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写的诗】杜甫写的赠别诗

合集下载

杜甫在成都写过的诗句

杜甫在成都写过的诗句

杜甫在成都写过的诗句
《成都府》
(唐代)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译文】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在天的另一方。

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城市中华屋高楼林立,寒冬腊月里树木苍苍。

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初升的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与月争光。

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原文、赏析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原文、赏析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出自唐代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原文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762年(宝应元年)四月,唐肃宗死,唐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杜甫送别赠诗,因之前已写过《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故称“重送”。

律诗双句押韵,八句诗四个韵脚,故称“四韵”。

赏析
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

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杜甫的赠别古诗范文

杜甫的赠别古诗范文

杜甫的赠别古诗范文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看看下面的杜甫的赠别古诗吧!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好去张公子,通家别恨添。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御史新骢马,参军旧紫髯。

皇华吾善处,于汝定无嫌。

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

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逼侧兵马间,主忧急良筹。

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

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

朝廷壮其节,奉诏令参谋。

杜甫《赠花卿》诗词鉴赏

杜甫《赠花卿》诗词鉴赏

原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赏析此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书写作花惊定。

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谋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斩杀段子璋后将其首级亲自掷献给崔光远。

随后,花敬定率部奏凯而旋。

当时,杜甫有关写花敬定的诗歌还有一首七言古诗《戏作花卿歌》,较详细地描写了这次平叛。

在那首诗中,杜甫称花敬定为猛将,并说“学语小儿知姓名”,可见花敬定当时在成都的影响。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作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在这里,无论是敬称或爱称,都是杜甫出于对花敬定的尊重。

从诗的题目看,花敬定应该算作杜甫的朋友。

锦城,又称锦官城,古为主管织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

锦城的另一层含义是景物华美的城邑。

在此代指成都。

丝管,是指代两种乐器。

丝,指可弹奏的弦乐器;管,指可吹奏的管乐器,如萧、笛之类。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此指各种乐曲相互糅和,和谐动听。

“半入江风半入云”,字面的解释是,一半乐声随江风飘荡,一半乐声升入云霄。

这里是写诗,是诗人的想象,当然不是科学的计量。

音乐无形,眼睛是看不见的。

但是诗人在此借助于风和云,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似乎能让人看得见。

前两句写音乐之美,是实写。

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实写与虚写,只是相对而言。

如果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属虚写。

如果将前两句合起来,再与后两句相比较,三四两句为虚写,一二句全成了实写。

从这一点来看,对诗的表现方式的看法就如同中医辨证论治一样,须具体问题具休分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用反问作结,极赞音乐之美。

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会有,而人间极难听到,诗人通过夸张,使诗意得以升华到一个暂新的高度,给人以无限暇想。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生于杜甫之后数百年的明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杜甫《赠花卿》古诗翻译赏析

杜甫《赠花卿》古诗翻译赏析

杜甫《赠花卿》古诗翻译赏析杜甫《赠花卿》古诗翻译赏析《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约作于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

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听到悠扬动听的乐曲。

乐曲如此之美,杜甫十分感叹,故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诗,称赞乐曲是人间难得一闻的天上仙乐。

赠花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释:(1)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2)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3)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4)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5)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6)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

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译文: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古诗今译: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

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凡俗的人间能够几回听闻。

赏:名句赏——“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首绝句是为赠送花敬定而作,内容是赞美花家所演奏的音乐。

其中“半入江风半入云”是点睛之句,它不但写出了音乐从城中向空中、向郊外的弥漫,写出了花家音乐的盛,更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描了抽象的`音乐之美。

那流淌不息的江水,江上柔媚的清风,以及袅袅婷婷的行云,给人一种流畅、轻柔、悠扬的感觉,使人联想起“行云流水”、“响遏行云”这样的词语,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所描写的音乐的感受。

后两句感叹这样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难得一听,直接给音乐以无可比拟的赞誉。

整首诗围绕音乐,或作具体形象的描述,或记述自己的遐想,有虚有实,巧妙地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听。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感而作。

花敬定平叛,有功却居功自傲,目无王法和朝廷,*用天子音乐,杜甫作此诗予以讽刺。

全诗虚实结合,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便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诗

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诗

杜甫在成都所写的诗1、《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经历蜀道艰险到达成都的杜甫,立即写了这首《成都府》,抒发了他对成都繁华的赞美和惊喜之情。

成都很大,不仅有秦时所建的大城、少城,还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谓“曾城”。

成都气候宜人,到了岁末,树木仍然苍绿。

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热闹,各种娱乐声不绝于耳,乐器和弦优美,令人感叹成都“音乐之都”的美誉名不虚传。

2、《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经历了漂泊不定的杜甫,此时在成都终于安定下来,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了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上,看到流连忘返的彩蝶,还有清脆啼鸣的黄莺。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了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4、《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

