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

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中考自然科学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知识精讲一. 本周教学内容:1. 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3. 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二.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三. 教学过程:(一)生物种群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于高等动物。
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
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强调: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为了有利于人类生活,有时候会人为地控制生物的性别比例。
注意:①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②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
(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 出生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新生产的个体数。
死亡率――一年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死亡的个体数。
强调: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增加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减少(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九年级自然科学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精讲

九年级自然科学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二、良好开端1、重点:掌握种群及统计;掌握群落及生物间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掌握生物圈。
2、难点:群落及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
三、成功之旅【知识点1】种群、群落1、种群:指一定地域内,同一物种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物种生存和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大小的统计:直接观察法(生物数量少、分布范围小)、随机抽样法(生物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该区估计只数=取样总只数×该区标记只数÷取样中标记只数)、动物标记法(某一生物种群个体数目少,推出生物种群数量)、样方法(生物种群数量多,取样推测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与天敌的捕食、人为捕杀。
2、群落:在一定地区或生活环境里,不同生物种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群落。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1)热带雨林生物群落;(2)草原生物群落;(3)荒漠生物群落;(4)冻原生物群落;(5)温带草原生物群落;(6)温带落叶林生物群落;(7)针叶林生物群落;(8)淡水生物群落;(9)海洋生物群落。
3、食物链: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联系。
(在群落中具有营养物质传递和能量流动的作用)食物网:由群落中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链的特点:①食物链多以绿色植物为基础;②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③食物链中的“→”代表能量传递的方向;④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⑤食物链不可能无限加长,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是逐级递减的,下一营养级的生物不可能将上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和有机物全部利用,所以一般食物链只有3—4个营养级,很少超过5个营养级。
例1.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在我国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各种肤色的运动员齐聚北京,角逐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奖牌。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new)

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答案:D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A.直线B.“S"型曲线C.“J”型曲线D.不规则曲线答案:B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光照C.空气D.水分答案:B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
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A.1 000个B.2 100个C.10 500个D.21 000个答案:D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答案:A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答案:A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互利共生C.竞争D.捕食答案:C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答案:C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答案:B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A.直接计数法B.样方法C.目测估算法D.标志重捕法答案:B12.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

《种群和群落》重难点知识梳理和析疑胡淑虹(衢州龙游中学324400)一、重难点知识梳理1.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单位。
个体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每个个体携带着本种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包括这个自然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
种群内的个体构成一个整体后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而且种群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各个种群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共生、竞争、捕食、寄生等种间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稳定的有机整体。
总之,一定区域内由所有个体构成种群、由所有种群构成群落,这三个概念有层层包含关系。
2.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可以根据种群密度估算一定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越大,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因此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凡是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各个种群具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各种原因如人为因素调节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能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年轻个体较多时,预示着将来密度要增大,而年老个体较多时,密度将会减小。
出生率及死亡率则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直接因素,可以说,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出生率及死亡率上。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将增加,死亡率高于出生率时,种群密度将缩小。
气候、食物、传染病、天敌、人类活动等外界环境因素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高中生物 专题十四 种群与群落学业水平考试(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全册生物试题

种群与群落[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2)标志重捕法(a)。
2.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2)环境容纳量(a)。
3.群落:(1)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2)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3)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1)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可分为:③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④种群密度:是指某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坏、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或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标志重捕法(1)调查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田鼠、鸟类、鱼类等。
(2)计算公式N (种群总个体数)=M ·n mM —标志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1)指数增长①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增长曲线为“J”形。
②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2)逻辑斯谛增长①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增长曲线为“S”形。
②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
中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doc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一、复习目标1、 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群落,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4、 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5、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二、复习过程知识点1 种群1. _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
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_ _的总和。
3.种群特征:有_________ 、年龄结构、 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 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2)性别比例=雄性个体数雌性个体数(3)出生率指在 内,平均每千个个体中的新个体数。
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4)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平均 个体中的死亡个体数。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5)种群出生率>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 ;反之数量减少。
种群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相差很大。
所以种群动态变化与种群年龄结构关系极大。
常见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种群增长的“ ”型曲线和“ ”型曲线。
知识点2 群落4.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________ 的总和,简称群落。
(1)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
群落的结构包括 和 。
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2)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 所有植物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3)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
有大有小,群落和种群的大小由_______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知识点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 ,还能影响环境。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阳光、 _____ 、食物等。
(2)影响生物的生物因素有互助、寄生、 、 等。
(3)适应环境的表现形式有___ ____ 、 _____等。
【初中生物】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

