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过程
爱莲说教案(通用5篇)

爱莲说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爱莲说》教案四篇

《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1板书课题。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
“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爱莲说》教案(优秀6篇)

《爱莲说》教案 (优秀 6 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我为您带来了6 篇《《爱莲说》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知识和能力】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朗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PPT 展示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
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 ,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1) 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 教师范读;(3) 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三) 研读课文,深入体会(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爱莲说教案6篇

爱莲说教案锦集6篇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通过描写莲花美妙形象来表达对高洁品行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比照衬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衬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今日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宠爱莲花的道理。
“说”,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表达世人对莲花的宠爱。
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得意之处?简介,理学鼻祖。
重思索,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为什么“爱”莲?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特别句型:推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扫瞄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独爱”的?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所宠爱的莲花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齐读)释义: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漂亮而不端庄。
亭亭:屹立的样子。
净:干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立、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对莲的宠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宠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学问学习,深入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沟通争论,详细说说眼中莲花有哪些得意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爱莲说教案10篇

爱莲说教案10篇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主旨,品味__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情景导入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颐( 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蔓( màn)亵( xiè)噫( yī)鲜(xiǎn)有闻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4)亭亭净植(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陶后鲜有闻(7)宜乎众矣3、介绍__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
《爱莲说》的教案4篇

《爱莲说》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四)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
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字音字形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六)解读莲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味道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表里如一,正直无私美名远播,根基深厚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3、小结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爱莲说教案模板10篇

爱莲说教案模板10篇爱莲说教案篇11、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格。
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莲的品质,并学习莲的品质。
3、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4、课时安排5、1课时6、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典诗文做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也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爱莲说》。
希望大家有一天也能成为古诗文达人。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1、__的题目是《爱莲说》,“爱”是作者的情感,“莲”是这篇__写作的主体,那么“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不长。
《爱莲说》就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有《周敦颐集》《太极图说》《通书》传世。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完音后全班齐读,读准字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鲜有闻(xian)2、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教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撰写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此刻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齐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述的对象。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千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能够说明,也能够议论,还能够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学设计袁明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特点。
1、了解“说”的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疏通文意,1、反复诵读、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丽的图片让人们赏心悦目,同时也让古今文人争相咏诵,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让无数人陶醉。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解读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
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他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庄重);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比喻君子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总结: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或:“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2.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赞美之情。
3.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作者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小结: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菊是隐逸者,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花凋落的秋季独吐幽香,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它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菊花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贵。
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师:态度。
问题: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
“一丛深色花,十的诗句:盛爱牡丹描写唐人户中人赋。
(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花开万马千车看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白居易);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通过这些诗句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
(徐凝)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世人甚爱贵的庸碌之辈。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拓展: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3)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问题:君子是怎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拓展:什么是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赞美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赞美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小结: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
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5.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7.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9.中心思想: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坚贞不渝的美德,鄙弃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延伸1.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