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关系,生态学研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1. 野外实验
野外实验是生态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到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野外实验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捕捉到真实的生态环境,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2. 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另一种生态学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在控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控制实验条件,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3. 观察研究
观察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到观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研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从而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4. 模型研究
模型研究是另一种生态学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使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模型研究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从而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同时还可以控制实验条件。
总之,生态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将取决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人员的目标。
了解这些方法的不同优缺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生态学研究方法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总结摘要:生态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界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解决环境问题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研究方法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本文总结了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旨在为生态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数学模型1. 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索自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共存,生态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
2.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自然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和生境特征,来获取研究数据和信息。
实地调查可以包括物种调查、样地调查和生态评估等。
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如生境分类、计数和密度估算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生态学中用于控制和模拟特定条件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受控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者可以探索特定因素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研究分为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两种形式。
野外实验可以提供更真实的环境条件,但受限于自然条件的不可控性;室内实验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因素,但受限于人为条件的缺乏。
实验研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并进行统计处理和解读结果。
4.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无人平台获取遥感数据,用于研究和监测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多维度、多尺度和高精度的信息,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和水文特征等。
研究者可以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析、时空动态监测和环境变化模拟等。
遥感技术的应用需要学习和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以及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5.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中的复杂过程和动态变化。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原地观测②受控实验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2.原地观测的内容: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3.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层次观②整体论③系统学说④协同进化5.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6.名解: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7.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1.名解: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地形因子:气候因子: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2.生态因子的分类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3.地形因子包括哪些?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4.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①铂钴标准比色法②稀释倍数法③分光光度法8.了解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发送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生态学研究方法复习材料

⽣态学研究⽅法复习材料掌握:⼀、名词解释1、⽣态学:从科学的⾓度来看,⽣态学是运⽤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法,是研究⽣物与⽣物之间、⽣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定位观测;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种群或群落结构功能与⽣境相互关系的时态变化。
3、受控实验;是仿真⾃然⽣态系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研究单项因⼦相互作⽤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法技术。
在⾃然或⽥间条件下,采取某些措施,获得有关某个因素的变化对种群或群落其他诸因素及对某种效果产⽣的影响。
4、⽣态位的宽度或⼴度;是指⼀个种群(或其它⽣物单位)在⼀个群落中所利⽤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合。
5、⽣态位重叠现象;当两个物种利⽤同⼀资源或共同占有某⼀资源因素(⾷物、营养成分、空间等)时,就会出现⽣态位重叠现象(niche overlap)。
6、⼆元数据;是具有两个状态的名称属性数据。
7、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是统计学上常⽤的⽅法,是为了消除不同属性或样⽅间的不齐性,或者使得同⼀样⽅内的不同属性间或同⼀属性在不同样⽅内的⽅差减⼩;有时是为了限制数据的取值范围,⽐如[0,1]闭区间等。
8、群落的多度格局;不同的群落具有不同的多度组成,我们把⼀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度组成⽐例关系叫做该群落的多度格局9、多度分布;对于种类多、结构复杂的群落则给出有r个个体种类数的观察频率的分布,称为物种的多度分布10、指标;在试验设计中把判断试验结果好坏所采⽤的标准称为试验指标,简称为指标。
⼆、简答1、⽣态学研究⽅法框架体系。
2、野外调查⽅案、种群和群落的调查⽅法。
野外考察是考察特定⽣态要素(⽣物要素和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异和规律。
野外考察⾸先必须确定需要考察的空间范围及其边界,以及考察对象。
然后根据调查⽬的,设计相应的调查⽅案和调查指标。
⽣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环境限定随机取样的优缺点:这种⽅法每个区组内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且这样抽取的数据可以进⾏统计分析但是该⽅法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分层取样的优缺点:简便易做,也是应⽤最多的⽅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学科特性化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学是运用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这些相互关系会从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景观、全球等不同层次上对生物的和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各种影响。
