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1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总学时:95适用对象: _____机械加工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 __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让学生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能力,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传动原理、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运动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简单了解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等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2)具有分析常用机构运动特性的能力;(3)初步具有简单设计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初步具有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结构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机械设计实验技能(6)具有对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构零部件进行维护的能力综合素质:(1)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协助的能力(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跨两个学期,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基础知识模块;掌握机械传动,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的重点章节是第七章、第八章。
难点章节是第七章。
《机械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机械零部件》的重点章节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一章。
《液压、气压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基础》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于机电工程系电气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建议课时:52学时学分:3.5三、先修和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应用数学》《电工基础与电气测量》后续课程:《工程制图》《机电设备电气维修技术》《电机维修技术》四、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支撑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一般零件强度校核能力;机构、传动运动分析能力;识读图纸、检测、验收零件能力;分析液压传动系统工作的能力;是电气技术类专业必修课程。
五、教学目标1.一般零件强度校核能力通过对常用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学习,知道铁的同素异构现象,会分析铁碳合金相同,知道钢热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通过对构件的静力分析基础内容的学习能正确使用静力学公理和推论,能分析物系内每个物体受力情况。
通过对构件的基本变形内容的学习,知道构件基本变形有四种:拉压变形、剪切变形、扭转变形和弯曲变形,能对构件进行拉伸与压缩变形分析及强度计算,具有对构件进行强度校核的能力。
2.机构、传动运动分析能力通过对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内容的学习,会画出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能进行自由度的计算,掌握平面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及演化形式的运动特点,能掌握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的特点、应用,能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各项尺寸进行计算,计算定轴轮系传动比,知道轴的定位方式,能解释滚动轴承代号的意义。
3.识读图纸、检测、验收零件能力通过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内容的尺寸,能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能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能熟练查用相关国家标准等有关资料,能懂得游标类量具、螺纹测微量具、百分表等常用量具和量仪的刻线原理,能识读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具有识读图纸、检测、验收零件能力。
4.分析液压传动系统工作的能力通过对液压传动内容的学习,知道液压传动系统的组成,认识各种液压元件的职能符号,能看懂基本液压回路。
六、能力要求1.一般零件强度校核能力知道常用零件所用的材料,知道铁和钢的区别,碳素钢和合金钢的区别,认识各种钢的牌号,知道各种钢的性能;能把零件简化为力学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能分清各种约束及约束反力,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解析法对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进行平衡计算;能对拉压杆进行强度校核。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职)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5.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参考学时120学时。
四、课程学分12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1.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职)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 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 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 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 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 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5.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参考学时120学时。
四、课程学分12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1.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 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机械基础95二、编写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让学生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让学 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能力,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后 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二) 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传动原理、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 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初步具 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运动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简单 了解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等内容。
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 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 (2) (3) (4) (5) 力具有机械设计实验技能(6) 具有对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构零部件进行维护的能力综合素质:课程名称: 总学时: 适用对象: 开课学期:机械加工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具有分析常用机构运动特性的能力;初步具有简单设计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初步具有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结构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协助的能力(三)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 (2) (3) (4)本课程的讲授跨两个学期,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基础知识模块;掌握机械传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的重点章节是第七章、第八章。
难点章节是第七章。
《机械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机械零部件》的重点章节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一章。
《液压、气压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19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使学生掌握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在生产中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及依据1.设计思路本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训两个环节。
授课过程中根据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课程深度、难度做出适当调整,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机械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设计依据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和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依据学校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三、教学方法建议1、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根据任务展开教学。
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任务。
2、抓好切入点(案例)。
理解、把握、利用好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活动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应根据任务实施的难易程度,给予必要的指导。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读生,学制三年二、适用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课程性质《机械基础》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依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数控技术应用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构件的静力分析、杆件的基本变形、机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识、平面连杆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联接、支承零部件、机械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等内容。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
注重机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工程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机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的基本知识,能对杆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学习杆件的强度和刚度,了解杆件的内力、轴力等,进行杆件变形的内部受力分析;(3)通过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分类以及牌号,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4)通过学习运动副与机构的组成,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学会机构类型判断的方法;(5)通过学习凸轮机构、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等工作原理、结构、类型,了解它们在生产实践当中的应用实例;(6)通过学习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的运动,掌握它们的运动特点和运用场合;(7)通过学习螺纹、键、销、支撑零件的类型和应用特点,掌握它们的运用特点及运用场合;(8)通过机械节能环保知识和安全防护措施,了解和增进我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环保素养。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工程材料性能,能够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了解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3. 掌握常用机械的安装、调试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
4. 了解常见机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 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
2. 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3. 结合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名称:机械基础
2、适用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
3、学时总数:40学时
4、课程性质
《机械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类专业拓展技术基础课,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基础。
5、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以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课程设计遵循“必须”、“够用”的理念,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实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机械传动、常用机构等相关知识及设备使用维护的技能水平。
二、课程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相关的机械知识。
(2)掌握通用零件的结构、特点、维护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从事简单机械装置、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和故障分析的能力。
(3)具备查阅、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及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2、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机械的节知道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知识,具备改善润滑,降低知道耗,减少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2)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力
5、课程内容分析表
四、工作任务流程
五、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建议
(1)尽量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直观、动手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知道。
(2)为适应不同专业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对课程内容讲授的深度可有所不同,体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和教学要求的差异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演示等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4)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培育。
2、教学评价建议
(1)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根据任务引领型课堂教学要求,将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充分肯定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进行正确评价和引导。
六、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室;
2、机械传动演示室;
3、实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