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从空间到场所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

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一、空间观念的定义与形成空间观念是指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方式。
它是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人类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空间观念的形成受到地理环境、社会文化、个体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二、空间观念的基本层次空间观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感性空间、形象空间、符号空间和抽象空间。
2.1 感性空间感性空间是个体通过感官对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认识的空间。
它包括个体所处的具体地点、场所的感受和感知。
感性空间是人们最直接、最基本的空间认知层次,它与个体的感知能力紧密相关。
2.2 形象空间形象空间是在感性空间的基础上,通过人类大脑对感知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和存储后形成的空间认知。
形象空间是人们对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总体印象,它包括地理景观、城市布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印象。
2.3 符号空间符号空间是通过符号系统表达和传递空间信息的空间认知层次。
符号空间包括地图、纸质或电子文件等形式的表达和传递方式。
符号空间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空间认知和交流。
2.4 抽象空间抽象空间是通过概念、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空间认知的层次。
它是对于具体空间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抽象,包括数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对于空间的抽象和理论模型。
三、空间观念的内在关系与发展趋势空间观念的四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整体认知。
感性空间为形象空间提供了基础和素材,形象空间则为符号空间提供了内容和形式,符号空间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形象空间和感性空间的认知方式。
抽象空间是对于具体空间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为其他三个层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传统的感性空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方式,形象空间也得到了更多的空间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支持。
符号空间的传递方式也得到了革新,地图、导航系统等应用的出现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更方便地进行空间导航和认知。
校园空间行为场所调研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 往往是人们选择休憩地 点的重要因素之一,因 为在这里可以看到更丰 富的风景。之所以选择 在这里休憩,主要是景 观好,环境空间特殊。 良好的景观也能让学生
总结
景观空间是校园中最具吸引力的部 分之一,因此景观小品的设置合理 与否是评价一个校园规划设计优秀 与否的重要标准,调查分析现存景 观空间的问题也是改善校园环境的 重要前提条件。 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组
• 场所
发生事件的空间——以空间为载体,以人的行为为内容,以事件为媒介。
• 空间+行为=场所
空间与行为互相结合,才构成一种行为的场所,才会有实际的社会效益与场所效益。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 首先要分析下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 系。人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的特性,主 要分为三大类: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中心感:人 们在休憩时都 趋向于有所依 托,无论或站 或坐,一片墙 ,一丛灌木甚 至一棵树都能 吸引人们聚集
· 私密性:人们在选择 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 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 有所遮挡的场所。就拿 学生情侣来说,可能两 人在一起比较亲密,有 些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就会选择有所遮挡的地 方。人都是有隐私的, 并不是什么动作都希望 被看到,也会保留自己 不愿意透露的部分,因 此不受到干扰有所遮挡 的场所是人们优先选择
具体行为下的空间与场所
·场地围 合:场地 的围合感 能使给休 憩人群安 全感,根 据观察, 三面围合 的场地最 吸引人气
· 界面材质:简单说就是与人体接触 的环境设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质 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相比塑料,学 生们更喜欢广场前木质的座椅桌凳。 而且木质座椅更能体现休憩空间那份 独有的宁静,与建安大道的喧嚣形成 对比。坐在木质椅上向北望,有种身 在喧嚣,其实宁静之感。合适的地点 安放可以创造出功能性强而又迷人的 场景。座椅的设计在形式、材质、色 彩和类型等方面都应考虑。结合休憩 空间环境、建筑风格设计,将中国优 秀的园林设计手法同先进的材料和工 艺结合,共同营造环境优美、和谐统 一又不失人性化和人文气息的校园室
场所空间的名词解释

