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合集下载

民族学复习资料

民族学复习资料

《民族学》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习惯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有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

物质文化:生产工具和技术、衣食住行精神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历法和医学、民族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第一,生活文化——衣食住行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化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民族体育等第四,科技工艺文化第五,信仰和巫术文化第六,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有三性:民俗性、凝聚性、稳定性、变异性第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基诺族长老制——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大制。

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为“卓巴”,次为“卓生”,前者为寨父,后者为寨母。

由特定的古老氏族最年长者充任。

他们是村社中最受尊敬的领导人,基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解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瑶老制——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功能。

瑶老制产生于原始农村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瑶老是村寨的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一般由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由村民中享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

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无特权。

黎族合亩制——是海南岛1947年以前部分黎族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合亩”的黎语为“大伙做工”,是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单位,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父系小家庭组成。

景颇族山官制——山官是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现的世袭贵族,分为大、中、小三类,有自己的辖区,在边区内行驶独立树立权力。

辖区内的社会成员一般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等级界限严格,互不通婚。

山官必须出生于官种血统,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凉山彝族家支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完全按照血缘关系并参照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及在生产中的地位,严格划分为五个等级:兹莫(土司、土舍和土目)、诺(黑彝)、曲诺(白彝)、阿加(由主人强制配婚而分居的奴隶)和呷西(单身奴隶)。

政教合一制度——宗教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广泛,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都存在着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而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尤为典型。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通论、概论与专论1、通论:通指整个、全部的意思,如通史主要指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通论则是指某一学科全面的论述.2、概论:概指大略的意思,用于书名的主要有概观、概要、概论等。

概论简意为概括论述,比通论范围要狭小。

3、专论二、学习民族学的意义1、民族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应用民族学(人类学);本尼迪克特;“文化类型”;《菊与刀》2、学习民族学可以丰富知识结构。

3、学习民族学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可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产翁制三、学习民族学的三种途径1、经验归纳:从某些民族个别文化事项的实际观察出发,逐步扩充和综合这些民族事项,直到形成民族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民族学的一般问题。

2、系统演绎:首先了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对象、范围、任务、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总的研究课题的一般概念,然后沿着整体的阶梯,逐渐过渡到系统地掌握研究各族文化和各种个别问题,以具体的实际材料充实研究内容。

3、历史求证与反思第一章民族学名称与定义第一节民族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一、“人类学的时代”当代人类学家克娄伯曾在其大著《人类学》一书中称当今时代是“人类学的时代”(Age of anthropology Science)。

二、人类学的定义1、词义:人类学,英文写作Anthropology,此词来自希腊文,是“anthropos”与“logos”的合拼,“anthropos”义为“人”,“logos”义为学问、学科。

从语义上看,人类学即指研究人的学问。

2、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林惠祥:“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括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

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和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中华民族学概论的试题库

中华民族学概论的试题库

中华民族学概论的试题库1.民族的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2.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4.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5.民族发展 ( 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二、单项选择题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B.重视政策的运用C.理论和政策兼纳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D.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B.研究民族的问题发展的规律C.研究民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汇总及答案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汇总及答案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汇总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其基本标志是()。

A. 共同的语言B. 共同的地域C. 共同的经济生活D. 共同的心理素质答案:D2. 民族平等原则是指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

A. 同等的权利和义务B. 不同的权利和义务C. 高等的权利和义务D. 低等的权利和义务答案:A3.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区域自治D.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4. 民族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共同的语言B. 共同的地域C. 共同的宗教信仰D. 共同的心理素质答案:ABD5.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

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民族融合D. 民族互助答案:AB三、简答题6. 简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案: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利;(2)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在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水平;(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6)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四、论述题7. 论述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答案:民族认同感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过程,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

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传统、文化传承、语言交流、宗教信仰、教育背景等。

民族认同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1)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2)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可以促进民族成员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认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3)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和强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考试资料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1.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55。

2. 少数民族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55个少数民族共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3. 我国人数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壮族(16178811人),珞巴族(2965人)。

4.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起来的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5. 民族自治地方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数量: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民族乡1173个。

6. 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64%左右。

7. 我国建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建立);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60400平方公里);四川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

8.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①在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人们共同体的“族类”花粉就已存在,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类”划分。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所谓的“夷夏观”或“华夷观”。

②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出现,诸侯国之间、民族之间攻伐不止,夷夏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催发了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先秦夷夏观。

③在我国封建时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出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考虑,提出过比较开明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也提出过偏见较少的主张,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又如唐代皇帝李世民提出了“四夷一家、胡越一家”的主张。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领导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根据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若干原则,提出了他们的民族观及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9.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10. 新中国成立前,保持完整的奴隶制的民族是凉山彝族,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地区是西藏。

11. “四月八”“火把节”“端节”“西迁节”“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布依族; 彝族; 水族; 锡伯族; 傣族。

最新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全国考研资料复习材料打印版.doc

最新民族学通论(林耀华版)全国考研资料复习材料打印版.doc

一、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已经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学的定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三、民族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

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

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1 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2 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3 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五、种族的定义:种族又称做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六、种族的分类: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

特质特征是: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较少,颜面扁平。

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

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

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41%。

赤道人种: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

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黑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等。

