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会形成一定的法令和政治制度等规范,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3、北宋:进一步加强(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省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2)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1)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3)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诠释思维发散知识梳理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

B.完善:唐宋元时期。

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易错扫描】(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两对主要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变革。

(2)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要是通过改革地方官制,分割、削弱地方权力。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指自汉朝建立起政治制度开始,直到元朝结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个朝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

汉武帝推行了“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设立尚书省等官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汉武帝推行了“蜀室之赐”、“丞相之治”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随着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地方豪强割据的现象十分严重,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三国时期,曹魏实行了分封制,赋予地方豪强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维护全国的统一。

这一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奠定了地方诸侯自治的基础。

隋朝推行了县制,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

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推行农业经济发展,加强了封建统治。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并开创了开元盛世。

唐朝的政制改革奠定了封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是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巅峰时期。

宋朝推行了“科举制”,将士人分隶于封建政权,使得封建统治得到了巩固。

南宋时期,封建抗争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加强了地方权力的地位,但基本保持了封建制度的形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蒙古人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推行了蒙元政治制度,其特点是蒙族中央政权的建立和中外管理的并存。

元朝以蒙古人为核心,设立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元朝还加强了对留汉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缩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变化,政治制度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从汉朝的中央集权到元朝的地方自治,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4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点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行省制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点解析1.西汉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析通过秦朝和汉初的政区图,理解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的不同;西汉初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方式,名义上沿袭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实际上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时,先是消灭了韩信等异姓王,随后又赐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诸侯国和郡县虽然都直属于中央,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远远高于郡;诸侯王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十分富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诸侯国的政治机构与中央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官员都由诸侯王委任;诸侯国拥有强大的军队,由诸侯王随意调遣;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王国;诸侯王更是日益骄横,并有“震主之威”,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加强的最大障碍;秦朝疆域图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2.“推恩令”及王国问题的解决解析解决王国问题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学习时要关注下面一段典型史料: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对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上”要知道是汉武帝;明确史料中“上”“推恩”的真实目的: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最终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析宋代是对地方控制最严的朝代;这种控制是全方位的:行政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财政上,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送交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赵匡胤采取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建立后,面对辽阔的疆域,为了对全国行使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并把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划归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派官治理;到1312年,元朝在全国一共设置了辽阳、陕西、甘肃、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河南、岭北、征东等11个行省;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如河南、湖广二行省的首府都设在距首都较近的交通线上;江西、江浙的情况与此相似;元朝的行省其面积远较今天为大;如陕西行省还包括甘肃和内蒙部分地区;云南行省还包括四川、广西部分地区和泰国、缅甸一些地区;江西行省还包括广东;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及湖北部分地区;辽阳行省包括今东北三省;岭北行省包括内蒙、外蒙、新疆部分地区和西伯利亚;需要说明的是元朝对台湾琉球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行省下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还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行省制度的设置有效加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建立初年,在地方上仍袭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后来明朝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名称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承明制,也设置布政使司,俗称“行省”,简称“省”,沿袭下来到民国,省又被确立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直到今天;5.君主专制的演进解析1中朝与外朝:所谓“中朝”,是皇帝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因其在宫内办事,故称“内朝”;随着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孟祥才指出,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到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尚书台的组织进一步扩大,权力进一步增强,丞相等三公官就变成较单纯的执行官员,在决策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2三省六部制:白钢认为:“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确立了尚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同时,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行政中枢,尚书省长官被排除在决策系统之外,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把决策与行政相分离的办法,是政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部,位列六部之首;户部,最为富有;礼部,最为清贫;兵部、刑部、工部,多与杂流交道,为士大夫所轻视;后人又将户、吏、刑、兵、礼、工六部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形容;3宋朝宰相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元朝的一省制: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熏天,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难点突破1.郡县制的兴衰突破自秦代以降,中国整个基层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主要都是称县;仅有些朝代因政治需要出现了一些与县同级的其他行政区划名称,如汉代有侯国、邑、道,但他们过后即废,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少数;历史上县的数量,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秦代县数不太清楚,估计有好几百个,汉代达1 500多个除去侯国等外,县、邑有1 300多个,以后历代几乎都在1 100~1 200个上下,仅唐代达1 500多个,直到中华民国才增到2 000个左右;秦代至隋,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远不如县那样稳定,变化较大;汉武帝时郡有一百零几个;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州、郡、县三级,郡为二级政区;到隋唐时期,郡作为一个政区单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秦代推行的郡县制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2.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突破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3.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或趋势突破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即时测评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 ;2、元朝实行制度1目的:2内容:3意义: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选官标准;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3、隋朝:时分科选拔,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扩大、提高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基础测评1.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D.唐朝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2.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C.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 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4.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5.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中书→门下→尚书 D.门下→中书→尚书7.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清理藩院8.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9.表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中国宰相制度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3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百官志材料二吕向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玄宗开元十年,召入翰林;──新唐书·文艺中材料三蒋深,精熟二经,常教授于乡里;──薛用弱集异记材料四长安百姓常安民,以镌字为业;──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材料五宋代增城人崔世明,试有司连黜,放弃科举,曰:“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光绪广州府志材料六宋代方惟深“乡贡第一,试礼部不第,即弃去,有田一廛,与其弟躬耕,闲则读书”;──光绪苏州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宋间的读书人是如何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19.中国的郡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00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河 西 节 度 使
北 庭 节 度 使
安 西 节 度 使
广 四 青 辽 北 山 宁 甘 新 新 东 川 海 宁 京 西 夏 肃 疆 疆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宋太祖赵匡胤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宋朝
1.军事上: 2.行政上: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 3.财政上: 余的演变
“推恩令”
内容: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 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 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 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中央集权得到加 强。
汉 武 帝 刘 彻
节度使的产生
• “其地方有寇戎之地,则加以旌节,谓之 节度使。” • 第一位节度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以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
中央集权
集 中
地方分权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央集权
集 中 集 中
地方分权
中央权力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隶属关系
皇 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皇权独尊
门下省 (相权一分为三)

