能(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学讲互动】﹡﹡﹡﹡﹡﹡﹡﹡﹡﹡﹡﹡﹡﹡﹡﹡﹡﹡﹡﹡﹡﹡―――――――—————――【自主预习】—————――――――1.物体内部大量做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又叫做能。

内能的单位是。

2.物体的内能决定于物体的,越高,内能越大。

3.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4.热传递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间存在的______差,就会发生热传递,直到温度变得相同为止。

————――――――――――【突破点拨】—————――――――1.如左下图的实验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右下图表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大量实验表明:外界,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如下图的实验表明: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将。

3.放在教室里的一杯水逐渐变凉了,则()A.水内部的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不变 B.水的内能减小了C.水含有的热量减小 D.水分子逐渐停止运动—————――――――――【沙场练兵】—————――――――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摄氏度冰的内能为零;B、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为零;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2、扩散现象表明( )A、分子有一定大小;B、分子有一定质量;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分子就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人们常用双手互相摩擦取暖;B、在鲜榨的果汁里,喝时感觉很凉快;C、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D、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一段时间后,排气管热得发烫。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

物体的内能
⑵压缩气体做功:
体验实验:
快速在桌面摩擦图钉
演示实验-5
快速向下压活塞
演示实验-6
向可乐瓶内打气
结论:____改变物体内能
联系与应用:
一根粗铁丝的内能增加了,是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呢?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不同,但改变内能的结果是相同的。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上是等效的。

课堂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总结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索:
1、课堂有较大思维容量,需学生全力集中参与,因此,在师生互动的引导上需更多思考。

2、教学实验的合理利用有效化解了难点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3、在现代技术和课程的整合上还应进一步做精细设计。

专家点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教案4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教案4

《物体的内能》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分子无规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之改变。

教具:烧杯,墨汁等。

教学过程:1、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3、进行新课(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课题 3.5物体的内能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理解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法,知道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知道燃料的热值。

2、技能领域:能过学习内能和改变内能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能源意识,为节约能源做准备。

重点热量难点热量的计算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板书设计第5节物体的内能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四、燃料的热值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二)新课教学1、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设疑: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出示: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并填空(课本113页图3-56)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下列图中发生的现象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2、燃料的热值引入:从人类最早发明火种开始,介绍人类使用燃料的历史。

说明人类获利内能主要是从燃料中获得。

燃烧: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

从能的转化角度看,是将贮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注:单位质量、燃料的种类、完全燃烧三个要素。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物体的内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并能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了解热量和热值的概念;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知道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用较为直观的实验来反映或解释深层次的规律,培养观察和记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据此来解释一些现象。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难点:内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体的内能
复习旧知:(学生回答)
1、什么是内能?
2、同一物体内能大小跟什么有关?
3、内能可以改变吗?(展示热水冷却图片,引入内能的改变)
探究发现:
冬天双手很冷,你通常用什么办法使它变暖?(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
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展示图片:采用冷敷降低体温。

提问体和毛巾的内能有改变吗?。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5 物体的内能  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内能的变化。

4.学会热量的计算5.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技能目标: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3.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热量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引人:这前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能量的形式--------动能与势能,以及动能与势能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种能量的形式。

新课学习:内能【回忆实验】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1:这是什么现象?(扩散现象)提问2: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提问3: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相应的能叫什么能?(内能)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粒子做热运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

设问4:它们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温度中,扩散的速度不同说明什么?(物体温度越高,微粒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越大。

提出内能和热运动的概念、关系并板书(强调:热现象是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对单个微粒谈热运动、温度、内能是没有意义的。

)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微粒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根据温度的变化(宏观)反映热运动(微观)的剧烈程度和内能的变化。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5《物体的内能》2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5《物体的内能》2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第二课时【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主题】第五节物体的内能.【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比热容的概念与单位,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2.认识热值的概念与单位,说出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途径3.以汽油机为例,说出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热量的计算,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学习,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意义,热值的意义难点: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热机的工作原理三、教学过程导入:1.烧开水时,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哪个多?2.把一壶水烧到60℃和烧到90℃,哪个需要的热量多?结论:水的质量越大,升高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也越大。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沙子很快凉了下来,但海水却还暖暖的。

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思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多少,物质的种类(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例:把质量为5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 ℃,铝块吸收了多少热量?铝的比热容为0.88×103J/(kg·℃)(1)1kg铝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2)5kg铝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3)5kg铝温度升高70℃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根据例题得出:吸收的热量=0.88×103J/(kg·℃)×5kg×(100℃-30℃)(二)热量的计算例:在20℃的室温下,烧开一壶5kg的水,大约吸收多少热量?教师根据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
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第5节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热机的种类和热机中能量的转化。

教学重点
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都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这些宏观的物体都具有一定形式的能。

那么,微观的粒子是否也有能量呢?
一、内能(热能)
视频: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说明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激烈。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举例说明物体的内能,并强调它的特点。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内能越大,0℃以下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1、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教师讲解:
(1)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2)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教师讲解: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3、联系与应用。

(1)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2)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塞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1、复习回顾:什么是热传递?它有哪几种形式?
热传递:使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物体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流体)自身的流动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辐射――热量不通过物体媒介,直接由高温物体发射到低温物体的传递。

2、演示实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教师提问: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小图钉为什么会掉下来?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出示图片:采用xx降低体温。

结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单位也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四、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强调单位的读法以及物理含义。

解释比热容表,同时列举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提问:现在,同学们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走在沙子上和水中有例外的感受呢?问:你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说出当中有关的物理量吗?
板书:Q吸=cm(t-t
0)、Q放=cm(t
0-t)
例题分析,请你试着用刚学的公式进行计算。

(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想一想:烧一壶水所需的热量大于你计算得热量值,这是为什么?
问: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评价学生回答,并作补充说明。

五、热机
1、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就是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例: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燃气喷气发动、火箭喷气发动机等。

下面介绍应用广博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

2、汽油机(举例)
(1)构造:进气门,排气门,气缸,活塞,火花塞,曲轴,连杆。

(2)工作过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利害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

推动烽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运动曲轴转动。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气缸。

注意: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他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

六、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
观察课本上的“几种燃料的热值”表格,说明例外的燃料,即使质量相同,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也是例外的,这个特性可以用热值表示,并给出定义和单位,并结合简单的例题会计算有关热值的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