场所空间的名词解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场所空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各种各样的场所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商店等等。
那么,什么是场所空间呢?对于场所空间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场所空间指的是一定区域内的地理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
但这种解释往往不够深入,无法完全理解场所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场所空间。
第一个维度是物理维度。
场所空间既包括人类建设的物理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比如,在城市中,人们常常会去公园或者广场休闲娱乐,这些公共场所提供了一个供人们放松心情的空间。
而在农村,田野和山水也是人们喜欢去的场所,这些场所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第二个维度是文化维度。
场所空间不仅仅是一片区域,还有一种和场所相关的文化氛围。
比如,在某个国家的首都,有着特殊的国家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甚至人们的行为方式。
又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宗教场所,信徒们会按照规定的仪式和礼仪来参与宗教活动,这个场所因此具有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第三个维度是社会维度。
场所空间中的社会关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的场所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圈子等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商店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市场关系,以交换商品为目的;而在家庭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则更加亲密和私密。
这些社会关系在不同场所空间中的交织与演变,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网络。
第四个维度是情感维度。
场所空间往往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
有些场所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情绪,比如去看一场音乐会或者在咖啡馆里与朋友聚会;而有些场所则会让人感到压抑或者不安,比如狭窄的地下室或者拥挤的交通工具。
不同的场所对人们的情感体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维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场所空间不仅仅是一片地理空间,它涉及到物理、文化、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这种综合性的特性使得场所空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空间到场所——大庆市文化教育中心环境景观设计

中心主体建筑方案已经通过设计竞赛的形式确定下来 ,现正在筹备施工。
三 座 建筑 物 围 绕 圆形城 市 广 场 .在 地段 的西 南 部 呈弧 形 向心 布局 建 筑群 富 有 雕 塑感 的体 量造 型 . 以及 红色 石材 和 透 明玻 璃 的材 质组 合 , 成 了简 洁 有 力 构
文化 教 育 中心 周 边 以教 育 科研 用地 为主 包 括 大庆 石 油 学 院
1 1 6 h
,
处城 市
级 的重要 公共设 施 。 中心 的建设 将 对大庆 市未来 文化事 业的 发展产 生举足 轻 该
八 一 农垦
大 学 和哈 工大 工 业技 术 研 究 院 ;亦 有 部分 行政 办 公 和 居 住 用地 。 中心 占地 其 中大 剧 院 博物 馆 和 图 书馆 三栋 建 筑 占地 7m .交通 场 地 和其 他 h 用 地 的面 积 为 9 1m 。紧邻 中心 的西 北 角 处 有面 积 为 2m 的市 政 设 施 用地 和 h h 规 划 中 的公 交 终 点站 ( 2 图 )
图 3 建筑形象
Fi . P r p c i e o u l n s g3 e s e tv f b i di g
维普资讯
l0 20
刍∞ 刍. < 广∞ 0. 0 吾0 吾 罡 0 0z 4> 4 0
一 潜壁 0 < 》 三z m { 薄 l z 0 < T
的形象 .将成为区域性地标建筑 ( 3 。 图 )
为 了完 善 文化 教 育 中心 的 功能 .有 关 部 门决 定举 行 环 境设 计 竞 赛 力求 通 过对 建筑 室 外空 间的合 理设 计 . 一 步 整合 地段 内可利 用资源 提 高 中心 的 进 使 用效 率 .同 时协 调 好 中心 与 周边 城 市 环境 在 空 间和 景 观 上 的关 系 。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课程名称: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4、场所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街道与城镇的形成[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
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场所空间

古典园林之拙政园
在 苏中州国古古典典园园林林走中廊,提场供所了精遮神 挡的 风塑 雨造 的即 活是 动通 空过 间造 ,园 不活 但动 起把 到园 了林 分的 隔空 建 间 筑功空能间同的艺作术用生,命而甚且至连更接广着泛 园的 林精 的神 各生 个活 景联 致系 。在一起,使园林艺术 除 其了次受在到构单景纯上的追形求式“美移以步外换的 景各 ”种 的观 效念 果和 。心理的影响。 而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便是其中最为本质的影响因素。
场所精神
地面的材料,一堵墙的质感、颜色,一排房子的 高低,一座山的形,水的声音,一阵风的味道, 甚至一道阳光的强弱,都是构成“场所精神”的 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
感谢聆听!
