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物电活动

合集下载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9
两种钙通道、钠通道的区别 ICa-T:去-50mV 阻断剂:NiCl2镍 ICa-L:去-40mV 阻断剂:Mn2+、异搏定(钙拮抗剂) INa:去-70mV 0mV失活 阻断剂:TTX(0期) If:复极达-60mV,-100mV充分激活,去极达-50mV失
活) 阻断剂:铯(4期)
编辑课件
10
编辑课件
23
2、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细胞直径,缝隙连接数量
2)生理因素
a.0期去极化 速度、幅度
-Na+通道开放的速度和数量
膜电位水平
b.邻近部位膜兴奋性
为什么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
tivity
心肌收缩的特点
1)“全或无”式收缩 :同步收缩(功能合胞体) 2)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3)对外源性Ca2+的依赖性(钙触发钙释放)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和生理特性
编辑课件
1
心肌细胞的分类:
功能
心 肌 细 胞
生物电
工作细胞(心室,心房) 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室束、蒲肯野纤维)
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房室结细胞)
编辑课件
2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编辑课件
血钾轻度升高,兴奋性?
TP
血钾重度升高,兴奋性?
RP
编辑课件
13
2.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 0期-55mV 局部反应期 -55-60mV
相对不应期 -60-80mV 超常期 -80-90mV
在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可以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麻醉与循环

麻醉与循环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
1.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
2.“全或无”式收缩
3.不发生强直收缩
二、心室的射血过程及机制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 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 心输出量 左右两室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约为5L/min 心力贮备或泵功能贮备 心指数:




3· 心肌收缩能力

最大缩短速度 (Vmax)

心室内压上升的最大速率 (dp/dtmax)是评定 心肌收缩能力的常用指标
4· 心率 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心率增快临界水平有明显 的个体差异


5· 心室收缩的同步性 室性早搏时每搏血量减少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心室完全丧失 射血能力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加速心肌 兴奋的传导速度,可使各部分心室肌 收缩的同步性增高而有利于心室射血


4· 泊肃叶(PoiseuilIi)定律:Q=πPr4/ 8lη 控制性降压:


(二)血流阻力
R= 8lη/ πr4
可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血 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来计算 R=△P/Q 小动脉、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 要部位



(三)血液的流变学特性
1· 粘滞性
血液的粘度随血流的切变速率变化而变化



(二)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产生的并能传播出去的电位 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心肌动作电位可分为5个时期:0、1、2、3、4期


0期 (除极期) :0期上升的幅度和速度主要决定 于膜对Na+通透性的大小和膜内外Na+浓度 1期:0期Na+内流终止后出现一种短暂的外向离 子电流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依0期去极速度及其形成机制分类:
1.快反应细胞: 由Na+通道(快通道)开放 导致0期快速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肯 野细胞; 2.慢反应细胞: 由Ca2+通道(慢通道)开放
导致0期缓慢去极的心肌细胞.
有:窦房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综合分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心室肌细胞、心房肌 细胞 2.快反应自律细胞: 浦肯野细胞;
(2)生理因素:
1)AP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正相关):
如快反应C比慢反应C的传导速度快;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正相关).
3.心脏各部兴奋传播的速度: (快慢不一)
心房肌细胞: 0.3m/s
心房内由心房肌组成的
“优势传导通路”(结间束) : 1m/s 房室结(房室交界): 浦肯野系统: 心室肌细胞: 0.02 0.05m/s(最慢) 1.5 4m/s (最快) 0.5m/s
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除结区外)。
(一)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主要特点:
——4期自动除极。
1.窦房结细胞的AP及其形成机制
(慢反应自律细胞)
0
*0期除极慢(7ms);
0 3
-20
-40 -60 4
*AP幅值小(70mV)
*复极简单(无1.2期) *4期有自动除极.
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机制
*快反应细胞及快反应动作电位
★ Ca2+通道: 激活、失活都慢、再复活所
需的时间长——慢(钙)通道 *慢反应细胞及慢反应动作电位 *阻断剂: Mn2+、维拉帕米(verapamil)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一)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与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与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负责泵送血液循环供应全身组织和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脏的泵血功能主要依赖于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在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中,主要涉及到心房和心室的兴奋和收缩两个过程。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是由心脏组织中特殊的细胞群体产生的。

