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春华师《文学文本解读》在线作业

合集下载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答案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一)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2.C3.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4.B5.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

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

(性格品质1分,文本内容分析1分)②骗子狡诈伪善,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

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

(性格品质1分,文本内容分析2分)6.【示例一】答:赞成第一种观点。

理由是: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满三点即可,没有“看法”倒扣1分)【示例二】答: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是: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

(答案由看法和理由组成;理由每点2分,满三点即可;没有“看法”倒扣1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B8.BD(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

)9.目标:①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词“绿色”);②构建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关键词“水城共融”)。

2018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三模试题 (解析版)

2018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三模试题 (解析版)

2018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三模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均衡的关键”不是先说原因,而是先说结果或现象。

以现象去逆推原因,这叫溯因法论证,是我们写议论文的首要大法。

】以资源流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育均衡才有教育公平,进而才会有社会公平,而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径。

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校际三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

从政策层面看,要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优质教育资源以师资为要,要继续实施“志愿支教”“强弱结对”等教育帮扶工程。

从技术层面看,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可及性和共享性,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体学生。

从市场层面看,要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采用公办、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实现各办学机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构建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以特色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育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特色发展。

这也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育特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化、差异化、精品化“三化联动”。

【3C√】从教育专业化角度看,不同学校要结合各自核心竞争力,突出自身优势,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最突出最紧迫的需求提供专业化教育。

从教育差异化角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

16秋华师《文学文本解读》在线作业

16秋华师《文学文本解读》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文学文本解读》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诗歌的内形式,是指()。

A. 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B. 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C. 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D. 诗歌表达的情感倾向正确答案:2. 唐传奇()的突出成就主要就体现在它生动的人物刻画上。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红拂女、李靖、虬髯客这三个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的传奇人物。

A. 《虬髯客传》B. 《红拂女》C. 《红尘记》D. 《风尘传》正确答案:3. 那些主要以剖析和展示人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剧本被称为()。

A. 心理剧B. 实验剧C. 荒诞剧D. 类戏剧正确答案:4. 鲁迅的《祝福》描述了祥林嫂的故事,采用的是()的叙事视点。

A. 全知视点B. 第一人称视角C. 限制视角D. 纯客观叙事正确答案:5. 形象变形,是指小说家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将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加以扭曲,从而使小说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拉开距离。

使用形象变形的作品例如卡夫卡的()。

A. 《城堡》B. 《公社》C. 《活动变人形》D. 《变形记》正确答案:6. 戏剧文本的阅读总是从第一幕开始的,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一部剧作展示的生活事件的起点就是第一幕。

第一幕要()。

A. 起说明性的功能并完成戏剧悬念的设置B. 营造冲突和高潮C. 启发观众思考D. 奠定情感基调正确答案:7. 被讲述的时间被错乱排列,依照叙述时间或心理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高兴先说什么就先说什么,高兴后说什么就后说什么,或者是先想到什么就先写什么,这是()的叙事时间。

A. 夸张B. 错乱C. 虚幻D. 淡化正确答案:8. 朱自清在名篇《春》的最后用饱蘸感情色彩的柔毫,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一连三个排比句,第一句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是何等的贴切;第二句用()比喻春天的娇媚和前景,是何等的形象;第三句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的无穷活力,A. 五彩缤纷的花朵B. 繁花似锦的大地C. 往来于花丛中的蜂蝶D.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正确答案:9. 纯客观叙事,也就是纯客观地展示故事。

18华师附中高三 3模试题含答案解析

18华师附中高三 3模试题含答案解析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 届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二)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 届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二)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二)命题人:刘晓霞审题人:乐晓峰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做哲学研究,关键是要面向哲学问题,提出理论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哲学家要继续研究那些传统上仍未解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也要直面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哲学问题,或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者在新背景中探讨老问题,发展新的哲学理论。

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

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也会把许多伟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

例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Brandom)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创造了“推理主义语义学”,但他按自己的理解,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

