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

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

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韵律与格律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解读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代诗歌的韵律古代诗歌的韵律是指诗句中的音韵规律,包括平仄和押韵。

平仄是指音节的重音和轻音,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仄的变化使诗句具有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音节的相同或相似,通过押韵的运用,诗句可以产生和谐的音乐效果。

古代诗歌的韵律在不同的诗体中有不同的规定。

以七言绝句为例,每句四个字,仄仄平平为格律要求,押韵方式多采用平平仄仄的顺平押韵,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种格律运用得淋漓尽致,使诗句既能表达情感,又能保持韵律的完整性。

二、古代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句的结构与形式。

诗句的结构有单句、对句、四联等形式,不同的格律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在古代的格律中,有一些经典的形式,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等。

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对句押韵,形式简练,音律优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同样采用对句押韵,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这些格律的运用使得古代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形式美和节奏感。

另外,律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它有着严格的格式要求,一般包括前、中、后三部分,在结构上比较复杂。

律诗要求每句的字数和平仄规律都要符合特定的格律,这使得律诗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古代诗歌韵律与情感表达古代诗歌中的韵律与格律对情感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韵律和格律,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以优美和谐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古代许多诗人通过运用韵律和格律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诗句追求内外的和谐,往往使人陶醉其中。

在杜牧的《秋夕》中,通过平仄和押韵的运用,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格律诗词格律诗词,简称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遵循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通常由若干个相互呼应的句子构成。

格律诗词的特点是平仄押韵、字数定型,通过这种严格的形式约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格律诗词的分类格律诗词根据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的不同,可以分为律诗和律词两大类。

1. 律诗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

律诗的基本特征是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

其中,平仄是指古代汉语诗歌中声调的起伏,通常分为平声和仄声。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相同或类似。

字数定型是指每句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例如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

2. 律词律词是指按照特定的音韵规则和结构要求创作的词歌形式。

律词与律诗的区别在于律词通常只有四个字的韵脚,没有字数定型的要求。

律词的韵律音韵规则比较自由,使得词作者可以更灵活地表达情感。

三、格律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格律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歌都有平仄押韵和字数定型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诗歌形式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形成了后来的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大量的优秀作品出现并影响了后世。

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苏轼、杨万里等诗人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格律诗词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现代以来,格律诗词逐渐走向没落,被自由诗等新的文体形式所取代。

不过,在文化传承和研究领域,格律诗词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格律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

四、学习格律诗词的方法和步骤要学习格律诗词,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阅读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1. 学习基本知识学习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平仄押韵的规则、字数定型的要求以及常见的格律形式。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来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

2. 阅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的格律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种文体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

关于格律诗的入门常识胡田保一,几个基本概念: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

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

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

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

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

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每首4句:赠范晔南朝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怨歌行北周庾信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每首6句: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每首10句: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

诗词格律入门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格律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格律是指诗词的意境及其形式结构要遵守的一定规律。

而入门则是学习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诗词格律,以下是一些入门级别的知识。

一、什么是格律?格律包括韵律和字数两个方面。

韵律是指韵脚的设置,字数则是指每句的字数要求。

在唐宋时期,格律变得愈加复杂,不同诗体的字数和韵脚都有不同要求。

而小学生接触的初学级别,往往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四个基本诗体的格律。

二、五言绝句的格律五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

其韵脚布局为仄仄平平仄。

其中,“仄”指音调偏低的字,“平”则为音调平稳的字。

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三、七言绝句的格律七言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相较于五言绝句,其句子长度更长,因此难度也更大。

其韵脚布局为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五言律诗的格律五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在音韵布局中,则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七言律诗的格律七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与五言律诗相同,也需要同时出现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等三个韵脚。

例如:《浣溪沙·古人训诂汉文家书帖》古人训诂汉文家,惟是介士有馀华。

争让襟怀虚名重,但将疏财信去佳。

两脚朝天真似鸟,一身飞去胜仙花。

西山望见青楼锁,岂知朱实在峰阿。

总之,诗词格律是诗词的灵魂,是整个作品的关键要素之一。

想要写好诗词,了解和掌握格律的基础知识十分重要,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够写出优美的作品。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格律与韵脚解析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独特的格律和韵脚形式展示出诗人的情思和才华。

在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时,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格律和韵脚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格律知识点总结1.五言绝句格律五言绝句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平。

五言绝句常用于表达情感和抒发感慨,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2.七言绝句格律七言绝句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平仄仄。

七言绝句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恢弘雄壮之感。

3.五言律诗格律五言律诗是古代诗歌中较为庄重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五个字,共八句,总共四十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常用于叙事和抒发感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4.七言律诗格律七言律诗是一种较为庄重和雄壮的诗歌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它的格律要求如下:(1)字数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总共五十六个字。

