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一?字,在唐韵里是读仄声的,后面会讲到。)

(03)?对?和?粘?的规则

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第三句的?穷?字是平声字,而第四句的?上?字是仄声字,又符合?对?的要求。掌握了?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基本格式很容易地推导出其他各种平仄格式。

(04)五言绝句的基他格式

绝句和律诗,都有一个要求,即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是个例外,押韵或不押韵都可以)。拿绝句来讲,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如《登鹳雀楼》中的?流?字和?楼?字就是押韵的。押韵的字又必须是平声字。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诗,但很少,不属于一般情况,在此暂且不论。

按照偶句平声押韵的要求,再加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上面讲过的那种基本格式,推导出其他各种不同的格式。如前所述,基本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个格式中(共四句)的每一句,都可以做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新的格式。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为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以便押韵,那

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字结尾,那就得选?仄仄平平仄?。第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那就只能选?平平仄仄平?。这样就产生了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依此类推,如以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作为首句,就可以推导出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例诗: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如以第四句作为首句,又可推导出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出不同的格式。

对这四种格式,当然也可以机械地硬背硬记。不过,还是把硬记和掌握规律结合起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05)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因为五言绝句有四种格式,所以五言律诗也有相应的四种格式。

第一种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这实际上就是把前面讲过的基本格式重复两遍。举例: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需要注意的是,例诗中常有一些字,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将在后面逐步说明。

第二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第三种格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举例: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第四种格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前面说的都是五言诗,现在开始讲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简称七绝和七律。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就是在五言句子的前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句子前两个字的平仄相反。

以五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来讲,变成七言诗就成了这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也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上,七言诗的第一个字,

平仄要求不严格,平仄两可。举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七言绝句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鲁迅《悼杨铨》

七言绝句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七言绝句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现在讲讲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四种格式,并且和五言律诗的四种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

七言律诗的第一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举例: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白居易《城上夜宴》

七言律诗的第二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格式首句入韵。举例: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晏殊《寓意》

?达?字在诗韵中读仄声。关于韵的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七言律诗的第三种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七言律诗的第四种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是首句入韵。举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答友人》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上面讲的乃是标准化、理想化的格式。这些格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

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臵互换,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七?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08)简便的公式

前面已经讲过了近体诗的各种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讲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条规则。这四条规则,主要是讲拗救和变格,也都是诗律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谈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统称变格,在诗词创作中,大有用处。首先,它可以扩大遣词用字的自由度,从而保住某些必须用的字,提高诗句的质量。例如杜甫的诗句?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的剑南是地名,很难改动这个?剑?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个?思?字来救,自然而又和谐。又如?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变格,解决了用字的困难,诗句合律而又流畅。毛主席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变格,总不能为了凑成正格把?寥?和?梦?调换位臵吧。变格的妙用,实不可不知。

其次,有时只有用变格才能完成某种高难度的精彩的对仗(对仗问题,以后还要专门讲)。特别是涉及到数字的对仗,常常得用变格。因为按照诗韵,所有的数字,只有?三?和?千?是平声,其他都是仄声,不用变格就很难对了。前面引用的一个例子,?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对得很好,若不用变格,就没有这种效果。唐宋名作中类似诗例很多。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第一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臵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 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 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 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 第一章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麽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臵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裏“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古诗格律大全

格律大全五律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规则-----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斗几千 五绝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规则-----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例子--(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规则-----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例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桂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诗词格律知识

目录 (一)概述 ………………………………… (二)平仄 …………………………………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这里所以只能说“大体上”,是因为并不完全如此。对这个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讲述。 上面说的这种基本格式,其实是五言绝句的一种。试举两例。 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诗中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天”字,是平声字,但在此处是允许的。原因,后面会讲到。) 例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格律与欣赏 课程 答案

