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62页PPT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PPT

21
(1)“以社会为学校” 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
自然中去。 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
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 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 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 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
12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立足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13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14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离开起教育的作用”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所以陶行知主张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 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 活。
15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是有高度的一致的。 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16
(3)关系: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从生活与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10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 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
年后陶行知”。
11
1946年12月1 日,陶行知遗 体由上海运回 南京晓庄劳山 脚下安葬。
(1)“以社会为学校” 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
自然中去。 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
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 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 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 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
12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2、立足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13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14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离开起教育的作用”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所以陶行知主张学生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 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 活。
15
(2)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是有高度的一致的。 教育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16
(3)关系: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从生活与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10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 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
年后陶行知”。
11
1946年12月1 日,陶行知遗 体由上海运回 南京晓庄劳山 脚下安葬。
走进陶行知-讲堂ppt

教育公平
教育模式的创新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观念有助于 打破教育资源的阶层和地域壁垒,实 现教育公平。
陶行知的观念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 提供了思路,如产学研结合、社区教 育等。
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该观念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 联系,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才。
07
走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方法论述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教育 的本质所在。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紧 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 践中成长。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 中“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强调 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 认为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的缩影和反映 。他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 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增长见 识、锻炼能力。这一理念扩大了教育 的范围和功能,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 、服务社会。
倡导全面发展
陶行知主张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行“小先生制”
陶行知提出“小先生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一制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 用。
要点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国际影响力,未 来将有更多国际学者关注和研究陶行 知教育思想。同时,中国学者也将积 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 推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 传播与发展。
05
走进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解读
生活即教育内涵阐释
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的 元素,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解读陶行知.ppt

解读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莆田市实验小学 戴粤珊
一、陶行知生平介绍
陶行知原名文浚,乳名和尚,后改知行, 又改行知,为何改知行,因为在生活实践中, 他认为知识离不开实践,所以改为知行,后 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 哲学论认为“实践出真知,后来他就改名行 知。
在中国教学史上载入史册的教学实践有: 一、在南京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二、建立新安旅行团; 三、在重庆创办育才小学; 四、创办工学团; 五、倡导“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 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 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 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一)六个特质: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 的,有历史联系的。 (二)三个基本内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1.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2.生活是有生命的东西,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3.“生活即教育”不只是适应生活,还要解放人类的创造力 创造新生活; 4.“生活即教育”主张应时应地应人制宜,从当时当地和不 同教育对象生活实际出发,决定教育内容; 5.“生活即教育”认为书本是前人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书 是要读的,但不能死读,要和现在生活联系起来加以活用。 6.“生活即教育”十分重视运用活环境活势力。
“社会即学校”的内涵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 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课内外校内外相结 合;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育的环境可以大大增加。
莆田市实验小学 戴粤珊
一、陶行知生平介绍
陶行知原名文浚,乳名和尚,后改知行, 又改行知,为何改知行,因为在生活实践中, 他认为知识离不开实践,所以改为知行,后 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 哲学论认为“实践出真知,后来他就改名行 知。
在中国教学史上载入史册的教学实践有: 一、在南京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 二、建立新安旅行团; 三、在重庆创办育才小学; 四、创办工学团; 五、倡导“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 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 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 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一)六个特质: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 的,有历史联系的。 (二)三个基本内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1.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2.生活是有生命的东西,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3.“生活即教育”不只是适应生活,还要解放人类的创造力 创造新生活; 4.“生活即教育”主张应时应地应人制宜,从当时当地和不 同教育对象生活实际出发,决定教育内容; 5.“生活即教育”认为书本是前人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书 是要读的,但不能死读,要和现在生活联系起来加以活用。 6.“生活即教育”十分重视运用活环境活势力。
“社会即学校”的内涵 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学校; 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课内外校内外相结 合; 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育的环境可以大大增加。
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PPT课件

