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代的天文知识和历法

合集下载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夏朝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其中历法与天文观测是其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夏朝历法与天文观测的相关内容。

一、夏朝历法夏朝历法是古代中国历法的开端,虽然现今对其了解有限,但据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其历法体系。

夏朝的历法主要是以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为基础的,对农时的把握非常重要。

夏朝历法采用了十天为一个旬,三旬为一个月的制度,一个年份则由十二个月组成。

每个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日,一般以农历朔望月的第一天作为朔日。

这样构成了夏朝的基本历法体系。

在夏朝历法中,还存在一些与农事、天象相关的特殊节气。

比如,农历的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在夏朝的历法中都有所体现。

这些节气的出现,对于农业生产的安排和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夏朝历法在后续的朝代中逐渐发展与演变,逐步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历法系统,为后代历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夏朝的天文观测除了历法以外,夏朝还对天体运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测与研究。

夏朝的天文观测主要集中在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观察上。

关于太阳的观测,夏朝人员会观测太阳的升起与降落,及其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这些观测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四季的变化和农事的安排。

对于月亮的观测,夏朝人员关注月亮的月相变化,即月亮在一个月内的不同形态。

这些观测可以提供月亮的计时功能。

对于星辰的观测,夏朝人员会观测星星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变化。

通过对星空的观测,夏朝人员可以确定方位和导航,帮助人们进行出行和农业等活动。

夏朝的天文观测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和天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天文知识。

结语夏朝历法与天文观测是其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方面。

夏朝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十天为一个旬,三旬为一个月的制度,为农民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依据。

论夏代的天文知识和历法

论夏代的天文知识和历法

摘要: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是非常进步的。

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

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就在中国,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

现在民间所使用的“阴历”,虽然完善于汉代,却创始于夏代。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夏小正》,相传也产生于夏代。

关键词:夏代;日食记载;夏历;夏小正;羌人历法虽然中国在1912年就正式使用了公历(格里历),但是并没有废弃民间所称的“阴历”。

阴历,又称农历、夏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

虽然这种历法完善于汉代,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创始于夏代。

也就是说,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已经是非常进步的了。

一、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代文献,除了其真伪有极大争论的《尚书》中的9篇《虞夏书》,大概就没有了。

虽然夏代文献早已遗失,但是,在先秦典籍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

例如:《尚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

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m扰天纪,遐弃厥司。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左传?昭公十七年》:“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左传?昭公十七年》:“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

”《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大戴礼记?夏小正第四十七》:“正月:启蛰。

言始发蛰也。

雁北乡。

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

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二)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

这三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即正月的时间不同。

古人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结合起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为子月,依次类推。

冬至一般是夏历十一月。

周历建子,以子月为正月;殷历建丑,以十二月为正月;夏历建寅,以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建亥,以十月为岁首正月。

因时间短,未另计,因而只称夏、商、周三种历法叫三正。

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颁布了太初历法,此后两千多年来基本上用的是夏历,即农历。

二、阴历、阳历、阴阳历世界上的历法比较多,比较通行的是阴历、阳历、阴阳历。

阴历也叫“太阴历”,有些地方叫月亮年,是按照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

这种历法只管月亮圆缺,不管四季寒暑变化。

由于月亮圆缺的周期只有二十九天半,每年只有354天,和回归年相比每年少11天多,三年就少30多天,因此,它的过年月份不固定,每隔三年要换一次。

这种历法在大部分地方已被淘汰,现在只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或地区在宗教活动中还使用。

阳历也叫太阳历,公历。

现代天文学把用公历计算的年,叫太阳年。

太阳年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0秒)为一年。

为方便计,以365天为一年,叫平年。

余下的时间,每四年加一天,这一年叫闰年。

但这样,每四年又亏44分56秒。

所以每400年少三个闰年。

阳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天。

太阳年的特点是年的长短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月的长短与月亮圆缺无关,节气比较固定,每月两个,前半月在6号前后,后半月在21号前后。

阴阳历也叫阴阳合历,是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也叫夏历,阴历(与前述纯阴历不同)。