【初中生物】生物常识:种群与群落辨析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区别和联系:⑴、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生物群体。
例如一个水库里的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而水库里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
⑵、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种群就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协作,也有种内斗争,两者的对立统一,共同保持种群的相对平衡。
群落就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就是由相同种群形成的,就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⑶、从研究特征上来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种群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⑷、从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就是“颤抖”与“静”的统一体。
种群就是在一个较为平衡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平衡主要就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去同时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构成就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就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统一体。
比如草原群落,在茫茫大草原上,存有牧草、杂草等植物,也存有牛、羊、马等动物,也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联系、相对平衡,长此以往草原群落似乎就是一个恒定的结构,但形成草原群落的每一种群内部,时刻都在出现崭新旧个体的交错,每一种群的生物,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物质互换和能量流动都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展开。
3、例题分析:基准1在一个林缘山洼草丛中,存有一堆布满苔藓的腐木,涌入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物种、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概念的区别。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中不同的层次和组织形式。
种群是一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集合,它们占据了同一生境并且能够进行繁殖。
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它们共同占据着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网络。
本文将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一、种群1.1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物学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和。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保持着一定的遗传稳定性。
种群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群集,它们通常占据着相同的生境,并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数量和持续存在。
1.2 种群数量和密度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数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系统内的某一时刻内种群的总数,它可以通过样地调查、标记再捕捉法等方法来进行估算。
而种群密度则是指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和生态资料。
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分布。
1.3 种群结构与变动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的总和。
种群结构是影响种群稳定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种群的变动则是指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受到环境因素、繁殖率、捕食种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种群的变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4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生态因素,以及它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和响应机制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捕捉标记法、种群动态模型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和演化过程。
二、群落2.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由多个种群组成的各种生物体的集合。
这些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共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
落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
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答案:D
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B.“S”型曲线
C.“J”型曲线D.不规则曲线
答案:B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B.光照
C.空气D.水分
答案:B
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
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 000个
B.2 100个
C.10 500个
D.21 000个
答案:D
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
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
答案:A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B.互利共生
C.竞争D.捕食
答案:C
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甲>乙
答案:C
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 )
答案:B
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D.标志重捕法
答案:B
12.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大豆植株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属于( ) A.捕食B.竞争
C.互利共生D.寄生
答案:C
13.我国大力治理荒漠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如图为某地的荒漠经多年治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可称为( )
A.群落的抵抗力B.群落的稳定性
C.群落的丰富度D.群落的演替
答案:D
14.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阶段是( )
A.苔藓阶段B.草本阶段
C.灌木阶段D.森林阶段
答案:D
15.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
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
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
D.苔藓能够忍受极度干旱的环境
答案:B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
16.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
A.种群和生物群落B.种群和生态因素
C.生物群落和种群D.生物群落和生态因素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答案:A
17.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
A.25条B.390条
C.394条D.360条
答案:D
18.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
下列关于“S”型曲线中的K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
D.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
解析:“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容纳量,在“K”值的时候种群数量是最大的。
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可能不同。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处。
答案:B
19.人类正确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必须控制捕捞量,应把种群的个体数保持在环境容纳量的( )
A.1
4
水平上 B.
1
3
水平上
C.1
2
水平上 D.
4
5
水平上
答案:C
20.下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2 000个
B.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
C.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D.6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解析: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 600个,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里“S”型增长,并且该种群的密度越来越
大。
6天后,该种群的密度趋于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
答案:C
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析: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答案:A
22.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稳定性也趋向于稳定。
答案:A
23.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随机观察法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D.目测估计法
解析: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用取样器取样法。
答案:B
24.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解析:该处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且还可能保留了种子等。
答案:C
25.我国对海洋捕捞实行“休渔期”制度,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解析:“休渔期”可以使鱼类的数量得到恢复。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至3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题3分,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26.下列各项中能表明池塘中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的是( )
A.鲢鱼、鳙鱼生活在水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生活在底层
B.池塘群落中的动物在底层生活,植物在上层生活
C.池塘群落中根本没有垂直结构
D.生活于池塘中的水草高矮呈现参差不齐
解析:池塘群落有垂直结构,所以C选项错误。
答案:ABD
27.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只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解析:种群密度不仅受到自身密度的影响,还受到气候、食物、捕食者、传染病、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是上升的,然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阻力增大,增长速度才逐渐缓慢下来。
答案:CD
2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
A.其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呈“J”型增长
B.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其他生物影响
C.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本地物种多样性
D.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能非常适应当地环境从而迅速繁衍,也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而被淘汰。
如果该物种大量繁衍,就会与当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资源,导致当地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被淘汰,从而威胁到本地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ACD
29.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导致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答案:ABC
3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一个种群完全取代另一个种群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可能形成森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解析:群落演替是种群的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不能演替形成森林。
答案: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