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动物

合集下载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消化道的特点: 消化道的特点:
发达的盲肠——有利于 发达的盲肠——有利于 消化植物纤维
兔盲肠发达,,粗且 兔盲肠发达 粗且 全长50-60cm) 长(全长 全长 ) 对粗纤维的消化率 很高,一般可达 一般可达65很高 一般可达 78%。 。 而人盲肠长度 39.7±1.51 mm ±
兔的盲肠连同蚓突, 兔的盲肠连同蚓突, 与体长相近, 与体长相近,里面生 活着大量的细菌和纤 毛虫。 毛虫。草料中的纤维 素就是依靠这些微生 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 行发酵分解的, 行发酵分解的,分解 成的简单物质可被大 肠壁吸收入体内, 肠壁吸收入体内,不 能消化的残渣, 能消化的残渣,经肛 门排出体外
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 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 4000 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 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 哺乳等特征。 生、哺乳等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讨论: 讨论:这三种生 物的生活环境对换, 物的生活环境对换, 结果会怎样? 结果会怎样?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定义
恒温动物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恒定的动物。 恒温动物: 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恒定的动物。 动物 如:哺乳类、鸟类 哺乳类、 变温动物 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动物: 变温动物: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 鱼类、两栖类、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 体循环和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输送氧的能力强, 输送氧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 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的分解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可以调节和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可以调节和维持自身的体温恒定, 适应环境。 适应环境。 用肺呼吸 强气体交换能里, 强气体交换能里, 更好的提供氧气

