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_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讲义和笔记;•平行线的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示意图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思考。
2. 定义和性质(20分钟)2.1 定义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2 性质 - 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 -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内角和外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同一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 平行线分别与两条截线相交,对应角相等。
3. 判定方法(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一条截线截断,内角和外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平行线截断,对应角相等。
4. 运用与实践(25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例如:问题一: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与给定线段平行的线段?问题二:若两条平行线分别与一条截线所成的内角和为60°和120°,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下一节课的拓展内容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提供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直尺、圆规、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卡片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的交角,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测量并比较平行线间的距离,总结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性质,强调平行线互相平行、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交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双轨火车、电梯等。
2. 探讨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布局的图形、计算平行线间的距离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角度或线段长度。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强调平行线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3.结合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以下几何问题:在三角形中,若两边平行,则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
4.完成一份关于平行线性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学生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平行线性质,提升学生的几何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设计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条跑道和两条平行的跳远沙坑,如果已知跑道的宽度为w米,求跳远沙坑的宽度。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疑惑,不断提升自己的几何素养。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与理解;(2)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直观展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如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直观展示:(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概念巩固: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 性质练习:完成课后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 拓展延伸:探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则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学习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线;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平行线,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平行线的判断;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2. 画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课本及相关学习资料;2. 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出示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发现平行线的性质;3.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解题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练习课本上的相关题目;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可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3.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教学用具准备: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引入课题如右图,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º,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2.复习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观察、思考.学生回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实际问题(存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上节课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备课人:备课时间:
教学课题: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预备知识和工具:
近年高考相关知识点及试题:
教学内容的取舍:
一、复习
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二、新授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
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
设l1∥l2,l3与它们相交,度量∠1和∠2的大小,能发现什么关系?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平行线性质1(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 ∠2.
(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1+∠2=180°.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三、例题
1.例(课本P20)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提示:梯形条件怎么用?)
例2如图所示,AB∥CD,AC∥BD.找出图中相等的角与互补的角.
8
7
6
5
4
1
3
2
例3如图所示.已知:AD∥BC,∠AEF=∠B,求证:AD∥EF.
四、练习: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
∠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
F
E
D
C
B
A
A B
C D
4.如图所示,已知:∠1=∠2,
求证:∠3+∠4=180°.
五.作业
1.填写理由:
(1)如图9所示,∵ DF ∥AC (已知), ∴ ∠D+______=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D (已知),
∴ ∠C+_______=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B ∥EC (_________).
(2)如图10所示,∵∠A=∠BDE (已知), (9)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90°(已知),
∴ ∠D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如图所示,已知AD 、BC 相交于O ,∠A=∠D ,试说明一定有∠C=∠B .
3.如图,已知:DE∥CB,∠1=∠2,(1)求证:CD 平分∠ECB. (2)已知∠2=50°,求∠DEC
E
2
1
D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