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 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 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象的作者的形象用 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 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 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句中“醉眼”就是一个 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 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 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 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 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 答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 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 功立业,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象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2013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清]钱继章 •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 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 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 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 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 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熏风:东南风。 (2)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 手法?(4分)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 (1)正面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 描写、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 (2)侧面描写:环境 他人(对比反衬、衬托、 烘托) • (3)修辞和其他描写手法 白描(绘形绘色) •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化用
• • • •
• • • • • •
• 一 剪 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緼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到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 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倍受打击,他以命运与 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福”。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 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緼:用乱麻束 成火把。 1、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态,细节 谈论文章、“推例胡床”的动作 细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 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诗歌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抒发作者心中的思绪和感受。
在不同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一次的描绘都有其独特之处。
诗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女性色彩鲜明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一句,用极其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浓烈的情感。
而她的《声声慢》更是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助和无奈。
又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描述了一个荷花少女含情脉脉,情深意切的场景。
这个女孩既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深情绵长的一面,既有柔弱可怜的一面,也有刚毅坚强的一面。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女性美”在文学中有着无比的独特魅力。
诗中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相比,男性形象在诗歌中的表现相对较少。
在唐诗中,诗人们更多地表现了男性的风度和胸怀。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突兀如其来,不及在南楼”,描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志豪情。
李白的《将进酒》中,他不仅自夸,更表现出了男性的豪气和豁达。
从他几度“欲饮琼浆”,“杯盘狼藉”,以及“对酒当歌”,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豁达和慷慨之情。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男性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男性在诗歌中的优美形象。
诗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人物的形象在古诗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这些人物,有些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些则是虚构的人物。
他们在诗歌中展现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人格魅力以及人生价值。
杜甫的《三吏》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良心和道德约束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正义与良知的强烈追求。
而在白居易的《定风波》中,则通过对苏澈与苏洵兄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悲情壮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自我形象在许多诗歌中,诗人们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刻画出自己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元稹《遣悲怀》塑造了一位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妻子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二)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例1] (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6分)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自主尝试]
[解析] 诗题“竹轩诗兴”,点明地点和人物活动,表明此诗是一首写景诗,给人一种闲情雅致之感。
其次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
开头两句通过对“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优雅,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颔联写诗人观赏“梢影”细落院中,“叶声”轻轻飘来,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通过颈联,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冬天,可以坐在这里吟诗。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
通观全诗,“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位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人生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了诗人高雅
的人生志趣。
[解题方略]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技巧点拨
1.鉴赏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
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
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