建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
可取的方法。
——诺伯格 舒尔茨
空间与场所
主讲人:xxx
目录
• 空间、场所の定义 • 空间、场所の关系 • 南宋御街 • 光之教堂 • 拙政园 • 总结
空间
空间是指以界面和构件围合或提示构成的三度空 间。城市空间时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文明的载体, 从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形态可以看出某一个时期的 城市生活状态。
场所
“定认位同”需是要通对过空历间史的、秩情序感和结事构件的在认某识一,空一间个的有作意用 义吧的人场们所对,城必市须或具者有大可自辨然析的的记空忆间延结续构下。来成为人们生 活中重要的空间形象代表。
历史
是总体气民氛族,是人的意识
和行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获 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 意义的空间感。
诺师伯的格任·务文就舒化是尔创茨造说有,意建味筑
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
传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空间
场所精神
场所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是新兴的空间研究领域,为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空间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总结和分析空间的本质和性质,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表达和改变,这样空间研究就会贴近实际。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属于这一发展领域,它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理论,并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介绍图底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抽象网络。
图底理论强调了空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试图在空间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形成的条件和本质。
它不仅与现存的空间理论有联系,而且还解释了空间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连接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和连接,它强调了空间中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体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知识的,并且可以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被观察到。
这就是空间研究领域常常被引用的“空间网络”的重要概念。
连接理论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分析空间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拼接在一起的不同空间和联系单元,以便分析形成的整体空间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各个空间单元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后,让我们介绍场所理论。
这一理论关注空间的层次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以及它对空间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场所理论强调,空间是一种多样性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有效地使用环境,并且能够使用者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体验。
同时,场所理论也认识到空间不仅是一种可用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存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空间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空间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它们提出了空间模型和空间网络,以及空间的多样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从空间到场所根据分析研究, 要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场所,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是人类生长的根,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 舍弃自然的赋予而进行纯人工化的设计是不近人情的。
人希望拥有绿色、希望“亲水”, 希望在都市中存在一块“心灵的牧场”(见图4 , 图5) 。
(2) 挖掘地区价值, 深入研究地区特色。
地区价值和地区特色存在于地域历史文化中、地域象征符号中、地域空间尺度中、地域建筑风格中⋯⋯从这些方面深入探究地域的特色, 就会发现地域具有的独特气质, 可以用来形成特有的形象, 吸引人流。
(3) 关注人的心理感受。
城市中的竞争与压力, 让都市人身心疲惫, 各种娱乐活动也难以掩饰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浮躁, 人是“群体动物”(必须处于群体之中) , 需要交流、需要休息, 有时需要安静、有时又需要刺激, 有时需要被关注、有时又需要被隐藏⋯⋯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人的心理、情感是复杂的, 场所要关注人的心理。
