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总结

合集下载

变质岩知识点总结

变质岩知识点总结

变质岩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变质岩:是经过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对早先形成的岩石进行改造使其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原岩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下为建立新的平衡以达到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

二、变质作用的外部因素➢温度:是主要因素:表现在:温度升高,岩石内部质点的活动能力升高,促进物质成分迁移,从而形成新的矿物。

如高岭石经过高温吸热形成红柱石和石英的作用,并且可以促进重结晶➢压力:静水压力、定向压力、粒间流体压力➢挥发物质的作用:除水的作用外,还有CO2,、F、Cl、S、P等挥发物质的影响,分布于矿物的溶液中,称间隙溶液三、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在高温下,矿物在固态的情况下,重新生长的过程,或是岩石中的化学组分重新分配形成新矿物的过程。

➢变质结晶作用:是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新矿物相的形成过程,同时还有相应的原有矿物质相消失。

由于这种作用常常造成岩石中各种组分的重新组合,所以又称为重组合作用➢交代作用:是指变质条件下,由变质原岩以外的物质的带入和带出,而造成的一种矿物被另外一种化学成分上与其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变质分异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是指在岩石总成分不变的前提下,造成矿物组合不均匀的一种变质作用。

➢变形和碎裂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是动力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变质的主要方式。

各种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时,就会出现塑性变形或破裂现象。

在较高的温度和静压力条件下,岩石应变以塑性变形为主,此过程岩石保持着连续性和整体性。

在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脆性。

当其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就会出现碎裂现象。

四、变质岩的特征及分类➢变质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MgO、FeO、MnO、CaO、Na2O、K2O、H2O、CO2和TiO2、P 2O5等氧化物组成根据原岩的化学组成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是否发生改变,把变质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化学变质作用,另一类是异化学变质作用。

岩石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岩石类知识点总结归纳

岩石类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岩石的分类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大致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下熔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凝固的地点、速度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两类。

(1)深成岩:深成岩是在地壳深部形成的岩石,其凝固速度较慢,结晶度高,晶粒明显,例如花岗岩、辉石岩等。

(2)浅成岩:浅成岩是在地表或浅部形成的岩石,凝固速度较快,结晶度低,晶粒细小,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沉积作用下,经过压实、胶结而形成的岩石。

它是地球表面最为广泛的岩石类型,包括砂岩、页岩、煤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经历了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岩石的深部,包括片岩、云母片麻岩、大理岩等。

二、岩石的成因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各自独特的形成过程和成因。

1. 火成岩的成因火成岩是从地球内部升华或熔化的物质凝固而成。

其成因主要包括玄武质岩熔融、沉积岩熔融、地壳物质的再结晶等。

2. 沉积岩的成因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残骸等在沉积过程中经受水、风、冰等力量的作用而形成的。

其成因主要包括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有机沉积等。

3. 变质岩的成因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了结晶、融化等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其成因主要包括热液变质、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等。

三、岩石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我们进行岩石鉴定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1. 火成岩的特征火成岩的特征包括晶粒结构、矿物成分和斑晶等。

晶粒结构主要有玻璃质、细粒、晶粒状等形态,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等。

2. 沉积岩的特征沉积岩的特征包括层理、颗粒度和化石等。

层理主要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沉积结构和沉积环境,颗粒度反映了岩石的颗粒大小和分布,化石则反映了沉积岩的年代和古生态环境。

3. 变质岩的特征变质岩的特征包括岩石的结构、矿物组成和构造特征。

成都理工 变质岩 总结

成都理工 变质岩 总结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metamorphism metamorphism))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状态下,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转化的过程。

变质岩(变质岩(metamorphic metamorphic rock rock))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的制约因素即引起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是内部因素(地质因素),外部因素(物理、化学方面的)也很重要。

外部因素主要有三:1)温度(T)2)压力(P)3)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C)温度引起的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1)促使矿物重结晶,从而使原岩的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岩石组分基本不变。

如石灰岩重结晶成大理岩。

(2)促进变质反应的进行,使组分重新组合,致使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都发生改变。

如白云母分解形成矽线石+钾长石组合。

按照压力的来源可分为三种:负荷压力流体压力应力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过程中,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转变的机制。

主要的变质作用方式有五种:1重结晶作用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致使矿物形状、大小变化,而无新矿物相形成的作用。

2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的化学成分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3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物质组分的带入、带出,引起组分间复杂置换的作用。

