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合集下载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赏析古诗的好方法
1、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2、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3、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第 1 页共1 页。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 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分)
答案:①“却秦振英声”一句,赞扬鲁仲连的功 绩。(1分)“后世仰末照”形容其光芒能穿越 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1分)
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中画线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柳宗元《唐饶歌· 鼓吹曲》:“臣请执长缨, 智勇伏囚拘。”长缨,有投军报国,请命 出征之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烂柯:长久的远离家乡(世事变迁)之意。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指经世济时 的宏图大略。
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1林分、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
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
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2分不嫌偏远地前去
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 ,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用,率兵灭宋。甑: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 多为陶制。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

古诗词常见手法详解表现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
2 . 引 用神 话 传 说 . 来抒 发 思 想 感 情
比如“ 投笔” , 据《 后汉书》 记载 , 班超早年家境贫 寒, 以抄 写文书为生 , 他 曾为此投笔感 叹 , 大丈夫应 该效法傅介子 、 张骞立功边境 , 取 爵封侯 。后人就用 “ 投笔” 来形容弃文从武 , 立功沙场 。辛弃疾 曾在 《 水 调歌头 ・ 落 日古城角》 中反弹琵琶式地引用此典 : “ 莫 学班超投笔 , 纵得封侯万里 , 憔 悴老边州 。” 古代诗词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典故如下 : 投笔 、 长 城、 楼兰、 折腰 、 化碧 、 鱼雁 、 尺素 、 青鸾 、 五柳 、 东篱、 长亭 、 阳关 、 折柳、 风骚 、 鸿鹄、 杜鹃 、 鹧鸪、 黍离 、 桑 榆、 商女 、 杜康 、 青眼 、 红豆 、 司马青衫等 。

技 法 点 拨
浅谈古诗词鉴 赏中的“ 用典”
■ 王 玉 香
典故 , 也叫用事 , 即诗文中引用 的古代故事和有 关来历出处 的词语 。 它 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少 的词语 , 拈举 特指 的古事或古语 , 表达较多的今意 , 追求言简 意丰的效果 , 增加诗的内涵和厚度。 而对典故的理解 历来都是学生 比较头疼的问题 。下面主要从典故 的 来源及典故的辨析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鉴赏 中的用 典进行一些浅显 的分析 。
人非 , 今不如昔 , 痛 惜 溢 于 言表 。 如王安石 的《 桂枝香 ・ 金陵怀 古》 中的“ 至今 商
女, 时时犹唱 , 《 后庭 》 遗曲” , 就是化用杜牧《 泊秦淮》 诗句 “ 商女不知亡 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诗句 , 化 用非常贴切 自然 , 把矛头指 向了沉湎酒色的当权派 , 实是警告北宋 当局 , 不 可让六朝悲恨相续 。
委婉 含 蓄 。 1 . 引用、 点化 前 人 诗 - 0, 抒 发 思 想 感 情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高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知识点梳理及典例与练习(附参考答案)一、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用典方法
• 典故是现成的,但用典不是简单的照搬,而应变通活 用。因此要讲究用典的技巧。
• 时人归纳的用典的主要技法有:拈用、掇合、翻新、 脱化、改造、修辞等。 • 拈用。对典故或诗词语句略作变动而用之。
• 掇拾。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缀合在一 起,为主题服务。 • 翻新。把原有典故翻出新意,或反其意而用之。 • 脱化。把典故不显一意味深长。 • 反用:反旧典意而用之,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 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在彼。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 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 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怀旧空吟
,到乡

• 出处: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 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 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回到家里才知已经 过了百年。诗人借用闻笛的典故来抒写怀念亡友之情; 用烂柯的典故来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 • 用典思路:烂柯人典故意为变化巨大,结合本诗,可 知作者想表达时局多变,世事全非之感。 • 明确用典目的思路:一则了解典故原意,二则了解作 者此时此景此情为何,就可明了。用典其实就古意与 今意结合,借古典为己用,以此表情达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 意在表明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 思路剖析:原意招揽人才,而本诗则为为 国尽忠,舍身报国,注意报君黄金台上意 • 报答知遇之恩,信任之情。此为化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