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之令狐文艳创作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模板

感谢观看
汇报人: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空探索的历史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讲授新课: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拓展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和要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 结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 作业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作业形式:个人或小组完成,提交电子版或纸质版作业 作业评价:教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指导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飞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太空航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太空航行的理解。
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培养自学能力
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境学习:创设情境,增强学 生情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运用
Part Five
说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评估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 与程度,判断是否 达到预期目标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 课堂提问、作业和小 测验等方式,了解学 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情况
课堂氛围:观察课 堂氛围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积极思考 和讨论
教师自我反思:对本 次教学的得失进行总 结,思考如何改进教 学方法和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概 念和观点,掌握文章 的主旨和写作特点
Part Three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教学理念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给学生学法指导,包括:领悟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和矫正式指导法。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养成了一种良好解决问题的习惯,体会、顿悟出鉴赏这种文体的科学方法。
如果是下午的课,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不太高,在理清文章脉络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和竞赛的办法,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兴致,并为下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情境调动情绪,但是此处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
(四)研读品味,赏析文本(15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所以,本环节,文本的赏析和研读必然是每一堂语文新授课的重中之重。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接下来,请学生浏览课文,或者是听范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文章主旨性问题,用PPT软件播出。
2、理清文章脉络,生成主板书。(板书)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

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各位教师:讲课过程中要有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主要有三种方式(自问自答角色转换、重复评价、说课的形式)老师建议用第二种形式,形象体现师生互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

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一)导语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篇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说教材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 (三)结构梳理 •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 体、结尾部分。 •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找出导 语、主体、结尾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 文章的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 (四)内容探究 • (内容探究部分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设计了 四个问题) • 1、题目中的“航程”既指“神5 ” 的发射过程, 也指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你知道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有那些重要的历程吗? •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载人航天 事业艰辛而伟大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教学过程
• (七)举一反三 • 你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 果中得到哪些启示? 自己的感想。 自己的感想。 • 1、学生谈感想。 学生谈感想。 • 2、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教师引导、总结,结束课文。 • (此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的延伸到情 感的拓展, 感的拓展,让学生从中国载人航天传奇中学到自 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信、自强,学到敬业、奉献,学到爱国、报国。)
三、说教学过程
• (六)延伸拓展 • 1、先让学生说说自“神舟5号”发射之后中国载 人航天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成绩。 • 2、图片展示“神六”、“神七”、“神八”、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天宫一号”图 片,播放“神八” 与“天宫一号”对接视频。 •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 这部分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时事, 拓展知识面,做到“ 情,拓展知识面,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说教法
•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根据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本文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以及思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维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说课稿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一、说教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选自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说明文,它详细描绘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突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增进学生对航天知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通过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 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时代责任感。

本文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一篇科普文章,又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回顾;二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和发展;三是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

1.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回顾:本文从古代人们对太空的向往开始,讲述了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现代航天科技的发展过程。

2.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辉煌成就。

3. 太空探索的未来展望:本文提出了太空探索的发展趋势,包括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以及深空探测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

(2)学会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整理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进程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概况。

(2)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令狐文艳创作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令狐文艳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下面我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根据本文特色,教学实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写短新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俗话说:画龙还需巧点睛。

如果把捏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呢?你写这篇文章将把重点安排在哪里?
明确:题目中心词是“航程”所以本文重点写的是航天事业的发展。

2、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为导语、主体、尾声,按此给文章分段。

一(1——3)导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场面
二(4——26)主体,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三、(27——30)结尾,回应导语的重点内容。

1、导语段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3、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
4、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