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波 陶行知教育名篇共34页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篇范文: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①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中国虽然有13亿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你们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你们,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陶行知教育名篇最新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最新篇陶行知的故事篇一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此刻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向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十分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之后,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状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之后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用心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的读后感“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陶行知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他在“第一流的教育家”、“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教学做合一”、“…伪知识‟阶级”等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事实,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
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时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安徽正发展为“农科技结合”,浙江、山西发展为“科技兴农”、“科技兴村”,全国是“科教兴国”。
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在上海、浙江、安徽和山西等省运用陶行知思想搞“创造教育”的试验活动也取得良好的成果。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生活教育”学说也必然要向前发展,为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发挥它的理论导向作用。
我们之所以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为了提供一个陶行知著作的普及性读本,从而让陶行知的学说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为了把陶行知所做的探索在全国更深入下去,推广开来,让他的理论和经验为现在的教育改革服务。
陶行知教育名篇

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详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的许多教育理念对我们教育者触动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我感触颇多。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陶行知教育名篇(5篇可选)

陶行知教育名篇(5篇可选)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内容提要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
目前“生活教育”学说在全国各地有了新的发展。
过去,陶行知在改造乡村教育是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现在,全国是“科教兴国”。
过去,陶行知曾批判“应试教育”和“杀人的会考”,现在,“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序二:陶公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他极力反对“杀人的会考”,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在听来,恍若隔世。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读陶行知,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那几乎还没有触及到中国教育的实质,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楼,岂不误人误国?教学合一(P1):一、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二、教法服务于学法,三、先生须边教边学。
第一流的教育家(P4):两个要素:一、敢探新理,不乞灵古人,也不仿效外国,有创造精神。
二、敢入边疆,有开辟精神。
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
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动”。
新的教育方法。
新学校,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
新学生,“学”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义是生活或生存。
新教员,要有信仰心,要有责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开辟精神,要有试验精神。
新教育的考试,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P16):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
学生自治有四种好处。
学生自治办得不妥当就要发生几种弊端。
教育与科学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我敢说,不出三十年中国教育准有好的成效。
学问之要素(P37):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一次在报上看见一首木偶十字诀,把一个木头菩萨描写得惟妙惟肖,可算是民众或通俗文艺的杰作。
记得第一个字写的是“一窍不通”,的确是精彩得很。
当时我就想给育才学校之创学旨趣,披上一件“民族形式”之外套,几经修改,完成了这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
二只壮手。
三圈连环。
四把钥匙。
五路探讨。
六组学习。
七(集)体创造。
八位顾问。
九九难关。
十(誓)必克服。
因为这个十字诀稍微有点新内容。
又因为措辞不够通俗,还需要简单的解释才可以显出里面精彩。
一个大脑人类的头脑在动物中并不算最大,但他的脑髓与脊髓之比例是超过一切动物。
这是思想之物质基础。
孙中山先生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思想贯通是信仰与力量之泉源;研究又是思想贯通之泉源;都是要顺应这大脑之天然条理进行,才能奏效。
二只壮手人类自脊梁骨硬了起来,前脚便被解放而成为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
手执行头脑的命令,打猎、捉鱼、务农、做工、战斗而健壮起来,同时是改造着发展着那对他发号施令的头脑,我们要重生原始健壮的双手来向前创造。
三圈连环这是我们的校徽,圈有三种德性:一是虚心,代表学习;二是不断,代表工作;三是精诚团结,代表最后胜利。
第一个圈表示全校一体;第二个圈表示全国一体;第三个圈表示宇宙一体。
而且学校,国家,宇宙是互相联系,息息相关,绝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意识。
四把钥匙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一个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人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五路探讨探讨真理,我们提出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
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
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