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大学物理实验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2、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状态的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学习使用气压计、温度计等实验仪器。
二、实验原理气体的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 Cp 与定容比热容 Cv 之比,即γ = Cp / Cv 。
对于理想气体,比热容比γ只与气体分子的自由度有关。
单原子分子气体(如氦、氖等)γ = 5/3,双原子分子气体(如氧气、氮气等)γ ≈ 7/5。
本实验采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实验装置主要由储气瓶、玻璃管、气阀、压强计等组成。
实验过程中,首先关闭放气阀,使瓶内充满一定压强的气体。
打开放气阀,瓶内气体迅速绝热膨胀,压强降低,温度也随之降低。
由于放气时间很短,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满足方程:p1V1^γ =p2V2^γ其中 p1、V1 为膨胀前气体的压强和体积,p2、V2 为膨胀后气体的压强和体积。
当瓶内气体压强从 p1 变化到 p2 时,测量出相应的压强值,再根据储气瓶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γ。
三、实验仪器1、储气瓶:储存一定量的气体。
2、压强计:测量瓶内气体的压强。
3、温度计:测量气体的温度。
4、气阀:控制气体的进出。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储气瓶及各连接处是否漏气。
读取初始压强 p0 和环境温度 T0 。
2、打开放气阀,使瓶内气体迅速绝热膨胀,待瓶内压强稳定后,关闭放气阀。
3、等待一段时间,使瓶内气体温度恢复到环境温度,读取此时的压强 p1 。
4、重复步骤 2 和 3 多次,记录多组数据。
5、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仪器。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初始压强 p0 (Pa) |最终压强 p1 (Pa) |环境温度 T0 (K) ||::|::|::|::|| 1 |_____ |_____ |_____ || 2 |_____ |_____ |_____ || 3 |_____ |_____ |_____ || 4 |_____ |_____ |_____ || 5 |_____ |_____ |_____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p1V1^γ = p2V2^γ,可得γ = ln(p0 / p1) /ln(V1 / V2) 。
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

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测定空气比热容比实验报告引言: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规律。
而空气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之一,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能量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探究空气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力学特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恒温水槽、热容器、温度计、电磁阀和压力计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将空气容器放入恒温水槽中,使其与水槽内的水达到相同温度。
2. 打开电磁阀,使空气容器与外界相通,并记录初始状态下的压力和温度。
3. 关闭电磁阀,将空气容器与外界隔绝。
4. 通过加热或冷却水槽中的水,使水槽内的温度发生变化。
5. 当水槽内的温度稳定后,再次记录空气容器内的压力和温度。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压力和温度数据,可以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比热容比是指在恒定容积下,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与单位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γ = Cp / Cv其中,γ为比热容比,Cp为定压比热容,Cv为定容比热容。
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绘制出比热容比γ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通过曲线的形状和趋势,我们可以分析空气的热力学性质。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比热容比γ随温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
在低温下,γ的值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γ逐渐增大,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值。
这说明在低温下,空气的热力学性质与高温下有所不同。
这一结果可以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在低温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较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因此气体的比热容比较小。
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导致比热容比增大。
此外,实验结果还与空气的成分有关。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而这两种气体的比热容比不同,因此空气的比热容比也会受到其成分的影响。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包括温度测量误差、压力测量误差以及实验装置的热量损失等。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比热容比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比热容比的实验仪器。