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还是彻底的否定,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共同进步。

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当然更不评论,实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在匿名审稿过程中,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

循此办法,逐浙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

我要提倡的是:少一点排斥,多一些包容;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以至最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1)18春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1)18春在线作业1

------------------------------------------------------------------------------------------------------------------------------ (单选题) 1: 被誉为“十才子之冠”的诗人是()。

A: 吉中孚B: 韩翃C: 钱起D: 司空曙正确答案:(单选题) 2: 《天人三策》的作者是()。

A: 刘向B: 桓宽C: 桓谭D: 董仲舒正确答案:(单选题) 3: 元稹的《莺莺传》原名是()。

A: 唐传奇B: 小传C: 志怪D: 传奇正确答案:(单选题) 4: 《诗经》中的周人史诗出自()。

A: 风B: 大雅C: 小雅D: 颂正确答案:(单选题) 5: 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是()。

A: 《春秋》B: 《左传》C: 《国语》D: 《战国策》正确答案:(单选题) 6: 《游子吟》的作者是()。

A: 孟浩然B: 孟郊C: 贾岛D: 杜牧正确答案:(单选题) 7: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

A: 王湾B: 李白C: 王维D: 常建正确答案:(单选题) 8: 《汉书》共有()篇。

------------------------------------------------------------------------------------------------------------------------------ A: 98B: 100C: 101D: 102正确答案:(单选题) 9: “夸父逐日”的神话出自()。

A: 《淮南子》B: 《山海经》C: 《风俗通》D: 《楚辞》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在中国古籍的整理编辑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是()。

A: 贾谊B: 晁错C: 刘向D: 桓宽正确答案:(多选题) 1: 《庄子》的文学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于它的寓言说理的形式,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华中师大《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文学文本解读》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文本缺省填空1、门隔花深旧梦游,(),()。

(),(),()。

2、(),()。

春风十里扬州路,()。

3、剪剪轻风未是轻,()。

(),()。

4、而今听雨僧庐下,()。

(),()。

()、(),()。

(),5、老大那堪说。

()。

()、()。

()?()、()。

(),()。

6、宣室求贤访逐臣,()。

(),()。

7、闻道汉家天子使,()。

(),()。

(),()。

8、韦曲花无赖,()。

(),()。

(),()。

(),()。

9、水精帘里颇黎枕,()。

(),()。

(),()。

(),()。

1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11、《诗经•鹊巢》第三章:(),();(),()。

12、(),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

13、少年听雨歌楼上,()。

(),(),()。

14、枕前发尽千般愿:(),(),()。

(),()。

(),()。

15、(),自嫁黔娄百事乖。

(),()。

(),()。

(),()。

16、桃之夭夭,()。

(),()。

17、晨起动征铎,()。

(),()。

(),()。

(),()。

18、促织声尖尖似针,()。

(),()。

19、明月别枝惊鹊,()。

(),()。

(),()。

(),()。

20、新裂齐纨素,()。

(),()。

(),()。

(),()。

(),()。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22、(),听取蛙声一片。

23、(),悠然见南山。

24、大漠孤烟直,()。

二、简答题1、什么叫起兴?诗歌中的起兴有什么重要的审美功能,试举例说明。

2、从审美特征上看,诗歌中的隐喻与作为一般修辞手段的隐喻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

3、举例说明散文的抒情与诗的抒情的区别。

4、反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5、小说情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6、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构成“语境”的因素。

【语文】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

【语文】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

华南师大附中2018 届高三综合测试(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 页,22小题,满分为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题) 1: 文学文本解读中的批评性阅读要做到()。

A: 理解文本的字面义B: 结合具体语境,细致品味文本语言的引伸义、比喻义,体味文本韵味,深刻理解文本意蕴C: 结合更大的意义解读系统,把握文本社会价值、审美价值D: 深入理解作者情思,把握脉络正确答案:(单选题) 2: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

