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技术基础知识-评价技术(4-6章)

合集下载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安全评价基础知识汇总安全评价基础知识汇总:1.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装置、设备或设施可能发生的事故或潜在的危险性进行预测,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方案的活动。

2.安全评价的目的:查明和预测工程、系统、装置、设备或设施的危险性,制定防范措施。

3.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估)。

4.安全评价的法律依据: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5.安全评价的资质:乙级资质、甲级资质。

6.安全评价的程序:签订安全评价委托合同,编制安全评价报告,报告编制完成后上交,评价报告发布。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归纳安全评价基础知识归纳包括以下几方面:1.安全评价的分类:安全评价可分为指导性评价、监督性评价、检查性评价、综合评价和重点评价。

每种评价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2.安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组织管理、机械(工艺)设备设施、作业人员、作业方法、职业病危害防护和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

3.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评价目标、选取安全标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危险源等级、制定安全措施、产生报告等步骤。

4.安全评价的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危险和操作性研究、故障假设分析、事件分析、人员伤亡分析、噪声和振动、生产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其他评价方法。

5.安全评价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要求、标准规范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安全生产管理要求、事故教训和同类企业借鉴等。

6.安全评价的意义:包括发现不安全因素和薄弱环节、分析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确保安全的对策和措施、评价安全设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实现安全生产和人员安全提供保证。

请注意,这只是一部分安全评价基础知识的总结,具体评价还需要根据实际项目和标准进行。

如果有具体安全评价任务,请详细阅读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大全安全评价基础知识大全如下:1.安全评价的分类: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评价(有特定评价、定量风险评价、港口安全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非煤矿山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师 基础知识 法规

安全评价师 基础知识 法规

6.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规定:“国务院负责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 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
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第1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7.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规定
第1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5.各级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职责
《安全生产法》第8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 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 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第1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大体有三种情况:①以国籍为主,只对本国人适用,
不适用于外国人;②以地域为主,法律范围在该国 主权控制下的陆地、水域及其底床、底土和领空的 领域内有绝对效力;③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
第1节 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基本内容
⑵关于地 域 的效 力 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大体有三种情 况:①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即在国家主权管辖的全 部领域有效;②在局部地区有效,一般指地方国家 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③有的法律不但在国 内有效,在一定条件下其效力还可以超出国境。 ⑶关于时 间 的效 力 法律何时生效和何时终止效力。
第2节 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二、安全生产立法的重要意义
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全面加强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依法规范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⑷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各级人民 政府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安全评价的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的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的基础知识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

主要包括:1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

在项目开工前进行预测性评价。

2安全验收评价、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运行情况的检测、考察,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

在项目建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在正式投产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估。

3安全现状综合评估、是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整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估。

对在用生产装置、设备、设施、储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状况进行的全面综合评价。

4、专项安全评估、真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专项的评价。

目的是查找现成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

安全评价的程序1准备阶段、明确被评估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根据被评价工程、系统的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

3 定性、定量评价、在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4安全对策措施、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和建议。

5安全评估结论及建议、简要的列出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价结果,指出工程、系统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因素,明确生产经营者应重视的重要安全措施。

6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安全评价报告的结果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1、安全生产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安全生产方针,又称劳动保护安全方针。

是我国对安全生产工作所提出的一个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它为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

要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

1983年国务院在[1983]85号《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察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搞好安全生产,是经济管理、生产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本职工作,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这个安全生产方针,强化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强调在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方针,其含义是:1)、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现代化生产,更不允许有所忽视,必须强化安全生产,在生产活动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

这就是安全第一的含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安全生产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2)、安全与生产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建设中,必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关系。

也就是说,企业领导者必须善于安排安全和生产。

越是生产任务忙,越要重视安全,把安全工作搞好。

否则,就会招致工伤事故,既妨碍生产,又影响安全。

这是生产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

怎样理解安全和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呢?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生产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矛盾性,首先是生产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与生产的矛盾。

要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时,就要增加支出,或影响生产进度。

所谓统一性,对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后,改善了劳动条件,职工就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劳动热情,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3、什么是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是针对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 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价。
4、什么是专项安全评价:是针对某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 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 害因素进行的专项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基础知识 1、什么是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 理可行性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
2、什么是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的检测、考察、查 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靠的的 安全技术调整方案和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

