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总结朱熹的蒙养思想

总结朱熹的蒙养思想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朱熹的蒙养思想是他对于教育的独特见解和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朱熹的蒙养思想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核心内容及其意义。
朱熹认为蒙养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人体、心智和性情等方面进行修养的过程。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
朱熹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格物致知”、“诚实敬畏”、“诚心忠信”等教育理念和方法。
首先,朱熹重视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他认为“格物致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原和原则,从而明白人类和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通过真实的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知识,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教育的实践性教育十分相似。
朱熹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诚实敬畏”和“诚心忠信”,即诚实谦虚,尊重他人,诚心实事,忠于职守。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准则,是教育的灵魂。
朱熹主张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在社会中正确面对诱惑和挑战,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
此外,朱熹还强调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沟通,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学习,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适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他主张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身体力行来影响学生。
朱熹认为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式是否合理,不断反思和改进,以实现教育的效果。
朱熹的蒙养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互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
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
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
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
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
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
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朱熹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儒学家,其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反思意义。
朱熹强调教育应从儿童的幼年时期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
朱熹认为,幼年时期是形成孩子人格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品行和习惯。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也是适用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时期,家庭和学校都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价值观。
朱熹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的才能。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教育来发展自己的潜能和才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一观点也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有启示意义。
小学是学生个人才能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熹主张“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行为。
这一观点也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小学教育应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虽然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有启示和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朱熹的教育思想偏重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和多元化的需求。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仍有积极的意义。
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uLeabharlann …・ I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Ch l n a E du ca t i o n l n n ov at l on He r al d
朱熹 的儿童教育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
许 甜 梦 ( 河 北经 贸大学 研究 生院马 列部 河 北石家 庄
’
0 5 0 0 0 0 )
摘 要: 朱 熹 对 儿 童 方 面 的教 育理 论 和 实 践 超 越 了家庭 教 育 的 一般 定 律 , 这 不 仅 有 益 于 儿 童 的健 康 成 长 , 而且 在 为青 少年 在 思 想 和人 格 培 养上提供 了良好的参考素材 , 同时 为 国家的安 定和社会 文明的不断进 步做 出了不可卓越 的贡献 。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 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重视 儿 童 教 育 阶 段 的 小 学教 育 、 为 幼 儿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强调 从 小 事做 起 ,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提 倡 积 极 教 育 为主 等 , 结 合 当代 教 育 思 想 归 纳 了四 条 启 示 : ( 1 ) 提 倡 儿 童 具备 良 好 的 素 养 ; ( 2 ) 为 儿童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 3 ) 从 小 重 视 儿童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 ( 4 ) 发 挥 榜 样 的 作 用。 关键 词 : 儿 童教 育 蒙养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倡导州 学 、 县学 。 是继 孔子、 孟 子 以 来 最 杰 出 的儒 学 的 大 师 。
“ 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 ” 一样, 所 以朱 熹 与 许 收 录 了许 多古 今 圣 人 的嘉 言 益 行 , 供 儿 童 多古代的儿童 教育学家所有 的观点相 同 , 阅读并模仿学 习 , 希 望 儿 童 能 从 中 学 到 做 强调 在 儿童 在 幼 儿 教 育 时 期 注 意 周边 环 境 人 的 准 则 成 为 一 个 圣 贤 。 同时 在 朱 熹 所 写 中, 规 定 了儿 童 在 日常 行 为 的影响 ,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慎择师友 。 的 童 蒙 须 知 》 对 于古代普通的一般 家庭 , 朱熹认为 , “ 乳 过 程 中进 行 的 积 极 指 导 , 比如 : 在 写 字 的 时 母 之教 , 所 系尤 切 ” , 乳 母 是 孩 子生 下 来 第 候 , 端正 姿 势 进 行 研 磨 习 字 , 勿将 墨 水 弄 于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有着深刻的反思意义。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关注儿童的性格养成、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倡导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朱熹强调儿童的性格养成。
朱熹认为人的性格形成源于儿童时期的习惯养成。
他主张儿童应该要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尤其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品质。
这与当今小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
现在的小学教育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乐观等良好品质,从而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
朱熹强调传统文化的教育。
朱熹认为,家庭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他主张父母应该亲自给孩子上课,传授经典文化的知识,教育孩子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与当今小学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是一致的。
现在的小学教育也重视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朱熹倡导道德品质的培养。
朱熹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的根本。
他主张要将孩子置于正统文化的熏陶当中,从小学习做人的道理,以及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宽容待人等道德观念。
这与当今小学教育中倡导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力量是一致的。
现在的小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意识,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也不能全盲目地接受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观念偏重于传统的经学教育,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不能简单地套用标准化的教育模式。