根据基地条件的不同, 场所可以采用不同主题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例如, 以安静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让人在安全的环境中, 静静地充分享受阳光和绿色, 安抚内心的浮躁; 以挑战为主题的场所, 是要通过各种运动设施, 以及极限运动设施, 让人满足追求刺激的心理。
(4) 照顾特殊群体的利益。
特殊群体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等, 他们需要一种能够体现出对他们特别关怀的场所设计。
无障碍设计。
注重细节设计。
细节设计最能体现对人的关心。
在我们的城市中, 老年人、儿童、外来人群需要通过细节设计来保证他们的安全感、舒适感; 保证对场所的方向感, 以至对整个片区的方向感。
例如,防滑的铺地设计, 符合儿童使用标准的城市家具, 城市的信息指示设施等都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
在诺伯格·舒尔兹对存在空间的研究中, 将存在空间的要素分为中心与场所、方向与路线、区域与领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个部分。
(2) 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的空间和消极的空间, 而场所在概念中就设定了它是积极的、健康的、活力的、促进人们交往的, 满足人们各种活动需求的地方, 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3) 场所之所以为场所, 是因为场所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空间在历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对使用者产生的地域体验, 因此场所精神包括的重要内涵就是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手法分析>2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往把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归结为“一层皮”,即界面。
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用界面去围合空间。
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外部空间构成主要是由建筑实体来完成限定的。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外部空间看成是由地面和墙面两要素所构成的,而应从更深的层次来重新认识外部空间的构成。
城市建筑形体环境是环境物质存在及其物一物关系在城市建筑环境层次上的表现。
建筑实体、基地表面及它们围合限定出的城市外部空间,三者之间相互的关系是城市建筑环境主要的物一物关系的承担者和表现者。
所以,高层建筑自身以及地表面是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即物质要素。
在城市中,空间的获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某些手段,在原空间(大自然、宇宙空间)进行领域的设置(包括行为、心理、视觉等方面的限定)。
这里,一定的目的即是人的生活(生存活动)目的。
人是空间的主角,人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的存在及活动为空间赋予意义。
所以,高层建筑外部空间存在着人的要素。
人的活动方式及生理的需求又对空间(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在组织构成上提出要求。
技术是达到要求的手段,而有时,技术亦会对空间的构成提出限制,故空间着功能与技术方面的要素,即功能技术要素。
3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功能要求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作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空间,首先必须满足人们行为的要求。
现代高层建筑功能多,容量大,对建筑外部空间提出了复杂的功能要求。
根据其使用性质的特点,可对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功能作如下的分类。
3.1 交通功能这是高层建筑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
高层建筑容纳了大量的人流在其内部活动,因此其外部空间必须面对更加庞大的人流、车流集散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城市交通和景观造成巨大的压力。
从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的角度,可将交通空间划分成步行、车行、停车、货运这四个内容,每个子内容还包括主要流线和次要流线的疏导和分流。
在设计中要精心组织人、车流线以及它们和城市交通的联系问题,合理安排停车场的数量和位置,避免破坏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活动场所和城市空间。
在设计中往往将车行、停车、货运等车辆活动空间与人行空间分划开,如采用立体交通的方式,将人行的空间抬高(或降低)形成高架(或下沉)的步行广场,完全摆脱车辆的干扰,以提高外部空间的环境质量。
3.2 集散功能集散空间通常以开敞广场的形式安排高层建筑的外部,主要作为人们的活动场所,可容纳包括集会、人流集散、观光、留影、休息等多种活动。
集散广场有利于在建筑物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形成一个缓冲的区域,并和内部公共空间构成整体,成为内部活动的序幕。
大型的集散广场还可作为城市广场使用,如办公楼公众广场,主体建筑成“L”型,前面界定出较大型的城市广场,形成城市东部边缘的缓冲地带,可满足大量人流的集会和活动要求,在为城市提供大型的开放空间的同时,也有效地衬托了主体建筑。