1.1唐诗与科举(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知人论世”的观点是(C )所提出的。 A 、孔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 2【单选题】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B ) A 、用韵B 、意境C 、平仄D 、对仗 3【判断题】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1.2唐诗与科举(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陈子昂在他(D )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 、21B 、22C 、23D 、24 2【单选题】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C )。 A 、杜甫B 、孟浩然C 、陈子昂D 、白居易 3【判断题】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4【判断题】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1.3唐诗与科举(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C )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 、白居易B 、李白C 、苏东坡D 、陆游 2【单选题】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A )。 A 、孟浩然B 、白居易C 、杜甫D 、汪伦 3【判断题】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1.4唐诗与科举(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D )。 A 、谢道韫B 、谢枋得C 、谢朓D 、谢灵运 2【单选题】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A )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B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3【判断题】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1.5唐诗与科举(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 ) A 、《鹤冲天·黄金榜上》B 、《双声子·晚天萧索》 C 、《征部乐·雅欢幽会》D 、《如鱼水·帝里疏散》 2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C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3“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1.6诗词格律之押韵(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产生于(B )。 A 、秦朝B 、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 2【单选题】在现代音里面,(A )不同的字是不同韵的。 A 、韵头B 、韵腹C 、韵尾D 、声调 3【判断题】古代的诗并不一定需要押韵。(×) 1.7诗词格律之押韵(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B ) A 、上古音B 、中古音C 、近代音D 、汉语音 2【单选题】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d )。 A 、认识生僻词 B 、记住用韵规律 C 、分辨近音词 D 、区别平仄音 3古今的音是不同的,但古今的韵是相同的。(×) 1.8诗词格律之四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阴平大致上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哪个声调?(A ) A 、一声B 、二声C 、三声D 、四声 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仄声的是(A )。 A 、平声B 、上声C 、去声D 、入声 3【判断题】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产生震动的音。(×) 1.9入声的发音特点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在诗句中安排平仄的规则正式定型于(C )。 A 、隋朝B 、初唐C 、盛唐D 、晚唐 2【单选题】区分平仄的难点在于区分出第一声和第二声中的(D )。 A 、平声字B 、上声字C 、去声字D 、入声字 3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C ) A 、秦朝B 、汉朝C 、南北朝D 、隋朝 1.10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不包括(C )。 A 、用韵B 、平仄C 、节奏D 、对仗 2【单选】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里,只有(D )种平仄格式是固定的。 A 、1.0B 、2.0C 、3.0D 、4.0 3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没有入声字。(×) 1.11格律诗之对仗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笠翁对韵》的作者是(D )。 A 、朱熹B 、沈复C 、王力D 、李渔 2【单选题】在对仗中,通常把前面的一句叫做出句,后面的叫做(B )。 A 、回句B 、对句C 、应句D 、仿句 3【单选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C )之口。 A 、沈括B 、韩愈C 、苏轼D 、陆游 2.1格律诗的用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主持科举考试的古代官署是(D )。 A 、工部B 、吏部C 、户部D 、礼部 2【单选题】以下韵书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C )。 A 、陈彭年《广韵》B 、孙愐《唐韵》 C 、陆法言《切韵》D 、丁度《集韵》 3【判断题】诗韵的106个韵中,平声有30个韵。(√) 4【判断题】唐人作诗的用韵,主要依据平水韵。(√) 2.2一东韵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指的是(D )。 A 、作者自指B 、山琮C 、山简D 、襄阳太守 2【单选题】开元28年,王维在(C )主持科举考试。 A 、四川成都B 、湖南长沙C 、湖北襄阳D 、云南昆明 3【判断题】王维在开元年间所担任的“知南选”,其职责是主持朝廷在南方开展的科举考试。(√) 2.3二冬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二冬韵的是(C )。 A 、重B 、钟C 、翁D 、容 2【单选题】“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中的“十年离乱”指的是(B )。 A 、泾原兵变B 、安史之乱C 、三镇复叛D 、黄巢起义 3【判断题】一首诗可以押两个韵。(×)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词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诗歌平仄格律及常见诗病(精校版) 一、五绝平仄 1.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 五绝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3.五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听筝》李瑞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4.五绝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 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二、五律平仄 1.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3.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另一式:首句可改为平平仄仄平 2.五律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例:《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五律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例:《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诗词自学,出口成章