陆生脊椎动物名录资料

陆生脊椎动物名录资料

茅荆坝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名录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SALIENTIA蛙科Ranidae1.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Ⅲ2.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Ⅲ3.蟾蜍科Bufonidae3. 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Ⅱ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壁虎科Gekkonidae1.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石龙子科Scincidae2. 黄纹石龙子Eumeces capitoⅢ3. 蓝尾石龙子Eumeces elegansⅢ4.北滑蜥Leiolopism septentrionalis蜥蜴科Lacertidae4.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Ⅲ5. 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Ⅲ蛇亚目SERPENTES游蛇科Colubridae6. 黄脊遊蛇Coluber spinalisⅢ7.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Ⅲ8. 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Ⅲ9.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Ⅲ10. 赤峰锦蛇Elaphe anomalaⅢ11. 团花锦蛇Elaphe advidiⅢ12. 白条锦蛇Elaphe dioneⅢ13.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Ⅲ蝰科Viperidae14. 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Ⅲ鸟纲A VES鹳形目CICONIIFORMES鹭科Ardeidae1. 苍鹭Ardea cinerea Ⅲ夏2. 黄苇鳽Ixobrychus sinensis Ⅲ夏3. 紫背苇鳽Ixobrychus eurhythmusⅢ夏鹳科Ciconiidae4. 黑鹳Ciconia nigra Ⅰ夏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5.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Ⅱ旅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6. 鳶Milvus migrans Ⅱ夏7.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Ⅱ旅8.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 Ⅱ夏9. 雀鹰Accipiter nisus Ⅱ旅10. 大鵟Buteo hemilasiusⅡ旅11. 普通鵟Buteo buteoⅡ旅12. 金鵰Aquila chrysaetos Ⅰ留13. 白尾鹞Circus eyaneusⅡ旅隼科Falconidae14.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Ⅱ留15.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Ⅱ留16. 燕隼Falco subbuteoⅡ留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17. 石鸡Alectoris chukarⅢ留18. 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e Ⅲ留19.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 Ⅲ留20.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Ⅱ留鹤形目GRUIFORES秧鸡科Rallidae21. 小田鸡Porzana pusillaⅢ夏22.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Ⅲ夏23. 骨顶鸡Fulica atra Ⅲ夏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鸻科Charadriidae24. 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Ⅲ旅25. 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 Ⅲ夏鸽形目COLUMBIFORMES鸠鸽科Columbidae26. 岩鸽Columba rupestrisⅢ留27. 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Ⅲ留28. 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do Ⅲ留29.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Ⅲ留30. 火斑鸠Oenopopelia senegalensisⅢ留鵑形目CUCULIFORMES杜鵑科Cuculidae31. 大杜鵑Cuculus canorus Ⅲ夏鸮形目STRIGIFORMES鴟鸮科Strigidae32. 鵰鸮Bubo buboⅡ留33. 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 Ⅱ留34. 短耳鸮Asio flammeus Ⅱ冬35. 长耳鸮Asio otus Ⅱ冬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夜鹰科Caprimulgidae36. 普通夜鹰Caprimulgus indicusⅢ留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37. 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Ⅲ夏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翠鸟科Alcedinidae38.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Ⅲ留39. 蓝翡翠Halcyon pileataⅢ夏佛法僧科Coraciidae40. 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Ⅲ夏戴胜科Upupidae41. 戴胜Upupa epopsⅢ夏 形目PICIFORMES啄木鸟科Picidae42. 蚁 Jynx torquilla Ⅲ夏43. 灰头啄木鸟Picus canus Ⅲ留44. 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 Ⅲ留45. 星头啄木鸟Picoides canicapillus Ⅲ留雀形目PASSERIFORMES百灵科Alaudidae46. 云雀Alauda arvensisⅢ旅47. 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 留燕科Hirundinidae48. 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Ⅲ夏49. 家燕Hirundo rustica Ⅲ夏50.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Ⅲ夏51. 毛脚燕Delichon urbica Ⅲ夏鹡鸰科Motacillidae52. 山鹡鸰Dendronanthus indicusⅢ夏53. 黄鹡鸰Motacilla flava Ⅲ旅54. 灰鹡鸰Motacilla cinerea Ⅲ夏55.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Ⅲ夏56. 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Ⅲ夏57. 树鹨Anthus hodgsoni Ⅲ夏58. 田鹨Anthus novaeseelandiae Ⅲ夏59. 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 Ⅲ夏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60. 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Ⅲ夏太平鸟科Bombycillidae61. 太平鸟Bombycilla garrnlusⅢ冬62. 小太平鸟Bombycilla japonica Ⅲ冬伯劳科Laniidae63. 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 Ⅲ夏64. 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Ⅲ夏黄鹂科Oriolidae65.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Ⅲ夏卷尾科Dicruridae66. 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Ⅲ夏67. 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Ⅲ夏椋鸟科Sturnidae68. 北椋鸟Sturnus sturninus Ⅲ夏69. 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 Ⅲ夏鸦科Corvidae70. 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 留71. 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thynchaⅢ留72. 灰喜鹊Cyanopica cyanaⅢ留73. 喜鹊Pica picaⅢ留74. 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 留75. 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 留76. 达乌里寒鸦Corvus dauuricaⅢ留77. 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留78. 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留河乌科Cinclidae79. 褐河乌Cinclus pallasii 留鹪鹩科Troglodytidae80. 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 留岩鹨科Prunellidae81. 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 冬82. 棕眉山岩鹨Prunella montanellaⅢ冬鸫科Turdidae83. 北红尾鴝Phoenicurus auroreusⅢ夏84. 红尾水鴝Rhyacornis fuliginosus夏85. 白顶鵖Oenanthe hispanica夏86. 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us夏87. 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夏88. 白眉地鸫Zoothera sibiricaⅢ旅89. 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Ⅲ旅90. 白眉鸫Turdus obscurus旅91. 斑鸫Turdus naumanni Ⅲ旅画眉科Timaliidae92. 山噪鹛Garrulax davidiⅢ留莺科Sylviidae93. 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 夏94. 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 Ⅲ旅95. 棕眉柳莺Phylloscopus armandii Ⅲ夏96. 巨嘴柳莺Phylloscopus schwarzi Ⅲ旅97.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Ⅲ旅98. 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 Ⅲ夏99. 双斑绿柳莺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Ⅲ夏鹟科Muscicapidae100. 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Ⅲ夏101. 红喉姬鹟Ficedula parva Ⅲ旅102. 乌鹟Muscicapa sibiricaⅢ旅103. 北灰鹟Muscicapa latirostrisⅢ旅104. 寿带(鸟) Terpsiphone paradisi Ⅲ夏山雀科Paridae105. 大山雀Parus majorⅢ留106. 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 Ⅲ夏107. 煤山雀Parus ater Ⅲ留108. 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Ⅲ留109. 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 Ⅲ留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110. 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Ⅲ留旋木雀科Certhiidae111. 旋木雀Certhia familiaris留绣眼鸟科Zosteropidae112.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aⅢ夏113. 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aⅢ旅文鸟科Ploceidae114.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Ⅲ留雀科Fringillidae115. 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Ⅲ冬116.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Ⅲ留117. 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Ⅲ旅118. 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Ⅲ旅119. 北朱雀Carpodacus roseusⅢ冬120. 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Ⅲ冬121. 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 s Ⅲ旅鹀科Emberizidae122. 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Ⅲ旅123. 灰眉岩鹀Emberiza ciaⅢ留124. 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Ⅲ留125. 栗耳鹀Emberiza fucata Ⅲ旅126. 田鹀Emberiza rustica Ⅲ冬127. 小鹀Emberiza pusilla Ⅲ旅128. 黄眉鹀Emberiza chrysophrys Ⅲ旅129. 红颈苇鹀Emberiza yessoensisⅢ旅哺乳纲MAMMALIA食虫目INSECTIVORA猬科Erinaceidae1. 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Ⅲ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2. 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Ⅲ兔形目LAGOMORPHA兔科Leporidae3. 草兔Lepus capensisⅢ啮齿目RODENTIA鼯鼠科Petauristidae4. 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Ⅲ松鼠科Sciuridae5.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Ⅲ6.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 Ⅲ仓鼠科Cricetidae7. 大仓鼠C ricetulus triton8. 黑线仓鼠C ricetulus barabensis鼠科Muridae9. 小家鼠Mus musculus10.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11. 社鼠Rattus niviventer Ⅲ12.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13. 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食肉目CARNIVORA犬科Canidae14. 狼Canis lupusⅢ15. 赤狐Vulpes vulpesⅢ鼬科Mustelidae16. 黄鼬Mustela sibiricaⅢ17. 狗獾Meles melesⅢ18. 猪獾Arctonyx collarisⅢ猫科Felidae19. 豹Felis pardusⅠ20. 豹猫Felis bengalensisⅢ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21. 狍Capreolus capreolusⅢ牛科Bovidae22. 斑羚Naemorhedus goral Ⅱ注1:Ⅰ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Ⅱ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Ⅲ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概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概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概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陆生动物是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是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很多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它们面临着生存危机。

