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学天文

合集下载

诗词中的天文学——蟾蜍蚀圆影

诗词中的天文学——蟾蜍蚀圆影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称之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仙人的镜子,飞挂在夜晚的青云上。

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孩子对月亮的直观认识,又充满了想象力,把月亮形容得仙气飘飘,纯洁无瑕。

接下来两句描写的是月亮上的传说故事,这些都是古人通过月面上阴影的形状想象而来的,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诗人的描绘打开:仙人露出双脚,圆圆的桂树十分可爱,白兔正在捣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接下来的诗句却画风一转:蟾蜍吞噬圆月,月亮变得残缺晦暗。

古代老百姓认为月食是蟾蜍在吃月亮,看着月亮的变化,诗人想起了射日的后羿。

“乌”指的是太阳,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使天上和人间都清净安定,为何这里突然提到了后羿呢?“阴精”是月亮的一个别称,《史记·天官书》中提到: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月亮这时候已经模糊不清,也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了,然而“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一句又描写了诗人矛盾的心境,想离开又不忍一走了之,真是凄凉悲怆啊!这首诗描写了月食发生的前半段,圆圆的月亮一点点被吞噬,直至消失,作者的心境也发生了由喜到悲的变化。

其实,诗人借此现象暗喻了当时的朝政局势,前几句比喻本来天朗气清的环境,蟾蜍比喻安禄山、杨国忠之类的奸臣,他们祸乱朝政,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但是却没有一个像后羿一样的人站出来还世间一个清净,我们能体会出诗人对此愤愤不平、悲痛万分的情感。

天文说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认为月食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蟾蜍在吃月亮,唐朝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一句“传闻古老说,蚀月蛤蟆精”,意思就是在古老的传说中,吃掉月亮的是蛤蟆精,这里的蛤蟆精也是指蟾蜍。

月食也常常引起古人的恐慌,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

月食发生时,老百姓会敲锣打鼓,要把蟾蜍吓退,好在蟾蜍每次都没能得逞,重新又把月亮吐了出来。

不过如今,我们都了解了月食产生的原因,不过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变化造成的,月食现象也成为不少天文爱好者乐于欣赏和拍摄的壮观天象了。

你亲眼见过月食吗?它是如何发生的?我们都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例子: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或落下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也就是昼夜相等的日子,而黄昏是太阳从西方地平线沉下去的时候,也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约会,气温适宜,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注入渤海。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而落下的花朵会变成肥料,供给土壤营养,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中包含了气候学的知识。

由于海拔较高,山地地区的气温比低地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低地晚一些。

这句诗反映了这种现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形学的知识。

这是描绘山地的诗句,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

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景。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包含了光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而楼越高,视野越宽阔。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决心。

8.“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包含了动物行为学的知识。

鸭子是水禽,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春天到来,河水开始变暖时,鸭子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率先下水。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态学的知识。

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被火烧成灰烬,只要有春风和雨露的滋润,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明月当中天,逍遥步前庭。

问此是何时,昏中正虚星。

——[明]湛若水《中秋感兴》先不要看题目,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这可不是难为你,试着想象一下:明月当空照耀,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诗人在庭院信步,怡然自得。

如果问现在是何时,抬头看看夜空中的星斗,便有了答案,答案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昏中正虚星”。

 “昏”是黄昏,“中”是中天的意思,“昏中”是黄昏时正南方的天空。

古人能够观星空定时节,也会特别记录一些在特定时间和方位出现的星宿,“昏中”就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方位的信息。

除此之外,在古代的典籍和诗词文章中还常常会见到“旦中”“晨见”“朝觌”(cháo dí)“昏见”等,你能推测出其中的含义吗?旦中,就是黎明时观测正南方天空;晨见或朝觌是一样的意思,指黎明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昏见,是黄昏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

我们再回到诗句中,“昏中正虚星”,指的是黄昏时在南方天空看到的是“虚星”,也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虚宿。

什么时候能在黄昏时观测到虚宿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呢?早在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