安全评价基本知识
一、安全评价基本概念
安全评价,也称安全审核,是指安全审计或分析其中一复杂系统的安
全性,从而找出系统存在的漏洞,确定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它是基于安全技术,
针对系统的安全特性,按照安全评估流程,以规范化的方法,运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原则与安全管理的综合,通过审核和分析系统的安全
级别、解决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系统的安全把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安全评价可以提出合理的安全建议,为识别、消除安全风险,提高系
统的安全水平提供有力帮助。

二、安全评价基本流程
安全评价的主要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准备阶段:准备安全评价所需的相关文件,组织安全评价小组,
明确安全评价的目的、范围、任务和计划,具体安排安全评价的实施办法等;
2、确定阶段:确定安全评价的方法、依据、标准、技术等安全指标;
3、实施阶段:结合安全评价标准,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并对系统进
行安全分析,发现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漏洞,以及如何解决;
4、会审报告阶段:安全评价小组依据安全评价的结果。

X年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

X年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

X年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安全评价师基础知识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主要内容•一、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二、安全评价技术基础知识•三、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四、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知识一、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一)安全评价法律基础知识1.法的概念、特征、分类•(1)法的概念和特征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法的制定依照《立法法》的规定,我国制定法的程序主要包括法的草案的提出、讨论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施行国务院提出的法律草案需要提请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须经3次常委会审议后方能付诸表决是否通过。

(2)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它反映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规范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则。

(3)法的本质法的最本质的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于它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形式的法律体现。

社会主义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人民性,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可以体现在3个方面:●意志内容的一般性●意志内容的客观性●意志内容的社会性(4) 法的效力法的效力即法的生效范围,是指法律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关于人的效力●关于地域的效力●关于时间的效力(5)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它与法律制裁相联系。

•法律制裁是指依据法律对违法者采取的惩罚措施。

(6) 法的特征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在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约束性。

安全评价技术(第三版) 第6章 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安全评价技术(第三版) 第6章 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

