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言文《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孟子)曰:“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②王(齐宣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③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④王笑而不言。
⑤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⑥曰:“否,吾不为是也。
”⑦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⑧王曰:“若是其甚与?”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⑩曰:“可得闻与?”⑪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⑫曰:“楚人胜。
”⑬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⑭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3.下列对描写齐宣王相关言行的语句分析相对恰当的一项是()A.“王笑而不言”句传神写出齐宣王被孟子戳中其野心后的尴尬之态。
B.“若是其甚与”句表明齐宣王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
C.“可得闻与”句表明齐宣王已经开始接受孟子行仁政的主张和建议。
D.“吾惛”句可以看出齐宣王善于自我批评并完全具备了仁君的品质。
24.赏析第⑬段划线句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5.选文两次用到“缘木求鱼”的比喻,试分析其作用。
23.A24.①句式结构相同,整齐匀称美。
②排比句势,语势连贯,观点鲜明。
③运用反复,使其节奏鲜明,音律和谐。
25.①“缘木”是方法,“求鱼”是目的,生动形象地挑明了齐宣王靠武力称霸中原,使各诸侯国俯首称臣,这样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
②以“缘木求鱼”比喻,达到一种耸人听闻的效果,进而引起好奇心,并以此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意识到行霸道的错误并开始反思自己”错误,依“若是其甚与?”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是持有怀疑,甚至是不相信,不承认的态度。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孟子告子上》(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孟子·告子上》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
②伪:通“为”,人为。
③文理:条理,秩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文理而归于治2.下列与“搏而跃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鳌B.生而有耳目之欲C.吾尝终日而思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3.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B.人之可使为不善C.甚矣,汝之不惠D.策之不以其道4.翻译下列语句。
(1)虽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5.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收成不好B. 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务D.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弃甲曳兵而走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3.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 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欧阳学文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
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
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其夫子衣服
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
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
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A. ①②④
B.②⑤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儿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
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3分)
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3分)
5.【文言实词】D(衣:此处作动词用,作“穿衣”解。
)
6.【文言虚词】C(介词,与、同/介词,对于;A.都是介词,解作“用”;B都是代词,解作“此、这”。
D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
7.【信息筛选】C(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去,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⑥是孟母迁居到市场附近后,孩子游戏的内容,也不能体现孟母善教。
)
8.【内容归纳】C(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而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
9.【断句与翻译】(10分)
(1)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
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4分。
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3分。
“立名”1分;“广知”1分;大意1分。
]
②女的会因为这样而荒废求生的本领,男的就会不修道德,就算不成为窃贼盗匪,也会成为别人的奴役了。
[3分“废”1分;“堕”1分;判断句式1分。
]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
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
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
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
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洞房里可以不遵守。
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
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
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
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于
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