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

诗词中的天文学——明月当中天文/宋媛媛 图/肖猷洪明月当中天,逍遥步前庭。
问此是何时,昏中正虚星。
——[明]湛若水《中秋感兴》先不要看题目,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这可不是难为你,试着想象一下:明月当空照耀,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诗人在庭院信步,怡然自得。
如果问现在是何时,抬头看看夜空中的星斗,便有了答案,答案来自诗的最后一句“昏中正虚星”。
“昏”是黄昏,“中”是中天的意思,“昏中”是黄昏时正南方的天空。
古人能够观星空定时节,也会特别记录一些在特定时间和方位出现的星宿,“昏中”就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方位的信息。
除此之外,在古代的典籍和诗词文章中还常常会见到“旦中”“晨见”“朝觌”(cháo dí)“昏见”等,你能推测出其中的含义吗?旦中,就是黎明时观测正南方天空;晨见或朝觌是一样的意思,指黎明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昏见,是黄昏时观测东方地平线处。
我们再回到诗句中,“昏中正虚星”,指的是黄昏时在南方天空看到的是“虚星”,也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虚宿。
什么时候能在黄昏时观测到虚宿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呢?早在典籍《尚书·尧典》中,就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
“宵中”的意思是昼夜时间相等,“殷”是“正”的意思,这几句话描述了古人观象授时的场面:虚宿在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此时昼夜平分,正值秋分节气。
这个场景发生在仲秋时节,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根据这一句诗提供的线索,我们能成功地推测出诗人描写的时节——仲秋。
这几句诗节选自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湛若水的《中秋感兴》,中秋节一般都会在仲秋时节,秋分前后。
此时月儿圆圆,古人有望月、祭月的习俗,不少文人墨客有感而发,也留下了大量诗句。
天文说虚宿是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中间的一宿,往往指代北方的天空,又被古人称为“北陆”。
《左传》中有“日在北陆而藏冰”,就是说太阳运行到虚宿的时候,冬天来临,可以开始储存冰了。
古时没有冰箱,人们会在冬天把天然的冰块收集储存在地下的冰窖中,这样一年都可以使用,夏天还能用它来消暑纳凉。
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安徽鲍亚民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1]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常识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博学多才,往往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我们语文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古诗文当中都有天文知识,比如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唐雎不辱使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诗经·七月》如果我们不对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有所了解,就很难明白这些诗文。
这些知识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些还沿用至今。
我们先说“宇宙”,高诱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
”用现在的话说,“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在宇宙中,有无数的行星和恒星,古人最早注意到日、月和太白(金)、岁星(木)、辰星(水)、荧惑(火)、镇星(土),认为它们的运行会影响到国家政权,并把他们合起来称为“七政”或者“七曜”。
英语中所说的星期,就跟他们有关,星期日就是太阳日Sunday。
古人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描述它们,古人选了若干恒星作参照物,把它们连在一起,总结了“四象”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认为天上的这二十八宿对应着地上的区域,并赋予它们昭示吉凶祸福的功能,认为某一自然现象跟某些社会现象甚至是朝代更迭有关,比如“彗星袭月”就被认为是即将发生大灾难的征兆。
星宿和区域的对应关系如下:因为这种对应关系,所以夜观天象,某一区域biu~有一颗流星,人们就说那个地方出大事儿了(当然,实际比我说的这个复杂多了)。
李白在《蜀道难》里面说:“扪参历井仰胁息”,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来,参宿对应的是益州,井宿对应的是雍州,蜀道位于益州和雍州之间,伸手能够摸到天上星辰,就是极言其高险。
古诗中的天文

古诗中的天文
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很多古诗中都呈现了天文学的影子。
比如《汉宫秋》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还有《红楼梦》中的“东篱菊半开,慕容秋意浓”。
这些诗句中都包含了天文学的内容,如月亮、星空、天文现象等。
另外,有些古诗直接以天文学为主题,如《登高》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些诗句写出了对于银河、日月、山川等天体景象的赞叹和敬仰。
古诗中的天文学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的天文知识和文化水平。
通过古诗中的天文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 1 -。
中国古人观测天文的诗词歌赋