4变质分异作用成分、结构构造均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各种作用。

5变形和碎裂作用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和矿物发生变形和破碎的作用。

根据地质成因、变质作用因素和变质作用方式,将变质作用分为五种类型:热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体散发的热量,使接触带围岩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所发生的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对岩石进行交代而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一种作用。

变质岩复习资料

变质岩复习资料

试题1.热接触变质岩石是岩石的一种构造。

主要在受轻微热接触变质作用的泥质岩石中,由炭质、铁质或空晶石、堇青石、云母等矿物的雏晶,集中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不均匀分布于基本未重结晶的致密状泥质基质中。

热接触变质岩由热接触变质作用(也称热变质作用)形成。

它是在岩浆体散发的热量和挥发份作用下,使围岩发生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形成的。

2.接触变质晕的发育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岩体的规律大小规模大、热量多,则晕圈宽度大。

(2)岩体的侵入深度喷出地表,岩浆冷却迅速,散热快,使底板围岩烧烤变质(称烘烤或高热变质作用)晕圈宽度窄。

中深条件下,热能散失慢,晕圈发育宽度大。

(3)岩体成分酸性岩因富含挥发份,易促进化学反应,因而晕圈发育。

(4)围岩的成分、结构和产状泥质岩和碳酸岩类易变化;石英长石质的岩石难以变化。

原岩结构细小疏松比结构致密的容易发生变质。

此外围岩的片理和层理与接触面垂直,在这方向上晕圈发育宽度也大。

(5)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接触面平缓则晕圈发育。

3.命名热接触变质岩的命名一般采用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岩石基本名称的方法。

岩石的基本名称根据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不同,有:1.具变余结构、构造的,在原岩名称前冠以“变质”二字和主要新生矿物的名称。

如二云母变质石英砂岩。

2.具变晶结构或变成构造的(1)具定向构造的:根据构造特征分别定名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不具定向构造的:角岩(hornfels),具角岩结构或显微变晶结构,矿物成分作散布状或其它非定向排列的热变质岩都可称为角岩。

大理岩(marble)。

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

石英岩(quartzite)。

石英含量>85%。

如含长石15-25%,则称长石石英岩。

以上的进一步命名根据矿物含量。

<5%的不参加命名;含量5-10%的,冠以含字;含量>10%的,直接参加命名。

含量较多的矿物名称放在后面,含量较少的放在前面。

例如夕线石红柱石云母片岩。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变质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并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实验材料:
1块沉积岩(石灰岩或沙岩)
实验器材:化学瓶、瓶塞、烧杯、试管、巴氏硝酸银溶液、盐酸。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沉积岩放入烧杯里。

2. 用盐酸溶液渗透岩石。

3. 用滤纸将腐蚀后的沉积物过滤,然后进行干燥。

4. 筛选干燥后的石屑。

5. 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一滴在筛选后的石屑上,并观察表面出现的反应。

实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盐酸溶液渗透沉积岩,在分离出的沉积物中找到了含有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物质。

这是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同时,在使用巴氏硝酸银溶液滴在变质岩石屑上时,我们观察到了铜离子的存在,证明了变质岩中含有铜元素。

实验总结:
这次实验让我们了解了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其组成成分,也让我们学会了使用盐酸、巴氏硝酸银等实验器材和材料。

变质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很多成矿岩类型都属于变质岩,因此对于理解地质学和地质勘探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变质岩总结

变质岩总结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三、变质作用方式(见后):
变质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形作用、 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四、变质作用类型:
分类依据:分布规模/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有关术语 1、局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一、变质作用概念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1)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特殊条件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二、变质作用影响因素
包括原岩化学成分;地质条件;物理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应力、流体。它们通常是同时出现, 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温度一般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压力也是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应力不是变质反应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 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 的前提。
二、常见区域变质相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及与温克勒变 质级的对比
重点掌握在中压地区,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 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1)低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 绿泥片岩等绿 片岩; 泥质岩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硬绿泥石; 绿泥石黑云母片岩等。 (2)高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 ; 角闪绿泥片岩等。 泥质岩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石榴石黑云母片岩。 (3)低角闪岩相,中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十字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十字石二 云母片岩。 泥质岩石:蓝晶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蓝晶石白 云母片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30)±黑云母±绿帘石±石英 ;斜长角 闪岩。 (4) 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石榴夕线钾长 片麻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石英; (透辉)斜长角闪岩。 (5)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 ; 二辉麻粒岩。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堇青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夕线石榴堇青 钾长片麻岩。