●关于本课程,我是以各大院校的中文系基础课程为本,根据学习诗词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和增添而成的。适用于有心学好诗词的朋友,对于无心写好诗词的朋友就没必要看了。 ●所谓“授人以渔”,故此下面主要列举了书目及说明了使用方法。 学前要则: 一、全文分三大部分,对应学诗的三个阶段,可以按部就班。 二、每部分由“精读、朗诵、工具、泛读、练习”四个栏目组成。精读,要求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朗诵,不强制记忆(能背下当然更好),以培养语感为主;工具,主要是各类工具书;泛读,知识性、趣味性阅读,浏览便可。 第一阶段 精读类: 《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 ●注: 这两本书很厚,可以选自己喜欢的篇章阅读,没必要一页页翻到底。如果实在嫌厚,可以用《唐诗小札》及《唐宋名家词导读》代替。 ★目的: 学会如何欣赏一首诗。 朗诵类: 《唐诗选》、《宋词选》 ●注:繁体版。学诗之人,繁体字可以不用,但不能不懂。终究学诗绕不过繁体字这一关的,不懂得准确辨析繁体字的话,诗也很难学得深。后面会细述个中缘由。 ●又注:每天起码朗诵半个小时以上,念完一遍从头再念。 ●又注:无须深入求解,只要明白诗句的意思,读顺了口就行。 ★目的:培养语感。 应用类: 《白香词谱》(或《唐宋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辞海》 ●注:在诗词写作中有格律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全篇合字数、合平仄,另一方面押韵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 ●又注:《白香词谱》和《诗词格律概要》主要解说字数、平仄的要求。押韵方面需要《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这两本书一般都附录在前两本书里,无须单独购置。 ●又注:建议从网上下载一个版本优的《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打印一份随身携带,方便使用。 ●又注:《辞海》是字典。比较厚,而且不属于古汉语专用,但其中的词条包罗万有,读诗时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去查一下,常见历史人物和典故及常用文言都可以查得到。 泛读类: 各朝代著名诗人生平的传记,四大名著, ●注:市面上版本不少,选自己喜欢的吧。 ★目的:增加兴趣。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诗词格律的本质——八卦演化

