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训练_5
人教版2007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五)

2007年中考模拟测试(五)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70分。
历史与政治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考生可携带教材和其它资料进入考场。
考试时,考生应独立思考和答题,不得相互讨论和借阅资料。
(3)答案中,凡涉及中国史人名、地名和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的,该得分点均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把下列各题选择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答案里)1.民以食为天,食离不开火。
目前已知我国境内最早懂得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商朝人2.中国有许多成语、典故、习俗源自于古代历史的人物或事件。
下列组合符合史实的是: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B、三顾茅庐——刘邦C、端午节吃粽子——诸葛亮D、四面楚歌——楚汉之争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里悬挂着一幅楹联:"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霜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颂扬了这位名臣收复新疆的功绩。
这位名臣是()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4.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时,引用了台湾诗人邱逢甲的诗句“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邱逢甲这首诗创作于1896年②温总理借这首诗表达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立场③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辛丑条约》割让台湾的悲愤心情④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下图反映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情况的是()A 图一B图二 C 图三 D 图四6.1997年,香港回归时,安徽送去的贺礼是()A李公鳞的“宋画” B 文房四宝 C 芜湖铁画 D 凤阳花鼓(“东方芭蕾”)7.2008年,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运会。
2007年各省市中考历史试题汇编

2007年各省市中考历史试题汇编2007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历史试题选择题部分(闭卷)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1.“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A、越王勾践B、齐桓公C、楚庄王D、晋文公2.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3.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屋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4.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5.下列相有内容搭配不当的是A、祖冲之——圆周率B、造纸术发明——西汉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D、宋江——《水浒传》6.下列企业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B、发昌机器厂C、福州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7.近代史上,台流曾经被日本割占,长达A、100年B、80年C、60年D、50年8.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的主力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9.“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A、毛泽东、邓小平B、毛泽东、江泽民C、邓小平、江泽民D、毛泽东、周恩来10.“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A、制订了《中华民同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D、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1.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正确的是A、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上的自主权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打破了人民公社制度下“大锅饭”适应了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12.阿基米德说“如果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他在物理学方面一大贡献,即提出A、万有引力定律B、杠杆原理C、阿基米德定律D、质能转化原理13.19世纪下半期,日本进行明治维新①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②废藩置县,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③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④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4C、②③④D、①③④14.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成果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强的道路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15.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A、信息化B、多极化C、全球化D、社会化非选择题部分(开卷)16.200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通过公开公平地考度选拔人才的制度,中国自古有之。
河南省2007年中考历史试题(非课改区)

2007年河南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的括号内,1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开通,使得“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历史从此改写,这是中国人铁路梦想的延伸。
回望历史,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京广铁路 B.陇海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九铁路1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创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揭开了近代中国崭新的一页。
跨越时空,在这一年里我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 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B.跟随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C.在报纸上读到清宣统帝下诏书退位的消息D.收集到大量的《新青年》杂志15.民主法制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下列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性持的法律文件是()A.《共同纲领》B.《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民法通则》1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创建以来,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风雨兼程80载,铸就钢铁长城。
下列有关人民军队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A.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武装斗争的开始。
B.红军长征的胜利天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书定了一段奇迹。
D.改革开放后,在不断扩大部队总人数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军之路。
17.外交活动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了重大外交方针政策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国两制”方针研究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 ①②B.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8.300多年前,人类还不能理解今天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终结这种状态的历史人物是()A B C D 19.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涵同样会成为历史的注释。
2007年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训练

2007年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训练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
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参加的首脑的哪几位?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世界历史》第一册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007年中考试题整理版