(2)句式要求:一般为对仗句,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对仗。

(3)韵脚要求: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常用于抒发豪情和抒写壮丽景色,给人以庄严雄壮之感。

二、韵脚知识点总结1.平声韵平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平稳的韵脚,如“日”、“时”、“开”等。

它的特点是读音平缓,没有明显的声调起伏。

2.仄声韵仄声韵是指读音上声调起伏的韵脚,如“山”、“寒”、“墓”等。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

格律诗词入门基础知识格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它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其他文体,它追求的是一种律跋规矩的美感。

下面是我对格律诗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指以确定的格式和韵律为基础的诗体,又称“律诗”,主要包括词、曲、赋、骈文等几种。

它是古代诗歌创作中最为规范、最为传统的一种,有着独特的高雅风格,一般不受口语化、俗俚化影响。

二、格律诗的特点1.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律诗的格式是非常严格的,诗的字数、句式、韵律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有规律、神韵、洒脱的特点。

它给人们以一种统一、整齐、美妙有序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美学价值。

2.崇尚文化传统格律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宋代以前中国诗歌最高的创作卓越,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歌中的文字、意境、形式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和审美要求,高度崇拜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情感。

3.具有意境韵味格律诗不仅注重格式,更重要的是其意境韵味。

其语言表达具有明确概括性,是通过词选、句式、字谐、引拓等方式来保留这种特色。

它能深刻描写事物的内在心理表达、人际交往等,给人以深远的阅读感受和韵味。

三、格律诗创作的步骤1.选好韵脚选好韵脚是格律诗创作的首要步骤,好的韵脚可以使诗作更加流畅,更富有韵律感。

2.选好平仄平仄是确定音节声调的重要步骤,通常有便平(第二声),去平(第三声),入平(第一声)三种,也就是按照韵脚位置分类。

3.选好词汇选词的过程需要读者的广博阅读、积累和想象力,在选词方面,需要体现出好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4.选好句形句子的形式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创作者需要根据韵律的要求来选用适合的句式和结构,达到最佳组织和表达的效果。

四、总结格律诗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珍品。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华文化优异精华的方式。

通过对格律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和文化修养。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是古代文人墨客在长期诗词创作中形成的一套规则,主要涉及到平仄、声韵、对仗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格律知识:
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音调方面的规则。

平声指的是平缓、悠长的声调,而仄声则是
指有升降、有节奏的声调。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对应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加和谐、有节奏感。

2.声韵:声韵是指诗词中的音韵和韵律。

在古代,诗词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则,如
《广韵》、《平水韵》等。

现代的诗词也可以遵循这些规则,或者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来定韵。

3.对仗:对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

对仗要
求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结构、意义、语法等方面相对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典型的对仗句。

4.节奏:节奏是指诗词中的停顿和语速。

在诗词中,通常会有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短语用来
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这些词语或短语需要适当地停顿或加速,以突出诗词的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

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

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

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

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

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

如东(d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就可以押韵。

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上面的几个字韵母是相同的。

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

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

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

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所。

(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

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

但是这样在只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

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

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 - | – - | |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墙独夜舟- – - | | | | | – -(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① | – - | – - | | –(甲)名起文章著(乙)官应老病休- – - | | ① | | – -(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一"代表平,"|"代表仄。

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

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

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 | | ① | | –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① | – - | – - | | –(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 | | ① | | – -(丙)竹喧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① | – - | – - | | –(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

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

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 | – - – - | |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 – | | | | | – -(丙)与君离别意(丁)同是宦游人| | – - | – - | |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 –① | ① | | – -(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巾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

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

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

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 | | ①① | | – -(乙)深居府夹城(丁)春去夏犹清① | – - | – - | | –(甲)天意怜幽草(丙)人间重晚晴- – | | ① | | – -(丙)并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 | – - | – - | | –(甲)越鸟巢干后(乙)归飞体更轻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

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

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

因为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

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

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

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是乙(平平仄仄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丙(平平平仄仄);强一联对句是丁(仄仄仄平平),后一联出句必须是甲(仄仄平平仄)。

所谓"对",就是每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是对立的。

即甲对乙、丙对丁。

但是如果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可能完全相反(丁对乙、或乙对丁),但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是相对的。

上面所举的四种基本形式,都是符合粘对的规则的。

如果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

在唐诗中有少数的失粘,失对的很少见。

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就更少了。

以上是近体诗平仄的一般规律。

但少数诗如上面分析的《旅夜怀书》、《山居秋暝》等,它们并不是每一个字的平仄都和甲、、丙、丁四种基本句式所规定的平仄相符的。

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这里不论,有兴趣请看王力先生《诗词格律》等专门书籍。

(四)对仗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

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

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在名词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