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②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尤其是相权的演变③了解从汉至元的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备课札记举制④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②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和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③引导学生运用图标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②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着手导入,即秦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过程。

新课讲授: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推恩令”的颁布,秦朝在地方推行了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在沿用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刘邦又封了一批同姓王到各地。

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所以汉朝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封国的推行在最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成为朝廷的依靠力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大,开始与中央对抗,因此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摩擦不断。

从汉景帝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收效并不明显。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汉朝以后,中央与地方争权夺利的矛盾时隐时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他们的矛盾日趋尖锐。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掌握西汉的“中朝”与“外朝”、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和元朝的中书省等权力机构的设置,理解封建皇帝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要求。

(2)通过汉至元各朝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分析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权力的目的和影响。

(3)通过对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的剖析与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从剖析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学生制表或画示意图,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既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重点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幻灯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

大家知道乡镇机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生1:目前我国乡镇行政机构队伍庞大,干部职务过多,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不高,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生2:我国进行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就是要改革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和办事效率不高的局面,通过精简、整合等办法,进一步发挥乡镇行政机构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师:看来大家还是挺关心国家大事的。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

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板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进新课]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想想议议:师:大家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
3.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旳官僚体系,才干维持整 个国家旳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旳, 但也有例 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旳运作是经过协调,而具有 “集体领导”性质旳(B ) A.中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度 C.宋代三司制度 D.元代旳中书省制
上下退
(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 旳控制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弱。
(3)历代王朝都注重选官制度旳建设, 逐渐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上下退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 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旳认识出发,采用旳措施是( A )
A.实施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施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上下退
推动新课
君主专制旳演进
元朝时期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旳三省。元以中书省总 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 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中央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 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 构。元朝后期,宰相旳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能够左右 皇位旳继承。皇权与相权旳矛盾也愈突出。
上下退
4.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旳宰相皇甫镈
奏请降低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
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旳意见。
崔佑所属旳部门应是( B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上下退
课堂小结
汉初郡国并存,武帝 强 推恩令处理地方问题 化

唐朝藩镇割据


宋代收兵权财权归中 减 央,派文官管理地方 弱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应官吏旳任免原则旳 发展,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旳 进步。 (2)由郡县制到行省旳变化,主要反应行政区划旳发 展,反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旳发展。

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教案3

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秀教学案例教案3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对本朝代政治制度的分析报告。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3.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教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活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教师对各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彼此的认知水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今天我所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会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解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我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分析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中观上来看:本单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

它上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从微观上看: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总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课标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其中列举史实为识记层次,说明特点为理解层次。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知道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的概念;能够在归纳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以及选官制度演变史实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古代政治演变的特点,形成分析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史料,分析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初步掌握对历史材料的基本处理方法;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和引导,知道各朝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用表格对史实的归纳,初步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方法。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高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一、前言传统历史书籍所记载的历史,大多数是相关事件的发生、人物的成就、战争的结果等等,而对于历史中政治制度的演变,却往往只是在题目上一笔带过。

然而,政治制度的变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运、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我们有义务将这些关系彻底剖析。

本篇文章将从汉代到元代,介绍其中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并分析其背后的深远影响。

二、通识与引入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

一个伟大的民族,其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其文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政府往往拥有强大的集中权力,而这种集中权力的背后是一种完备的政治制度。

从汉到元,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从汉到元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并探讨政治制度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影响。

三、正文1. 汉代政治制度汉朝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开始。

汉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度,规定了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实行了选官、考试制度,这些制度体系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三公分别为:太尉、御史大夫和大司马,它们的职责是掌握对皇帝有极大影响力的重言之权、极大化皇权的掌握、强化对边疆的统治。

九卿职责则分别是:祠部、光禄、治粟、户、典礼、太仆、卫、冢、水。

通过组织这些卿、公的力量,汉王朝得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并具备了对邻国的施行外交权。

2.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分裂时期的出现,而局势失控,使得很多的地方权力集团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局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动摇。

在这个时期,政府仍然存在三公和九卿制度。

但是这时候三公和九卿的权力地位已经下降很多,中央公府人数相对减少,下设二千石官员权力比重较大。

所以,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还是比较混乱不稳定。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课件.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课件.

导致的后果如何?

“研”
教学过程
研读史料 获得信息
设计意图:图表、 传播天主教 漫画材料直观 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汉代通过怎样选官制度的创新使布衣有成
为相的可能?
官学
政治管理人 才 做官
中央官学——太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汉代 学校 系统
察举制
私学
教育+选官
教学过程
Y 研
究 中枢成熟在隋唐
评 权钱兵收天下定
• 元朝的行省制度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蒙古帝国图
四、行省源元更流长
设计意图:提供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感受元朝面临困境, 认识元行省制度的作用,实现感
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 忽必烈创立怎样的新制度来管理元王朝? 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教学过程
Y 研
研 汉承秦制布衣相

行省源元更流长
中枢成熟在隋唐
权钱兵收天下定
一、汉承秦制布衣相
皇 帝
外朝
中朝
尚 书 令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通过图表提示的信息,你如何理解“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教学过程
一、汉承秦制布衣相
“研”
研读史料 获得信息
西汉初年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有何不同?
概念,并 逐步总结 出中国古 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教学关键点 教学难点
内容整合
汉承秦制布衣相
行省源元更流长
中枢成熟在隋唐
权钱兵收天下定
说课流程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2.

实战演练 (5分钟) 1.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 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C
A B C D 2.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皇 皇 权 权
皇 权 皇 权
B
年代
A
年代
B
年代
年代
C
D 18
实战演练 (5分钟)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方法提示:从背景、过程等角度去思考)
制度的制定要因时而生,因势而变 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
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能力
19
五、说效果预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 落实,又注重能力培养。
20
21
22
3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一、说教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藩镇 割据、行省制度、 等名词概念;了解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 和专制主义的发展 历程。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及其管 理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 三维目标 发展历程中, 体会中国古代 通过自主学习,设置 政治制度虽有 问题,培养学生学会 缺陷,但对社 正确阅读、提炼、概 会发展进步具 括材料的能力; 有一定的推动 通过思考、探究,掌 作用。 握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对古代选 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官制度的了解, 明确论从史出,史论 体会古代选官 结合; 制度的利弊得 通过看图片、读史料, 失,认识到古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代政治制度的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主要从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二、重点难点
课标对本课内容作了如下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我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考能力但是知识的储备和认识水平毕竟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时代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所以教师仍需深入浅出采取生动的方法。

根据以上学情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把难点确定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引导学生对图示,引文等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根据上述重点和教学目标,将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2、说学法
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将采用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科采用复习旧课方法导入新课,由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呢?这一问题,直接了当进入主题
2、课程教学
对于第一个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
主要是联系时代背景,展示材料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如从七国之乱的故事,分析出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与削藩的必要,然后思考该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引出推恩令的内容,并分析出其作用。

同理通过安史之乱的视频,“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以及《元朝疆域图》,并结合教材分析理解唐宋元三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最后总结出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

对于第二个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
主要让学生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出原因,注意结合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

最后总结出皇权不断加强。

对于第三个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首先向学生说明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通道。

然后让同学通过看书归纳出不同时期的官吏制度,然后老师加以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出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总结出选官用官的权利慢慢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

最后对本课进行小结,讨论归纳概括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本课测评:用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