“宵中”的意思是昼夜时间相等,“殷”是“正”的意思,这几句话描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场面:虚宿在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此时昼夜平分,正值秋分节气。

这个场景发生在仲秋时节,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根据这一句诗提供的线索,我们能成功地推测出诗人描写的时节——仲秋。

这几句诗节选自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湛若水的《中秋感兴》,中秋节一般都会在仲秋时节,秋分前后。

此时月儿圆圆,古人有望月、祭月的习俗,不少文人墨客有感而发,也留下了大量诗句。

天文说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间的一宿,往往指代北方的天空,又被古人称为“北陆”。

《左传》中有“日在北陆而藏冰”,就是说太阳运行到虚宿的时候,冬天来临,可以开始储存冰了。

古时没有冰箱,人们会在冬天把天然的冰块收集储存在地下的冰窖中,这样一年都可以使用,夏天还能用它来消暑纳凉。

关于天文学的古诗

关于天文学的古诗

关于天文学的古诗
嘿,朋友!你知道吗?在古代,诗人们就已经对那浩渺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啦!就像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多形象啊!这不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到新奇的东西,总会用自己最天真的想法去形容它吗?
再看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星光低垂,原野辽阔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这不就跟我们站在广袤的草原上,望着满天繁星的感觉一样吗?
还有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得像水一样,他躺着看牵牛织女星,这得多惬意啊!这难道不像我们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放松身心,仰望星空的时候吗?
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把天文学中的那些美妙景象描绘得如此生动。

他们对星空的观察和感受,不就像我们现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样充满热情吗?
我觉得啊,这些关于天文学的古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向往。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关于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诗词中的天文学——春季北斗指苍龙

诗词中的天文学——春季北斗指苍龙

诗词中的天文学——春季北斗指苍龙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我欲挽住北斗杓(biāo),常指苍龙无动摇。

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陆游《将进酒》寒冷的冬季渐渐远去,春风和煦,悄然唤醒了大地,这样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总能给人无限的希望与好心情。

宋朝诗人陆游这首《将进酒》的前两句,就描绘出他对盎然春意的留恋,你读出来了吗?这次我们先来看看“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这句。

这番景象让人不禁联想到“野北斗指苍龙:春季大弧线斗柄指示的方向只是一个粗略的方位,如果它能指向某颗恒星,那么对季节的指示会更精确些。

春季,北斗七星高高悬于夜空,几乎位于人们头顶之上,所以春季一向是观测北斗七星的最佳季节。

沿着弯弯的斗柄画一条弧线,恰好能延伸到东边的两颗亮星——大角星和角宿一,这条弧线就是著名的春季大弧线。

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杓携龙角”的说法,正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苍龙的两根“龙角”——大角星和角宿一。

不过由于大角星距离黄道较远,后来古人又把角宿一旁的角宿二定为“龙角”,但大角星指示季节的功能却一直没变。

《史记·天官书》中还提到:“其(大角星)两旁各有三星……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

”可见,古人就是通过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的大角星及其周围的恒星来确定时节的。

大角星和角宿一是春季星空中不可忽视的两颗亮星,它们与西边的五帝座一共同组成了春季大三角。

大角星放着金灿灿的光芒,是一颗0等星,也是春季北半球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即使是城市的灯光也难掩它的光芒。

大角星离我们只有37光年,它的质量几乎和太阳一样,直径却是太阳的25倍,是一颗橙色巨星。

而距离我们250光年之遥的蓝巨星角宿一是一颗1等星,仔细看会发现它发出蓝莹莹的光。

春季,高悬的北斗、东方的大角星与角宿一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城市的夜晚,只要天空晴朗无云,找一处灯光少的空地或公园,便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春季大弧线。

由于大角星和角宿一非常明亮,有时候甚至无需通过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它们。

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文学的诗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2.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杜甫《赠卫八处士》
3.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4.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迢迢牵牛星》
5.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李白《夜宿山寺》
7.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些诗句通过对天空、星星、月亮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古典诗词中的天文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天文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天文知识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天文知识的描写。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宇宙的浩渺和神秘的敬畏。

