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合集下载

学写古体诗入门

学写古体诗入门

学写古体诗入门很多人喜欢古诗,又弄不明白韵律规则,东西是好东西,可让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人搞得太复杂了,有点临渊羡鱼的感觉。

早就想耍耍斧头,又怕伤着自己,没敢。

只好鼓捣点小儿科,留与孩子们学习。

1、先说说字的声调,因为关系到你写的所谓的诗读起来好听、抑扬顿挫,这就是“平仄”。

我们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ā-á-ǎ-à,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而以前汉字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种声调。

其中阴平相当于汉语拼音1声,阳平相当于2声,上声相当于3声,去声相当于4声。

顺便说一句,入声现在没有了,长江以南一些地区,还有的保留在部分方言中,有的书里有专门列的表,别看,越看越乱越不懂。

想着“平声”就是一声二声,“仄声”就是三声四声可以了。

你会说,还是怪复杂,能不能再简单点,平仄也不要了行不行?读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读:白日依山巅,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远,更上一层楼。

就改了俩字,先不说其中的意思,你读起来是不是抑扬顿挫明显不足了,有些直了,不好听了。

所以平仄得用。

2、再说说诗的押韵。

还是这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阁。

怎么样,别扭。

学问都在“iou 和ou”上。

流:liu,楼:lou。

韵母(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第二句和第四句(有的第一句也放),再加上声调的变化,读起来就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如果按照十三辙等表格里的字套的话,会很累的。

我觉得写诗的功夫不在平仄、不在韵辙、不在格律,而在意境和内容,这就靠你自己的诗外功夫了。

3、平仄押韵如何用,也别弄复杂了,我们现在写的诗,一般都是四句话(五绝、七绝),你想写8句(五律、七律)也行,4句的写好了按规则两个一凑,行了。

3.1五个字的(五绝)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仄格式套用: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字,结尾的字为仄声,我们称为:仄起仄收式(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字,叫平起式)其它还有: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3.2七个字的(七绝)仄起仄收式A仄仄平平平仄仄B平平仄仄仄平平C平平仄仄平平仄D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还有: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格式均附后)格式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诗词零基础入门之(一)及三分钟学格律

诗词零基础入门之(一)及三分钟学格律

诗词零基础⼊门之(⼀)及三分钟学格律诗词零基础第⼀讲⼤家好,很荣幸能为⼤家讲解诗词,⽔平有限,会有些许纰漏或者有失严谨之处,我们不妨边学习边讨论。

诗词是中国特⾊⽂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与其他⽂学体裁最显著的区别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

那么它的节奏和韵律是怎么产⽣的呢?想明⽩这⼀点我们先必须了解⼀下什么是韵,什么是平仄。

⾸先我们讲什么是韵。

汉字中韵在古时也写作均,本意是舒服及和谐的声⾳,在诗词中韵是指我们语⾔中韵母发声的类别。

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尾部都是ang,⽐如杨yang、凉liang、光guang,这三个字普通话发⾳尾⾳都是相同的,在诗词中,我们把尾⾳相同的字归作⼀个部门,称为韵部。

由于现代普通话发⾳和古⼈发⾳很多字已经产⽣了很⼤变化,便于⼤家理解,我只讲解普通话韵,也叫中华新韵。

普通话的韵母,⼀共有14类,我们称之为14韵部,⼜从每个韵部中摘出⼀个字作为韵部的名字,加上排序分别叫做:⼀⿇⼆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寒九⽂⼗唐⼗⼀庚⼗⼆齐⼗三⽀⼗四姑.14韵部的划分规律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不⼀⼀讲解,随便选两个和⼤家⼀起了解⼀下。

⽐如⿇部,由于它排在第⼀个,所以⼜叫⼀⿇.它是把韵母是a ,ia ,ua的归结在了⼀起,⽐如啊a,巴ba,家jia,霞xia,⽠gua,刷shua来⼀⾸诗: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斜,这⾥读xia,霞⾳斜xia,家jia,花hua这三个字就属于⼀个韵部:⼀⿇⼀⾸诗中,每句的最后⼀个字有规律的⽤在同⼀个韵部,我们管这种⽅式叫押韵。

每⼀个⼊韵的字叫韵脚。

这是两个我们经常提到的概念,希望⼤家理解。

这⾸诗中斜家花分别属于三个句⼦的韵脚。

接下来我们再找⼀个韵部:⼋寒这个韵部韵母⽐较多:an ,ian ,uan ,üan.寒han,全quan,莲lian,关guan咱们也找⼀⾸诗孩⼉⽴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它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格律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
格律诗词一般由词头、平仄、韵脚、字数等基本构成要素组成。

其中,平仄是格律诗词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每个字的发音方式。

二、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
格律诗词的韵律要求非常严格,它不仅要求每个字的发音,还要求每句话的韵脚要和前后句的韵脚相对应。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首先需要学习韵律的基本知识。

三、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
格律诗词的字数要求也很严格,一般要求每句话的字数相同,不允许出现多余或者缺少的字。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注意字数的掌握。

四、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
格律诗词的写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包括词头的选取、韵脚的搭配、平仄的运用等等。

因此,入门格律诗词需要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

以上就是入门格律诗词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开始学习和写作格律诗词了。

- 1 -。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本文作者徐晋如先生诗词写作入门课程目录1·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一:开栏访谈2.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二:格律、押韵、平仄3.“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三:对句的平仄、工对、属对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五律近体诗中律诗比绝句要容易写。

因为律诗中间有两副对子,易于铺排诗意,作者表情达意要从容优裕得多。

相反绝句的字数少,只得四句,在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而要闪赚腾挪,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对比,就非初学者所能驾驭的了。