高一人教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场景3: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 “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 2月 许昌 免职 3年 8月 皇 帝 去世 决策机构 田虫分 3 年 9 月 执行机构 薛泽 免职 7年 6月 外朝 中朝 公孙弘 去世 2年 4月 御 太 李蔡 丞 畏罪自杀 3年 侍 常 尚 史 相 严青翟 畏罪自杀 2年10月 尉 书 大 中 侍 赵周 下狱死夫 2年 7 令 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石庆 去世 8年 3月 有事上报 公孙贺 下狱死 12年2月 九 卿 刘屈髦 下狱腰斩 2年 2月 问题:这种中央政治结构 ?各自职能?其目的是? 田千秋 (昭帝时死) 2年 姓名 离任原因 1、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材料呈现
血腥的盛唐 2.唐代 ——初完善,后
严重消弱
•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藩镇割据是唐代安史之乱后 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 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 或联合对抗中央。 政治腐败、节度使 问题探究 唐代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藩镇割据?
根源: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私有性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 于战国。当时的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场景1:两汉时,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 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 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场景2: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 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 ——皇权加强; 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 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 面前议事了。 ——相权削弱;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师用案: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演变过程(1)汉朝: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A、频繁更换宰相;B、确立内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3)宋朝:①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元朝:设中书省,代替三省,是做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演变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州、郡、县(2)唐朝:道、州、县(3)宋代:路、州、县(4)元:行省、路、州、县2、演变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3、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1)主要内容:①行中书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简称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②与行省平级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③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④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补充--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A、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B、定期觐见述职制度;C、监察制度;D、省官互迁制度。

(2)影响:对当代: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后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历代监察机构(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设监御史(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十三部刺史(3)汉以后:朝代机构职权唐御史台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注:元朝行省图明清都察院负责监察、演变趋势: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性: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中国古代王朝的选官制度1、演变过程:选官制度实行时间选官方式2、演变趋势: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3、重要选官制度的简介(1)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的积极作用:①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中央行政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强化。

2、地方行政制度: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发展。

3、监察制度: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但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知识结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加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郡县制、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制加强)(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监察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生用案: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演变过程(1)汉朝:①汉初:继承秦制,_______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时期:A、频繁______宰相;B、确立______________: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_________;外朝是由_________、_________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________。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________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_______。

②主要内容:A、三省: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三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和_______,三省的长官都是_________。

B、六部:______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影响:在当代:A、三省分权,又相互牵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补充: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3)宋朝:①初期:设立_____________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

②后来:增设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________;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________;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

(4)元朝:设_______,代替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_______职权。

2、演变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____________,巩固统治。

(2)提高___________;(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_____________的缺陷。

3、演变趋势:相权____________,皇权______________。

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演变过程----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_____、郡、县(2)唐朝:___、州、县(3)宋代:___、州、县(4)元:_____、路、州、县2、演变趋势:地方权力_________,中央权力____________。

3、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1)主要内容:①______________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简称______,全国分设____个行中书省。

②与行省平级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_________直辖的“腹里”;一是______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③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④行省长官由______任命。

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______。

补充--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A、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B、定期觐见述职制度;C、监察制度;D、省官互迁制度。

(2)影响:对当代:行省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

对后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的开端。

三、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历代监察机构(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设___________(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_______________(3)汉以后:朝代机构职权唐御史台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注:元朝行省图明清都察院负责监察、演变趋势:监察制度_______________。

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性:_____________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_______的。

四、中国古代王朝的选官制度1、演变过程:2、演变趋势:选官方式趋向__________,选官标准趋向___________。

3、重要选官制度的简介(1)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的积极作用:①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________;③以______________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中央行政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强化。

2、地方行政制度: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发展。

3、监察制度: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但实际效能有限。

4、选官制度: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知识结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加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郡县制、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制加强)(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监察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