这些细胞群体具有自主发放冲动(心脏节律),形成了心律。

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它能够自主产生冲动并在心脏中传导。

当窦房结产生冲动时,心脏的其他部分(房室结和房室束)会接受这个冲动并将其传导给心室,使心室收缩。

这种自主性发放冲动的能力是心脏能够独立工作的关键。

心房的收缩是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引起的。

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会通过心房传导系统传导到心房肌细胞,导致心房收缩。

心房收缩后,血液会从心房进入心室。

心房收缩的时间很短,大约为0.1秒左右。

心室的收缩是由房室结传导系统引起的。

当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通过房室结传导到房室束时,房室结会短暂滞留,然后将冲动传导给束支系统。

束支系统会将冲动传导到心室肌细胞,导致心室收缩。

心室收缩后,血液会被泵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完成身体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生物电活动的调控。

生物电活动的调控是由心脏内的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共同完成的。

神经系统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会使心脏的节律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增加心脏的泵血能力。

副交感神经系统会使心脏的节律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减少心脏的泵血能力。

体液系统对心脏的泵血功能也具有调控作用。

当体液中容积减少时,心脏泵血功能会增强;当体液中容积增加时,心脏泵血功能会减弱。

总之,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密不可分。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产生了心脏的节律,使心脏自主工作。

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并受到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调控。

正常的心脏生物电活动和泵血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

心脏生物电活动(1)

心脏生物电活动(1)

心脏生物电活动(1)
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的明显不同,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成分。

(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2)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时,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化。

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阶段。

①复极1期。

②复极2
期:称为平台期。

这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③复极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历时100~150ms。

3期复极是由于L型Ca2+钙通道失活关闭,内向离子流终止,而外向K+流(Ik)进一步增加,直到复极化完成。

(3)静息期:又称复极4期。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

生理学PPT血液循环大全

内外离子正常分布
复极-60mV,通道阻 12 塞解除, K+外流,完 成复极过程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的离子流基础
13
1 0mV 0
2
(快反应非自律细胞)
3
-90mV 细胞外
4
Na+ Ca2+ Ca2+
4
3K+ Ca2+
14
3Na+
细胞内 K+
K+
K+
K+ K+ 2Na+
2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区别于神经和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8
2、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所有自律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舒张除极) 电学理论:去极化 ① 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强 ② 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 ③ 两者兼有
+
+
29
(1)浦肯野细胞自律活动发生的原理
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离子流的基础
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15
(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0期:Ca2+内流L型钙通道 (ICa-L) (速度慢、 幅度小) 3期:K+外流
延迟整流钾通道(IK) 0mV
0
-40mV
3
4期:缓慢自动去极期 4 -70mV 起搏电流 3期复极过程,通道逐步 2+ + Ca2+ Ca Na 去激活 , 这种 K+ 流逐渐 细胞外 K+外流 减少是4期自动去极化 的重要离子基础 Na+内流 K+ 细胞内 (If进行性增强内向离子流)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

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分类
• 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电生理特征(特别 是0除极速率) • 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肌、心室肌和蒲肯 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快、波 幅大、时程长。快反应电位 • 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细胞, 其动作电位特点是:除极慢、波幅小、时 程短。慢反应电位
心肌生理特性
• • • • •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前三者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收缩性是心 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它们共同决定着心脏 的活动。
自律性
• 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 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 衡量指标:自动兴奋的频率。
•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100次/分。 它自动产生的兴奋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 收缩。由于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又 是统一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节律的中心,故称为 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故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称为窦性节律。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外的心 脏自律组织因受窦房结兴奋的控制,不表现其自 律性,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
•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处于内正外负的极化状 态,其主要由K+ 外流形成。 • 2.动作电位: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 程的1、2、3、4等四个时期。 • 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 +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期)。它 主要由Na+内流形成。 • 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 主要由K+ 外流形成。 • 2期:1期复极到0mV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 Ca2+内流和K+ 外流共同形成。 • 3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0mV左右快速下降 到-90mV,历时约100~150ms。主要由K+的外向离子流(Ik1和Ik、Ik 也称Ix)形成。 • 4期:4期是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 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静息期。Na+、 Ca2+ 、K+的转运主要 与Na+--K+泵和Ca2+泵活动有关。关于Ca2+的主动转运形式目前多 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 行的,形成Na+- Ca2+交换。

生物电现象举例

生物电现象举例

生物电现象举例生物电现象是指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电流、电场和电压等现象。

生物电现象在生物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肌肉的收缩过程中,神经细胞的传导过程中,心脏起搏过程中等都与生物电现象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生物电现象的具体例子:1. 心脏电活动:心脏是由心肌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在兴奋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一系列心脏电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脏起搏过程,即心脏在没有外界刺激下自主地产生心脏电活动,从而推动心脏肌肉进行有序的收缩和舒张。

心脏电活动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监测和记录,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心脏功能。

2. 神经传导:神经细胞是生物体内传递信息的重要组织,其传导过程就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完成的。

