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细胞电活动-教学细胞电活动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方向: 低→高 介导蛋白质:转运蛋白 分类: 同向转运 逆向转运 转运物质举例:
Na
+
葡萄糖(小肠上皮、肾小 管上皮)、氨基酸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
单纯扩散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顺浓度梯度 不需要 不耗能 O2、CO2、H2O、 甘油、乙醇、苯 等 易化扩散 顺浓度梯度 需要 不耗能 葡萄糖进入红细 胞 主动转运 逆浓度梯度 需要 耗能 Na+、K+、Ca+等 离子; 小肠吸收葡萄糖、 氨基酸等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
3)膜外正电变为流动阻力
4)当动力(浓度差)=阻力(电位 差)时,跨膜流动停止
5)达到 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即 K+平衡电位。
结论: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3. 静息电位小结
1) 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静息电位接近于K+的 电-化学平衡电位。 2)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Na+也有一定的通透性,通常静息电位 略低于K+平衡电位。 3)静息电位=极化状态,是一个现象的两种表达方式。 4)静息电位的大小主要受细胞内外K+浓度的影响,细胞代谢障 碍也可影响静息电位。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二、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二)主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
概念: 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 转运形式,转运过程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 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分类: 1.单纯扩散(不需膜蛋白辅助) 2.易化扩散(需膜蛋白辅助)
人体生理学

一、绪论和细胞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反馈调节:系统本身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系统的工作;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以维持稳态,使系统活动保持稳定,正反馈可以迅速而完整地完成某种生理活动3.刺激:能使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4.反应:生理学将由刺激引起的机体内部新陈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称为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5.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生物体内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6.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叫做兴奋性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值7.肌丝滑行学说8.可兴奋细胞的概念:凡是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性细胞9.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某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10.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钠离子内流11.超极化:膜电位增大12.局部兴奋:受到阈下刺激,产生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在刺激停止后又复极到静息电位,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特点:1、由电紧张的形式扩布2、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3、没有不应期,可产生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13.机体功能调节的分类:二、血液1.血浆:血浆是血管中的细胞外液,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清:血凝后血凝块发生收缩,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里没有纤维蛋白原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出现的血浆住的高度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4.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5.血型的分类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将血液分为四型6.等渗液:生理实验和临床所用的各种溶液中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临床上常用的有: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7.血浆渗透压的分类: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小分子晶体(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正常值:298.5mOsm/L(5764.8mmHg)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正常值:1.5mOsm/L(25mmHg)意义: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8.可延缓或防止体内外血液凝固的方法有9.肝素抗凝的主要机理: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还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三、循环1.心动周期中,各期心室内压是如何改变的:0期:1期:2期:3期:4期: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人体生理学的电生理基础

人体生理学的电生理基础当人们提到“生理学”这个词时,我们往往想到人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与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是,最近几十年中生理学、医学和工程学的合作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电生理学。
电生理学的研究是通过质子、电子的移动和形成电荷,从而产生电流来描述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活动。
本文将以“人体生理学的电生理基础”为主题,分析人类的基础电生理作用和不同的电学刺激方式。
人类基本电生理作用生物体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被视为基础电生理作用,并且这些过程是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真正的生理活动中,离不开人体细胞的“充电与放电”过程,实现细胞间电压的改变,进而调节细胞功能。
身体内的细胞被认为是一种电池,它们能够产生电压差,从而产生电流。
对于神经系统来说,人体内的神经元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有两种基本状态: 静息态和兴奋态。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态时,内部负载更多的离子,细胞内质对带有正电的钠离子具有封锁作用,这些钠离子无法进入细胞内。
只有当细胞受到外部刺激并被兴奋时,这个禁区会被消除,正电荷钠离子冲进神经元,内部电位增加。
内部电势增加至一定电压,就会形成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最终被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上,继续信息传递。
当然,不仅仅是神经元,“充电与放电”过程同样适用于人体的其他各种细胞。
例如,肌肉细胞是由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组成的,它们的收缩和松弛与钙离子的释放和回收直接相关。
当动作信号从神经元传递给肌肉细胞时,它们收缩,长度缩短。
外部电刺激对神经元的影响外部电刺激可以改变神经元的内部电势并激活它们,从而激发神经冲动并影响后续信号传递。
这就是为什么电刺激是一个有用的医疗工具,治疗神经病和肌肉病。
在神经电生理实验中,外部电刺激可以分为一系列频率和宽度,例如单脉冲、脉冲列和高频刺激等。
在传递信号时,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和突触强度是影响外部刺激的关键因素。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电刺激的频率。
人体生理学课件