第17页/共19页
第18页/共1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9页/共19页
第6页/共19页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
• 从哲学基础上看,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 生活教育理论也是科学的 •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要为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第12页/共19页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 需要充分的营养 • 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 需要因材施教 • 发扬民主
第13页/共19页
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 幼稚学院 • 艺友制 • 指导艺友学习当教师的步骤 • 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的特点
第14页/共19页
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 幼稚师范学院 1929年,陶行知在晓庄学校 开设蟠桃学院,是晓庄的第六个学院,即幼 稚师范学院。
第10页/共19页
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 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进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 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这便可以认识小孩子有创造力。
第11页/共19页
• 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 解放儿童的双手 • 解放儿童的眼睛 • 解放儿童的嘴巴 • 解放儿童的空间 • 解放的儿童的时间
• 陶行知开辟幼儿教育新大陆的思想,是他坚持幼儿 教育要为工人农民而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 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工厂附近开办幼稚园, 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
• 要办好中国的工厂和乡村的幼稚园最关键的问题,
第9页/共19页
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 一 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 二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 三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第18页/共19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9页/共19页
第6页/共19页
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
• 从哲学基础上看,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 •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 生活教育理论也是科学的 • 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要为中华民族广大劳苦大众服务
第12页/共19页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 需要充分的营养 • 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 需要因材施教 • 发扬民主
第13页/共19页
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 幼稚学院 • 艺友制 • 指导艺友学习当教师的步骤 • 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的特点
第14页/共19页
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
• 幼稚师范学院 1929年,陶行知在晓庄学校 开设蟠桃学院,是晓庄的第六个学院,即幼 稚师范学院。
第10页/共19页
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 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进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 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这便可以认识小孩子有创造力。
第11页/共19页
• 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 解放儿童的双手 • 解放儿童的眼睛 • 解放儿童的嘴巴 • 解放儿童的空间 • 解放的儿童的时间
• 陶行知开辟幼儿教育新大陆的思想,是他坚持幼儿 教育要为工人农民而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 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工厂附近开办幼稚园, 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
• 要办好中国的工厂和乡村的幼稚园最关键的问题,
第9页/共19页
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 一 认识儿童的创造力 • 二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 三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解读PPT课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既是他对乡村教师的赠语, 也是他一生对教育 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尽管他 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教授的优越地 位,但他没有走传统知识分子之路。甚至连过 年都没有休息,他在诗歌中风趣地说:“上车过 旧年,下车过新年。年年车上过,也算是过 年。”
15
“我本是一个中国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 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 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 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 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经 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 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28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做”,不是狭隘的“做”,“单纯的劳力, 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 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劳力上劳心”。比如, 学游泳要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也就是说,教学要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劳力与劳心的关系、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29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 1、作为方法来说,是要解决“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达到“学用一致”; 2、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普遍存在 于实际生活中,即“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 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
11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国难当 头,发起进行“国难教育”。1936年7月,应 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 会,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 外交使节身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从 这时,到1938年10月10日回国,先后到欧、 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奔走呼吁,争 取国际声援。
39
因此,校长应有德性。“道德是做人 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 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 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既是他对乡村教师的赠语, 也是他一生对教育 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尽管他 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教授的优越地 位,但他没有走传统知识分子之路。甚至连过 年都没有休息,他在诗歌中风趣地说:“上车过 旧年,下车过新年。年年车上过,也算是过 年。”
15
“我本是一个中国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 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 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 但是这种外国的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 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经 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 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28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做”,不是狭隘的“做”,“单纯的劳力, 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 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劳力上劳心”。比如, 学游泳要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也就是说,教学要处理好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劳力与劳心的关系、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29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 1、作为方法来说,是要解决“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达到“学用一致”; 2、作为“生活的说明”来说,它普遍存在 于实际生活中,即“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 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
11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国难当 头,发起进行“国难教育”。1936年7月,应 邀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 会,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以国民 外交使节身份,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从 这时,到1938年10月10日回国,先后到欧、 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奔走呼吁,争 取国际声援。
39
因此,校长应有德性。“道德是做人 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 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 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行知教育思想》课件