地质学中的岩石变质与变质岩

地质学中的岩石变质与变质岩

地质学中的岩石变质与变质岩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而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造单元。

岩石的形成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变质是岩石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学中的岩石变质与变质岩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

一、岩石变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岩石变质的定义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活动等外界条件下发生内部结构和组成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可能是岩石的矿物组成发生改变,也可能是岩石的结构发生重排。

岩石变质是地质学中研究岩石演化和岩石内部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岩石变质的分类根据岩石变质的机制和形成条件,可以将岩石变质分为两类:动力变质和热力变质。

(1)动力变质:是指岩石在大地构造力作用下发生变质的过程。

动力变质主要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剪切和折叠等造成的。

动力变质常见于构造带和地震断裂带的附近,如大陆边缘带、海底地震带等。

(2)热力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构和组成的变化过程。

热力变质是岩石变质的主要形式,其形成条件通常是经历了高温和高压的作用。

热力变质可分为焙烧变质、热液变质和交代变质等。

二、变质岩的形成与特点变质岩是在地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在岩石变质的过程中,岩石的组成、矿物的结晶类型和结晶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岩石学特征的变质岩。

1. 页岩变质岩页岩是由泥质、腐植质等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含油气和黑色石炭的岩石。

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页岩会发生热液交代、高温脱碳和热裂变等过程,形成变质程度较低的页岩变质岩。

页岩变质岩常见的类型有云母变质岩、绿色片岩等。

2. 硬岩变质岩硬岩是指含有较高硅酸盐的碎屑岩、沉积岩和火山岩等。

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硬岩会发生矿物晶须及颗粒的增长和相互排列的变化,从而形成变质程度较高的硬岩变质岩。

硬岩变质岩的类型有石英岩、云母片岩等。

3. 火成岩变质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安山岩等。

(整理)变质岩的特征

(整理)变质岩的特征

变质岩的特征,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岩石重结晶明显,二是岩石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变质岩和火成岩相比,一般讲二者虽都具结晶结构,但前者往往具有典型的变质矿物,且有些具有片理构造,而后者则无。

变质岩和沉积岩相比,其区别更加明显,后者具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而前者则无。

同时,在沉积岩中除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外,一般不具结晶粒状结构,而变质岩则大部分是重结晶的岩石,只是结晶程度有所不同。

一、变质岩的矿物大部分变质岩都是重结晶的岩石,所以一般都能辨认其矿物成分。

其中一部分矿物是在其它岩石中也存在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磁铁矿以及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或是从变质前的岩石中保留下来的稳定矿物;或是在变质过程中新产生的矿物。

还有一部分矿物是在变质过程中产生的新矿物,如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变质岩中矿物常常是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重结晶形成的,所以矿物排列往往具有定向性和矿物形态具有延长性,甚至像石英和长石这类矿物,也经常形成长条的形状。

二、变质岩的结构(一)变晶结构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结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变质岩的变晶结构和火成岩的结晶结构,从成因和形态来看,都有所不同。

前者是基本上在固态条件下各种矿物几乎同时重结晶而成,所以矿物颗粒多为它形和半自形,其自形程度反映结晶力的强弱,结晶力越强,自形程度越好,而且矿物排列常具有明显的定向性。

后者是在熔融的岩浆逐渐冷却过程中,由各种矿物按一定顺序结晶而成,矿物晶粒的自形程度常反映结晶的顺序,且火成岩中除去部分矿物表现为流线、流层构造外,一般不具定向排列。

根据矿物颗粒大小和形态,可以把变晶结构分为如下若干种:1.粒状变晶结构又称花岗变晶结构。

其特征是: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或方解石等粒状矿物组成,矿物颗粒大小近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矿物颗粒接触线呈多边形、浑圆形或锯齿状,定向构造不明显,呈块状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质岩总结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

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

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

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 摄氏度)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

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

大面积变质的岩石为区域性的,但也有局部性的,局部性的如果是因为岩浆涌出造成周围岩石的变质称为接触变质岩;如果是因为地壳构造错动造成的岩石变质为动力变质岩。

原岩受变质作用的程度不同,变质情况也不同,一般分为低级变质、中级和高级变质。

变质级别越高,变质程度越深。

如沉积岩粘土质岩石在低级作用下,形成板岩;在中级变质时形成云母片岩;在高级变质作用下形成片麻岩。

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形成新的矿物,所以变质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成矿过程,中国鞍山的铁矿就是一种前寒武纪火成岩形成的一种变质岩,这种铁矿占全世界铁矿储量的70%。

