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级语文上《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二九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时间:主备:组长审核: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的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语汇,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理解游湖人的雅趣。

知识链接1、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课前导读1、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喃喃..更.有此人铺毡.对坐强.饮三大白2、朗读节奏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字宗子,又字,号,他是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等。

4、朗读课文。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授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课文四、疏通课文1、解释带点的词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余舟一芥.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客.此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及.下船痴似.相公者2、一词多义白:上下一白饮三大白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更:是日更定更有痴似相公3、翻译句子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口译,教师订正。

五、自主学习1、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本文写谁做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六、合作探究1、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2、理解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3、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文章怎样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 1. 了解《湖心亭看雪》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诗中的核心词汇及其意义; 3. 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中国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湖心亭”指的是苏州拙政园内的一座亭子,这个景点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作者陆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纯粹的诗情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以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而著名。

2. 诗歌分析•下面是《湖心亭看雪》的全文:湖心亭看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冷花残,露华浓。

遗簪堕珮,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诗的开头,作者通过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营造出寒冷、荒凉的画面。

这与作者深夜观雪的心境相呼应。

•诗中出现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以及“山冷花残,露华浓”等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远方幸福生活的思念和愁苦之情。

•在诗的最后两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3. 词汇解析•枯藤老树:形容景色萧条、凋零,也可引申为衰退或销魂。

•昏鸦:指夜间返巢的鸦鸟,暗示落寞和孤独。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宁静的乡村风景,也暗示了人们的普通生活。

•古道西风瘦马:古老的道路上,寒风吹过瘦弱的马匹。

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惆怅。

•断肠人在天涯:形容作者在远方流离失所的悲苦情绪。

•山冷花残:山上寒冷,花朵凋谢。

暗示凄凉和无奈。

•露华浓:指露水浓厚密集,形容景色的美丽。

•遗簪堕珮:簪子和珮子是古代妇女的饰品,此处表示离别之意。

•纤云弄巧:柔美的云朵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湖心亭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筑。

每逢冬季下雪,湖心亭便成为游客们向往的去处,因为在这里可以欣赏到雪景的绝佳视角。

本篇导学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湖心亭看雪的美妙之处。

一、湖心亭的建筑特点湖心亭建于明代,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水中亭阁,坐落于独墅湖的中心,四面环水。

亭子共三层,造型精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亭内还有许多古代的壁画和石刻,展现出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平。

在雪后的湖心亭,白雪映衬下的亭子更显得宁静而神秘。

二、湖心亭看雪的最佳时间雪后的早晨是观赏湖心亭雪景的最佳时机。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白雪上,整个湖心亭仿佛披上了银装,熠熠生辉。

而在夜晚,灯光照耀下的湖心亭更显幽静美丽,这也是很多摄影爱好者钟爱的时刻。

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观赏时间。

三、湖心亭看雪的注意事项在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时,需注意保暖。

冬日里的湖心亭寒风凛冽,雪地上温度更低,建议穿上厚棉衣和防滑鞋,避免受凉或摔倒。

同时,拍照时注意保护相机和手机,防止被雪水浸湿。

在下雪天气不宜在湖心亭逗留过久,以防天气突变或者路滑导致意外发生。

四、湖心亭看雪的意义与价值湖心亭作为苏州园林中的一处代表性建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风景名胜。

雪后的湖心亭,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美丽景致,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神秘。

在这里欣赏雪景,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同时,湖心亭看雪也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大自然的机会,让人感受到雪的清澈和神奇。

五、湖心亭看雪的体验与感悟在湖心亭观赏雪景,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每一朵雪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落在湖心亭的屋梁上,洒落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美妙而绝美的画面。

这些雪景不仅让人陶醉其中,更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美好。

因此,湖心亭看雪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也是一段充满回忆的旅程。

综上所述,湖心亭看雪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让人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风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资料助学】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初读,感知“雪貌”】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强()饮喃喃()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3.朗读文章,小组交流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认为疑难的词句画下来,然后以组长为核心,小组交流互助,再解决不了,大家共同解决。

)4.学习记录(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还有哪些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及时记录下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问题解决课)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课型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结合自己的预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你的灯塔点亮,让你的学习明确方向。

听完朗读后自由朗读,读完文章之后用红笔修改和补充自己的导读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科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

他很在乎雪景吗?
没有记下来,有什么
7.;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二、课前预习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强(qiáng)饮(2)解释加点的字余住西湖:余,我。

人鸟声俱绝:俱,全部;绝,消失。

是日:是,这。

上下一白:一,全部。

惟长堤一痕:惟,只有。

余强饮三大白:强,尽力;白,指酒杯。

问其姓氏:其,他们。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及下船:及,等到。

三、课堂学习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29《湖心亭看雪》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9《湖心亭看雪》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9 《湖心亭看雪》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3.体会文中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4.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一、导语二、预习查评1.你能读准么?崇祯()毳()衣雾凇()沆()砀()铺毡()喃喃()更()定更()有此人强()饮2.作者简介。

三、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字词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圈画出还不解的字、词、句。

3.一词多义。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思考下列问题:1、“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写雪大的句子是: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2、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什么?特写景物是什么?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我的态度呢?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迷在哪里?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2、湖心亭奇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写作特点六、比较阅读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七、拓展延伸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拿起手中的笔记下来吧!大家一起分享。

八、作业布置1、观察“下雨”或“刮风”或“下雪”,然后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100字左右)2、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九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9、“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精讲精炼】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2)戊申晦.()21、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22、“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23、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能力提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

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

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

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

——《一个女人的悲剧》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

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执毫始觉草篆神②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金蝉脱壳.()切.肤之痛()牵强.附会()退避三舍.()茅塞.顿开()深恶.痛绝()相.机行事()不肖.子孙()【教(学)后记】第二十九课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ī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5)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

引申指细微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