3、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比热容比γ定义为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p与定容比热容Cv之比,即γ = Cp / Cv。
对于理想气体,γ是一个常数。
在本实验中,采用绝热膨胀法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
实验装置主要由贮气瓶、U 形管压强计、打气球、阀门等组成。
首先,向贮气瓶内打入一定量的气体,使其压强达到一个较高的值P1。
然后迅速打开阀门,让气体绝热膨胀,此时瓶内气体的温度迅速降低,压强也随之下降到 P2。
由于过程绝热,满足绝热方程:P1V1^γ =P2V2^γ ①同时,根据波义耳定律,在等温过程中有:P1V1 = P2V2 ②由①②两式可得:γ = ln(P1 / P2) / ln(V2 / V1)在实验中,通过测量贮气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 P1 和 P2,以及相应的体积变化 V1 和 V2,就可以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γ。
三、实验仪器1、贮气瓶:用于储存实验气体。
2、 U 形管压强计:测量贮气瓶内气体的压强。
3、打气球:向贮气瓶内打气。
4、阀门:控制气体的进出。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U 形管压强计中的液面是否平衡。
用打气球向贮气瓶内缓慢打气,使 U 形管压强计中的液面高度差达到一定值(例如 50cm 左右),记录此时的压强 P1。
2、绝热膨胀过程迅速打开阀门,让气体绝热膨胀,观察 U 形管压强计中液面的变化,待液面稳定后,记录此时的压强 P2。
3、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 5 6 次,以减小测量误差。
4、数据处理根据测量得到的 P1、P2 值,计算出每次实验的比热容比γ。
求平均值,并计算相对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 P1(cmHg)| P2(cmHg)|γ ||::|::|::|::|| 1 | 525 | 382 | 142 || 2 | 518 | 375 | 143 || 3 | 532 | 388 | 141 || 4 | 520 | 378 | 142 || 5 | 528 | 385 | 141 || 6 | 530 | 386 | 142 |平均值:γ =(142 + 143 + 141 + 142 + 141 + 142)/ 6 = 142理论值:空气的比热容比γ约为 140相对误差:E =(142 140)/ 140 × 100% = 143%六、误差分析1、实验过程中,气体并非完全绝热,存在一定的热交换,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空气的比热容比,加深对热力学过程和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一种测量气体比热容比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空气比热容比γ定义为定压比热容Cp与定容比热容Cv之比,即γ = Cp / Cv。
在热力学中,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满足方程:pV^γ =常数。
在本实验中,我们利用一个带有活塞的圆柱形绝热容器,容器内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
通过改变活塞的位置,使容器内的气体经历绝热膨胀或绝热压缩过程。
测量绝热过程中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变化,从而计算出空气的比热容比。
三、实验仪器1、储气瓶:储存一定量的压缩空气。
2、打气球:用于向储气瓶内充气。
3、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压强。
4、体积传感器:测量气体体积。
5、数据采集器:采集和记录压强和体积的数据。
6、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仪器调试检查各仪器连接是否正确,确保无漏气现象。
打开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设置好采集参数。
2、测量初始状态用打气球向储气瓶内缓慢充气,直至压强达到一定值,记录此时的压强p1和体积V1。
3、绝热膨胀过程迅速打开活塞,使气体绝热膨胀,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2,体积为V2。
4、绝热压缩过程迅速关闭活塞,使气体绝热压缩,记录压强和体积的变化,直到压强稳定,此时的压强为p3,体积为V3。
5、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多次,以减小测量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以下是一组实验数据的示例:|实验次数| p1(kPa)| V1(mL)| p2(kPa)| V2(mL)| p3(kPa)| V3(mL)|||||||||| 1 | 1050 | 500 | 700 | 700 | 950 | 450 || 2 | 1080 | 480 | 720 | 720 | 980 | 460 || 3 | 1060 | 510 | 680 | 750 | 960 | 440 |根据绝热过程方程pV^γ =常数,可得:p1V1^γ =p2V2^γ (1)p2V2^γ =p3V3^γ (2)由(1)式除以(2)式可得:p1V1^γ /p3V3^γ =p2V2^γ /p2V2^γ即:p1V1^γ /p3V3^γ = 1γ = ln(p1 / p3) / ln(V3 / V1)将上述实验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比热容比γ,然后取平均值。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理解热容量的概念;2. 熟悉空气定压比热的测定实验方法;3. 掌握不同物质的空气定压比热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在常压条件下,气体的温度升高 1 K 时,流经气体的热量为 Q,气体的空气定压比热容量定义为:$C_p=\frac{Q}{m\Delta T}$,其中,m 为气体的质量,$\Delta T$ 为气体温度的变化量。