当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引起神经冲动的传导。

这些神经冲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其他细胞或器官,从而实现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

3. 肌肉收缩:肌肉是由肌肉纤维构成的,当肌肉受到神经冲动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引起肌肉收缩。

这种生物电现象是肌肉运动的基础,通过调控肌肉细胞内的电位差,可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完成各种运动功能。

4. 脑电活动: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

当大脑神经元兴奋时,会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脑电活动。

这种活动可以通过脑电图进行监测和记录,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认知过程。

5. 细胞膜电位: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分界线,其中含有大量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

当细胞兴奋或受到刺激时,会发生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内外的离子流动和信号传导。

这种生物电现象在细胞的代谢、分化和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生物电现象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通过深入研究生物电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揭示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机制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期(Phase 2):又称缓慢复 极期 ,平台期
膜内电位停滞于略正于0mV左右,持续约 100~150ms 平台期初期,内向Ca2+电流与外向K+电流处 于相对平衡状态,膜电位稳定在0mV左右。 平台期晚期,内向Ca2+电流逐渐减弱,外向 K+电流逐渐增强,出现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 增强的微弱的净外向电流,导致膜电位缓慢地 复极化
浦肯野细胞的舒张去极化是由外向电流 的衰减和内向电流的增加来完成 外相电流为延迟整流钾流Ik,去极化过 程被激活,随着复极化过程减弱,复极 化到-50mv时去激活,其衰减有利于舒张 去极化的发生
自动去极化的离子基础 随时间而逐渐增强的内 向离子电流(即If电流),通常被称为起搏电 流(pacemaker current)。If主要为Na+(也有 少量K+)。 If在复极至-60mV时开始激活,至-100mV时完 全激活。因其激活缓慢,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 大,在舒张去极化期内进行性增大。自动去极 达阈电位时,便可产生新的AP,而If在0期去 极化至-50mV时因通道的失活而终止
2).离子( Na+)通道的状态 ) 离子 离子(
备用 → 激活 → 复活 失活
2、*心肌兴奋时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周期变化 对应位置 机 制 1)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1)有效不应期 去极相→复极相-60mV Na+通道处于 绝对不应期: ↓ Na+通道处于 -55mV 完全失活状态 Na+通道 局部反应期: ↓ Na+通道 -60mV 刚开始复活 2)相对不应期 Na+通道 2)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 -80mV 大部复活 3)超 Na+通道基本 3)超 常 期 ↓ Na+通道基本 -90mV 恢复到备用状态 兴奋性 为零
心肌组织也具有兴奋性, 心肌组织也具有兴奋性,其兴奋性高低以刺激阈 值高低来衡量。 值高低来衡量。 1. 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 (1)RP(静息电位)水平 ) 静息电位 (2)TP(阈电位)水平 ) (阈电位) (3)Na+通道的状态 )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 RP↑→距阈电位远 距阈电位远→ 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距阈电位近→ 兴奋性↑ 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
4期(phase 4):又称恢复期。 膜电位稳定于-90mV,
恢复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分布 Na+-K+泵 排Na+,摄K+,恢复Na+、K+ 的分布 Na+-Ca2+交换体(Na+-Ca2+ exchanger)Na+顺浓度梯度入,Ca2+ 逆浓度梯度外排。Na+-Ca2+交换是以跨 膜Na+内向性浓度梯度为动力,最终也 依赖于Na+-K+泵提供能量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各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 各部位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高低不一: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房室结------90-100次 )(40 60次 4020-40次 (90-100次/分)(40-60次/分) (20-40次/分)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其它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
1细胞外电解质浓度改变对兴奋 性的影响
高钾
静息电位 去极化 轻度时兴 奋性升高 明显时导致 快纳通道失活 兴奋性降低
内向整流 钾通道(IK1)
通道通透性升高, 平台期钾外流加速 平台期缩短, 动作电位缩短, Q-T间期缩短,T波高尖
低钾
IK1通道钾 通透性下降
发生去极化, 兴奋性升高
终末复极期钾外流减慢 动作电位延长, Q-T延长,T波低平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 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 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动画