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民族概论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民族的定义是什么?A. 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B. 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群体C. 具有共同政治理念的群体D. 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群体答案:A2.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地理环境B. 社会制度C. 经济基础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3. 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人类社会B. 个体行为C. 特定民族D. 特定文化答案:C4.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A. 法国大革命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工业革命D. 冷战答案:A5. 民族认同感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哪项?A. 语言B. 宗教C. 历史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6.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A. 法律B. 文化交流C. 经济合作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7. 民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维护国家统一B. 保障民族平等C. 促进民族团结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8. 民族自决权是指什么?A. 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B. 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经济制度C. 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文化习俗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A9. 民族融合的过程通常包括哪些阶段?A. 语言融合B. 文化融合C. 经济融合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10. 民族问题的处理原则是什么?A. 尊重和保护B. 平等和公正C. 和谐和稳定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 民族起源B. 民族发展C. 民族关系D. 民族政策答案:ABCD2. 民族问题的处理方式通常包括哪些?A. 法律手段B. 行政手段C. 经济手段D. 文化手段答案:ABCD3. 民族认同感的表现形式有哪些?A. 语言使用B. 宗教信仰C. 服饰习惯D. 节日庆典答案:ABCD4. 民族政策的实施需要哪些条件?A. 法律保障B. 政策支持C. 社会认可D. 经济基础答案:ABCD5. 民族融合的积极影响包括哪些?A. 促进文化交流B. 增强民族团结C. 推动经济发展D. 维护社会稳定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③种族主义理论为西方殖民者作为“优势”种族掠夺、迫害、杀戮“略等”种族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3)基本表现形式: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民族隔离10、“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1)“苏联”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居住在相似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着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的经济、文化的综合体。

(2)“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的概念: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下,并操持着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11、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1)肯定了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物质文化发展的影响。

(2)为世界民族分类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

(3)为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了参考依据。

(4)对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起到了参考作用。

(5)对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起到了纲领性作用。

(6)为民族学走向社会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途径。

12、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的“基本框架”(分布区域):(1)采集渔猎类型组: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民族有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生计方式为渔猎采集型。

(2)畜牧类型组:东起大兴安岭西面,西到准噶尔盆地西面,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民族有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塔吉克族、藏族以及部分鄂温克族和达翰尔族等,生计方式为畜牧型。

(3)农耕类型组:分布在帕米尔高原坡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辽阔区域。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生计方式为农耕型。

13、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任务:(1)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2)积极研究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3)扬长避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4)创立民族学自己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学说。

(5)进一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

(6)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

(7)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

(8)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的研究。

(9)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

(10)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

(11)开展民族学统计学的研究。

14、民族识别的概念:通过实际调查和科学研究,考察待识别对象的自然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和文化习俗等要素,从而对待识别对象的民族成分、民族名称和成员族属等做出辨认和确定。

15、我国开展民族识别的原因:民族识别是党和政府调整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以及开展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废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后,党和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致力于建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民族识别,为了更好的贯彻民族政策和巩固民族团结。

16、民族识别的依据与原则:(1)依据:要判定一个待识别的人们共同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少数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2)原则:①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著名理论。

②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历史。

③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

17、我国民族识别的重大成就及意义:(1)政治意义:民族识别的开展使得少数民族的族称得到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各少数民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平等的一员,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并且为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学术意义:民族识别工作为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促进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

(3)世界意义:中国的民族识别是一项世界性创举,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弄清民族结构、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8、民族学的基本方法;实地调查法(田野调查法)19、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含义: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20、“马凌诺斯基革命”的含义: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法”的田野工作新局面。

21、实地调查的特点:(1)社会性与多元化(2)历史性与现实性(3)实践性与探索性(4)艰苦性与变化性22、实地调查各大类型的概念:(1)自观和他观(自观: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他观: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2)宏观和微观(宏观:在较大的区域或跨区域的全方位综合的调查;微观: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针对一方面的调查)(3)社区和个案(社区:针对具有数量不一共性的对象进行研究的调查;个案:针对具有唯一共性的对象进行研究的调查)(4)定性和定量(定性:不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式得出结论的调查;定量:通过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方式得出结论的调查)(5)专题和综合(专题:选择某一方面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比较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大规模、多学科、多领域进行的调查)23、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课题选择;(2)文献准备;(3)物质准备;(4)调查提纲。

24、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文献文物搜集(3)个别访问(4)开调查会(5)问卷调查法(6)谱系调查法(7)自传调查法;(8)定点跟踪调查法。

25、实地调查的记录和方式:(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笔记、实录、讲述记录、调查日记或流水账或备忘录)26、实地调查报告的类型和基本格式:(1)类型:记录式调查报告、综合性调查报告。

(2)基本格式:记录式调查报告→多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

综合性调查报告→导语、正文【有关调查的内容多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展开,内容以分析调查材料为主】、结语【简明扼要地阐述调查者的看法和体系】27、婚姻、家庭的概念:(1)婚姻: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就是为一定历史时代和一些地区内社会制度及其变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夫妻关系。

(2)家庭: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细胞。

它的联结纽带是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28、“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1)含义: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2)基本表现形式:①以民族群体出现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②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2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1)性质: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2)基本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竞争、共同繁荣(3)本质特征(最基本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4)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必然结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5)影响因素:分为正负作用影响:(国内、国际、民族本身)①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②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

③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竞争增强并存。

④本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并存。

⑤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并存。

30、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31、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民族自主自治、民族全面发展、民族统筹兼顾、照顾扶持。

32、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概念: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联系中,处在同存的地位,具有同存的权利,是多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并存。

3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概念: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所指的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依据:(1)理论依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2)事实依据:①从历史情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基础)②从民族组成来说,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地大物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种情况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③民族分布状况,大杂居,小聚居。

④从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来说,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