《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原文及赏析《赠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赠别诗,是杜甫所作两首《赠李白》的第一首,为五言古诗。

该诗热情讴歌了李白的高洁志向,表达了对污浊尘世的愤恨之情,字里行间充盈着诗人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赠李白》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赠李白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

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

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

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

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注释客,旅居他乡。

历,经过。

厌,厌恶。

机巧,机智灵巧。

习俗难居也。

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

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腥羶,则臭味弗投。

草食曰羶,牛羊之属。

水族曰腥,鱼鳖之属。

对,对头,敌手。

岂,难道。

无,没有。

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

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

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

久服可延寿益颜。

”饣迅(xùn音迅),鸟饭。

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

大药,道家的金丹。

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

彦,旧时士的美称。

《孔安国传》:“美士曰彦。

”幽讨,谓寻讨幽隐。

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

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精华,共轻擧耳。

”简析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4首诗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4首诗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4首诗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约一千四百余首,涵盖各种题材,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成都草堂背景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乱(755-763年)期间,颠沛流离,历经艰辛。

759年,杜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起了草堂。

在这里,他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诗歌。

三、四首诗概述在成都草堂期间,杜甫创作了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分别是《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和《客至》。

这些诗歌既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忧虑。

四、诗篇解析1.《春夜喜雨》:诗中描绘了成都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杜甫对春雨的喜悦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诗中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名句,强调了春雨的适时与珍贵。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写了杜甫草堂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景。

诗中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表达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渴望。

3.《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寓意着杜甫对时局的忧虑。

4.《客至》:诗中描述了客人在草堂拜访杜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态度。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表达,展示了与友人共饮畅谈的愉快时光。

五、总结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创作意义杜甫在成都草堂的四年,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展现了杜甫对民生、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在成都写的诗】杜甫写的赠别诗
在我们初中、高中的古诗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杜甫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关于离别的。

杜甫的赠别诗都写得非常的好,把分离的那种感情写的传神、动人。

以下仅供参考!
《别李义》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

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

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

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

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

绣衣黄白郎,骑向交河道。

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

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

此行收遗甿,风俗方再造。

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

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

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

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

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

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

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

李舟名父子,清峻流辈伯。

人间好少年,不必须白晰。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十九授校书,二十声辉赫。

众中每一见,使我潜动魄。

自恐二男儿,辛勤养无益。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

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

倚门固有望,敛衽就行役。

南登吟白华,已见楚山碧。

蔼蔼咸阳都,冠盖日云积。

何时太夫人,堂上会亲戚。

汝翁草明光,天子正前席。

归期岂烂漫,别意终感激。

顾我蓬屋姿,谬通金闺籍。

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羡君齿发新,行己能夕惕。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

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

老雁春忍饥,哀号待枯麦。

时哉高飞燕,绚练新羽翮。

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

无令轩车迟,衰疾悲夙昔。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往时中补右,扈跸上元初。

反气凌行在,妖星下直庐。

六龙瞻汉阙,万骑略姚墟。

玄朔回天步,神都忆帝车。

一戎才汗马,百姓免为鱼。

通籍蟠螭印,差肩列凤舆。

事殊迎代邸,喜异赏朱虚。

寇盗方归顺,乾坤欲晏如。

不才同补衮,奉诏许牵裾。

鸳鹭叨云阁,麒麟滞玉除。

文园多病后,中散旧交疏。

飘泊哀相见,平生意有馀。

风烟巫峡远,台榭楚宫虚。

触目非论故,新文尚起予。

清秋凋碧柳,别浦落红蕖。

消息多旗帜,经过叹里闾。

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幕府筹频问,山家药正锄。

台星入朝谒,使节有吹嘘。

西蜀灾长弭,南翁愤始摅。

对扬抏士卒,干没费仓储。

势藉兵须用,功无礼忽诸。

御鞍金騕褭,宫砚玉蟾蜍。

拜舞银钩落,恩波锦帕舒。

此行非不济,良友昔相于。

去旆依颜色,沿流想疾徐。

沈绵疲井臼,倚薄似樵渔。

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

杜陵斜晚照,潏水带寒淤。

莫话清溪发,萧萧白映梳。

《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
好去张公子,通家别恨添。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御史新骢马,参军旧紫髯。

皇华吾善处,于汝定无嫌。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

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逼侧兵马间,主忧急良筹。

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

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

朝廷壮其节,奉诏令参谋。

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

西扼弱水道,南镇枹罕陬。

此邦承平日,剽劫吏所羞。

况乃胡未灭,控带莽悠悠。

府中韦使君,道足示怀柔。

令侄才俊茂,二美又何求。

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

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

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

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

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

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

伤哉文儒士,愤激驰林丘。

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

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

且复恋良友,握手步道周。

论兵远壑净,亦可纵冥搜。

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