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香菱学诗》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作业
❖由 语 文 学 习 领 域 拓 展 到 一 切 领 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 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 题,写一篇随笔。
❖参考题目:“超级老师林黛玉”、 “做有心人” 、“持之以恒,积微 知著” 等。
h
1
1、 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的 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
2、请说出其中的一个人物,并 说出与之相关的情节: 人物:
情节:
香菱学诗
《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曹雪芹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知识 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 学精神,在学习上要好学、乐学,更 要善学、苦学。
清风卓韵、高情洁质的黛玉, 痴情成空,泪尽而逝。
h
33
清丽冷傲、性格独立的惜春, 精神无着,遁入空门。 ……
h
34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叹 香.mp3
h
35
美——毁灭
荒辛 唐酸
h
36
谁都一满 解云把纸 此作辛荒 中者酸唐 味痴泪言
h
37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
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
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
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
称。
h
5
曹雪芹:
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 ,又号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24年,卒于 1763年。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其先世是 正白旗包衣(家奴),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 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 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 熏天的“百年望族”;雍正初年,由于统治阶级 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 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 渐衰微。
h
29
随着薛蟠的归来,香菱终
究离开了大观园。等待她的, 是薛蟠正妻夏金桂的敌视与折 磨……
渴望美好、苦志学诗的香菱,
饱受凌辱,终得干血症而死。
h
30
谈谈自己的收获: 角度不限
h
31
重名持节、自珍自爱的宝钗, 追求成梦,独守空闺。
高雅大气、志量非凡的探春, 远嫁海外,一去无返 。
h
32
风流灵巧、直爽热烈的晴雯, 无端遭诋,含冤而去。
h
8
曹雪芹的生活
❖ 曹雪芹在落魄的生活中,却一直顽强
坚持着《红楼梦》的写作。成为千古 遗憾的是,曹雪芹过早地被贫苦夺去 了他富有才华的生命,而没能完成他 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曹雪芹四十几 岁就死去了,身后留下一个新婚不久 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 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而他创作的《 红楼梦》,却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 问世,风靡全国。
3、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
怀人,流露了h 真情实感。
23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 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h
24
三、议一议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她天资聪颖,乐学、善学、苦学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2、老师指点得法--尤其是黛玉
3、大观园的良好环境
h
25
议一议
1、香菱学诗经历,对你学语文有何启 发? 2、香菱学诗取得一定成绩,说明了什 么道理(你能用一句格言加以概括吗? 3、根据本文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
(拜师)读诗、谈诗、 作诗
h
14
二、品一品
在塑造香菱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运用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 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出香 菱的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 废寝忘食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 感、仿佛立于眼前。
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
“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
于是去h 找黛玉.
12
生字词
❖ 需积累的词语:
腻烦 怔怔 平仄 摩诘 鳏鳏 颦儿 画缯 穿凿 揣摩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h
13
一、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 2、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 为哪几个环节?

h
18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 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 的,书中也说她是“孤高自许、目 下无尘”,可课文中并没有见到这 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 样的一个人呢?
我认为黛玉是个 ( 学识渊博、热情大方 )的人。
理由是


h
19
香菱的三首咏月诗
h
20
香菱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1、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
h
39
h
来自百度文库
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
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
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
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
王熙风、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
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
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
的心情或性格、精神品质等。
句式:运用了
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现了

h
16
品一品
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
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
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请读一读课文, 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我认为 香菱是个 ( 天资聪颖、热爱学习 )的人。
理由是


h
17
方法点拨:
分析人物方法
思路: 第一步,找出文中最突出的性格品质; 第二步,分析文章中写了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什么品质; 第三,分析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第四,注意侧面描写,往往蕴含作者的感情倾向。 题型: 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有关情节分析一下。
h
26
四、疑一疑:
1、你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 地方感到疑惑?
h
27
疑一疑:
香菱,一个侍妾,痴痴学诗,有必要吗?
h
28
香菱学诗就像一支清越的小夜 曲,是她丰富醇美的心灵的一次 曝光,是她精神自我的一次净化 和升华,是她生命价值一次难能 可贵的“实现”。在学诗中,香 菱表达了她脱俗入雅的高尚追求 ,浸透了她对人生的美好理想, 迸发了她身上的美和生命的诗意 !
h
6
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衰到衰 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 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 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 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 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h
7
曹雪芹简介
❖ 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在 他少年时代,继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 帝就把曹家的第四任织造曹兆从江宁 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时期 ,曹家可能又遭天灾人祸,彻底结束 了曹雪芹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 活。而 曹雪芹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他 创作《红楼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于是,他把荣、宁贵族生活的描写, 熔铸在《红楼梦》深刻的艺术形象创 造里。
,,
致平
使生
香遭
魂际
返实
故堪
乡伤
香菱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
真应怜),原籍姑苏.香菱是
个苦命女子,出身乡宦家
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
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
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
梨香院.平日也要伺候薛蟠,
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因外
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
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
变化激发了她学写诗的愿望,
鉴赏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这些方法的妙用,
是小说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你能准确鉴赏描
写方法时,你已领悟了文学h 作品的“三味”。
15
方法点拨
1、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作用:(1)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或性格等
(2)其他四种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
h
9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 贾
敷 敬
贾珍-贾蓉 (秦可卿)
贾惜春
贾赦
贾琏 (王熙凤)
(邢夫人) 贾 珠
-巧 姐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迎春
(贾母) 贾 政 (李纨)
(王夫人) 贾元春 贾宝玉
-贾 兰
贾探春
贾敏 (林如海)
林黛玉
h
10
自 根 叹
香 菱
从并
.mp3
两荷

地花 生一

孤茎 木香
1、 “玉盘”“玉栏” 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
2、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 月h 亮本身,有些跑题。 22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1、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2、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2、诗中“月挂”“玉镜”“冰盘” 等,词藻陈腐。
3、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
h
21
香菱的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
1、能用“花香”“轻 霜”等比喻。 2、用“人迹”“隔帘” 等情景烘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