因此,国家对陆生动物的重点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的情况进行概述,探讨其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逻辑结构。

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的背景和意义,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接着,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从陆生动物的重要性、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的背景和保护措施及效果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国家重点保护陆生动物的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社会责任和行动建议,以期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保护陆生动物的工作。

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旨在全面探讨国家在保护陆生动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同时引导读者认识到保护陆生动物的重要性,共同呵护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对陆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工作,通过对陆生动物的重要性、保护背景、保护措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引起公众对保护陆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对过去保护成果的总结和未来展望,激励人们在保护陆生动物方面更加积极主动,促进社会对陆生动物的保护行动,共同建设美丽的自然环境。

2.正文2.1 陆生动物的重要性陆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控制着其他生物种群的数量,保持生态平衡。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一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1、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2、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 Thomas3、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4、云豹Neofclis ncbubosa5、豹Panthera pardus6、黑鹳Ciconia nigra7、金雕Aquila chrysaetos8、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4种):1、猕猴Macaca multta2、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3、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4、穿山甲Manis petactyla5、豺Cuon alpinus6、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7、大灵猫Viverra zibctha8、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9、金猫Felis temmincki10、藏原羚Proeapra picticudata11、斑羚Macmerhedus goral12、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13、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14、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15、红腹角雉Tragioan temminckii16、白鹇Lophura nycthemera17、白冠长尾雉Syxmaticus reevesiii18、勺鸡Pucrasia macrocopha19、白头鹞Cirus aeruginosus20、乌灰鹞Cirus pygargus21、白腹鹞Cirus spilonofus22、白尾鹞Cirus cyaneus23、鹊鹞Cirus melanoleucos24、鸢Milvus korschun lineatus25、秃鹫Aegypius monachus26、苍鹰Accipiter gentilis27、赤腹鹰Accipiter soleensis28、雀鹰Accipiter nisus29、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30、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31、大鵟Buteo hemilsius32、黑冠鹃隼Avicade leuphotes33、普通鵟Buteo buteo34、游隼Falco peregrinus35、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36、红隼Falco tinnunculus37、燕隼Falco subbuteo38、领角鴞Otus bkkamoenaus39、黄脚鱼鴞Ketupa flavipes40、毛腿鱼鴞Ketupa blakistoni41、领鸺鶹Giaucidium brodtci42、斑头鸺鶹Giaucidium cuculoides43、鹰鴞Ninox scutualata44、长耳鴞Asio otus45、短耳鴞Asio flammeu46、小天鹅Cygnus clumbianus47、鸳鸯Aix galericulata48、草鴞Txto capensis49、领角鴞Otus bakkamoena50、灰林鴞Sfrix aluco51、雕鴞Bubo bubo52、灰鹤Grus grus53、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54、楔尾绿鸠Treron sphenura。

