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中医内科学PPT模板
合集下载
古风水墨采药的中医背景中医内科学中国传统中医文化PPT模板

辨证论治
(三) 证治分类
1 肝阳上亢证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 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 加减: ❑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 ; ❑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 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石决明、生龙 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止痉。
肆 辨证论治
〓宣传中国传统中医文化〓
Publiciz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blicize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Publicize the culture
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 辨相关脏腑
概述
眩 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则昏倒等症状。
概述
(一) 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 病因病机
1、属肝 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5、外邪致病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人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 以转矣”。
6、现代认识
血瘀致眩,如跌仆损伤。
概述
(三) 治疗原则 《医学正传·眩运》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治宜清痰降火为先, 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 治宜滋阴降火为要, 而带抑肝之剂。” 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 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 体质及证候, 辨证治之。 (四) 为中风之先兆 医学正传·眩 运》还记载了“ 眩运 , 中风之渐也”, 认识到眩晕与中风 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中国风传统中医文化中药养生医学医疗PPT模板

2016/1/5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16/1/6
2016/1/8
2016/1/7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0 1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0 2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0 3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文本
输入文本信息 输入文本信息 输入文本信息 输入文本信息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01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04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02 03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 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1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2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3 添加标题
中/国/五/千/年/传/统/中/医/文/化
中药中医之道
中医是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而且中医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医是华夏文明的代表之一 并且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人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 是中国古代智慧及医疗经验的总结
精品中国风中医中药PPT模板2

如果图片变形,是由于图片不是正方形所
3 致,最好的办法是先将图片拖到PPT里,
用图片裁切的办法裁成方形。
然后另存为一个新图片,在填充选图片时选
4 择你裁好的图,就不会出现变形了,后文遇
到长方形,六边形等图片时,操作方法类似。
5
更换图片后动画效果会保留下来,适用于对一个 问题进行多项说明时使用。
-5-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加 标 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添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加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标 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7-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这里是小节标题三
◎这里是小节标题四
页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这里输入您的文字
-4-
添加 文本
添加 文本
添加 文本
添加 文本
添加 文本
添加 标题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
左侧图片更换方法是对图片点右键->设置对象格
1
式->填充->填充效果->图片,选择事先准备好
的图片即可。后文遇图片均可按此操作
2
更换图片后动画效果会保留下来,适用于对 一个问题进行多项说明时使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PPT模板中国风中药草药医学医疗医院医生传统文化课件ppt (125)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CM PPT 中草药中医学PPT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年度工作概述 工作完成情况 成功项目展示 明年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概述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www.
I
Interest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A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Ancctaiorindolor
laoreet facilisis. Praesent dalamcinta yang.
www.
Reduction Boxes Lorem ipsum dolor sit met, nsectetur aradipiscing elit. ed imperdiet anda tincidunt velit laoreet facilisis. Praesent dalamcinta yang.
目录
CONTENTS
1 2 3 4
年度工作概述 工作完成情况 成功项目展示 明年工作计划
年度工作概述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 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www.
I
Interest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A
✓ Dalam encari dolor
ipsum ✓ Dalam eAncctaiorindolor
laoreet facilisis. Praesent dalamcinta yang.
www.
Reduction Boxes Lorem ipsum dolor sit met, nsectetur aradipiscing elit. ed imperdiet anda tincidunt velit laoreet facilisis. Praesent dalamcinta yang.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心悸、怔忡 辨真心痛 辨昏迷、虚脱 辨水肿 辨失眠、健忘
虚证:温阳、补气、滋阴、养血法。 实证:清火、涤痰、化饮、行瘀法。
辩证论证
一.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辨泄泻
二.辨主证
辨脘腹痛 辨便秘
三.治疗原则 四.证治分类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
实证: 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 或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特点
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 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多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 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中医内科内伤杂病的特点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 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 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 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未病 先防
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措施, 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即病 就防
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到传变 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 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
章节
壹
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法则
调整整体平衡原则
一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阴与补阳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运用都应适可
二
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 补脾不碍胃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 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 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 “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 须重视调摄护理。
审证求机论证原则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应用。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同 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据证因势利导法则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章节
壹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辩证论证
辨证原则:分虚实
虚证:阴虚、气虚、气阴两虚; 实证:风、寒、热、痰、饮、瘀等证。
辨主症
辨咳嗽 辨喘 辨痰 辨咳血 辨失音
辩证论证
一 辨证原则 心病的辨证应分虚实
二 辨主症 三 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
讲解人:XXX
目壹 录贰
叁
肆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方法 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法则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章节
壹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 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 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肢体经络病证: 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肢体经络相关 的疾病归属此类.
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命名
病因命名 病机命名 病理产物命名 病位命名 主症命名 主要体征命名
中风、中暑、虫证等 郁证、痹证、厥证等 痰饮等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中医内科学疾病的特点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 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 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 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 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 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分为外感、内伤
外感
伤寒论 温病学
内伤
金贵要略 脏腑经络病 气血津液病
中医内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 — 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充实阶段 — 魏晋至金元时期
谢谢观看!
讲解人:XXX
(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
奠基阶段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成形阶段 — 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章节
贰
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方法
中医内科学疾病分类方法
伤寒六经病证
外感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 五脏病证
内伤病
气血津液病证 :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 运行、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归属此类.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 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 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 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 原则,称为“因时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