阴阳历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

“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

【华夏传统历法】阴阳合历——夏历之简介

【华夏传统历法】阴阳合历——夏历之简介

【华夏传统历法】阴阳合历——夏历之简介导读:夏历又称汉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坊间俗称为“阴历”是非常不科学的。

...以下是中国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星座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华夏传统历法】阴阳合历夏历之简夏历又称汉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坊间俗称为阴历是非常不科学的。

夏历使用朔望月为基础配合二十四节气和闰月使之符合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的阴阳合历。

一、定朔望月亮盈亏,一个朔望月是29.5306天,即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之为白道,这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

夏历使用定朔法,每月初一日必定为朔日。

大月三十天,小月廿九天。

(因为一天的不可分割性,所谓称之为历日。

)二、定节气置闰月我们知道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如果单纯按照朔望月计算则是29.530612=354.36天。

假如一年是354天,二者之间就相差11天(365-354)。

三十多年后历法上的日子就会完全和四季脱节,新年可能在数九严冬,也可能在三伏酷暑。

因为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是根据地球围绕黄道一周就是一个回归年来计算的,这个周期大约是365天。

为了调整与回归年之间的关系,夏历使用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来作为四季的标尺。

规定每个朔望月中必须包含一个中气,分别是:正月雨水、二月春分、三月谷雨、四月小满、五月夏至、六月大暑、七月处暑、八月秋分、九月霜降、十月小雪、冬月冬至、腊月大寒。

因为从一个冬至到另一个冬至是夏历计算的起点,所以特别规定冬至必须在冬月。

此外十二个节气和干支历的月首对应,分别为:寅月立春、卯月惊蛰、辰月清明、巳月立夏、午月芒种、未月小暑、申月立秋、酉月白露、戌月寒露、亥月立冬、子月大雪、丑月小寒。

但这十二个节气并不和夏历每月挂钩,所以有些年份无立春、有些年份双立春、有些年份单立春这完全是历法的正常规律和凶吉无关。

还有就是一般夏历每月都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但也有例外,比如通常闰月只有一个节气而无中气,这是因为夏历的无中气置闰法则,下文会详细说道。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

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大全,希望你喜欢。

夏朝天文历法成就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

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夏代在承袭前人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天文历法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

如《左传》所引《夏书》中的“辰不集于房”,就是记录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

描写了当时还没有认识日食的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奔走的景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如《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时“夜中星陨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

在历法时,我国传统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方法,可能夏代已经存在了,如在夏王朝后期的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为名。

夏代的历法,依据北斗星的旋转确定月份,并把斗柄的正月定为岁首,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

孔子说“行夏之时”,《大戴礼记》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传下来的“夏时”。

它虽然不可能是夏代人写的书,但其中却很可能包含着夏代已经积累起来的天象和物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夏小正》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依次载明了每月的星象,动植物的生息变化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活动。

商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商人不知有否占星术,但他们已会观察天象而定历法。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日蚀和月蚀的蚀字,甲骨文写作、等形。

卜辞中所记日蚀,目前已知的仅二见:癸丑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这里的“日有食”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一、简介历法是人类社会为了统计时间、制定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二、夏代至秦代1. 夏代和商代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时期。

当时的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为基础。

夏代王朝制定了夏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天。

商代则使用了农历,即根据农作物的生育季节来制定的历法。

2. 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制定了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日后历法发展的基础。

周代首创了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是一种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

然而,由于太阳运行周期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夏历并不准确。

三、汉代至明清时期1. 秦汉时期秦代推行了太阳历,即使用太阳年作为历法的基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然而,由于历法的计算方法依然存在缺陷,秦代历法并不精确。

后来的汉代改良了太阳历,并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使历法更加精确和完善。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推行了唐历,也就是唐太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确的历法之一。

唐历基于天文观测和数理计算,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宋代制定了儒略历和寿阳历,但都不是十分准确。

元代则沿用了儒略历,直到明代进行改革。

明代实施了崇祯历和万历历,使历法更加准确。

清代则推行了郑氏历法和宣统历法,进一步提高了历法的精确性。

四、近现代近现代以后,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历法的改革迅速推进。

1956年,中国实行了公历(格里历)作为官方历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公历基于地球公转周期制定,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的历法,直至今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不仅是天文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有着丰富的历法制定经验和独特的认知。

