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陈与义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

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

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

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

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

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一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2)“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①,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②,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人教版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人教版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解析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解析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二句采用拟人手法,写燕舞莺啼与“我”毫不相关,作者没有意绪欣赏暮春美景,照应了首句中的“懒”字。

B.颔联借“日长”“花老”点出暮春时令,“多得睡”“不供诗”表现了作者无意赏春的颓废情绪。

C.颈联“吾衰久矣”化用了《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中的句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今久无周公这样的明主圣人的慨叹。

D.尾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想象竹篱东面明年春天花草繁盛的场景,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献始兴公①王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注】①始兴公,即张九龄。

王维写此诗,希望获得张九龄的赏识提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连用两个“宁”字,有利于作者抒发强烈的情感态度和追求志向。

B.第三句中的“粱肉”比喻富贵的生活,“不用”一词表明作者的厌恶之情。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簿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诗歌开头两句描写暮春景物,富有动感和意趣。

夜晚寂寞多情的诗人邀请明月共聚,月亮为诗人的盛情所感。

B.“褰衣”二句是说诗人揽衣举足,移步户外,踱走在花影之中,静赏眼前月光清澈如流水的夜晚景致。

C.“花间”两句与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D.全诗紧扣题目,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人景情相互依存,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妙趣横生。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请结合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六)①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②,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③。

珠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本诗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

②瞿塘峡:三峡之一,在夔州东。

曲江:在长安南。

③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兴庆宫内。

唐玄宗为方便游赏,自兴庆宫筑夹城复道,直通曲江芙蓉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A.此诗是杜甫困居夔州时,对失陷之后的长安的追思,虽衰损颓唐,却语言浓丽。

B.颔联回忆玄宗当年的游宴与安史之乱的爆发,含蓄暗示了致乱的原因,语意含蓄。

C.颈联写楼亭富丽、游船往来、水鸟飞舞等奢华堂皇的实景,可见当年长安富奢。

D.尾联写对曲江歌舞地的回顾,表达对国事衰颓的痛惜,也是对兴亡盛衰的感叹。

(2)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论杜诗:“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请谈谈你对此诗首联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司户蕡①李商隐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

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

“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人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艰苦备尝,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言外是慨叹客居岑寂。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文,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语自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前味醇厚。

(2)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即尾联写得有神的情致。

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致?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哭刘司户蕡①李商隐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注释】①刘司户蕡:唐宝历二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

因宦官证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借路人之口写刘蕡一心为国却遭贬谪,委实冤枉,比直说更有力。

B.诗人运用贾谊和孙弘之典,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刘蕡不被重用的惋惜。

C.刘蕡客死异乡,沉冤难诉;诗人异常悲伤,隔江频回首,对空惟抚膺。

D.诗歌前四句记叙,写刘蕡含冤而死;后四句抒情,表现诗人痛哭情状。

(2)纪昀评本诗“结法甚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四)①杜甫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注释】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避乱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边郡也不太平,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即写沿边之地鼓角声起,然后进一步点明鼓角齐发的原因,在于天色将晚。

B.颔联紧承首句,上写鼓声沉重震地而来,下写角声响彻云霄鼓角之声催人奋发。

C.尾联中的“一概”犹言一律,“万方声一概”意为处处都是鼓角之声。

D.全诗由鼓角入手,最后又重新回落到鼓角声上,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颈联两句历来被视作是千古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①陈与义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绵②无数开。

欲识此花奇绝处,明朝有雨试重来。

春寒③陈与义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④。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1125年北宋时期。

②紫绵:最名贵的海棠品种。

③此诗写于1129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风雨飘摇。

④园公:作者借居岳州时的自号。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寒未了怯园公”一句中的“怯”字,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

B.《春寒》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画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C.古代诗词中的花草很多具有象征含义,比如牡丹是豪华富贵的象征,莲花是高雅纯洁的象征;桂花是阖家团圆的象征。

这两首诗中的海棠都是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D.苏轼有《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贬官遭际。

而陈与义笔下的海棠也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2)这两首诗用了什么相同的修辞手法咏海棠?请指出并分别举例。

(3)请简要分析诗人在两首诗中通过写海棠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辛弃疾石壁虚云积渐高。

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①,荐溪毛②。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玉友:此处指酒;②溪毛:溪边的野菜。

(1)如果为这首词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村居即事B.早春喜雨C.山居春雨D.田园杂兴(2)下列对本词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豪放雄阔B.质朴清雅C.含蓄隽永D.绮丽飘逸(3)下阕紧扣“野老相邀”展开描写,请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村童戏溪上①陆游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②去,纸鸢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④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释】①乾道元年(1165年),40岁的陆游被调任隆兴府通判,因谗言被罢免官职,闲居于山阴4年,此诗作于乾道三年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