陆生动物分类

陆生动物分类

陆生动物分类
陆生动物主要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1.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的动物,包括了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哺乳动物如狮子、大象、猴子等,具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喂养幼崽;鸟类如鹰、鸽子、鸭子等,具有翅膀和喙,能飞行;爬行动物如蛇、鳄鱼、龟类等,具有鳞片和爬行的特点;两栖动物如青蛙、蝾螈等,具有两种生活方式,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活动;鱼类如鲨鱼、金鱼等,具有鳞片和鳃呼吸器官。

2.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了昆虫、蜘蛛、蠕虫等。

昆虫如蜜蜂、蚂蚁、蝴蝶等,具有六条腿和外骨骼;蜘蛛如蜘蛛、蝎子等,具有八条腿和毒腺;蠕虫如蚯蚓、蛭虫等,形态多样,没有明显的头部和脚。

此外,陆生动物还有一大类——恒温动物,它们依靠体内的高效代谢产生热量和自身特殊的保温结构来保持体温。

一、陆生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陆生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VS
通过研究陆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和繁殖 规律,可以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驯养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木和灌木丛生的环境。
草原适应性
一些陆生动物在草原上生活, 通过快速奔跑、挖掘等方式适 应开阔地和地表变化的环境。
沙漠适应性
一些陆生动物在沙漠中生活, 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夜间活动 等方式适应干旱和高温的环境 。
高山适应性
一些陆生动物在高山上生活, 通过增强氧气运输能力、抵抗 寒冷等方式适应高海拔和低氧
另外,一些动物如蚯蚓、螃蟹等则通过体表进行呼吸,利用皮肤或粘膜来吸收氧 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运动方式的适应
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以适 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例如, 哺乳动物通常有四肢,能够行走、奔 跑或跳跃;而鸟类则拥有翅膀,能够 飞翔。
此外,一些动物如毛毛虫、蜈蚣等则 通过身体的蠕动来移动,而蜘蛛则依 靠丝线进行“飞檐走壁”。
详细描述
这些策略包括延迟繁殖、孤雌生殖、卵胎生等。例如,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会延迟繁殖,等到环 境条件最佳时再进行繁殖。而一些鱼类和两栖动物则可以通过孤雌生殖或卵胎生来适应不利的环境条 件。
04 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与进化
自然选择与进化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通过适者生存的原则,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繁衍,不适 应的个体则被淘汰。
一些陆生动物通过调节体温、分泌汗液等方式适 应高温环境。
耐旱性
一些陆生动物能够忍受长时间缺水,通过减少活 动、集中饮水等方式适应干旱环境。
ABCD
耐寒性
一些陆生动物通过增加脂肪储备、降低体温等方 式适应寒冷环境。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体现一个国家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表现。

它不仅
是生物多样性的象征,也是该国地理特性的反映。

我们有责任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群,使其不受人为活动的危害。

因此,我国《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将主要介绍以下重要的陆生野生动物:
一、熊科动物
1、熊:它是最大的熊科动物,有融合捕食、游览、探索和交配行为的群居性。

它为生态建设、森林保护和林地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2、狗熊: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中国森林中的掠食性熊科动物,具有重要的社
会保护和生态环境调节价值,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二、鹿科动物
1、羚羊:羚羊是中国最大的鹿科动物,它以植物为食,性格温和而又冒险,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2、马鹿:它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国鹿科动物,喜欢生活在草原上,形似小马,
具有社会价值、食草价值以及抗逆性强的自然保护价值。

三、野牛科动物
1、野牦牛:一种独特的野牛科动物,生活在山区和草原,大小介乎羚羊和牛
之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2、黄牛:一种有独特的成熟价值,具有重要的草地保护价值和物种多样性强
固价值的野牛科动物。

四、狐科动物
1、斑狐:属于狐科动物,主要生活在林荫小道丛林中,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价
值和科学价值。

2、猞猁:斑灰色的松树山狐,主要生活在山坡林场,具有调节林场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财富的重要价值。

总之,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众多重要陆生野生动物的描述,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做好保护野生生物的工作,继续传承我们的自然资源。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陆⽣动物如何适应于⼲旱环境?
⾸先,陆⽣动物对⼲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物体的进化上,为了适应⼲旱的陆地环境,陆⽣动物发展成了⼀整套的系统。