人体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 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新陈 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免疫等 方面。
人体生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生理学
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理论,如中 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生理学开始从描述性向实验性转变,如哈维的血 液循环理论。
消化腺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 、胰腺等,分泌消化液帮 助消化食物。
消化道平滑肌
消化道壁内的平滑肌,通 过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物在 消化道内前进。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物理性消化
通过牙齿咀嚼和胃肠蠕动将食物磨碎,使其表面积增大,便于化学 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将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如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等 。
呼吸节律
指呼吸运动有节奏地交替进行, 其产生与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
有关。
化学感受器
是指其适宜刺激为O2、CO2和 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当动 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 升高时,可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
加。
05 消化系统与营养 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等器官,是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 所。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 位,可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 氨和相应的α-酮酸。氨主要在 肝脏中合成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则可进一步氧化供能或转 化为糖、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 。
06 泌尿系统与排泄 功能
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01
02
03
04
肾脏
人体发电原理

人体发电原理
人体发电原理是指人体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电能的一种物理现象。
人体内部存在着许多电解质,如钠离子、氯离子等,它们在细胞膜上形成了电化学梯度。
当这些离子在细胞膜上移动时,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产生电能。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电活动中心。
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是通过离子通道打开和关闭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产生的电位差就是神经信号。
这种电活动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中持续不断地进行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电能。
心脏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电器官。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脏起搏细胞产生的电位差控制的。
心脏起搏细胞产生的电活动通过传导系统传播到心脏肌肉细胞,从而使心脏收缩,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被称为心电图,通过心电图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肌肉也是产生电能的重要器官。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导系统传播到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产生的电能被称为肌电图,通过肌电图可以监测肌肉的电活动情况。
总的来说,人体发电的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等器官的电活动产生电能。
这种电能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如神经传导、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等。
因此,人体发电原理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人体发电原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为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生理学-细胞1

医教园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各种化学物质以及非化学性的外界刺激信号, 大多数作用到细胞膜上,通过通过跨膜信号,引 起细胞功能活动的改变。
第一信使: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
医教园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 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 激素、酶类、神经递质等物质 囊泡,并贮存在胞浆中。
运出细胞的方式
③ 当细胞分泌时,引起局部膜中
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④ 诱发小泡被运送到细胞膜的内
侧面,与细胞膜融合后胞裂外
排将内容物一次性排出。
⑤ 囊泡膜变成细胞膜的一部分。
医教园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末稍释放ACh属于:D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Na+-K+泵
大分子物质 入胞 出胞
大分子、团块
均可
进入 细胞
排出细胞
膜动 耗能
细胞膜运动
吞噬 吸收
释放分泌
医教园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葡萄糖从肠道进入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D
A、入胞
B、单纯扩散
C、易化扩散
D、主动转云
X与发生细胞生物电有关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BC D A、经载体易化扩散 B、经化学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C、经电压门控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
医教园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主要的G蛋白耦联受体信 号转导途径 1. 受体-G蛋白-AC途径
人体生物电促进细胞再生

人体生物电促进细胞再生我们人体是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我们机体最基本的单位,因为只有机体各个细胞都执行它们的功能,才使得人体的生命现象延续不断。
细胞也是一个生物电的基本单位,它们还是一台台的"微型发电机"。
大家知道;植物有植物电、动物有动物电、人体有生物电,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电产生。
原来,一个活细胞,不论是兴奋状态,还是安静状态,它们都不断地发生电荷的变化,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现象"。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件事物的发生、变化不伴随着电现象的产生"。
仿生学研究发现,最小的细菌消耗葡萄糖而产生电,这就是所谓"生物电"原理,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一切活动都产生电,电生理学发现"人体横膈肌及其动作神经能产生较大的肌电,这就是人体内的发电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马科伯克博士的实验证明:哺乳类动物的脑内,有神经细胞传递电信号的结构,并且不是单传而是互传。
当脑部生长肿瘤时,脑电波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说明肿瘤细胞没有发电能力,那么,正常体细胞是怎样产生电的?细胞浸浴在细胞液中,细胞膜的内外存在许多带电离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等),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在安静状态时,这些离子相对稳定,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力发生变化,各种离子便活跃起来,在细胞膜内外川流不息,出现钾钠离子交换,便产生了生物电。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人体所有器官都会产生生物电现象,并且以电的形式--动作电位,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把兴奋传导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以动作电位的方式,把神经冲动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从而产生器官或组织的功能活动。
细胞处于未受刺激时所具有的电势称为"静息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电势称为"动作电位"。
而电位的形成则是由于细胞膜外侧带正电,而细胞膜内侧带负电的原因。
人体生理学教案