此外如锰钴铀共生矿、金铀共生矿、云母矿、石墨矿、石棉矿都是变质作用造成的。

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

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应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原岩的化学成分、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如、、、、、硬柱石等。

化学成分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

在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中,如无交代作用,除H2O 和CO2 外,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基本取决于原岩的化学成分;如有交代作用,则既决定于原岩的化学成分,也决定于交代作用的类型和强度。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CaO、MgO、K2O、Na2O、H2O、CO2 以及TiO2、P2O5 等氧化物组成。

由于形成变质岩的原岩不同、变质作用中各种性状的具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不同,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

例如,在岩浆岩(超基性岩-酸性岩)形成的变质岩中,SiO2 含量多为35~78%;在(石英砂岩、硅质岩)形成的变质岩中,SiO2 含量可大于80%;而原岩为纯石灰岩时,则可降低至零。

在变质作用中,绝对的等化学反应是没有的,在变质反应过程中,总是有某些组分的带出和带入,原岩组分总是要发生某些变化,有时则非常显著。

在通常的变质反应中,经常发生矿物的脱水和吸水作用、碳酸盐化和脱碳酸盐化作用。

这些过程,除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和变质作用过程中H2O 和CO2 的性状有关,其他化学组分,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外界组分的影响下,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动性。

例如,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过程中,在侵入体和围岩之间,通过双交代作用可形成。

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化学组分的稳定程度,有时可用化合物(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的生成热来表示。

一般说,生成热越高,这一化合物也越稳定。

硫化物的生成热是较低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的生成热比硫化物高。

因此,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当温度升高时,亲石元素(包括主要造岩元素K、Na、Fe、 Mg、Al、Si)保持其稳定;而亲铜元素则根据它们本身的特性,呈现出不同的活动性。

这一情况也部分地解释了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主要造岩元素可以保持不变或稍有变化的原因。

矿物成分除含有角闪石、碳酸盐类等主要造岩矿物外,与岩浆岩和沉积岩相比,变质岩中常出现铝的(红柱石、蓝晶石、);不含铁的镁硅酸盐矿物();复杂的钙镁铁锰铝的硅酸盐矿物(类;铁镁铝的铝硅酸盐矿物(堇青石、十字石等);纯钙的硅酸盐矿物(等)以及主要造岩矿物中的某些特殊矿物(蓝闪石、绿辉石、、硬玉、硬柱石等)。

这是变质岩矿物成分的主要特点。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决定于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

原岩成分决定变质岩中可能出现什么矿物或矿物组合,如原岩为硅质石灰岩,主要成分为CaCO3 和SiO2,经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矿物是:石英、、硅灰石、甲型硅灰石、灰硅钙石等。

而变质条件则决定一定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具体出现什么矿物或矿物组合,如原岩为硅质石灰岩,在热接触变质作用中,如压力为10 帕时,温度低于470℃,形成石英和方解石;当温度大于470℃时,则形成方解石和硅灰石或石英和硅灰石。

原岩发生变质时,如不伴随交代作用,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受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制约。

在变质岩中,把具有同一原始化学成分而矿物共生组合不同的所有变质岩,称为等化学系列;而把在同一变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矿物共生组合的所有变质岩,称为等物理系列。

在有交代作用的情况下,变质岩的矿物成分,除决定于原岩和变质条件外,还与交代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关。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按成因可分为:稳定矿物,即在一定变质条件下稳定平衡的矿物;不稳定矿物(残余矿物),即在一定变质条件下,由于反应不彻底而部分残留下来的非稳定矿物。

不稳定矿物和稳定矿物之间,常具有明显的置换关系。

根据矿物稳定范围,变质岩的矿物成分还可分为:①特征矿物,指稳定范围较窄,反映变质条件比较灵敏的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浊沸石、绿纤石等,常为低级变质矿物;蓝晶石、十字石(中压)、红柱石、堇青石(低压),常为中级变质矿物;紫苏辉石、夕线石,常为高级变质矿物;蓝闪石、硬柱石、硬玉、文石,常为高压低温矿物等;②贯通矿物,指可以在较大范围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和存在的矿物,如石英、方解石,当这类矿物单独出现时,一般不具有指示变质条件的意义。