本文将从古代天文观测方法、历法制定背景、重要历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

一、古代天文观测方法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来获得关于天空的信息,从而制定历法和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对于天文观测方法的形成,有一段极为有趣的历史背景。

早在夏代,古人就开始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与运动。

据记载,在夏代末年,为了正确定义时刻,夏王启派遣了一位名叫仲伊的天文学家,使用两根等长竹杠观测日影,以确立正午。

这一观测方法后来被称为“日影法”,成为古代中国观测太阳高度和长度的重要手段。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开始使用日晷、北斗仪和天球仪等仪器进行更加精确的天文观测。

其中,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投影和物体阴影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北斗仪是根据北极星与地平线夹角来判断方向的工具。

而天球仪则是可以模拟天球运动的仪器,用于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轨迹。

通过这些观测方法的发展,古代中国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观测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观测体系。

二、历法制定背景历法制定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基础上的,古代中国历法制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中国,历法制定与国家的政治、农业、宗教等方面息息相关。

古代的君主、政府往往会制定不同的历法以配合国家管理和社会需要。

此外,基于天文观测和历法预测的精确性,历法制定也对农耕和农业产出的预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历法制定的背后还反映了人们对时间和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时间和天空被视为人与宇宙联系的桥梁,经过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古代中国人试图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时间的本质。

三、重要历法在中国古代,有一些重要的历法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历、殷历和周历。

夏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夏代君王制定的历法,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是非常进步的。

在先秦典籍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

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就在中国,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

现在民间所使用的“阴历”,虽然完善于汉代,却创始于夏代。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夏小正》,相传也产生于夏代。

关键词:夏代;日食记载;夏历;夏小正;羌人历法虽然中国在1912年就正式使用了公历(格里历),但是并没有废弃民间所称的“阴历”。

阴历,又称农历、夏历、旧历、汉历、老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

虽然这种历法完善于汉代,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它创始于夏代。

也就是说,4000年前的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已经是非常进步的了。

一、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夏代文献,除了其真伪有极大争论的《尚书》中的9篇《虞夏书》,大概就没有了。

虽然夏代文献早已遗失,但是,在先秦典籍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学者关于夏代天文知识、历法的记载。

例如:《尚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

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m扰天纪,遐弃厥司。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左传?昭公十七年》:“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左传?昭公十七年》:“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

”《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大戴礼记?夏小正第四十七》:“正月:启蛰。

言始发蛰也。

雁北乡。

先言雁而后言乡者,何也?见雁而后数其乡也。

乡者,何也?乡其居也,雁以北方为居。

何以谓之居?生且长焉尔。

‘九月?r鸿雁’,先言?r而后言鸿雁,何也?见?r而后数之,则鸿雁也。

何不谓南乡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谓南乡。

记鸿雁之?r也,如不记其乡,何也?曰:鸿不必当小正之?r 者也……”《小戴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对以上记载的研究,可以知道夏代在天文知识和历法方面对人类有非常突出的贡献。

二、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观察和记载“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观察和记载。

这里的“瞽”是乐官,“啬夫”是掌管钱币的官,“庶人”即百姓。

瞽吏击鼓,啬夫庶民惊慌失措,到处奔走是因为什么?根据《尚书?胤征》的记载,夏朝的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国势刚从前朝太康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很有些“中兴”的气象。

这年的金秋季节的一天中午,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就是俗语“天狗吃太阳”!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人们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君王,因为“天狗吃太阳”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发生,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

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

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的事情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君王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

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君王仲康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

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君王仲康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救护之礼。

殿内殿外一片忙乱,宫中乐官急急忙忙敲响救日的鼓声,主管钱币之官匆匆赶往钱库去取钱,其他官员也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安排仪式。

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吃了。

君王仲康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

这一瞬间,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惧,心想因为没有及时救护,太阳可能永远不出来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感到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君王仲康和文武百官这才舒了一口气。

“救日”成功,“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

君王仲康此时才发现,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天文官羲和居然到现在也没露面。

仲康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

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

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竟还在呼呼大睡。

经询问,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

差役们不敢耽搁,架起羲和塞进车子,把他送进宫中。

到了殿上,跪倒在仲康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

仲康问明情况,才知原来是羲和酗酒误事,顿时大怒,立刻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虽然没有“日食”二字。