在运动⽅⾯,有强健⽽⼜有⼒的四肢,能够快速的避开恶劣的⽓候。

在保持⽣物体⽔分蒸发⽅⾯,体表分化出⼀层较厚的⾓质层,致使⽣物体内的⽔分不轻易的蒸发。

在内部系统⽅⾯,⽣物体有对⽔分重吸收的功能,减少了尿的排量,有⼒的保证了⽣物体对⽔分不必要的丢失。

其次,陆⽣动物对⼲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其⽣活习性上,有些动物为了躲避阳光的直射,⽩天就躲避在洞⽳内或者是躲避在荫辟的地⽅,待晚上再出来活动;也有的动物为了度过⼲旱的季节,每年都会向有⽔源的地⽅靠近,待到⽓候适宜了,在回到以前住的地⽅。

第三,陆⽣动物对⼲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对⽔分的摄取上,环境越⼲旱,动物对⽔分的摄取量就会加⼤,所以也就形成很多摄取⽔分的⽅式。

例如,蝉,夏天⽓候⽐较热时,它就户附着在树⼲上,以便摄取⾜够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生食草动物体型:亚洲象的体型较小,背部圆、微凸;非洲草原象体型较大,背部微凹。

亚洲象的头部位置最高;非洲草原象的肩部、臀部位置最高。

额头:亚洲象的额头有两个凸起的包,俗称智慧瘤,中间则凹下;非洲草原象的额头是平的。

耳朵:亚洲象的耳朵较小;非洲草原象的耳朵较大。

长牙:亚洲象只有雄象有长牙外露;非洲草原象都有长牙外露。

鼻子:亚洲象的鼻子较为光滑,鼻端只有一根指状物;非洲草原象的鼻子上下有环裂的皱纹,又多又深,鼻端有两根指状物。

脚趾:亚洲象的前肢有5个脚趾,后肢有4个脚趾;非洲草原象的前肢有4个脚趾,后肢有3个脚趾。

【生活习性】亚洲象喜欢人烟稀少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和草原,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

亚洲象每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20个小时,只睡2小时到4小时寿命50--60岁。

【分布】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

蒙古野驴【形态特征】外形似骡,体长可达260厘米。

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于家驴。

【生活习性】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

营游荡生活,耐干渴,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

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

【分布】甘肃、新疆、内蒙古。

西藏野驴【形态特征】大型有蹄类。

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下体白色有别于蒙古野驴。

【生活习性】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好集群生活,善长奔跑,警惕性高。

【分布】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野马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

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

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枯草。

【生活习性】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

【分布】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马鬃山一带。

野骆驼【生活习性】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

骆驼性情温顺,机警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号。

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

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

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分布】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鼷鹿偶蹄类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约47cm,体重仅2kg。

【形态特征】胸前的“V”形白纹是鼷鹿的明显特征。

无角,雄性有发达的獠牙。

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

【生活习性】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

性情孤独。

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分布】云南南部勐腊县马麝【生活习性】栖息在高山草甸、裸岩山地、靠山脊灌丛或草丛等地。

善于奔越悬崖峭壁,活动、排便及栖息地都有固定的路线与场所,有“舍命不舍山”之说。

国内有养殖,寿命12~15年。

雄麝分泌麝香是名贵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分布】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和西藏林麝【生活习性】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

性情胆怯。

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

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

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

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分布】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原麝【形态特征】被毛粗硬,一般颜色淡褐色,带红褐色和黄色斑点,腹部棕灰色。

雌雄均无角,也没有门齿,雄麝的犬齿很长,突出于唇下,尾很短。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岩而有大面积森林的山地。

性孤独,不结群。

每天从天亮前到清晨,是它取食黄金时间。

所产的麝香,价格昂贵。

【分布】我国的东北、华北等地。

河麂【生活习性】冬季栖息于浅丘陵地带,夏季迁至多苇草的湿地。

性情温和,感觉灵敏,善于潜伏在草丛中,会游水,独居或成对活动。

河麂是鹿科动物中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的种类,很有驯养前途,国内少量养殖。

【分布】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黑麂【生活习性】栖息在山地丛林中。

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

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

黑麂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

【分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白唇鹿【形态特征】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