结构构造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变质岩中矿物的粒度、形态及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造则指变质岩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变质岩结构按成因可划分为下列各类:①变余结构,是由于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结构的残余。

用前缀“变余”命名,如变余砂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岩屑结构等,根据变余结构、可查明原岩的成因类型。

②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常用后缀“变晶”命名,如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

按矿物粒度的大小、相对大小,可分为粗粒(>3 毫米)、中粒(1~3 毫米)、细粒(<1 毫米)变晶结构和等粒、不等粒、斑状变晶结构等;按变质岩中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可分为粒状、鳞片状、纤状变晶结构等;按矿物的交生关系,可分为包含、筛状、穿插变晶结构等。

少数以单一矿物成分为主的变质岩常以某一结构为其特征(如以粒状矿物为主的岩石为粒状变晶结构、以片状矿物为主的岩石为鳞片变晶结构),在多数变质岩的矿物组成中,既有粒状矿物,又有片、柱状矿物。

因此,变质岩的结构常采用复合描述和命名,如具斑状变晶的中粒鳞片状变晶结构等。

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是成因和分类研究的基础。

③交代结构,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用前缀“交代”命名,如交代假象结构,表示原有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新矿物所置换,但仍保持原来矿物的晶形甚至解理等内部特点;交代残留结构,表示原有矿物被分割成零星孤立的残留体,包在新生矿物之中,呈岛屿状;交代条纹结构,表示钾长石受钠质交代,沿解理呈现不规则状钠长石小条等。

交代结构对判别交代作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④碎裂结构,是岩石在定向应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而形成的结构,如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原岩的性质、应力的强度、作用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决定着碎裂结构的特点。

变质岩构造按成因分为:①变余构造,指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等;②变成构造,指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如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等。

分类习惯上先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把变质岩分为下列岩类。

①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

②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

③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各种。

④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等。

⑤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纹岩等。

⑥冲击变质岩类。

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见)。

在每一大类变质岩中可按等化学系列和等物理系列的原则,再作进一步划分。

在早期的分类方案中,还出现过从原岩的物质成分与类型出发,再依次按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生成的岩石进行的分类。

所有这些分类,原则不尽相同,强调的分类依据也有差别。

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性质是变质岩分类的两个主要基础,但原岩类型的复杂性和变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给变质岩的分类带来许多困难。

以变质作用产物的特征(变质岩的矿物组成、含量和结构构造)对变质岩进行分类,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趋势。

分布变质岩在地壳内分布很广,大陆和洋底都有,在时间上从至现代均有产出。

在各种成因类型的变质岩中,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其他成因类型的变质岩分布有限。

区域变质岩主要出露于各大陆的地盾和地块以及显生宙各时代的变质活动带(通常与造山带紧密伴生)。

区域变质岩在地盾和地块上的出露面积很大,常为几万至几十万平方公里,有时可达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大陆面积的18%。

前寒武纪地盾和地块通常组成各大陆的稳定核心,而古生代及以后的变质活动带,常常围绕前寒武纪地盾或地块,呈线型分布,如加拿大地盾东面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波罗的地盾西北面的加里东造山带、俄罗斯地块南面的华力西造山带和阿尔卑斯造山带等。

有些年轻的变质活动带往往沿大陆边缘或岛弧分布,这在太平洋东岸和日本岛屿表现明显,它们的分布表明大陆是通过变质活动带的向外推移而不断增长的。

在另一些情况下,变质活动带也可斜切古老结晶基底而分布,它们代表大陆经解体而形成的陆内地槽,并将发展成新的台槽体系。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还发现在大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玄武质岩石之下,有变质的、等岩石的广泛分布,它们是由洋底变质作用形成的。

由形成的各种接触变质岩石,仅局限于侵入体和火山岩体周围,分布面积有限,但分布的地区却十分广泛,在不同地质时期和构造单元内均有产出。

由碎裂变质作用形成的各种碎裂变质岩,分布更有限,它们严格受各种断裂构造的控制。

变质岩在中国的分布也很广。

华北地块和塔里木地块主要由早前寒武纪的区域变质岩和组成,并构成了中国大陆的古老核心。

以后的变质活动带则围绕或斜切地块呈线型分布。

矿产变质岩分布区矿产丰富,世界上发现的各种矿产,变质岩系中几乎都有,许多特大型,如金、铁、铬、镍、铜、铅、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