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2019年全国文言文文学常识题集锦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含答案及解析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019全国卷一文言文

• 草具1.粗劣的饭食。 • 2.初步制定,草拟。 • 3.用草编制的器具。
• 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 就国:当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分封册封而获得领土
领地后,这个人就必须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这 个前往领地久住(更正确的说是从此在该处定居) 并执行管理的动作便称为“就国”。
•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 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 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 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 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 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 (2)数,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 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 语应是“这种状况”。
2019全国卷一文言文
张剑平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
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
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
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
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 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 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 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 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年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书闻于郡⑤中/吴廷尉爱(喜爱)。
①名:【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②(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⑤郡:为行政单位。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闽中(贾谊《过亲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共为四十郡。
此后历代都有郡,但是区域变小。
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
】⑥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掌刑狱。
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⑦河南守:又称“郡守”,西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历代延置不改】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陈情表》:“后刺史臣举臣秀才”)孝文①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②,故③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④,乃征⑤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⑥之书。
文帝召以为⑦博士⑧。
①孝文:即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谥号为“孝文”,庙号太宗。
②立(登基继位)•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1、治国平天下。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③故:过去,旧时④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⑥诸子百家: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任命……作为⑧博士: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设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
汉代博士是太常的属官,所以有太常博士之称。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①议(商议)下②,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③为之对,人人各如④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却)以为(认为)能不及也。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

2019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7套含答案及解析)1.【来源】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负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
然雅非子相指也。
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
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瑕。
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
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
子相独不然。
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
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
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
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
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
2019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殁:指小孩夭折和病死。我国古代对身份和地位 不同的人去世的称呼各有不同,如: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B. 弱冠:“弱”意指“年少、年幼、体犹未壮”。 在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即戴上表 示己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C. 铨选:选才授官。我国古代从唐开始,选用官 吏,除最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铨 选,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文言文文学常识 ——注意有对比信息的选项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叩头下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在古代 是比稽首更重的拜礼。也用于重大事情请求或谢 罪。
B.三司:唐代主管刑狱的三个机构,当出现重大案 件时,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
C.东京:指洛阳。唐朝时设都于长安,称为西京,又 因洛阳在京城的东面,故称东京或东都。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搢绅,“绅”是指士大夫腰间束的大带,“搢 绅”是把笏板插在大带间,后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B. 蓝田,地名。此地盛产美玉,素有“玉种蓝田” 之美称。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
C. 昆季,弟兄。幼为昆,长为季。我国古代常用 “昆季”“昆仲”“昆玉”“手足”等来指称兄 弟。
1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服,即居丧守孝。服制是指死者亲属按照 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尊卑,穿戴不同等差的丧服 制度。
B.土,是五行之一,“土德”是五德之一;古 以五行相生相克附会王朝命运,谓土胜者为得土 德。
C.擢,文中是提拔、提升的意思。古代表示提 升官职的说法还有“迁”超迁”进”等。
D.丁母忧,即遭遇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 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 不应考。
9.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祐,指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 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 输。“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 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 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 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路、军:宋代行政区划名,“路”相当于今 天的省,“军”从属于“路”。
C.春秋,因古代先民重视春、秋的祭祀而衍生 出很多含义,文中指“年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户籍、土 地、赋税、军需、俸禄、工程等。
D. 乞骸骨:请求将骸骨归葬故乡,意为自请退职 回家安度晚年。与“致仕”略有不同,一般致仕的 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则提前。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 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 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 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D. 袭爵,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一般原有爵位的 第一继承人承袭其原有爵位,其他继承人则不同。
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 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 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 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 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1用年号来纪年, 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后世用年号称呼皇帝。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 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阙是宫门前两侧的楼台,又可借指朝廷; “归阙”指来到朝廷。
D.顾命是帝王临终前的遗诏,顾命大臣是帝王 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C. 节钺,文中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调军等的一 种凭证;钺,兵器。节钺,文中是权力的象征。
D. 登闻鼓,为畅通言路,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 鼓,让官民击之以陈述冤屈,或者陈述谏议。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 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 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 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 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 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 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 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D.衣冠: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因此又以衣 冠来代指缙绅、士大夫。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分三甲 出榜,一、二、三甲各有几十人不等。
B. 辟嫌,指官场回避。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 内容也有所不同,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等。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 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 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 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 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8.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即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又如 陆游 “起家来牧民,窃语笑丞掾”中的“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