因此,生态学是研究这些相互关系的产生方式、影响途径和作用后果有关规律的学科。
二、研究层次及其学科现代生态学在研究层次上相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
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的极其复杂性,它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根据研究性质分,生态学可概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体系。
从研究对象的水平和层次来看,生态学可分为: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全球生态学。
(分辨率和空间尺度增加)三、生态学的实验科学属性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方法和技术设备有关。
在传统的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学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如直观描述,调查分析,数理统计,单项实验等)都很简单。
设备也很简单。
因此,生态学被误认为是一门描述性的、近似于思维方法论的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
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生态学向经济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渗透,使人们感觉到生态学似乎越来越偏离自然科学,而向社会科学靠近了。
然而,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始终围绕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乃至资金流动)开展研究,就必然要与生物学实验、环境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打交道,就需要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获取实验数据来认识和回答各种种样的生态学过程及其内在机理。
因此,总体上讲,生态学必然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天然实验室就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
生态学实验的特点: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要注意破坏性采样,如测定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就需要整个植株采样,这样的话, 每个小区重复数一定要足够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总共采样多少次,每次采样多 少株,再加上成活率等意外影响
每个植株或者器官采样之后进行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每个指标的测定也 需要重复
以水分胁迫对银杏幼苗的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例 如果因子少,如单一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的影响,一般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
测定目标个体与其最近个体的距离 继续寻找离目标个体次近个体,测定目标个体与次近个体间的距离 点-四分法 以群落中一个个体作为中心点,画出坐标图 在四个坐标象限中将其他个体进行定位,测定各个个体与中心点的距离
无样方法种群分布格局的判断 集群系数 7.2.2 种群的动态研究 (1)传统的方法: 种群生命表 种群存活曲线 以生命表为常见 适合小尺度的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种群一般采用静态生命表 即:用一次调查的该种群的种子、一年生幼苗、幼树、成年大树、衰老大树的数量
作为基本数据,计算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存活率得到的结果 是一种空间代时间的方法
棕榈的静态生命表 对于一、二年生植物可以采用动态生命表的方式 即:跟踪一批同时出生的新个体,间隔一定的时间统计存活数,直至这些个体全部
死亡为止 (2)基于GIS的种群动态研究方法 以农业害虫的种群动态为例 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图或者分类后的卫星影像图和遥感影像图 建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本属性数据库,包括自然气候土壤特征、作物品种、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关注着自然界中生物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及其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和生物环境。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进化、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多个方面。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指的是由生物群体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森林、河流、湖泊等。
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2. 群落: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态适应特点的各种生物的群体。
群落中存在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
3. 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来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4. 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特定环境中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角色。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或合作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生态学的观察方法可以通过对自然界和人工实验的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可以收集到物种组成、生境特征、行为表现等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环境因素,观察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3.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和模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物质循环等复杂生态过程。
四、生态学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原地观测②受控实验③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原地观测的内容:①野外考察②定位观测③原地实验生态学综合研究的研究方法:①资料的归纳和分析②生态学的数值和排序③生态学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①层次观②整体论③系统学说④协同进化生态学研究的组织层次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名解:受控实验: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与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协同进化: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原地观测:指在实地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第二章野外环境生态因子的观测1.名解: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所有要素的总和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地形因子:气候因子:溶解氧:在水中溶解分子态的氧电导率:电导反应了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水越纯净,含盐量越少电阻越大,电导越小。
色度:颜色,浊度,悬浮物等都是反应水体外观的指标生态因子的分类按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2)非生物因子按性质分:(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生物因子(4)地形因子(5)人为因子按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1)密度制约因子(2)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稳定性:(1)稳定因子(2)变动因子地形因子包括哪些?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经纬度坡度气候因子包括那些数据?太阳辐射强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大气降水风速风向降水量5.地温(土壤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量;大气降水用雨量器和雨量计测量;空气湿度用温度计或干湿球温度表测量。
6.水样的采集:现场测定的有PH值、电导率和溶解氧。
7.色度的测量方法:①铂钴标准比色法②稀释倍数法③分光光度法了解GPS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发送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
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它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学观测的取样设计1.取样的定义与类型:抽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进而推断总体的特征,这个过程成为取样。
①主观取样②客观取样(概率取样法)客观取样包括哪些取样方法并了解各取样方法:①随机取样:样方的设置是随机的,即每一样品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相等的;一般随机取样的方法是将研究地区放入一个垂直坐标中用成对的随机数作为坐标值来确定样方的位置。