世界近代史(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内容标准】(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1、14至16世纪的欧洲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人的发现”是指: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法国大革命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的是A.资本主义的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文艺复兴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3.观察新航路开辟的图片,可以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是①达•伽马是最早开辟从西方到印度航线的航海家②最早证明地圆学说的航行是麦哲伦船队的航行③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④新航路开辟后太平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4.右图描绘的事件引发了欧洲世界市场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以及人类眼界开阔,这一事件指A.新航路的开辟B.三角贸易C.工业革命D.殖民扩张5.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实际上是A.美洲 B.亚洲 C.欧洲 D.非洲6.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与“哥伦布、沟通四大洲、引发殖民掠夺”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C.法国大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7、如果你要亲历一下1492年哥伦布的那一段航行,应该走的航线是:A、由欧洲出发,南下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B、由欧洲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好望角C、由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D、由欧洲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最南端,经太平洋到达菲律宾8.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探险运动,史称“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意义是A.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是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B.张扬了人的个性C.哥伦布到达美洲 D.证明了欧洲人敢于冒险9.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A、学习东方的先进文化B、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想去东方发财10.【探究历史事件】(9分)15世纪末,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海上探险,开辟了新航路。
2007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新人教[word版]
![2007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新人教[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3fb9185a8102d276a22f81.png)
2007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非选择题共16分)13.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唐太宗14.它的作者是贾思勰,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A.《齐民要术》B.《水经注》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15.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推翻了清朝统治D.使中国富强起来16.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17.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他们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该会议是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遵义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8.学完中国现代史后,小华同学得出这样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下列叙述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有①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我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某校准备举办“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图片展”,下列成果可供选用的有①电子计算机②珍妮机③汽车④“旅行者号”机车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0.下列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B.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C.使各国经济互相排斥,孤立发展D.使人类不再面临战争的威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6分)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2007年秋季期中考九年级历史试卷