实验仪器及材料:1. 恒温水槽2. 数字温度计3. 外径不同的玻璃管和橡胶管4. 热水5. 实验气瓶6. 大气压计7. 线性规8. 秤盘实验步骤:1. 将玻璃管垂直地插入坩埚中,用粘土将其封住;2. 将实验气瓶接在玻璃管上,用橡胶管连接管子和气瓶;3. 用热水调节恒温水槽的温度为30℃,将玻璃管浸入水槽中,调节玻璃管内的空气温度;4. 记录恒温水槽的温度和大气压力;5. 制备一个称重纸,将其置于秤盘上;6. 打开气瓶上的活门,用线性规的一端钳紧玻璃管口,用另一端在称重纸上挂重物,拉起玻璃管口使活门关闭;7. 记录下线性规的测量读数,用数码温度计测量水槽中的温度,记录大气压力;8. 将秤盘放入水槽中,用数码温度计测量秤盘的温度;9. 将水槽中的温度升高十度左右,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气体温度升高十度左右;10.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空气气瓶重量:m1 = 51.23g瓶子和气瓶的总重量:m2 = 255.70g秤盘重量:m3 = 2.56g线性规示值:L1 = 0.931cm恒温水槽温度:t1 = 30℃水槽中的温度:t2 = 42.3℃秤盘的温度:t3 = 41.8℃大气压力:P = 100.3kpa数据计算:1. 空气瓶质量:m = m2 - m1 = 204.47g2. 称重纸上的重物质量:m' = L1 * S,其中,S 为重物的比重,这里取 S = 8.96,得到 m' = 8.33g;3. 空气瓶内空气质量:m_air = m' - m3 = 5.77g;4. 空气定压比热容量:$C_p=\frac{Q}{m_{air}\Delta T}$,其中,$\Delta T=t2-t1=12.3℃$,$Q=\frac{g \cdotT_1}{S}=\frac{(m2+m){C_p}(t2-t3)}{S}$;5. 计算空气定压比热容量,得到 $C_p=1.01J/g·K$。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及过程简述实验原理:气体的定压比热定义为:在没有对外界作出功的气体的等压流动过程中,,则气体的定压比热可表示为: 式中 —气体的质量流量,—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低压气体的定压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的定压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在与室温相近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看为线性的,可近似表示为: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比热容大气是含水蒸气的湿空气,当湿空气气流由T 1加热到T 2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为气流中的水蒸气质量,。
于是,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实验过程:1、用温湿度计表测量空气的干球温度及相对温度,由湿空气的焓-湿图确定含湿量,并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2、调节加热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一定温度,当实验工况稳定后测定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比热仪进口温度和出口温度;当地大气压力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电热器的功率W 。
实验中需要计算干空气的质量流量、水蒸气的质量流量,电加热器的放热量,水蒸气吸收热量等数据并记录。
pT h Cp ⎪⎭⎫⎝⎛∂∂=mQ d dh g=)(1221T T mQ CpmgT T -=m s kg gQ s kJ 263101658.01006791.09705.0T T C p --⨯+⨯-=K kg kJ ⋅bT a Cp +=2)(12122121T T ba T T dtbT a C T T T Tpm ++=-+=⎰Kkg kJ ⋅dT m Q T T w w⎰-⨯+=21)105345.06878.1(3 )](102672.0)(6878.1[2122312T T T T mw -⨯+-=- s kJ w ms kg )()(121221T T m Q Q T T m Q Cpm g wg g T T --=-= K kg kJ ⋅wQ),(0K T ϕw r ),(s τ),(1K T ),(2K T ),(Pa B ),(2O mmH h ∆g m w m图二4.根据上式计算得到的实验结果以如下形式表示出:(1)列表表示平均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2)用作图法或最小二乘法确定常数a和b值,用方程式表示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

空气定压比热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及过程简述实验原理:气体的定压比热定义为:Cp hT p在没有对外界作出功的气体的等压流动过程中,dh dQ g m,则气体的定压比热可表示为:Cpm T T12 Q g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 s Q g—气体在定压1m(T2 T1) 流动过程中的吸热量,kJ s低压气体的定压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的定压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C p 0.9705 0.06791 10 3T 0.1658 10 6T 2kJ kg K在与室温相近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看为线性的,可近似表示为:Cp a bT由T1加热到T2 的平均比热容T2 T(a bT)dt T TC pm T1a b 2 1kJ kg KT1T2 T1 2大气是含水蒸气的湿空气,当湿空气气流由T1 加热到T2时,其中水蒸气的吸热量T2可用下式计算:Q w m w (1.6878 0.5345 10 3)dTT1m w[1.6878(T2 T1) 0.2672 10 3(T22T12)] kJ s 式中,m w为气流中的水蒸气质量,kg s 。
于是,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容由下式确定:Cpm T T12 Qg Q Qw kJ kg KT1m g(T2 T1) m g (T2 T1) Q w为湿空气气流的吸热量。
实验过程:1、用温湿度计表测量空气的干球温度(T0, K )及相对温度,由湿空气的焓-湿图确定含湿量,并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r w 。
2、调节加热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一定温度,当实验工况稳定后测定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 , s) ;比热仪进口温度(T1, K )和出口温度(T2,K);当地大气压力(B, Pa)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 h, mmH 2O) ;电热器的功率W。
实验中需要计算干空气的质量流量m g 、水蒸气的质量流量m w ,电加热器的放热量,水蒸气吸收热量等数据并记录。