胡适回忆他小时候学诗的经历,说他少时学诗,最烦对对子,所以写不来律诗,后来才发现律诗是最容易的。

在律诗中,五言比七言更加地精炼,从五律入手,易于掌握诗的句法,写出有艺术张力的诗句。

从五律开始学作诗,由五律扩充到七律,再去学七绝,这是古人学习近体诗的基本门径。

《红楼梦》里香菱向林黛玉请教作诗,黛玉给她指点的门径是:“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要她学诗的顺序正是五律到七律再到七绝。

黛玉认为,学诗须从摹拟开始,须先找到摹习的范本,五言律诗的范本是王维,七言律诗的范本是杜甫,而七言绝句的范本则是李白。

这就相当于练书法,是选择赵孟頫,还是颜真卿,总要先找好入门的帖子,细心揣摩,着意临摹,才能进入书法之门。

黛玉没有说到五言绝句该怎么学,原因是五言绝句从文体特征上说属于古体诗,学会了五言古诗的作法,自然也就会写五绝了。

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入门级的选本,都是按照诗的体裁来分类,就是为了便于学诗的人去摹拟。

而有一部更值得学诗者去随时翻检、认真摹习的范本,是元代方回所编的《瀛奎律髓》。

此书所选的全是律诗,而把所选的诗按内容分好了类。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第一天明“诗体”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

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

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精编版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精编版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浅说与诗词琐议第一天明“诗体”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

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

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古体诗写作入门讲义全

古体诗写作入门讲义全

古体诗写作入门讲义戴俊德编一、古体诗概论唐代以前的诗体统称为古体诗,亦称“古诗〞或“古风〞。

每篇句数不拘,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拟自由。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按中国诗体开展史,从上古歌谣,到最早的诗集《诗经》风雅颂,接着《楚辞》离骚,接下“汉乐府〞,而后歌行杂体,其中有三国时期的建安诗,朝的正始诗,晋代的田园诗,才到唐宋律诗。

本章将古体诗平仄、用韵〔包括通韵换韵〕、对仗,和各种古体诗体裁逐一简要说明并举例,以便学者有所依据和借鉴。

二、古体诗平仄古体诗平仄不受约束,其特点常有拗句,而常见的拗句有在句尾或句中出现。

句尾出现的是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

句中出现的是其平仄并非交替而是相因,而且不拘粘对。

古体诗虽然不讲究平仄,但念起来必须通顺和谐,上下起伏,悦耳动听,含自然韵律,也就是所谓天籁之音。

由此可知只要措辞用字恰当,即使不符合格律诗的韵律,也能产生优美动听的声韵音调。

举例: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提示:是故拗句未必拗口,符合格律诗准那么也不尽顺口。

要把诗作重复朗读、快读,感觉顺畅,才能作准。

〕三、古体诗用韵古体诗用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以一韵独用也可用通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转韵〕,并可连续换几次韵。

押平声韵的如:杜秋娘《金镂衣》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平声韵〕花开当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仄声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仄声韵〕一韵独用的如: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七阳韵〕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七阳韵〕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阳韵〕用通韵的如:白《春思》燕草如碧丝,桑低绿枝。

〔四支韵〕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四支韵〕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二:格律、押韵、平仄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二:格律、押韵、平仄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二:格律、押韵、平仄本文作者徐晋如先生诗词写作入门课程目录1·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一:开栏访谈怎样学写古诗词——格律古人把写的字称作心画,写的诗称作心声,诗词都首先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语言的组织、声音的调配来抒情达意的。

诗词声音的调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平仄,二是押韵。

我们汉语有着丰富的声调,作为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的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种声调,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的方言里,声调分得更细,表现力也更强,比如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省通行的吴方言,就有八种声调,而广东话则有九个声调。

声调越多的方言,保留古代的语音特征就越多,也就越接近唐宋以前的读音。

说广东话或者讲吴语、说客家话或者潮汕话……的朋友,一定在小时候就发现,用普通话念诗读词,很多时候都觉得不押韵,而一旦用自己的方言去念,都觉得读来要顺口得多,就是因为南方方言相对北方话,普遍更接近古音。

不过,古人把复杂的声调化繁为简,仅把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基础声调,又把上声、去声、入声单独算一组,称为仄声,与平声字相对。

仄就是不平,仄声字的发音不像平声字那样曼长平稳,而是有高低、长短的变化。

无论作诗填词,还是写一副对联,都需要掌握平仄的知识,平仄是最基础的国学常识,掌握平仄说明一个人拥有了最基本的传统文化修养。

入声字最为特殊,它的发音特别急促,带有爆破感、摩擦感、阻塞感,在北方方言区已基本消失,普通话里更是毫无踪影。

然而读古诗词,如果不能分辨入声字,很多独特的声情就无法体会了,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像中小学时大家都学过的曹植的《七步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押的是入声字的韵脚,如果不知道这些入声字怎样读,是感受不到这些诗词的激越凄厉的声情之美的。

北方的朋友,如果您身边有广东人、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福建人……请他们用家乡话给您念一遍这几首作品,您自然会认识到普通话或北方方言在诵读古诗词时的严重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浅说与诗词琐议第一天明“诗体”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

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

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

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

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

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

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

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

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

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

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

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

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

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

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

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

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

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

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

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

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

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

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

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

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

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

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

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

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

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

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

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

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

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

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

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知“用韵”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

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

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么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

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

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

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

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

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

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

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

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

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

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

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

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

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

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

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

“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a)东冬两韵为一类;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d)鱼虞两韵为一类;e)佳灰两韵为一类;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

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