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

2021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课时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1·海安中学调研)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说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削弱中央集权C.稳定政治局势D.解决王国问题C[材料说明封国制度具有稳定政治局势的作用,故C项正确;汉初封国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起到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是封国制度的危害,但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封国制导致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出现王国问题,故D项错误。

]2.(2021·海安中学调研)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B.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C.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候会与中央抗衡;汉武帝公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以西汉中期为界,史书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以封国国名为主改变为以郡县名称为主,说明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人物籍贯与宗法血缘无关,A项错误;从国名为主到“郡〞名为主可知,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

]3.(2021·江苏百校大联考)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

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B[材料显示,察举制时代,平民入仕的时机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显示,官僚贵族子弟仍占察举的大多数,故C、D两项错误。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配套课件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配套课件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 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 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明朝的内阁制度。由题干材料中“其官 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可知殿阁大学士并无实权,与宰相并不一样。 答案:A )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1.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1. ①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②汉至元君主专 制的演变;③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考点搜索
2.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 2.①宰相制度废除的过程及影响;②内阁出 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 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的原因、过程及评价;③军机处的设立。
(浙江湖州质检)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 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考点综合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不同点
(2)相同点 作用 地位 目的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阶段特征:
归纳小结:
4.明朝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何区别? 提示: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内阁的职责是 只备顾问,无决策权,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近代西方内阁以议会为基础 产生,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它是 中央立法、决策机构,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 发展的重要成果。 5.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提示: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有制约作用。宰 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 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信任与支 持。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

课后限时集训(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质检)汉初,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某某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X围。

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X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 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

] 2.(2019·某某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项。

]3.(2019·德阳一模)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上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

]4.汉武帝时,在置十三州部刺史的同时,在郡一级设置督邮,“掌监属县”。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第2课时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4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复习必备】(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

【复习必备】(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汉初,在地方上实行①__________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造成“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②__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③__________得到加强元朝,行省制度,目的措施影响,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在地方实行④________制度。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________进行管理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⑥__________的开端【点题训练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书省、⑦______和尚书省,分别负责⑧__________、⑨ __________⑩________,⑪______下设六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⑫____________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⑬__________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沿用【点题训练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⑲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⑳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1)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决定。 _________________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①时间: ______ 雍正 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建立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传达诏令。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
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③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 家世。④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 影响深远。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形
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趋势:趋向制 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 则。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 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影响深远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合作探究: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何相同点?
答案:都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 过积极作用。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知古通今 中外链接
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的区别
机构 项目 形成条件 明朝内阁 近代西方内阁
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 专制制度加强 革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 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 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首 辅也不是宰相,其职权 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 于皇帝 ①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②英国的 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 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 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 等大权③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 建,对议会负责,与议会相独立、 相制约
中书省 、门下省体制 形成尚书省、_________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_________ 参知政事 、 设_________ 宋代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代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①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 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部 ____,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 . (2013· 福建文综, 17 ,改编 )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中国古代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 才能拿到文凭„„”。史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答案 科举制。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识图读表 释史明义
一、读图释义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基础知识导学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①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殿阁大学士 为 ②过程:明太祖时,设置______________ 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2)内阁的出现 后来大学士票拟权。 ③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史料印证] 史料一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据史料一,分析明朝票拟权的出现能否说明内阁拥有实
权? 答案 答案 否。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据史料二,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何作用? 3.(2012·天津文综,2,改编)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任命 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这说明了军 机大臣在任命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高考命题视角
重点二 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明清君主专制
[史论要点]
要点1 明代的内阁有何特点? 提示:明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只是皇帝顾 问,不具备宰相的职权。一旦阁权与君权、部权发生冲 突,往往是阁臣落败。
要点2 清代军机处有何特点?
提示:军机处地处内廷,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 帝旨意,上传下达皇帝命令。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要点2
科举制的实施有何作用。
提示: (1)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
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 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
临时差遣性质。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重点三 要点 1
古代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举措——古代选官制度
[史论要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其演变的趋 势是什么? 提示:(1)演变 ①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
官制度。②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 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基础知识导学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长共议国政。
2.据史料二分析,唐朝建立后,如何分散宰相权力? 3.(2010·广东文综,14,改编)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主要由皇帝选拔,评议宰相。唐
宋两代谏官的产生和评议对象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 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图示内容:图①西周分封制;图②秦郡县制,郡县官员由
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汉郡国并行 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 权受到威胁;图④元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 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 地方设_____ 元朝 宣慰司 进行管理 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时期 西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概况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要身边做侍从、秘书 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区别
宰相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总领行政,参与决 策,有属官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 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 能制约皇权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聚焦重点 史论突破
家的统一。
(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各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特点及影响 对比、与中央集权的联系等。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二、读表释义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
郡县制 盛行时代 整个封建社会 郡、县是中央政府 和中央的 下属地方行政机 关系 构,绝对服从中央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 权力和职 帝直接任免,只有 责 管理权 作用 行省制 元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 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管辖辖区 内的一切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
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元代中书省则是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2.宋代“中书门下”不同于唐代“中书省”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
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汉朝 概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_____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 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宋元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高考命题视角
要点 2 势?
秦汉以来,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怎样的演变趋
提示: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 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直至被取消。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史料印证]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高考命题视角
1.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宰相有无实权?
答案
答案
有。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要点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