诗词格律的本质——八卦演化 前人研究诗词格律之规律,大多从平仄的马蹄韵规律中挖掘出些门道,而对这种非本质性规律,难以让人满足。诗词对仗的学问,本就是阴阳二元论的演化。而对仗又分这两种,文字对仗和音律对仗,文字对仗只在某些特殊的整体对仗句式中能显现二元论的机理,而音律对仗比较直观,上下联可以完全作为二元论的对立存在,甚至绝句中2,3句也彼此有对仗之联系。然而大多时候,这种规律不将其分解为数学或图像模型时,仍旧难以准确把握。故此,我尝试将诗词格律的平仄规律以数,图方式加以演示,以求研讨和发现某些规律。现以最简单的五绝入手,相信七绝或者律诗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同样。 我们首先将四种五绝的格律,按照句子顺序连接成一条。▲代表仄声,○代表平声。如下所示: 1 仄起入韵:▲▲▲○○/○○▲▲○/○○○▲▲/▲▲▲○○ 2 平起入韵:○○▲▲○/▲▲▲○○/▲▲○○▲/○○▲▲○ 3 仄起不入:▲▲○○▲/○○▲▲○/○○○▲▲/▲▲▲○○ 4 平起不入:○○○▲▲/▲▲▲○○/▲▲○○▲/○○▲▲○ 仔细观察以上平仄规律,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发现1: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只在“段落一”(即首句)发生变化 仄起变化:首段3,5格(字)的平仄互换 平起变化:同上 发现2:平起与仄起的区别,是每个段落均发生变化 入韵变化:每段3,5格平仄不变,其余位置平仄互换 不入韵变化:同上 发现3:仄起入韵的3,4段平仄与平起不入韵1,2段平仄相同 平起入韵的3,4段平仄与仄起不入韵1,2段平仄相同 也就是说仄起与平起之格律有互为收尾的现象,这说明绝句的格律有衔接性 发现4:将这16段格律仔细分辨,实际只有4种形式,也就是 1型▲▲▲○○ -1型▲▲○○▲ 0型○○▲▲○ -0型○○○▲▲ -1型可以看做1型的变形,即3,5格平仄互换(即相反) -0型可以看做0型的变形,同上。 由此我们联想到,其实五绝的基本格律形式(以段落为单位)可归纳为2种形式,即1型和0型,而-1型与-0型是其演变而得。让人联想到二进制,进而联想到太极生两仪,两仪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每次给孩子们上对联课,课后,听课的老师常会感慨:怎么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教我吟诗作对呢? 面对这些老师沮丧的神色,我总是真诚地说:“现在就学吧,还不晚。”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再来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功,已经为时已晚。 或许正因为不少的老师怀抱遗憾,却不愿下功夫从头学起,那些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诗词功夫变得深奥莫名,诗文中那些活泼泼的文字组合形式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越来越无趣。汉语,如果没有了吟诗作对的娱乐,没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染,没有了字理索渊的奥妙,的确是了无情趣。现在的语文课,只要应景似的把课文中的几个灵活耀眼的字词揪出来评述或演绎一番,就算是有语文味了。其实,真正的语文原不是这样枯燥沉闷的。语文是非常轻灵而有趣的。比如,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一头扎进了文字学的冷库里,把教汉字变成了拆分方程式,对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是读音——数笔画——组词——造句——写字。零碎,单调,生硬,如何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汉字由衷的热爱呢? 汉语,因循着汉字的基质,有着无穷的魅力,是集智慧、审美、情操和志趣于一体的艺术。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在许多方面已经淡化汉字的字理属性。倘若去读读繁体字版本的诗词,你真分不清到底是诗词神化了汉字,还是汉字升华了诗词。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禅诗。比如联珠(顶针),比如藏头诗,比如字谜诗,比如回文诗,甚至绕口令,这些盎然着汉语机智幽默的诗作,都是借助了汉语独有的奇异禀赋——汉字表义原理和诗词格律,才得以展现其不同的智慧和趣味。作为语文老师,对蕴涵于汉字音、形、义中的字理及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能达到精通,也该熟知一些基本的常识。 古代的私塾里,蒙学少年至少要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受汉字训蒙的基础教育,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字素养。实际上,如果坚持将二、三百个常用汉字的字源案例给孩子们讲透,对识字教学的裨益自是显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穷通字理,本身就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许许多多的大家终身不离训诂学,比如叶圣陶,朱自清,鲁迅以及刚仙逝不久的启功先生,他们都对汉字做过具体的追本溯源性研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对字源字理的所知实在太少了。我们没有把汉字的习得之法跟汉字的字源、字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拆分成一笔笔生硬的笔画部件,因此,高耗低效的识字课成了语文学习的硬伤。而更不堪的是,由此淡漠了我们对汉字的亲切感,意识不到汉字的魅力。犹如面对一个绝代美人,把她的五官分割开来审视,鼻子、眼睛、眉毛、嘴唇、左脸、右脸都单独成象,能知道她的美吗?这样的认识,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恐怕下次再见到她时,依然觉得是个陌生的面孔。我们的识字教学没能培养孩子们的字趣情感,也就直接堙灭了他们对运用汉字的

王力诗词格律

王力诗词格律(简体版)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 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 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 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 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 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凈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 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 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 ,üe,iong,ueng等,这种i,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 a、ia、u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 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平声、仄声 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声)、“鲫”(拼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律句 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孪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岀时同岀、下时同下。) 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 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范围了。但仄起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三仄尾也叫三仄角。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拗,一拗孤平,二拗三平调(三平尾);此两拗是最不允许的,是为大拗。这两拗中只有拗孤平能救,允许拗,三平调没得救,不许拗。另外还有拗三仄尾,最好改正,实在不好改,也可从宽。于此类推,五言律句亦然。 押韵 一首近体诗,光有平仄声和律句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押韵。古代人写的诗是可以“吟”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和回环美的重要手段,押韵能使诗“吟”的更流畅、更优美。童谣、民谣都有韵,何况诗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说白了就是同音字或近似同音的字。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中外皆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