华北电力《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01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

《工程热力学》实验指导工程热物理教研室二O年月1.实验总体目标通过实验能更好地理解工程热力学的一些现象和结论。
学习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核科学与核工程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4.实验课时分配5.实验环境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水电齐全,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在醒目的地方有实验原理的说明,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熟悉实验的步骤。
6.实验总体要求通过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指导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实验的效率。
学生要提前预习实验的内容和要求(特别是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危险和损坏实验设备。
按指导教师的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及时上交。
7.本实验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本实验的重点是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二氧化碳压缩综合实验和喷管实验,这三个实验都是综合性实验,涉及到水浴的使用,真空泵的使用,表压力及真空度和绝对压力的关系,等等,需要大家对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内容有清楚的了解。
难点是在临界温度下定温压缩二氧化碳时不好把握,绘出来的图和理想压缩有较大的差别,另外,如何通过间接方法求出二氧化碳的比体积也有一些技巧。
教学方法:学生提前预习,做实验之前老师提问;学生仔细观察指导教师的演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次没有做成功,或者想更好地掌握实验技巧的学生,可以跟指导教师预约时间另做。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 (3)实验二二氧化碳综合实验 (7)实验三空气在喷管内流动性能测定实验 (8)实验四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 (11)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容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三、实验仪器实验所用的设备和仪器仪表由风机、流量计、比热仪本体、电功率调节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实验装置系统如图1-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空气定压比热容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增强热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气体比热容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学习本实验中所涉及的各种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由实验数据计算出比热容数值和比热容关系式的方法。
3.学会实验中所用各种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热力学可知,气体定压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
)p p h
c T
∂=∂ (1) 在没有对外界作功的气体定压流动过程中,p dQ dh M
=, 此时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可表示
为
p p T
Q
M c )(1∂∂=
(2) 当气体在此定压过程中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气体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可由下式确定
)
(1221
t t M Q c p t t pm
-=
(kJ/kg ℃) (3)
式中,M —气体的质量流量,kg/s;
Q p —气体在定压流动过程中吸收的热量,kJ/s 。
大气是含有水蒸汽的湿空气。
当湿空气由温度t 1被加热至t 2时,其中的水蒸汽也要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要根据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来确定。
如果计算干空气的比热容,必须从加热给湿空气的热量中扣除这部分热量,剩余的才是干空气的吸热量。
低压气体的比热容通常用温度的多项式表示,例如空气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为
3162741087268.41002402.41076019.102319.1T T T c p ---⨯-⨯+⨯-=(kJ/kgK)
式中T 为绝对温度,单位为K 。
该式可用于250~600K 范围的空气,平均偏差为0.03%,最大偏差为0.28%。
在距室温不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可近似认为是线性的,即可近似的表示为
Bt A c p += (4)
由t 1加热到t 2的平均定压比热容则为
m t t t t pm Bt A t
t B A dt t t Bt A c
+=++=-+=⎰
2
21122
1
21
(5) 这说明,此时气体的平均比热容等于平均温度t m = ( t 1 + t 2 ) / 2时的定压比热容。
因此,可以对某一气体在n 个不同的平均温度t m i 下测出其定压比热容c p m i ,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
∑∑∑∑∑∑--=
22
2
)
(mi
mi mi
pmi mi pmi
mi t
n t t c t c
t A (6)
∑∑∑∑∑--=
2
2)
(mi
mi
pmi
mi pmi mi
t n t c t n c t B (7)
从而便可得到比热容的实验关系式。
三、实验设备
图 1 实验装置图
1.整个实验装置由风机、流量计、测试比热容仪器本体、电功率调节系统及测量系统共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2.比热容仪器本体由图2所示。
3.空气(或其它气体)由风机经流量计送入比热容仪本体,经加热、均流、旋流、混流、测温后流出。