A: 一个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B: 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C: 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D: 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正确答案:(单选题) 3: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 )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并且认为“独白型”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

A: 巴赫金B: 佗斯妥耶夫斯基C: 托尔斯泰D: 高尔基正确答案:(单选题) 4: 那些主要以剖析和展示人物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剧本被称为()。

A: 心理剧B: 实验剧C: 荒诞剧D: 类戏剧正确答案:(单选题) 5: 短篇小说《陈小手》作家()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过去时代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A: 沈从文B: 阿城C: 汪曾祺D: 王蒙正确答案:(单选题) 6: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是()。

A: 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B: 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包括更多的隐喻C: 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D: 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波动正确答案:(单选题) 7: 《上海屋檐下》是()的戏剧作品。

A: 田汉B: 郭沫若C: 夏衍D: 曹禺正确答案:(单选题) 8: 诗歌的外形式,是指()。

A: 诗歌所蕴含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B: 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C: 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D: 诗歌表达的情感倾向正确答案:(单选题) 9: 小说是现代最流行、最普及的文学样式。

不过,比较而言,在中外文学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也是成熟最晚的一种文学样式。

鲁迅先生有()一书论述中国小说的形成。

A: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B: 《中国小说史略》C: 《呐喊》D: 《中国小说记》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体现戏剧性的最高,最尖锐和最集中的形式是(),它是戏剧文学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A: 戏剧冲突B: 戏剧情节C: 戏剧人物D: 戏剧风格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从外部看,主要体现为它给读者的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体现为它的精美巧丽。

而从内部看,则更体现为()。

A: 它对于语言常规的偏离B: 它对于语言常规的彻底颠覆C: 它对于语言表达的重新整合D: 它对于情感的激越表达正确答案:(单选题) 12: 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其中,批评性阅读指的是()。

A: 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B: 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C: 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D: 由读者与作者一同完成的解读性的阅读过程正确答案:(单选题) 13: 《游沙湖》是()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

A: 柳宗元B: 刘禹锡C: 辛弃疾D: 苏轼正确答案:(单选题) 14: 西方学者还从文本存在形式的角度,将文本区分为"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又称()。

A: 生成文本和现成文本B: 生长文本和现成文本C: 生成文本和现象文本D: 现象文本和生长文本正确答案:(单选题) 15: 《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篇散文,是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工作者叶圣陶先生五十多年前所写的一篇名。

它写了(),发表于六月二十八日的《文学周报》第179期。

A: 五月雨景的激烈壮阔B: 自己对以往雨景的回忆与感慨C: 五卅惨案中斗争前列的的青年学生的英勇和普通市民的觉醒D: 暴雨给自己心灵的震撼和洗礼正确答案:(单选题) 16: 戏剧文本的阅读总是从第一幕开始的,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一部剧作展示的生活事件的起点就是第一幕。

第一幕要()。

A: 起说明性的功能并完成戏剧悬念的设置B: 营造冲突和高潮C: 启发观众思考D: 奠定情感基调正确答案:(单选题) 17: 曹禺的戏剧作品《日出》的女主角是()。

A: 周繁漪B: 潘月亭C: 陈白露D: 鲁侍萍正确答案:(单选题) 18: 唐传奇()的突出成就主要就体现在它生动的人物刻画上。

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红拂女、李靖、虬髯客这三个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的传奇人物。

A: 《虬髯客传》B: 《红拂女》C: 《红尘记》D: 《风尘传》正确答案:(单选题) 19: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作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威,作者能够洞察秋毫,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的视角是()。

A: 全知视点B: 第一人称视角C: 限制视角D: 纯客观叙事正确答案:(单选题) 20: 鲁迅的《祝福》描述了祥林嫂的故事,采用的是()的叙事视点。

A: 全知视点B: 第一人称视角C: 限制视角D: 纯客观叙事正确答案:(多选题) 1: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

A: 直接内心独白B: 间接内心独白C: 无所不知的描写D: 戏剧性独白正确答案:(多选题) 2: 散文的“真”是散文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表现在()。