当今的小学教育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论文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朱熹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小学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但道德素养却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朱熹提倡的小学教育注重品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对于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只有注重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朱熹倡导的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也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求教育者注重自身修养,更要求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迈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此外,朱熹强调小学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这也对当今教育有着启示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综上所述,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传承发扬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学教育的品德教育,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以及重视小学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向上的人生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再次是《朱子家训》。
它主要论述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和处世原则,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家的范畴,成为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一部寻求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伦理参照书。
最后是《训子从学帖》和《训蒙绝旬》。
二者在笔调上显得语重心长,叮嘱再三,充满了对蒙童游子见贤思齐、奋发图强和读书明理的期盼与厚望。
这些家教著作从总体上看,基本属于一种规范式、条例式的教育细则描述,重在对蒙童进行外在的行为约束和人格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它谈及最多的是子女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处世、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几乎不见父母长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用朱熹自己的话说就是:“某此间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
书用你自去读,道理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二)、朱熹主要蒙育思想(1)重视蒙养教育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小学三年级, 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 特别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於黑则黑,染於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此时若施以正确的知识和道理,那麽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在心灵深处具有导向功能。
初中以后, 青少年到了个性发展的成熟期, 此时他们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征就基本定型了。
成熟期前的人的可塑性大, 应抓紧训练、培养;成熟后并非不能再发展, 但可塑性较小, 较难训练、培养。
因此, 抓紧成熟期前的塑造是十分必要的。
(2)要求慎择师友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
”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
作为晚年曾做过焕章阁等制并兼皇帝的老师的朱熹,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他说:“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
”至于皇孙,由于其“德性未定”、“闻见未广”,则“保养之具,尤不可不严。
”(3)强调学“眼前事”朱熹认为:“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
”同时他还说:“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幽妙。
”因此他规定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
他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
”具体言之,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
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因为“理在其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有一个理,“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 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朱熹蒙学教育特点对当代儿童德育启发。
(一)重视儿童德育教材建设教育目的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来实现,而教育内容则依靠教材来体现。
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熹以前,小学没有书籍。
朱熹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为儿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和《小学》等教材。
《童蒙须知》就儿童日常生活中择其可知而易行的,作为训练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的教材。
《小学》是把古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值得学习之处分内外篇编制。
内篇四卷为《立教》《明伦》(说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稽古》外篇两卷为《嘉言》和《善行》,共385章。
除《童蒙须知》和《小学》两本蒙学教材之外,朱熹还把他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小学教材。
小学儿童只要求读正书,不读注释。
朱熹认为,熟读正文以后,随着年龄慢慢增加,做人做事的经验多了,碰到某一件事,就会突然触发某一句书,启发你的灵感,给你智慧,往往就因此知道如何去处理事情。
(二)要先入为主。
重视对儿童品德的教育朱熹在长时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少年儿童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
朱熹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
在以后的道德选择中容易接受与它一致的观念,拒斥和它不同的思想。
由此看,一个人在幼年阶段所获得的早期认识,对人的一生具有强烈的铭印作用,因而在其後来的道德形成过程中,先接受的观念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对後来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当然,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後来的教育影响也可能压倒原来占优势的思想意识,但是,这种变化需要更多的努力,并且奏效甚慢。
品德孕育于儿童时期,萌芽于少年期,构成于青年期。
儿童的品德意识比拟模糊,但儿童懵懂的道德感可为他们今后品德理想、成才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构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当代社会,由于受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误导和影响,不少儿童从小就注重物质享用的品牌化、高档化,却缺乏高尚的品德。
所以,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外在规范的养成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儿童从小就接受到正确的道德训练。
贯串立志成才教育,积极引导儿童树立和培育正确的品德观念。
(三)从儿童的日常行为出发,在日常小事中养成良好品德习惯。
朱熹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使它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极易操作,便于被蒙童所接受,也便于监督。
他说:“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目的就是要让儿童从小养成符合封建主义的日用人生习惯,为实现封建道德准则的“真知笃行”奠定基础。
但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孩子可以做到自己的垃圾自己清理好呢。
面对儿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现象。
大部分家长又是怎么引导孩子的呢。
要么是无视要么就是自己帮孩子清理好。
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正式地教导孩子应该自己把垃圾捡起来。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说一位中国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把喝完的牛奶盒扔到了电线杆上。
竟然还夸奖孩子说他扔得准。
若所有品德教育都以这种模式发展的话,又怎么做到从小事出发培养孩子的品德呢?(四)重视榜样的作用。
朱熹认为,当孩童还没能够了解事情全幅道理的时候,父母只能够做到“使由之”,让他们“学其事”而已。
因此蒙学教导待人接物,除了训示规矩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起孩童对于尊长、亲友和他人的一种敬意,让孩童能够依照榜样的垂范作用,完成个人道德价值。
当今社会儿童出现的许多品德失范的效果,从基本上是由于社会成年人行为的失范惹起的。
无论是教员还是家长,以身作则一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时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直接影响孩子。
父母对于儿童道德的培养付出,其实并不在绞尽脑汁、不切实际地去为孩子设计什么,而是在于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让子女能够在温暖、和睦、健康、友善的氛围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天生适应性,从父母身上学会第一手的道德知识。
让“学会做人”和“学会知识”变得一样重要,一样有效。
就学校的教员而言,良好的教员风范会影响孩子的终身,教员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典范,因此,教育者必需以身作则停止典范示范,树立良好的教员笼统,经过自身的品德行为来感染、熏陶和启迪儿童。
重视公众人物、领导干部、师长尊者的垂范作用,既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引导,有利于年轻一代的道德养成,而且也是启人向善、净化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1. 程利田.朱熹“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武夷学院学报,2008(3):62. 陈利华 .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J] 武夷学院雪报,20093陈来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J] 2002-11-134林亚西.论朱熹的蒙学教育特点及现代意义[J] 2010-10-155.邓启铜.朱熹的蒙学思想[J] 2011-03-23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