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雨》阅读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练习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2章 第3节练习

1.(xx·安徽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

②绿蚁:一种美酒。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案:(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答出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后庭花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

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

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拟人。

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

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

比喻。

“落花”喻指女主人公。

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

用典。

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

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

(正确答出任一种修辞都可)题组二表达方式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

②摇落: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

②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鉴赏: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叙事类合集(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叙事类合集(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叙事类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D.尾联写田夫嘱咐送饭人回去赶快喂鹅鸭。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三虎行[宋]方岳黄茅惨惨①天欲雨,老乌查查路幽阻。

田家止予且勿行,前有南山白额虎。

一母三足其名彪,两子从之力俱武。

西邻昨暮樵不归,欲觅残骸无处所。

日未昏黑深掩关,毛发为竖心悲酸,客子岂知行路难。

打门声急谁氏子,束蕴乞火霜风寒。

劝渠且宿不敢住,袒而示我催租瘢。

呜呼李广不生周处死,负子渡河②何日是。

【注】①黄茅惨惨:指南方天气不好时,茅草上蒸腾出阵阵瘴气。

②负子渡河:《后汉书》载,弘农太守刘昆,施行仁政,上任三年,教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离境。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诗中,通过行路的艰难、田家的劝阻,勾勒出猛虎伤人的恐怖局面,为下文张本。

B.本诗通过西邻的介绍,更突显出猛虎的凶狠和危害,与前两句所写的路途的荒凉气氛合成一个阴森的场面。

C.本诗的第二段转写避债逃亡人对行路难的看法及行为,把情绪再推进一层,尤其是“瘢”的细节意蕴丰富。

D.本诗最后通过三个典故来体现诗人的愤慨及忧虑,希望能出现像周处、刘昆那样的好官,让百姓安居乐业。

4.请从叙事角度入手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词元稹牛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练(12)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含答案)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意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木芙蓉的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范诗写了木芙蓉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第四联“但有故人供禄米”,有的版本作“多病所需惟药物”,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示例一)“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

昌叔:王安石妹夫。

②岧峣:高山。

③分:甘愿。

14.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 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 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 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E. 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5.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①对妹夫的思念;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③对陶渊明的仰慕;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⑤对荒远之美的喜爱。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颔联乃想象之笔。

D作者并无纷乱不宁,犹豫不决之情,相反作者心志坚定。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中一些表情达意的显性词语。

如本诗中“思君”,表达了作者对昌叔的思念之情;“应须”“何必”两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酒、黄菊”与“红裙、紫箫”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高洁情操;尾联通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犹分”二字表达了作者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情怀。

2、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脉雪元·乔吉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专题12.10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专版)四 -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2.10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专版)四 -高考语文冲刺专题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2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专版)四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疏帘淡月·秋思张辑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

悠悠岁月天涯醉。

一分秋、一分憔悴。

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

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

从前谙尽江湖味。

听商歌、归兴千里。

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

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

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2.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答案】1.“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

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

2.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

2.答题时可先从诗句中确定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再由此归纳提炼。

一是令人憔悴的秋景使词人愁,二是“悠悠岁月”使人愁,三是“客居天涯”使人愁,四是“归兴千里”,故里迢迢,欲归不得使人愁。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一般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李光①过桐江,经严濑②,慨然有感。

予方力丐宫祠,有终焉之志,因和致道《水调歌头》,呈子我、行简。

兵气暗吴楚,江汉久凄凉。

当年俊杰安在?酌酒酹严光。

南顾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荡,矫首讯穹苍。

归去谢宾友,客路饱风霜。

闭柴扉,窥千载,考三皇。

宋朝的雨文陈富强

宋朝的雨文陈富强

宋朝的雨文陈富强这是一个多雨的朝代,这是一个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绵延300多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时而绵绵,时而潇潇,从陈桥兵变的隆隆雷声中,一路飘飘洒洒地赶到汴京、中原,凄风苦雨地降临澶渊、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临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濛了江南水乡,沾湿了离人香袖,浇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飘到江南,灵动而充满诗意。