心脏生物电活动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与骨骼肌一样,细胞 膜的兴奋是触发心肌收缩的始动因素。心肌的 动作电位也与骨骼肌动作电位有明显差异,使 得心脏的收缩也具有自身特点。因此,掌握心 肌生物电活动规律,对于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脏收缩活动规律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都有 重要意义。
心肌细胞分类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慢反应细胞
SAN、 SAN、AVN 慢 小 缓慢、 缓慢、无明显分期 慢 Ca2+ -40~-70mv 40~-70mv ~- -30~-40mv 30~-40mv ~-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机制(续1) )
1.
0期:由Na+快速内流形成。 期 快速内流形成。
适宜刺激 部分电压门控式Na 部分电压门控式 +通道激活 少量Na 内流, 少量 +内流,膜部分去极化 达阈电位(- 达阈电位(-70mv) (- ) 大量Na 大量 +通道由备用状态变为激活状态 膜进一步去极化 大量Na+内流 大量
PH值降低
抑制快钠通道
抑制IK1
降低快钠通道开放概率
阈电位水平升高
膜电位去极化
兴奋性降低
兴奋性降低
钠通道备用程度下降 兴奋性降低
二、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定义: 定义: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 够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 够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 又称自律性。 又称自律性。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律性。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律性。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 交界、希式束、蒲肯野纤维。 交界、希式束、蒲肯野纤维。 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窦性心律、 起搏点、潜在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 心律
内向整流特性:-20mv时IK1通道的k+外 流几乎为0,这是由于去极化时细胞内镁 离子和多胺移向IK1通道内口并使之堵塞
2心房肌静息电位:接近EK,但IK1通道 密度稍低于心室肌,受钠+内漏的影响较 大,负值较小,约-80mv,还受特有的钾 通道影响----乙酰胆碱依赖钾通道,受神 经递质调节
If: If离子流在窦房结舒张去极化的发生 原理所起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因P细胞 最大复极电位只有-70mV,If不能充分激 活,在P细胞舒张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中 作用不大 还有很多离子流参与窦房结舒张去极化, 但作用于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excitability)
有生命的心肌细胞,不论在安静状态或 兴奋激动状态,都有电活动表现,称为 生物电活动。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称为跨膜电位。在静息时为静息电位, 在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是由于离子发生跨 越有电阻抗的细胞膜的流动而形成,机 制有两类: 离子通道----易化的被动转运 离子泵----主动转运及离子交换的继发主 动转运
静息电位:
工作心肌: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极化状态 特殊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具有自动节律 性,没有一个稳定的静息电位,通常用 动作电位复极到最大极化状态代表(最 大舒张电位)
(一) 工作细胞
1.心室肌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 形成机制 主要是Ek(K平衡电位),K+ 经IK1(内向整流钾通道)通道外流 但Ek 为-94 mV,而RP为-90mV,表明还 有其它因素参与(如Na+的内流) 钠-钾泵 钠-钙泵
If通道的特点
窦房结P细胞
生物电活动特点:①最大复极电位50mv— -60mv;②0期去极化幅度低 (仅70mV),速度慢(约10v/s),③ 无明显复极1期和2期。
生物电活动的形成机制 窦房结P细胞缺乏Ik1通道,膜对K+的通透性相 对较低,快钠通道也十分贫乏 0期去极 L型Ca2+通道激活, Ca2+内流。由 于L型Ca2+通道激活、失活缓慢,故0期去极 化缓慢,持续时间长。 复极化 L型Ca2+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相 应减少,及IK通道的开放,K+外流增加
动作电位:
指心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以扩播的电 位变化(去极化,复极化) 快反应动作电位----快反应细胞(心房肌、 心室肌、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细胞) 慢反应动作电位----慢反应细胞(窦房结、 房室交界区)
动作电位的各个时相是由不同 离子发生跨膜扩散引起的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值和 时程长短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保证 了心脏的正常起搏、传导以及心房、心 室协调有序的兴奋和收缩,从而完成泵 血功能。
工作心肌为快反应细胞
特点为去极化迅速,复极化缓慢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
包括的心肌细胞 去极化速度 振幅 复极过程 传导速度 除极离子活动 静息电位 阈电位 VM、AM、 VM、AM、PF 快 大 缓慢、 缓慢、可分几期 快 Na+ -80~-95mv 80~-95mv ~- -60~-70mv 60~-70mv ~-
L型Ca2+通道:①阈电位为-40mV。②激 活、失活和复活均慢,Ca2+内流起始慢, 持续时间长,又称为慢通道,在平台期 形成中起重要作用。③可被Mn2+和双氢 吡啶类药物阻断 Ca2+通道阻断剂可使平台期提前结束而 使之缩短,并降低平台期的电位水平
3期(phase 3):又称快速复 极末期
机制:L型Ca2+通道关闭,Ca+内流停止, 而K+外流进行性增加所致。 IK1 去极化关闭,复极化恢复开放,堵塞 IK1 通道内口的镁离子和多胺移去,膜对 K+通透性进行性增大,K+外流不断增强, 为再生性正反馈过程,导致膜快速复极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