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基础知识共36页

合集下载

诗词格律知识点

诗词格律知识点

诗词格律知识点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quot;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

基础诗词格律介绍一、概述现在有很多朋友出于个人爱好喜欢进行一些传统诗词的创作,这诚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写诗或因不懂,或因不愿,并不注重格律的问题。

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网上有很多所谓古风诗词,这些诗词稂莠不齐,不少连基本格律也不遵守。

诗词格律是传统诗词的基础,我们要写好诗,就要大量阅读古人诗作,而欣赏古人的诗作,首先得熟悉古人是如何按照格律作诗的,这样才能完全理解诗意。

再有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韵律美是很重要的,因此它才要讲究韵律,讲究平仄,以达到特定的声情效果,这对于诗歌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诗词格律的基础概念1、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以来,即使是民歌也鲜有不押韵的。

我们现在有了拼音,学起韵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诗词中的韵,大抵等同于拼音中的韵母。

而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大多是句末,所以也叫韵脚。

我们押韵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有些古诗的韵并不谐和,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同一个字的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看它可能不和韵,但是按照古音来读则它们一般是谐和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有些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古音。

古人押韵是按照韵书的,现在使用最广泛的是宋人编辑的平水韵,从宋开始,虽然韵书已经开始与实际读音不同,但是历代诗人们一直遵从平水韵这个诗韵体系。

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中华新韵,但是精于诗词写作的人仍多使用平水韵,这大抵是因为要深入学习古人诗词,首先要对韵熟悉。

久而久之,即使它与现在读音不尽相同,大家也都习惯于使用平水韵了。

(可以想象平水韵体系作为诗词用韵的一个兼容、通用版,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人都能够在此体系规范下发挥创作。

)2、四声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平身演化为今天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到今天有一部分演化为去声,去声现在仍为去声。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诗词格律简析

诗词格律简析

诗词格律简析诗词的格律基础第一节韵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

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

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⑴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古代为仄声。

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

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

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是古代文人墨客在长期诗词创作中形成的一套规则,主要涉及到平仄、声韵、对仗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格律知识:
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中音调方面的规则。

平声指的是平缓、悠长的声调,而仄声则是
指有升降、有节奏的声调。

在诗词中,平仄的交替和对应可以使诗词读起来更加和谐、有节奏感。

2.声韵:声韵是指诗词中的音韵和韵律。

在古代,诗词通常会遵循一定的声韵规则,如
《广韵》、《平水韵》等。

现代的诗词也可以遵循这些规则,或者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来定韵。

3.对仗:对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可以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

对仗要
求两句话或两个词组的结构、意义、语法等方面相对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典型的对仗句。

4.节奏:节奏是指诗词中的停顿和语速。

在诗词中,通常会有一些特定的词语或短语用来
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这些词语或短语需要适当地停顿或加速,以突出诗词的节奏感。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一字豆由一个字组成的“领字”称为一字豆。

豆又写作“读”、“逗”。

它们由动词、副词或连词等词充当,用于词句之前,在词中起转折、过渡、串合、联结、引领下文的作用。

领字与被领字之间可以略事停顿,所以称为“豆”。

用作一字豆的词,主要有问、爱、总、怕、待、正、乍、看、任、将、方、嗟、叹、尽、凭、早、快、况、怅、算、更、想、料、奈、但、似、甚、念、莫、若、应、已、未等。

例如秦观的《望海潮》词:“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有”是一字豆,它总领“华灯”及“飞盖”两句。

一字豆所领的句子,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各句的平仄安排是对立还是相粘,一般不计领字在内,在算节拍时应把它除外。

如秦观《八六子》:“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

”“念”是一字豆,引领两句,所领者均为六字句。

这两句讲究同句之中的平仄交替,对句的平仄对立,都不算领字“念”在内。

一韵到底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要求一韵到底。

一韵到底是指全诗从头到尾用韵书中同一个韵部的字,中途不转韵。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本诗用歌、河、过、多、跎等字押韵,同在歌韵,一韵到底。

一题联章联章的一种。

几首词同咏一个题目的联章叫“一题联章”。

一至七字诗诗体名。

指一首诗从一言起,或逐句成韵,或两句一韵,直至七言止。

又因其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似宝塔,故又句“宝塔诗”。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谓“有一字至七字”,自注:“唐张南史《雪》、《月》、《花》、《草》等篇是也。

”唐人试作,亦有将字数延至九字。

宋以来,更延至十字。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

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

诗词格律常识

诗词格律常识
诗词格律常识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元以前的中国 文学史基本是中国诗歌史。即使散文、 小说、戏剧中也有大量的诗词。散文中 的赋、骈文,戏剧中的唱词更多诗歌的 成分。
世界著名诗人的诗作译成中文,没有 几首会被大家熟读背诵,而匈牙利诗人 裴多菲的诗作“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 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却妇孺 皆知,只是因为后者是用中国格律诗的 形式翻译的(平仄尚不全合)。
4、南宋·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
5、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 6、清·戈载《词林正韵》
平水韵30个平声韵部
上平声: 东、冬、江、支、微、 鱼、虞、齐、佳、灰、 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 先、萧、肴、豪、歌、 麻、阳、庚、青、蒸、 尤、侵、覃、盐、咸
词韵14个平声韵部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 收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押韵的本质就是:
回应、和声、共鸣、回环; 是构成韵文的基本要素; 是区别于散文形式的基本特点。
平仄
平仄的特点: ❖ 平声字——平和 轻柔 悠扬 浮声 ❖ 仄声字——突兀 重负 沉抑 切响
平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 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 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 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 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诗词格律简单入门必备

诗词格律简单入门必备

1、
最基本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中每一句都可以作为第一句开头,如此而来可以衍生出十六种律诗格式。

但是第二句必须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平句,因为偶
数句的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

何为平生,何为仄声?普通话中一二读音为平,三四读音为仄。

如:乒、平分别为第一声和第二声,归为平声字;景、静分别为第三声和第四声归为仄声字。

仅此十六种格式还远远不足以写出惊人的诗句,所以又出现了很多变格,
也就是写诗遵循的很多规定。

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每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论其平仄,二四六个字,其平仄必须要论。

但是如此而来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诗病,如: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视为犯孤平;一句诗中最后三字都为平声字,视为三平调。

这些都是诗中应该避免的病句。

除了上面的技巧外还有两种也比较常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此句诗如果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仄那么前一句就可以不用平声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此句的后一句的第三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可以调换。

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平
2、
七律
七律只是在五律的基础上每句加两个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加的字一定是和五律开头字平仄相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格律基础知识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Hale Waihona Puk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