本文将以几个重要的古典诗词作品为例,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天文知识。

在《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中,李白描绘了夕阳的壮丽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融入了对夕阳光线传播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古人通过观察夕阳的位置和角度,推断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式,从而得出“黄河入海流”的结论。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用到了明月这一天文事物,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明月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形态和位置,进一步认识到地球的运动和月相的变化。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名篇之一,其中的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同样出现在这首诗中。

王之涣在描绘九州大地的壮丽景色时,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这个形象,突出了大自然的辽阔和恢弘。

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运用了花、月、星等天文元素,描述了春江的美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首诗中,花、月、星等元素与江水的景色交相辉映,给人以宛如置身于春江花月夜的感受。

同时,通过对星辰和月亮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天象运行规律的了解。

古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也融入了天文知识:“银汉迢迢暗度银河小。

牵牛星为我向天涯。

遥想河汉清于昼,皓月当空照彩霞。

”这首诗中的“银汉”指的是银河,表达了诗人对银河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银河的观察和认识。

通过以上几首古典诗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推断出太阳、月亮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对宇宙的运行有了初步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古诗学天文
刘茜时值盛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时分。

八月份的银河在入夜后从东北地平横跨天穹,直泻南方。

牵牛和织女两颗亮星在银河两岸熠熠生辉,是这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星空主角。

这两颗星一颗是一等、一颗是零等,周围大片天区没有可堪匹敌的亮星,即便是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夜空中也能轻易看见,在古代的夜晚自然更是备受瞩目。

“牵牛”“织女”的名头,已经在典籍中存在了三千年,它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角色也几经变迁,值得在七夕这个日子好好聊一聊。

織女正东向,牵牛为牺牲“牵牛”和“织女”最初携手出现,是在《诗经》里。

《小雅·大东》里有这么一段: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天有汉”,说的就是银河。

这条天上的河流,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

在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织女星,每天随着星空的运转动来动去,可是织不出布;另一边是牵牛星,白白那么亮,也不能拉车。

在这短短几行诗句中,后世“七夕”故事的几大元素:织女、牵牛和
银河,悉数登场,但彼此之间还并没什么关系。

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婚姻,那是后来的事。

《大东》相传是一位谭国大夫所作,谭国是商人移民,被周人欺负得很厉害,这首《大东》的讽刺意味很重,说的都是对星星们“崩人设”的吐槽。

不过话说回来,牵牛和织女的“人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得从古人观察星空的目的说起了。

跟现代人不同,古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基于非常实用的出发点:为了确定时间和节令。

“织女”这颗星,被记载在《夏小正》里,这是一篇关于月令和农时的文献,因为非常古老,判断节令的手段还很原始,混杂了天象和物候。

在“七月”一段,关于天象的记载是“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

“汉案户”,说的是入夜时分银河出现在门口的方向。

古人为了最大限度利用阳光采光和取暖,屋子都是面南背北的,门口朝向正南,从门户中望见银河,说明银河流向南方地平。

这时候“初昏,织女正东向”,这里的“织女”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织女星座。

除了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一)之外,还有两颗暗星—织女二和织女三,三颗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七月初昏时,织女一正对的这条底边朝向正东。

要知道,星空是24小时不断运转的,一天里不同的时间点,星空的朝向并不一样;同时地球又在自己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一年四季的夜晚朝向不同的星空,所以在不同季节的同一个时刻,看到的星空也不相同。

于是,记录某个特殊时刻看到的星空,就能对应唯一的节令。

古人计时工具不发达,最易于辨认的时刻就是初昏和拂晓,所以“昏星”在早期天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

人们一看到黄昏时织女星座摆出这副模样,那就说明七月到来了。

最后一句是说在这个月,拂晓前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下方。

这样的天象在如今要到下个月初才会出现,不过《夏小正》记录的是古代天象,由于岁差的累计和历法的差异,当时的七月和现行农历相差大约一个月。

《诗经·豳风》里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的就是这个七月,这时候要开始织布,才赶得上九月分发寒衣。