中国古人观测天文的诗词歌赋(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人观测天文的历史背景1.古代农业社会的需求2.哲学思想的发展三、古代诗词歌赋中体现的天文知识1.天文现象的描绘2.天文事件的记录3.天文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四、古代诗词歌赋中著名的天文诗篇赏析1.《秋浦歌》2.《静夜思》3.《庐山谣》五、古代诗词歌赋对现代天文学的启示六、结论正文【引言】自古以来,我国古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天文现象进行了长期而细致的观察。
他们将所见所感融入诗词歌赋,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歌赋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人观测天文的历史背景及其中所体现的天文知识。
【中国古人观测天文的历史背景】一、古代农业社会的需求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天文现象息息相关。
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如太阳、月亮、星辰等,来判断四季更替、气候变化,从而安排农业生产。
这种对天文现象的观察需求,使得古代中国人在诗歌、歌谣等文学作品中,记录了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描绘和思考。
二、哲学思想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们,在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宇宙、自然、生命等哲学思考。
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等,这些哲学思想在诗词歌赋中得到了体现和传承。
【古代诗词歌赋中体现的天文知识】一、天文现象的描绘古代诗词歌赋中有大量关于天文现象的描绘,如李白的《秋浦歌》中“银鸭白猿赐,玉杯神仙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追月明。
”通过描绘月亮的明亮,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二、天文事件的记录古代诗词歌赋中还记录了许多天文事件,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绘明月光,记录了月相的变化。
三、天文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古代诗词歌赋在传播天文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白居易的《庐山谣》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通过诗歌的形式,普及了关于星星距离地面的知识。
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

古诗文中的天文知识安徽鲍亚民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8226;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古代诗词中的天文知识

古代诗词中的天文知识摘要:中国的古代诗词如《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等均有许多对于天文学现象的描写,这为后人研究天文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我们可以从一些诗词中寻觅到古人对北斗星,火星,日月等天体赋予了审美的诗性的描写;一些诗词以星象的特征来创造传说,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和想象,达到了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行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所思所想,真情实感。
关键词:古代诗词;天文知识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年前,《尚书·尧典》就有年、月、日、旬、四季和闰月的概念,并有以星象来确定季节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不是指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及其发展的科学,而是人们对日月星辰等天象和山川物候等地形的认识、理解和应对策略。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热爱和感悟,使得诗歌与天象联系紧密,诞生了许许多多奇美瑰丽的诗篇。
从《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到唐诗、宋词等诗词佳句,都有对天象和物候知识的描述。
面对浩瀚无垠的天空、闪烁不定的星辰,古人浮想翩翩,创作出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郞织女等美丽的传说,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天体现象的理解和想象,这些篇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宝库增光添彩,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科学家研究天文和宇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人沿着黄道和赤道把天上分为二十八星宿,依据它们的出没来定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八个部份被归纳为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个大星区,每一个大星区有七个星宿。
大火星是二十八宿之一,以色红似火而得名,是古代妇孺皆知的星相。
大火星在春天傍晚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好似东方远处的一团火焰,就像是特意来点燃人们盼望播种的希望之火。
大火星在夏历的六月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到七月黄昏时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
《诗经·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就是指农历七月的时候,大火星越过子午线流向西天下沉,这是秋季开始的第一个月;九月来临,开始分发棉衣以作御寒的准备。
古诗里蕴含的天文地理科学

古诗里蕴含的天文地理科学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关于天文的文学常识
大家古诗文中的天文指的是什么吗?给大家整理了天文的文学常识~一起涨涨知识吧!
1、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2、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3、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4、传统节日。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寒食,清明前2、3天。
重阳,九月初九。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中秋,八月十五。
5、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法。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例如:
1894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0,余数为4, 对表4为甲;地支计算时,用1894年除以12,余数为10,对表10为午,那么1894年为甲午年,故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
1911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1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1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
6、纪月法(不常见,略)。
7、纪日法。
初一朔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8、纪时法。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