以整个系统作为评价对象实施评价时,一般按一定 原则将评价对象分成若干有限的、范围确定的单元,然 后分别进行评价,最后再综合为对整个系统的评价。
美国道化学公司在火灾爆炸指数法评价中称:“多 数工厂是由多个单元组成的,在计算该类工厂的 火灾爆炸指数时,只选择那些对工艺有影响的单 元进行评价,这些单元可称为评价单元。”其评
确定评价范围,要兼顾系统的整体性,必须先要分析要素、 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再分析为之配套的安全设施和安全 生产条件,让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在评价范围之中。
6.1 评价范围的确定划分
4.评价主线
评价主线是指安全评价的基本工作必须涉及的评价内容。
(1)危险和有害因素的识别Βιβλιοθήκη 辨识出评价系统内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
(2)无原则地扩大评价范围,将使安全评价承担不可能担当的责任,属于危机 转嫁,同时使安全评价结论无效。无原则地缩小评价范围,则使安全评价不 能反映系统整体的安全状况,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3)对于某些难以确定评价范围的评价项目,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特 别是增建、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与原建项目相连,难以区别,这是可以进 行专家论证,依据初步设计范围、新增投资范围,或与委托评价单位协商划 分,并兼顾系统的完整性确定评价范围。
(2)评价范围的说明。在评价范围说明中又要突出三点:说明评 价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说明评价对象所处的地理界限、说明评 价责任的界定。
6.1 评价范围的确定划分
2.确定评价范围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评价范围的定义应该是评价机构、委托评价单位和相关方(政府管理部门 )的共识,是进行安全评价的基础。评价范围的定义和说明必须写入《安全 评价合同》和《安全评价报告》。
6.1 评价范围的确定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扑救C类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 火器。
ppt课件
19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扑救D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部门和当地公安 消防监督部门协商决定也可选择粉状石墨灭火器、 专用干粉灭火器,也可用干砂代替。 扑救E类火灾可选择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扑救F类火灾应选择动植物专用灭火器。
2、灭火系统
灭火系统分为水灭火系
统、泡沫灭火系统、气体灭火
系统和干粉灭火系统。 ppt课件
18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四、建筑灭火器配置
1、建筑灭火器适用范围及危险场所划分
扑救A类火灾应选用水、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 代烷型灭火器。
扑救B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 碳型灭火器。扑救极性溶剂B类火灾应选用抗溶性 灭火器。
5、火灾探测原理 (1)接触式探测
接触式探测是利用某种装置直接接触烟气来 实现火灾探测的。
(2)非接触式探测
非接触式火灾探测器主要是根据火焰或烟气 的光学效果进行探测的。
发射器
接收器
ppt课件
11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6、灭火原理及基本措施 (1)灭火基本原理
根据燃烧的基本条件,任何可燃物产生燃烧 或持续燃烧都必须具备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6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知识要求】
一、燃烧与火灾
1、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 (1)定义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通常会 同时出现火焰或可见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 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即为火灾。
(2)发生的必要条件
燃烧一般应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和点火源。 这3个要素通常缺一不可。
ppt课件
7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2、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类》(GB 4968—2008)按物质的燃烧特 性将火灾分为如下6类:
A类火灾
B类火灾
C类火灾 D类火灾 E类火灾 F类火灾
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是有机物质,如 木材、棉、毛、麻、纸张等引起的火灾。 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 柴油、甲醇、乙醇、沥青等引起的火灾。 指气体火灾,如煤气、甲烷、氢气等引起的火灾。 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等引起的火灾。 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第9章 民用爆破器材、烟花
第10章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ppt课件
4
安全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
第4章 防火与防爆安全技术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第2节 防爆基础知识
ppt课件
5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一、燃烧与火灾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三、消防设施 四、建筑灭火器配置 五、初起火灾的扑救与人员疏散逃生
ppt课件
内容
❖大纲要求
❖理论知识-基础知识
❖总结
ppt课件
1
理论知识-基础知识 鉴定内容
(一)职业道德 (二)基础知识 (三)相关知识
1.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安全评价技术基础知识 3.安全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 4.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ppt课件
2
理论知识-基础知识
鉴定内容 安全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
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2.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3.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4. 矿山安全技术 5.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 6. 民用爆破器材 7. 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8.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 9. 其他安全技术
ppt课件
13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 灭火剂: 气体灭火剂 泡沫灭火剂 干粉灭火剂
❖ 烟气控制 烟气控制两条途径:挡烟和排烟 排烟有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 防烟分隔、烟气稀释、加压、空气流、浮力
ppt课件
14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7、火灾危险评价
应用较多的火灾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安全检查表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蒙 德法,预先危险分析(PH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FMEA),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数 值模拟方法,因果分析,管理疏忽和危险树分析 (MORT)。
ppt课件
16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2、控制火源引起火灾的方法
(1)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 (2)电气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3)机械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4)静电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ppt课件
17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三、消防设施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由 触发元件、火灾报警装置、火 灾警报装置和电源四部分组成。
ppt课件
15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1、点火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点火源是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 应的能量来源。
这种能量可以是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 也可以是机械能。
根据点火源产生能量的来源不同,点火源可分
为火焰、火星、高热物体、电火花、静电火花、撞 击、摩擦、化学反应热、光线聚焦等。
因此,火灾发生后,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 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灭火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 为4种,即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ppt课件
12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2)灭火基本措施
掌握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以了解预防和扑 救火灾的原理。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 3个条件同时存在,
所能采取的基本措施是: 控制可燃物, 隔绝助燃物, 消除点火源, 阻止火势蔓延。
ppt法 (1)火灾防治途径
火灾防治途径一般分为评价、阻燃、火灾探测、 灭火等。
(2)阻燃方法
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主要通过阻燃剂使聚合 物不易着火,如果着火也使其燃烧速度变慢。阻燃 剂按其使用方法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种。
ppt课件
10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P48-P74 P75-P82 P83-P136 P137-P182 P183-P238 P239-P251 P239-P251 P252-P275
ppt课件
3
安全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
教材《基础知识》
第4章 防火与防爆安全技术
第5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6章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第7章 矿山安全技术
第8章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
ppt课件
8
第1节 防火基础知识
3、闪燃、阴燃、爆燃、自燃的概念
闪燃是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 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 的先兆。
阴燃则是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爆燃是指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 自热或外热发生燃烧的现象。根据热源的不同,自 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