(缺点:在实际研究中往往难以确切设置,尤其是地形复杂等地;优点:可用于统计分析)②系统取样:根据某一规则系统的设置样方,也叫规则取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先用地形等因素确定第一个样方设置(优点:取样简单,样品分布普遍,代表性强,在植被变差较小的情况下效果好;缺点:好坏不能客观评价,数据也不能进行统计分析)③限定随机取样(系统随机取样):是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结合,兼有二者的优点,先用系统法将研究地段分成大小相等的区组,然后在每一小区再随机地设置样方(优点:每个区组内每个样品被抽取的机会更大,且数据可进行统计分析;缺点:在野外可能更费时间)④分层取样:将研究地段按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标准分成一些小的地段,小地段的划分不是统计学方法,而是自然的界限或生态学的标准(优点:简便易做,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缺点:小地段的大小一般是很难知道的,不等的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分析)⑤集群取样:是一种二维水平取样,即首先随机选取样点,在每一个样点取一些样方(而不是一个样方),在这特殊调查中更有效,可有多种设计方案,根据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有差异⑥环境因子取样:对环境因素,某些因子的值只与样方位置有关群落的最小面积的定义及几种需要了解的群落最小面积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
把含样地总数84%的面积成为群落最小面积例如:热带雨林——2500m²温带森林——400m²典型草原——1m²如何确定样方的数目:①样方数—平均数曲线法②方差法③面积比法第四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1.种群的四大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动态特征,多样性,稳定性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①随机分布②均匀分布③集群分布如何判定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①田间整理资料,列成表②计算平均数,方差③计算理论频数④X²检验第五章种群密度调查1.种群密度的定义及包括的两种类型的定义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通常以个体数目或生物量表示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相对密度:只是衡量生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绝对密度的基本调查方法有哪些?①总数量调查②取样调查。
其中②中包括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去除取样法。
什么是样方法?样方法是以一定面积的样地作为整个研究区域的代表4.标志重捕法包括单次重捕、多次重捕、多次标记多次重捕5.单次重捕中的林可指数法具体步骤,施夸贝尔法基本原理。
第六章生命表的编制(会计算生命表)1.名解:生命表: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存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结构调查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根据大约同一时间出生的一组个体(同生群)从出生到死亡的记录编制的生命表称动态生命表综合生命表:包括了出生率的生命表称综合生命表平均世代周期长(T)、种群增长率、存活曲线、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什么是K因子分析?K:将生命表中的nx(或lx)栏取对数,k为前后两个阶段的存活率只差,K则是各个世代所有的k值之和。
关键因子分析图:以年份为横坐标,k或K值为纵坐标。
能看出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
用途: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致死因素适用:昆虫种群,爬行动物,植物第七章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模型的定义及建立种群模型的目的描述种群个体数量动态的方法目的:定量的反映种群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动态,提供预报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玉米)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的最大持续产量MSY第八章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与数据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常见植物群落成员的类型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种群组成的数量特征: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包括两种含义:物种多样性是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①物种丰富度:一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物种均匀度: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5.物种多样性测度——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物种多样性测度——均匀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辛普生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物种多样性类型?①α多样性:栖息地或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测度群落内的物种多样性②β多样性:测度区域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③γ多样性:测度最大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体现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穿过一系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总和第九章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1.名解: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生物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生产量: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和能量初级生产:总初级生产(GPP)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的量净初级生产(NPP)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余下的有机物质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高层次②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③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④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巨大的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5~6个⑤是一个动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测定:①产量收割法:通过收割、称量绿色植物的实际生物量来计算初级生产力②氧气测定法:利用呼吸耗氧的多少来估算总光合量中的净出级生产量③二氧化碳测定法④PH测定法⑤叶绿素测定法⑥放射性标记测定法⑦原料消耗量测定法⑧水色遥感扫描法全球初级生产量计算模式:三个模型①②③全球初级生产量分布特点:①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②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热带雨林>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③海洋中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④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⑤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⑥全球初级生产量可划分为三个等级:(1)生产量极低的区域(2)中等生产量区域(3)高生产量的区域生态效率: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
①摄食量(I): 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对于植物来说,它代表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日光能;对于动物来说,它代表动物吃进的食物的能量。
②同化量(A):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分解者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常常以总初级生产量表示。
③呼吸量(R): 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
④生产量(P): 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
对于植物来说,它是净初级生产量。
对于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呼吸量以后的净剩的能量值。
化效率= 被植物固定的能量/ 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 动物摄食的能量即Ae = An / In;生产效率=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即Pe = Pn / An消费效率= 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 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即Ce = In+1 / Pn;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n营养级获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