气体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加热器的电压调节。
4.该比热容仪可测量300℃以下气体的定压比热容。
图 2 比热容仪本体图
四、实验步骤
1.按图1所示接好电源线和测量仪表。
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接通电源,将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小心取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
开动风机,调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预定值附近,测出流量计出口处的干球温度t a和湿球温度t w。
3.将温度计放回原位。
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预定值附近。
调节电压,开始加热(加热功率的大小取决于气体流量和气流进出口温度差,可依据关系式Q=K 12 Δt/τ进行估算,式中Q为加热功率,W;Δt为比热容仪本体进出口温度差,℃;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要的时间, s;K为设备修正系数)。
4.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内无变化或有微小变化,即可视为稳定),即可采集实验数据。
需采集的数据有:
(1)每10升气体通过流量计时所需的时间τ(s );
(2)比热容仪进口温度 t 1 (℃)与出口温度 t 2 (℃);
(3)当时大气压力B (mmHg ) 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力Δh (mmH 2O ); (4)电加热器的电压U (V ) 和电流 I ( A );
5.改变电压,使出口温度改变并达到新的预定值,重复步骤4。
在允许的时间内可多做几次实验。
将上述实验数据填入所列的原始数据表中。
五、计算公式
1.根据流量计出口处空气的干球温度 t a 和湿球温度 t w ,在干湿球温度计上读出空气的相对湿度φ,再从湿空气的焓湿图上查出湿空气的含湿量d (g 水蒸汽 / kg 干空气),计算出水蒸汽的容积成分r w
622
/1622
/d d r w +=
2.电加热器消耗的功率可由电压和电流的乘积计算,但要考虑电流表的内耗。
如电压表和电流表采用图1所示的接法,则应扣除电流表的内耗。
设电流表的内阻为R mA (Ω),则可得电加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3210)001.0(-⨯-⋅=I R I U Q mA kJ/s
3.干空气流量为
)
15.273()6.13/)(1(10645.4)
15.273(287/01.032.133)6.13/)(1(3+∆+-⨯=
+⨯⨯∆+-=
=
-a w a w a
g g g t h B r t h B r T R V p M ττ
kg/s
4.水蒸汽流量为
3(/13.6)133.320.01/461.5(273.15)
2.88910(/1
3.6)(273.15)
w w w a
w a w a p V M R T r B h t r B h t τ
τ-=
+∆⨯⨯=
+⨯+∆=
+ kg/s
5.水蒸汽吸热量为
[
]
)
(0002443.0)(844.1)0004886.0844.1(21
22122
1
t t t t M dt
t M Q w t t w w -+-=+=⎰ kJ/s
6.干空气吸热量为
w p Q Q Q -=
7. 计算举例
假定某一稳定工况的实测参数如下:
t0=8℃; tw=7.5℃; B=748.0毫米汞柱 t1=8℃; t2=240.3℃; τ=69.96 秒/10升; Δh=16 毫米水柱; W=41.84瓦
查焓湿图得 d=6.3克/公斤干空气(相对湿度ϕ=94%)
010027
.0622/3.61622
/3.6=+=
w r
33
109938.9101868.484
.41-⨯=⨯=Q
千卡/秒
631014.175)15.2738(96.69)6.13/16748)(010027.01(106447.4--⨯=++-⨯= g
G 公斤/秒
63101033.1)15.2738(96.69)6.13/16748(010027.0108889.2--⨯=++⨯⨯= w G 公斤/秒
326101166.0)83.240(00005835.0)83.240(4404.0[101033.1--⨯=-+-⨯=w
Q 千
卡/秒
2428
.0)83.240(1014.175101166.0109938.963
3021
=-⨯⨯-⨯=---t t m
C 千卡/(公斤·℃)
六、 比热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的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近似地有线性关系,则由t1到t2的平均比热为:
2)(1
21
202
1
21
t t b
a t t dt bt a C t t t t m
++=-+=
⎰
因此,若以
2
1
2t t +为横坐标,21
0t t m
C 为纵坐标(如图三),则可根据不同的温度
范围内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 和斜率b ,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
图三
七、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原理,简介实验装置和测量系统并画出简图。
2.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
3.将实验结果表示在c pm ——t m 的坐标图上,用(6)和(7)式确定A、B,确定平均定压比热容与平均温度的关系式(5)和定压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式(4)。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八、注意事项
1.切勿在无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加热器投入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容仪本体。
2.输入加热器的电压不得超过220伏,气体出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00℃。
3.加热和冷却要缓慢进行,防止比热容仪本体和温度计因温度骤升或骤降而损坏。
4.停止实验时,应先切断电加热器,让风机继续工作十五分钟左右。
九、思考题
1.如何在实验方法上考虑消除电加热器热损失的影响?
2.用你的实验结果说明加热器的热损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
3.测定湿空气的干、湿球温度时,为什么要在湿式流量计的出口处而不在大气中测量?
4.在本装置中,如把湿式流量计连接位置改在比热容仪器的出口处,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