望湖楼下,黑云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画船;凤凰山上,电光掣蛇,风横雨斜。

太湖上,白石道人抚槛而望,燕雁随云,青山数点,“商略黄昏雨”;西湖边,欧阳修轻卷帘栊,笙歌散尽,双燕归来,细雨濛濛;洛阳城中,陈与义卧看星河,纤云不动,残雷未平,鹊衣犹湿。

子规声里,山原绿遍,春雨如烟,农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池塘蛙声中,梅雨淅沥,棋子闲敲,等待之人“有约不来过夜半”。

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阴,它还是“青山缭绕、千帆隐映”的一片含雨晓云,到了苏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阴垂野、幽花时明”的满川风雨了。

宋朝的雨,在刘攽的莲池边,化作“荷心万点声”,在周邦彦的荷叶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圆”。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苍茫的霜、纷扬的雪,苍凉肃杀。

边塞上,白发苍苍的范仲淹率领一群思乡的征夫常年驻守,在悠悠羌管声中,边声起、孤城闭,长烟落、霜满地。

衡门外,王禹称夜半披衣出户,面对“窗牖琼花坠”、“飘飘满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山阴下,“胡未灭、鬓先秋”的陆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宝剑夜有声”的三更时分,抚剑遥想大散关外的铁马秋风、楼船夜雪。

山神庙前,被逼上梁山的林教头眼见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一片银世界、玉乾坤,那场纷纷扬扬卷起的大雪,压塌了沧州破败的草料场,也压塌了临安雕梁画栋的阁楼亭榭上最后一根残椽。

宋朝的雨,惆怅哀怨。

柳三变在骤雨初歇的寒蝉声中,帐饮无绪,长亭送别,泪眼执手,无语凝噎。

贺方回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相思的闲愁。

《宋朝的雨》阅读题附答案

《宋朝的雨》阅读题附答案
C.第⑥段引苏轼的“,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E.苏堤相较于白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因此雨中游西湖,作者建议人们去苏堤。
F.文章运用引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这样一个心忧黎民、用智慧与生命造福于民的人物形象。
(11)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2)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宋朝的雨》阅读题附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宋朝的雨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该参加主要劳动了。

大队成立了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

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

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

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

因为规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

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

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秉正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镢头一镢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儿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说:“爹!你就戴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⑨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⑤呈现在你眼前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⑥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11)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2)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宋朝的雨》阅读题附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宋朝的雨①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②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③我建议你去苏堤。
④雨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树梢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11.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加以赏析。(5分)
试题答案:
(二)(19分)
7.(2分) 《石钟山记》、《前赤壁赋

8.(3分)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苏堤春晓的美丽景致,为下文写苏堤的构筑者苏轼的人格与功绩作了铺垫。
9.(3分)一代名将岳飞用生命捍卫国家,为后人缅怀。苏轼用心血与智慧构筑苏堤,造福于民。他们都是人杰,泽被后世。作者写岳飞,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苏轼的人格形象与伟大功绩,表达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⑩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C.第⑥段引苏轼的“千古绝唱”,突出了苏堤春晓的非凡价值。
D.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E.苏堤相较于白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因此雨中游西湖,作者建议人们去苏堤。
F.文章运用引用、想象、对比等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苏轼这样一个心忧黎民、用智慧与生命造福于民的人物形象。
⑦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⑧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10.(6分)D、F
11.(5分)①“雨”是全文的线索,②细雨营造了迷景。(点明了时间。)③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令人敬佩不已。
7.写出高中课本中苏轼的两篇文章的篇名 、 (2分)
8.分析第⑤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11)段写一代名将岳飞,用意是 。(3分)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倘若苏东坡的仕途不遇坎坷,他就无法写出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
B.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采用了顺叙的方式,记录了苏轼任职杭州期间的主要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