《陶行知教育思想》PPT
课件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
者的关注和推崇。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以生为本
2
实践导向 ♂️
3
综合素质培养
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
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
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规
培养,注重实际操作和体
践能力和道德素养,全面
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个体发展
教育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
推动综合素质教育的实特长和潜力。
重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
1
学校教育改革
引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律。
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
学生参与度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活动促进学习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
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培
通过实地参观、实验、社会实践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
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
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
学习能力。
力。
识和经验。
陶行知的教育成果与影响
2
教师教育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
课程设计与评价
设计符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展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对于推动现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有信心,在不断探索中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课件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
者的关注和推崇。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
以生为本
2
实践导向 ♂️
3
综合素质培养
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
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
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规
培养,注重实际操作和体
践能力和道德素养,全面
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个体发展
教育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
推动综合素质教育的实特长和潜力。
重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应用
1
学校教育改革
引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律。
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
学生参与度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
实践活动促进学习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
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培
通过实地参观、实验、社会实践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
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
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
学习能力。
力。
识和经验。
陶行知的教育成果与影响
2
教师教育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3
课程设计与评价
设计符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和展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瑰宝,对于推动现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有信心,在不断探索中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PPT课件

五、生活课程的资源
1.生活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 因此生活中的一切便是课程 资源。生活决定教育,生活 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是课程
资源的源头。
2.生活课程的资源来源于社 会。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都 是生活的场所,因而也都是 教育的场所,社会到处都是
教育资源和课程资。
六、生活课程的实施
(三)课程目标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他把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
2、他认为,人的学习从人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一直到进棺材才结束,所 以生活课程目标需要考虑儿童的终身学习,应培养儿童终身学习的能 力。
3、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 甚用处。 (二)课程目标应是改善生活,让儿童在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 样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他主张,应该“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 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八、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理论的启示
一
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
二 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三 运用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具体实践一
首先,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贴
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包 括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经验。 这些生活经验是幼儿一生发展的 基础。生活经验作为教育内容一 方面便于孩子观察生活,搜集资料, 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已有的生活经 验得以丰富、发展和提升。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 生活,教育与生活共始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优质课件

1917年陶行知(右1)在美國哥倫比亞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 用他的话说是翻了半个筋斗,形成了生活教育 理论,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1.生活即教育。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 造而来。二者都有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意 义,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但又不同,陶行 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必须从个 人的实际生活出发,教育这个领域太偏狭了, 应把它翻半个筋斗,而为“生活即教育”,以 实际生活为教育源泉,教育领域才宽广。
• 为了开展乡村教育,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 于 1927 年 3 月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于南京北 郊劳山下,后改称晓在学校。以晓庄学校为中心, 设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晓庄小学,后发展成 中心小学 8 所,中心幼稚园 5 所,民众学校 3 所,中 心茶园 2 所,还有乡村医院等。晓庄地区群众性文 教活动普遍开展起来。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了他的 “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 1931年春,陶行知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向贫苦 大众、贫苦儿童介绍通俗科学知识,办“自然科学 园”、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要使做工、种 田的人,拾拉圾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也能享受近 代科学知识。1932年,他在上海大场办山海工学团, 开展工学团运动。他对工学团的解释为:工以养生、 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 陶行知聘请各方面的名家学者到校任职或 讲课,他鼓励学生发挥创造精神,要求学 生动脑又动手,学校出现一派蓬勃生动的 景象。学校有地下党支部,成为一个民主 战斗的堡垒,培养出一大批革命战士和专 业人才。陶行知拥护党的抗日团结、进步 的政策,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并为此进 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摆脱了教育救国的思 想,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 陶行知著作很多,由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研究所辑成《陶行知全集》8卷本,1985 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