所以有学者认为当织女星指示七月到来的时候,也是妇女们应该开始纺织工作的时候,这颗明亮的星星由此也就成为了纺织工作的“代言人”,有了“织女”的“人设”。

“织女正东向”,东边有谁呢?隔着银河,有另一颗亮星,那就是牵牛。

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每天比前一天升起得稍早一点点,牵牛星大
概要在一个月后,也就是当时的八月,在黄昏时来到正南方高处。

《史记》说“牵牛为牺牲”,也就是宰杀祭天的牲畜,而八月正是牲畜们最为肥硕、适合从中挑选牺牲的时候。

牵牛星很可能正是因此成为八月的标志,才和“牛”联系了起来。

有学者认为,同样是因为牵牛星位于织女东侧,隔着银河每天“追”着织女东升西落,才启发人们把这两颗星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睡虎地出土秦简里的《日书》(一种占卜书,类似于后世的黄历)看,牵牛织女的悲剧故事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广为流传,以致《日书》里建议不要在牵牛娶织女的“戊申、己酉”日成亲,以免招致不吉利的后果。

牵牛和织女在此时已经从星星变成了人物,成为故事的角色。

不过这个故事正式进入文学史,要到东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其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是这么写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里的牵牛星,无疑还是银河岸边的这颗明亮的大星,唯有它的亮度才能与织女星匹敌。

后来的民间传说里,牵牛和织女指的也是隔河相望的这一对亮星。

但在天文学的记载中,“牵牛”这个名字却悄然增加了所指。

前面说到《史记》说“牵牛为牺牲”,其实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将。

左右,左右将。

”这颗“大星”,只能是我们所熟知的牵牛星,它现在多了个“上将”的身份,变得威风凛凛。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把牛郎和织女的石像放在昆明池两侧,想来不是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河鼓这颗大星的将军身份。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有一首《东飞伯劳歌》,开头第一句说“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这里的“黄姑”应该就是“河鼓”,说的是牛郎织女的事儿。

“河鼓”和“牵牛”在这里已经被区分开来,“牵牛”的名义一分为二,原本明亮的牵牛星多了一个“河鼓”的名头,而南边的一组星星分享了牵牛的意象,后来成为二十八宿中的牛宿。

在牛宿的东侧,是二十八宿中的女宿。

牛宿是摩羯座的一部分,女宿是宝瓶座的一部分,都没有什么亮星,和牵牛星、织女星远远不能相比。

这个名分的变迁,也和古人计时的需求有关。

一开始,古人利用星空来判断时间和节令,当然首先选择最亮、最好认的星星,于是牵牛星、织女星两颗亮星成为夏夜星空的首选。

但慢慢地,人们发现,要利用星星的东升西落来判定时间,观察的星星最好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这样更容易判断它在天空中已经走过了多长的轨迹。

而只有天赤道附近的星星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中国古代重视赤道星座多于黄道星座,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一大特点。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距离赤道太远(特别是织女星,一万四千年前还曾经是北极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它们作为计时标记的功能悄然南移,来到了牛宿和女宿这两组暗星身上。

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代,七夕成为了一个国家法定节日,不过跟爱情传说没什么关系,人们在这一天晒书、晒衣服,陈设瓜果和“乞巧”。

乞巧当然跟织女的职司有关,七夕这时候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牵牛星东侧有“瓠瓜”“败瓜”两组星座,看到它们出现在星空中就该收获瓜果,晚了就会烂掉,所以陈设瓜果的习俗也跟节令有关。

后世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要到了南朝时期才会定型,在随后的宋元时期,衍生出种种大同小异的分支传说。

随着天文学和计时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关注已经不再有实用的意义,七夕也脱离了提示岁时的功能,成为一个纯粹
的民俗节日。

而随着岁差的积累和历法的变迁,后世在七夕时看到的天象,也已经与《夏小正》所记载的有了偏差。

黄昏时“汉案户”和“织女正东向”的景象,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在初秋。

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和上距一千多年的“七月流火”相比,又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文章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