这则记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

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这次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先于公元前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

[1]这次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

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天体运行的科学知识,所以吓得惊慌失措。

《尚书?胤征》解释这种现象说,这是“辰弗集于(安于)房”而造成的。

“房”是二十八宿之一,亦即东方青龙七宿之第四宿。

当时是否已有二十八宿的概念,还不清楚。

但是从知道“房”宿的情况看,那时的人们,已经把天体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来进行观察了。

关于这次日食观察和记载的可信度,历来有争议。

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记载它的《胤征》是不是伪书。

例如:何幼琦《“仲康日食”辨伪》[2]、刘云枫《关于〈公天下〉的另一种声音》[3]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认为:《尚书》是真假参半的古籍。

最近的研究是,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竹简证实,宋代以及清代学者所认定的伪作的确是存在的。

《尚书》的真伪、聚散,虽然极其复杂曲折,但是,清华简并不能证明《胤征》为伪书。

诚如《〈尚书〉传本真伪之争新论》所言:“‘清华简’也只能作为《尚书》历史、真伪等问题的研究参考,还不能简单地作为衡量标准。

如果按照疑古派的思路,‘清华简’属于“来路不明”。

真要这样较真,哪里还有中国远古文化呢?”[4]清华简《尹诰》即《咸有一德》、清华简《傅说之命》与东晋时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傅说之命》内容不同。

这仅仅可以证明《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傅说之命》是伪书,或者是另有版本,但这与《胤征》无关。

况且虽然清华简与《古文尚书》同名著作的文字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意义关联,故即使是《古文尚书》的《咸有一德》《傅说之命》也并非全伪。

而且,据杨伯峻先生的研究,同样记载有“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的《左传》,成于公元前403年至前389年之间,比孔安国的《尚书》传世早200余年,[5]不太可能受到后来流行《尚书》的影响。

所以,学术界大多认为《胤征》所记的这次历史事件是真的。

正因为如此,20世纪末,在中国政府支持下开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重大科研项目,此项目中正有“《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这个专题。

[6]负责的专家有历史学家李学勤、天文学家吴守贤和刘次沅。

显然这是把《胤征》视作信史的。

三、夏历与流传到今天的《夏小正》从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这一事件说明,夏代已经非常注意天体运行的观察了。

其原因,一是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尽可能精密的历法以满足农业社会从事农耕的需要;二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间,经常通过星象上的变化给人间以预兆和警告。

因此,各代朝廷都不仅有庞大的司天机构日夜监视天象变化,而且产生了许多部历法。

历法之所以产生,是古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

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

据统计,在中国历史上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

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历法与纪年均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

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阴阳合一的“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至少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普遍使用了。

说这一历法产生于夏代当不是虚言。

《论语》明确记载,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的回答首先就是“行夏之时”[7],就是说要使用夏朝的历法。

可见,夏历是有很大优越性的。

中国古人创造的这种历法不仅有阴历的成分,也有阳历的成分。

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准确巧妙,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使用的阳历更加实用方便。

几乎全世界的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以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都使用这种历法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端午等节日。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

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正月(农历十月)。

这也就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的缘由。

它还有一句“夏数得天”,是说特定天象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

其意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

因为夏代的历法能和天象适应,方便于农业生产,故而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吸收了夏代历法的优点。

这也是现在的农历仍被称为“夏历”的原因之一。

在先秦典籍的记载中,夏代有历法,也产生了“月令”,即产生了哪个月应该作什么事的认识和规定。

夏代完整的“月令”我们已不知晓,不过《国语?周语中》曾记有“故《夏令》曰:‘九月除草,十月成梁’”的话,即是说,九月应该修整道路,十月应该建造桥梁。

为什么这样做?虽然我们不很清楚,但是我们却知道距今三四千年的夏代的人们已在认真总结气象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规律来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

夏历有二十四节气之说。

二十四节气虽然形成于春秋至西汉,但却出现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时期。

在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一项成果就是《夏小正》。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