3.3 休闲功能休闲型外部空间是市民的活动场所,是人们进行休闲、散步、观景并接触自然的开放空间。
与集散空间的运动性相反,休闲空间其有静的特征,通常布置在日照较好.安静的角落,并通过布置绿化、水体、座椅及通过在集散空间中进行绿化和辅地的分割,形成独自的静态空间或通过高差来达到目的。
4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手法的运用为了获得宜人、丰富的外部空间,仅仪一种手法是不够的,需要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根据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环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手法。
4.1 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创造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交融的意境。
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模糊内外空间的界限。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高层主体的外墙就是内,外空间的分界线。
当采用框架结构时,柱间的开口较大,内外空间的界限可以交错,空间得以连续并具有整体感;此外,在高层的裙房采用低层建筑常用手法,也可造成空间的渗透。
4.2 层次与序列外部空间要满足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人的需要与意图是多样的,外部空间的功能与组合也是多样的,同一外部空间内或多个大小不同的外部组合空间,根据功能要求的组合就需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考虑空间层次,创造有秩序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例如有的采用外部的———__________半外部的-- 内部的;有的采用公共的———半公共的———具有私密性的层次。
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在城市空间序列中作为一个角色,有时是对景,有时是背景,有时则又是城市景观的画框。
但是,高层建筑本身的外部空间也是应该有序列的。
当外部空间设计带有方向性时,在近端配置有吸引力的目标就会是一般的空间变得动人。
4.3 建筑尺度的处理建筑作为外部环境的主体其本身的尺度必须有适应人体尺度的过渡。
高层建筑主体体量庞大,尺度惊人,必然会给在其外部空间活动的人带来一种心理感受,外部空间既接近建筑,又接近人体,为了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减轻人们心理上的压抑感必须有适应人体的尺度过渡常见手法如下:4.3.1 低层裙房与周围建筑尺度相接近,又使人们与高层主体隔开一定距离,大大改善了人对高层的尺度感,倘若在低层裙房内看不到高层主体,却可看到一片蓝天,则更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亲切宜人的低层小院中。
4.3.2 立面分段处理作为社会公用设施的无裙房高层建筑常用立面分段处理手法。
高层下部安排为社会服务的公用设施,可以是商场,饮食,文化娱乐等,可以采用的手法有: a.高层下部退进,形成外立柱廊的“骑楼”高层建筑下的“骑楼”可以认为是“减法”创造的空间,使外部空间向内渗透,由外向内建立秩序。
对内部来说,牺牲了一些面积,但从整体看,这个过渡空间克服了建筑的生硬感。
“骑楼”内可以设商店,小吃,绿化与座椅,有的设地铁,地下商店的进出口。
人行其中,犹如在低层商业区的敞廊之中,十分自然。
b.接近人体尺度的平台,小品使人倍感亲切。
在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建筑小品设计引人注目,花台,灯柱,灯具,座椅,蓬布,栏杆,指示牌及儿童游戏场等均是接近人体尺度的重要因素。
人们可凭靠,闲坐,休息,儿童可在其中嬉戏,它们体现着一种低层庭院的生活气息,是创造舒适,优美环境所必不可缺少的因素。
4.4 其他在建筑外部环境运用中,小品及雕塑的运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门前的雕塑。
有时,雕塑或小品往往就是环境的主题。
如南京市南京大屠杀纪念广场的主题雕塑等等。
街道空间不同于在功能决定论至上的传统建筑中的通道空间。
它不仅具有联系不同功能的作用,作为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它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交通组织空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而是复合多元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经常采用的手法有:①街道空间本身是一个在水平和竖向都具有多维层次的、具有线性和方向性的共享空间。
②街道空间串联着多种功能和活动项目,它把这些内容有机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网络。
③街道空间的多向交叠穿插以及经过曲折扭曲形成的具有收缩、扩张、突变、夸张透视与动态感的空间形态。
④在非线型空间中,通过一系列坡道、踏步的组织,暗示通道的走向和转折。
由于这种通道的限定性是非强制的,同时因为其组织手法起承转合的多变与自由,故通道的性质是暖昧的、多义的。
以广场形态、街道形态两大类来讨论概括建筑中引入城市语言的做法有其不完整、不准确性,需做以卜两点补充说明:1、广‘场形态与街道形态的综合运用。
把城市语言引入建筑中有时是不能截然分为J’场形态或街道形态,而是综合运用的,两种形态相互穿插、联合、并置;有时为了因地制宜或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把J“场、街道形态进行变形,很难严格的界定是广场形态还是街道形态。
因此在这里我们强调注重的是在建筑中引入这种空间的特质精髓。
山城重庆富于个性的空间形态,步行街道是主要的骨架。
步行街道是具有多种复合功能与意义的空间,是行动的路线、生活的舞台、交往的场所、文化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