人体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2、使学生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等。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如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活动的规律。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血管的生理特性和血压的形成及调节。
2、难点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实验演示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理现象。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对人体生理现象的观察和疑问,如为什么人会感到疲劳?为什么心跳会有规律地跳动?展示一些与人体生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细胞的生理功能(约 30 分钟)讲解细胞的结构和细胞膜的功能,重点介绍物质转运的方式,如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等。
解释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约 50 分钟)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
详细讲解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阐述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组成,举例说明各种反射活动。
4、肌肉系统的生理功能(约 30 分钟)讲解肌肉的收缩机制,重点介绍肌丝滑行学说。
分析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5、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约 60 分钟)介绍心脏的结构和泵血功能,包括心动周期、心输出量等概念。
讲解血管的生理特性,如弹性、阻力等。
详细阐述血压的形成及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6、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约 40 分钟)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运动的过程。
讲解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
解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表2-1 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
细胞膜外
膜通透性
Na+ 142 mmol/L
很小
K+
5 mmol/L
最大
Cl-
110 mmol/L
细胞膜内 14 mmol/L
155 mmol/L 实用8文档mmol/L
比例 10:1
1:31 14:1
图2-10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Cl-
Na+
Cl-
Cl- Na+
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图28) RP实验现象:
实用文档
*静息状态的标志:静息电位和极化(图2-9)
1. 极化:细胞在静息时膜两侧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2. 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 变化。 3. 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 化。 4.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生物电(bioelectricity)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 静状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 电的变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 细胞生命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 电。
实用文档
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 制
化学现象
通透膜
选择性通透膜
实用文档
图2-6 Na+-K+泵
Na+
ClNa+ Cl-
Na+
Na+
Na+
Na+
Na+
Na+ Na+
Cl-
Na+ 膜外
K+ K+
A- K+
K+
K+ K+
K+
膜内
K+
K+
A-
K+
K+ A-
K+
K+ K+
实用文档
K+
K+ K+
A-
AA-
K+ K+
A-
K+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概念 细胞膜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
Cl-
Na+ Cl- Cl- Cl-
Cl-
Na+ Na+ K+
Na+ Na+
Na+
Cl-
K+
Na+
Na+
Na+
Na+
Na+
Na+
Na+ Cl-
Na+ 膜外
K+ A-
AA-
AK+
K+
K+
ANa+
K+ A- AA-
K+
Na+
K+
K+
K+
K+
K+
K+
实用K文+ 档
膜内
K+
K+
从生物电来看,细胞的兴奋和抑制都以极化为基 础,
细胞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 超极化时表现为抑制。
实用文档
图2-9 膜电位的变化
+45
(mv)
膜0 电 位
-45 -70 -90
极化
去极化 超极化
实用文档
复极化
图2-8 静息电位
+++++++++++ ------------------------------------+-+-+++++++++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 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 生物电现象
*类型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实用文档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 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 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实用文档
动作电位产生过程
支上
刺激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化去
升 去极化极ຫໍສະໝຸດ 零电位反极化(超射)
下 降
复极化
支 (负、正)后电位
实用文档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
[Na+]i>[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通道激活而开放。
实用文档
1. 上升支和Na+平衡电位(图2-12)
(1)Na+内流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数 值 (阈电位)
(2)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 (3)Na+内流至平衡为止 (4)锋电位= Na+平衡电位
实用文档
图2-12 动作电位去极化产生的机制
Na+ Na+Cl-
Na+
Na+
Na+ Cl- Na+
Na+
Na+ Na+ Cl-
Na+ ClCl-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K+
Na+ Na+
Cl-
Na+
Na+ Na+
Na+ Cl- K+ Na+ Cl- Na+ Cl- Na+ 膜外
A- K+ A-
A-
K+ K+ K+
K+
A- K+ A- A-
K+ K+ K+
K+
K+
A-
实用文档
膜内
K+ AA- A-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通透性:K+ > Cl- > Na+ > A-
2. 机制(图2-10)
实用文档
次可扩步的电位变化 *产生过程(图2-11) 上升支 下降支 峰电位
实用文档
AP实验现象:
实用文档
图2-11 动作电位的组成
峰电位 +35
膜 电
0
位
超射
(mv)
阈电位 -55
静息电位 -70
刺激
时间 (ms)
实用文档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峰电 位的下降支到达静息电位之前所经历 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峰电 位的下降支到达静息电位之后所经历 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K+
2. 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图2-13)
(1)Na+通道失活:在去极化开始后的几个毫秒内
(激活),随后失活
开放
(2)K+通道开放:膜去极化时被激活,在Na+通道
放,K+外流,膜电位
失活时开
复极
(3)Na+通道的失实活用和文档膜电位的复极构成动作电位
图2-13 动作电位复极化产生的机制
A
+++++++++++ ------------------------------------+-+-+++++++++
B
+++++++++++ ------------------------------------+-+-+++++++++
C
实用文档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离子流学说
1. 条件(表2-1)
Na+ Na+ Na+
K+ K+
Na+ Na+
Na+
Na+ Na+ K+ Na+
Na+-K+泵
Na+ K+
K+ K+ K+ ATP K+
实用文档
Na+ Na+
K+
Na+ K+
ADP+Pi K+
K+
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
实用文档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的概念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