2007年秋季期中考九年级历史试卷1、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B 、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C 、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D 、存在着许多美丽的传说2、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古巴比伦产生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是( )A 、《拿破仑法典》B 、《汉谟拉比法典》C 、《1787年宪法》D 、《权利法案》3、右图1.是公民们在该国家最高的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上自由发 言的情形。
具有这种民主制的国家是( )A 、雅典B 、斯巴达C 、罗马共和国D 、法兰克王国 4、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 、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B 、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C 、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D 、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5、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B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C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D 、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6、右图2.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画面人物的神态恬静端庄,她“神 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该作品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妇女解放 B 、改革创新 C 、禁绝欲望 D 、人文主义 7、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品是( ) A 、《马可·波罗行记》 B 、《蒙娜丽莎》 C 、《最后的晚餐》 D 、《神曲》8、右图3.所示人物的探险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牙是他的资助国家 B 、轮船是他的远航工具 C 、太平洋是他的探险区域 D 、发现美洲新大陆9、打破以往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和隔绝局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历史 事件是( )A 、基督教的创立B 、文艺复兴C 、新航路的开辟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0、回顾七年级下册史实.“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的对联主要称颂( )A 、张骞出使西域B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 、郑和下西洋D 、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 、处死了专制国王B 、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C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 、1649年建立共和国 12、每年7月4日是美国国庆日,这是为了纪念( )A 、来克星顿的枪声B 、颁布《权利法案》C 、发表《独立宣言》D 、发表《人权宣言》13、美国独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 、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B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C 、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D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4、下列行为最能够表明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的是( )A 、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B 、颁布《拿破仑法典》C 、征服欧洲许多国家D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2007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2007学年第二学期海珠区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化学试卷2008.5 说明:1.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K-39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选错、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不给分。
1.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煤燃烧发电 B.点燃红磷C.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蒸馏水 D.CO2通入水中2.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葡萄糖B.甲烷C.乙醇D.二氧化碳4.蒸馏水不能养鱼,是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A.氧元素B.氧原子C.氧分子D.氢元素5. 下列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A.H2S B. H2SO3 C. SO2 D. K2SO46.当土壤的pH为7时,最适合高粱的生长。
为使pH为5的土壤变得适合高粱的生长,应在土壤里加入的是A.石灰石B.烧碱C.食盐D.熟石灰7.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 B C D8. 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类别不同的是A.硫酸钾硝酸银B.碳酸硫酸C.火碱氢氧化镁D.生石灰苏打9.下列有关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油脂和糖类能为肌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B.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C.蛋白质、维生素、水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D.硬水、矿泉水都是混合物10. 水电解时的变化可用右图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历史中考材料解析题训练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
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参加的首脑的哪几位?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世界历史》第一册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 --初中《世界历史》课本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1分)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分) 7、"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 ①"三大盟国"指的是哪些国家?②这是什么会议发出的文件?其名称是什么?③日本通过哪个条约"窃取"了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呢?④这次会议的什么作用?⑤19世纪七八十年代,除日本外,还有哪两个国家侵略过台湾?⑥针对今天竟然有少数人提出什么"台湾独立"的主张,那么该宣言具有什么样的现实国际意义呢?(或者问:文件中关于台湾的规定,说明了什么事实?)8、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
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
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
--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美国一总统1933年3月4日就职演说》①这些措施是谁实施的?②他就职时美国的情况怎样?③他上台后采取什么手段缓和这种局面?④其目的是什么?⑤采取以上措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9、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侵略军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皇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胜利者窃走了皇宫的全部财富。
……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
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这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
①你知道材料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是指谁?②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何时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③这一事件发生后,"两个强盗"又干了些什么?10、"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 ①上述材料是谁为哪一个组织起草的什么文献的同内容?②该文献何时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什么?11、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㈡实行限价政策,稳定社会生活;㈢颁布惩治嫌疑犯条例;㈣全国总动员,反击内外敌人①这是法国哪个派别执政时颁布的措施?②这个派别颁布这些措施实施专政标志着什么?12、材料:"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沿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凶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 ①这份文件的名称是什么?②这一文件颁布的年份是哪一年?③它有什么作用?13、斯大林给丘吉尔的信说:"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能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
"丘吉尔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发动进攻。
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每当首相(丘吉尔)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 ①开辟第二战场是在什么会议上决定的?②欧洲第二战场最终于何时何地开辟?指挥官是谁?14、材料1: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做到了。
材料2: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②1861年改革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什么危机?③农民为什么会被剥夺得一干二净?15、材料:战败的德国由苏、美、英三国军队分区占领;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①本段话引自何会议的内容?②欧洲战争结束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③该会议还规定建立何国际机构?这个机构中五大常任理事国是哪几国?16、材料:"历史的车轮在转动……在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所推动的这个车轮,无论是用恐怖手段,叛处苦役或死刑都不能把它挡住。
"--季米特洛夫(世界历史第二册)①季米特洛夫在哪里说这些话的?②主段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而说的?17、林肯总统1858年一次演说中的部分内容:"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
" ①文中的"房子"是指什么?②"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是指哪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③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18、"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
……当代重大问题不是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
" ①这段话出自何人之口?②文中"当代重大问题"是指什么?③为解决这一问题,先后出现民哪三次战争?19、"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世界历史第二册)①欧洲共同体是什么时候成立?②欧洲共同体成立之初有几个国家?是哪些国家?③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何在?20、以下是古代一些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一头母牛。
①这是什么地方的法律条文?②它们说明了什么?21、材料1: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摘自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材料2:让我们伟大先辈……的英雄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摘自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检阅红军时的演说》①材料1,丘吉尔说这番话以后的几个月里,英国经历了怎样的恐怖?结果如何?②材料2中的"伟大先辈"指的是谁?说这番话时苏联正在进行哪一次战役?③材料1、材料2表达的共同心声是什么?22、材料1: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1870--1913)材料2:1913年英德美法的比较在工业产品上所占位次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英 3 1德2 4美1 5法4 2材料3:"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援助。
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某国际组织盟约材料4:"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和德国作战。
"--某双边军事协定①材料1说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如何?②材料2说明了什么?③材料3和材料4反映了哪两个集团的形成?它们的性质如何?造成了什么影响?23、材料:西方国家控制我们的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人民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