A: 作家感情的“真”B: 作家性情的“真”C: 表达上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D: 语言情味韵致的美正确答案:(多选题) 3: 起兴是中国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朱熹解释: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那么起兴的美学功能有()。

A: 起到渲染气氛,奠定诗歌情感基调的功能B: 形成诗歌的韵律、节奏,将读者从日常生活思维带入审美思维C: 使诗歌达到"无我之境"的意境之最高境界D: 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是一种衍生第三义的言说方式正确答案:(多选题) 4: 文学文本的解读一般需经过哪几个阶段??( )A: 一般性阅读B: 细读C: 批评性阅读D: 反思性阅读正确答案:(多选题) 5: 唐传奇《虬髯客传》主要写了()三个人物。

A: 虬髯客B: 李靖C: 红拂女D: 柳毅正确答案:(多选题) 6: 语词的错位也是诗歌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

杜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运用了语词错位的手法。

这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效果。

A: 这种错位让人们对语言本身进行关注B: 读者不会再把颔联的描写只当作一个事实,而是产生了新的审美感受C: 极好地表现了当年之国泰民安,居有定所,长安城内人才济济,心向良主的兴盛场面D: 错位产生的矛盾使诗歌具有反讽的效果正确答案:(多选题) 7: 人物的重要性体现在()。

A: 小说的叙事总是围绕着人物展开B: 成功的人物塑造是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们卓越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C: 对于人物的解读成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D: 人物寄托着作者全部的思想倾向正确答案:(多选题) 8: 所谓“叙事视点”,也称叙事视角、叙事角度、叙事观点,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可以分为()。

A: 全知视角B: 限知视角C: 纯客观视角D: 纯主观视角正确答案:(多选题) 9: 散文的美学特征指的是()。

A: 散文的“真”。

散文的“真”首先是指它表现的作家感情的真,性情的真。

散文的真,还在于它表达上不假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

B: 散文的“线”。

散文的“线”指的是散文一定要有内在脉络,要沿主线进行抒写。

C: 散文的“美”。

散文的美,首先是指它的情味韵致的美,通俗一点说,就是散文的美雅之“趣”。

散文的美,也指它的文辞的美。

D: 散文的“散”。

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所局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

从作家主体来看,散文的“散”即“自由”,更体现为作家无所拘束的心灵的自由。

正确答案:(多选题) 10: 反讽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古典时期,反讽有()繁重含义。

A: 佯装无知B: 苏格拉底式的反讽C: 柏拉图式反讽D: 罗马式反讽正确答案:(多选题) 11: 叙述语气的不同类型有()等。

A: 局外人叙事语气B: 主人公叙事语气C: 次要人物叙事语气D: 傀儡叙事语气正确答案:(多选题) 12: 小说情节是一组或几组经过挑选,并按照一定的时、空次序和因果关系精心组合起来的事件。

小说情节的主要功能有()。

A: 小说情节是小说的文本骨架B: 小说情节是我们获得某种阅读快感的来源C: 小说情节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D: 小说借助情节展示出来的也就是人物性格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正确答案:(多选题) 13: 下列属于次要人物叙述语气的作品有()。

A: 《红高粱》B: 《活动变人形》C: 《福尔摩尔探案集》D: 《孔乙己》正确答案:(多选题) 14: 戏剧人物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主要功能?()A: 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

B: 它必须能够使用各种意象,通过意象来实现审美传达C: 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显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

D: 它必须精美巧丽,体现对于语言常规的偏离。

正确答案:(多选题) 15: 构成“语境”的因素包括()。

A: 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B: 文本语境,即上下文C: 文化语境,即某个语词或意象在一个文化史中被运用形成的意义的累积,以及语词或意象被使用时的社会语境D: 受众的心理倾向正确答案:(判断题) 1: 元小说的特点是全部事件都是作为客体对象加以表现的,主人公也都是客体性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意识的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