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教案

张雪门教案
张雪门教案

中外学前教育史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教案)

撰写人:14学3

孟淑婷

黄忠敏

倪凡佳

授课课题:第四章中国及近现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之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张雪门在学前教育方面作出贡献的思想家的成长和教育实践经历。

2.掌握张雪门的主要学前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2.张雪门探索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有何启示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引言

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前教育中国化的呼声越来越高,1919年到1921年,杜威来华,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界影响很大。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了从仿日到仿美的转变,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四位学前教育专家,即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第二部分

一、生平和学前教育实践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yin)县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有“南陈北张”(南京陈鹤琴,北京张雪门)之称。他毕生从事幼教工作,写了三四十本幼儿教育专著和二三百篇的论文,对我国至东南亚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1)1912年,执教于鄞(yin)县私立蔡氏星荫小学,后任校长;

2)1918年,与几位志趣相同的人创立了当地的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儿园

——星荫幼儿园,任园长;

3)1920年4月,与人合办俩年制的幼稚师范;

4)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教职,同时在教育系学习,主攻研究幼稚教育,

拟定了《幼稚园课程》;

5)1926年,开始研究福禄贝尔,并译著了《福禄倍儿母亲游戏辑要》《蒙

台梭利及其教育》;

6)1928年,主持中法大学孔德幼稚师范;

7)1929年,应香山慈幼院熊希龄院长之聘,筹设幼稚师范,并任幼稚师范

校长;

8)1930年,创办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思想产生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儿就是未来的

主人翁,开始幼儿行为课程的研究;

10)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

稚教育》;

11)1934年,开办“乡村教育实验区”;

12)1938年,幼稚师范在桂林华门大街成立;

13)1944年,迁往重庆,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4)1946年,远赴台湾;

15)1976年,因脑病复发病在台湾溘然长逝,终年83岁;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幼稚教育分为4类:

(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是属于这类。弊端:所学的全都是零碎的知识,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子久了就忘了。

(二)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的。弊端:减弱中华民族的反抗,制造各国洋奴,让中国幼儿成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

(三)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从意大利及美国传入)他认识到儿童本位思想完全不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教育如果不考虑社会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正确做法:应着重使儿童个体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强调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儿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

(四)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强调目前的儿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现时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决不例外。优秀民族基于幼稚教育,幼稚教育应符合时代需求。并提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有4项具体目标:“一是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幼稚教育必须是根据三条原则: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总之,他认为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符合时代的需要和造就中华民族优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三、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潮、教育流派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于二十世纪初,而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经历了巨大变革,同时,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马关条约》,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独立主权的丧失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解体。在教

育领域中则表现为一向以猎取科举功名为目的的中国传统教育科举制度的废除。

2) 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中《奏定蒙养

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规定“蒙养院招收 3 岁以上至 7 岁儿童”这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作用,指出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作为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从此,我国幼儿教育逐步摆脱过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传统教养模式,向以社会专门教育机构为单位的现代化教养模式发展,掀开了中国学前教育史的崭新的一页。

3)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式教育不适合当时的中国。福禄贝尔幼稚园教育目

标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外界自然律和儿童内在律联合起来,直和上帝相贯通。若据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当时的幼稚教育简直是替上帝造工具,为宗教培养信徒罢了;蒙台梭利幼稚教育注重幼儿本位,注重培养幼儿的思考力,忽视社会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并且蒙氏幼稚教育注重幼儿个人的活动,对于团体活动注重很少。这种教育对于需要摒弃麻木不仁,为保全自己委曲求全等劣根性的中国人,显然是不适应的。四、论幼稚教育的行为课程

张雪门认为研究中国教育,须自己创造。他受杜威“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教育理念的影响,首创行为课程。

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阿理论和实践体系。在70年代出版了《中国幼稚教育课程研究》,对幼稚课程做了进一步探讨。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

什么是课程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配置,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动作。”

什么是行为课程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可见,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在他看来,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地生活中。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明显的界限,他看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

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但更应强调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

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的经验。”他非常注重幼稚园课程的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

(三)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

他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

1.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

2.根据设计精选有助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知道;

3.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其目标兼顾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其内容来自周围生活环境,其方法采用单元设计教学法,其实施则以行动为中心。

五、论幼稚师范教育

(一)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

他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1.中心幼稚园(奠定基础); 2.平民幼稚园(培养独立能力);3.婴儿保育院(了解基本常识);

4.小学(为入学打好基础)。

(二)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

在三年中,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三次进行。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去实习。

(三)关于实习的组织

张雪门把上述这种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他认为

这种实习必须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步骤,第二必须有范围,第三必须有相当时间,第四必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的实习有很多不同:一是空间上,它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到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增加到三年中均有实习;三是内容上,它从仅仅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第三部分

一、总结(评价)

总之,张雪门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幼稚教育,先后达60年。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过去曾对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和台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对幼稚教育的目的、课程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有不少地方现在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同时他一生不为名利,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为幼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他注重实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幼稚园、幼稚师范最基层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也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课后作业:

思考: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对今天有什么启示三、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