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

白唇鹿的角很大。

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

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

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木丛中,善于爬山奔跑。

喜欢集群生活。

有食盐的习性。

幼鹿身上有白斑。

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

【分布】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马鹿【形态特征】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

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

夏毛短,通体呈赤褐色,冬毛灰棕色。

马鹿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故亦称“白臀鹿”。

【生活习性】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

喜欢群居。

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

善于奔跑和游泳。

喜欢舔食盐碱。

【分布】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材。

已广为养殖。

坡鹿又叫海南坡鹿【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

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

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

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

【分布】产于海南岛。

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梅花鹿【形态特征】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

雄鹿有角,一般四叉。

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

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

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

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尤其是成年雄鹿角即鹿茸,被誉为黄茸。

【生活习性】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

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

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

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

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

【分布】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豚鹿【形态特征】矮小粗壮的豚鹿,体长100-115厘米,尾长约17厘米,体重35-50千克。

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对较短。

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两侧具灰白色斑点,全侧斑点不规则。

臀部钝圆且较低,看似钎臀部,故名“豚鹿”。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地。

昼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

多单独活动,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

喜欢吃烧荒后再生的嫩草。

幼仔身上有白斑点。

我国的野生种群已濒临灭绝,亟待加强保护。

【分布】云南南部水鹿【生活习性】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草原以及高原地区。

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黄昏开始活动,喜欢在水边觅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游泳,所以叫“水鹿”。

感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

以草、树叶、嫩枝、果实等为食。

【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麋鹿【形态特征】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200(雄)千克,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象。

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

中华民俗: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麋鹿作为北京奥运的吉祥物驯鹿•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驯鹿是他们极其重要的物质来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缝制衣服、制作帐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头则可做成刀子、挂钩、标枪尖和雪橇架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品。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

一般在晨昏活动,也有的在夜间活动。

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

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

【分布】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黑犀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

白犀牛体形更大,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蓝灰色或棕灰色。

“方嘴唇犀牛”,主要食草。

野牦牛【生活习性】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带。

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带。

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

既耐寒,又耐饥,以草和地衣为食。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黄羊【形态特征】四肢细长。

蹄尖形细。

仅雄性具角,角较短,角尖向上。

夏天,呈鲜明的储色夹浅黄色。

冬天,毛较长,淡红色夹浅黄色。

尾短。

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

【生活习性】栖息于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很少在沙漠上生活。

奔跑迅速,每小时能达90公里左右,性不耐渴,常于晨昏间往水源处饮水。

好群栖,一群多达数千只。

冬天逐渐南迁,到水草丰盛地区觅食,以各种青草为主要食物。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的西部、陕西北部。

普氏原羚【形态特征】四肢纤细。

角弯曲而短,末端相对钩曲。

鼻骨窄狭,末端逐渐变细,不出现四窝或缺刻。

体毛夏季沙黄,冬季颜色较淡,呈棕黄或乳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在半荒漠草原地带。

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其它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也啃食干草茎、枯叶。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内蒙古。

驼鹿【生活习性】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从不远离森林。

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

性喜水,擅长游泳。

喜欢到盐碱地舔食碱土。

驼鹿通常是一雄一雌制。

数量稀少,有重要研究价值。

【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及新疆藏原羚【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原、高山草甸、高山或中山草原、草坡、荒漠、半荒漠,尤喜在水源充足的山谷一带。

营群居生活,通常3—5只成群,冬季可结成20只左右,但一般并不形成更大的群体。

以各种草类为食。

【分布】国内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新疆、内蒙古。

鹅喉羚【形态特征】雌雄均具角,雌性的角短,雄性角较长,略向外分歧,再后分歧较大,至角尖末端稍向内向上,角外表近角基2/3有显著的模棱。

体毛呈淡沙黄色,尾黑褐色,臀具白色臀斑。

因其在发情配偶期雄性羚喉肿胀而得名。

【生活习性】栖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的山前半荒漠丘陵地带或山间平原。

单独活动或结小群。

【分布】国内分布于西北和内蒙古等省区。

藏羚【形态特征】体型中等。

雄体吻鼻部肿胀而粗大,角细长而笔直,尾较短而尖。

背毛浅红棕色,腹毛白色。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3500—6000米的高原地带,是高山寒漠的代表动物。

夏季在开阔的山谷或草原上有水、草的地方生活;寒冬迁往避风向阳的沟谷。

以各种草为食。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北等省区。

高鼻羚羊【生活习性】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

结成小群生活。

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

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

我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

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