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象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意境、物象)

总括
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 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 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 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 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 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 思想感情。 总结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 花。(描图景)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点氛围),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 月情怀的乡愁。(析情感)
小松
杜荀鹤
小结 • 诗歌物象鉴赏思维切入点: 1、诗歌中的物象是什么? (抓题目) 2、物象的有什么基本特征? (抓描述其形态特征的语句,关注表现手法) 3、物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 (联系背景,揣摩诗人情志。或抒发某种 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 隐含生活的道理)
训练2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方法)

指出意义(情感)
(三)注意环境描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形象: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
形象的总体特征 + 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 + 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主要内容、感情基
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如南 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
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①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 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 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 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 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 萄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 ③诗人 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 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答案三: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 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 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 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 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 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2013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清]钱继章 •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 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 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 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 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 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熏风:东南风。 (2)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 手法?(4分)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 (1)正面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 描写、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 (2)侧面描写:环境 他人(对比反衬、衬托、 烘托) • (3)修辞和其他描写手法 白描(绘形绘色) •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化用
• • • •
• • • • • •
• 一 剪 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緼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到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 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倍受打击,他以命运与 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福”。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 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緼:用乱麻束 成火把。 1、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态,细节 谈论文章、“推例胡床”的动作 细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 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1.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分析方法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梅、莲等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秋思之祖”。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2.怎样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见题目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得分要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 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歌形象包括人 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分 析 意 境 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 词作一赏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 “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 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 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 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 隐者。
方法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 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 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 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展开合理联想 和想象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 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 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 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景物形象的鉴赏
(主要出现在借景抒情诗中)
诗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高考语文诗歌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指导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杀敌为国、建功立业、 热爱山川、政治失意、仕途坎坷、达观、超凡脱俗、愤世嫉俗、消沉颓废、深居宫中、 孤独寂寞(宫女)、活泼可爱、勤劳勇敢(少女)、潇洒、闲适、追求自由生活、 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整理归纳
• 答题步骤 第一步:说特点:人物特点、性格+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
身份如:英雄、游子、思妇、隐者、征人等) 格式: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 第二步:析例句: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融入表达技巧 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常用描写手法:白描、
课堂演练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 高人逸士形象。(特点+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 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性格—具体分析)作 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 义或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洁不俗。后两句写西邻对他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他 的潇洒。
形象意义: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
嘴上说来终是浅 绝知此事要笔行
我们来做做 。。。。。。
• 《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①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 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 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 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 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 萄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 ③诗人 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 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 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 形象。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昔盛今衰。
1、分析下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答:本诗塑造了一个对意中人热烈追求,对爱情忠 贞不渝的女子形象。她发誓要山为平地,江水枯竭, 夏天天降大雪 ,天地合在一起,才和爱人分别。表 现出人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对忠贞不渝爱情的 向往。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
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形志象未的酬特、征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
(二)注意细节、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分析依据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概罢括秋千特,点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古代诗歌鉴赏
之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考
试 说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明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 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 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 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 以是花、草、虫、鱼等景物。
诗歌形象表现的内容的角度
注抓:人沧物神洲态,:水“边泪,空古流时”隐等者词所句居理之解地全。词陆。游晚 年居这首于词绍前兴两镜句湖回边忆的当年三在山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
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越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 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 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 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 “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 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指出意义(情感)
给你技巧
答
案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一
般 (性格+身份);
有
三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部
分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
构
成 (或作者的情感)。
: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1、知人论世,诉关衷注情背景陆:游
人当:年陆万游里;觅世:封南侯宋,,匹抗马金戍;梁背州景。:关词河后梦“断沧何州处”, 尘 的注暗释旧,貂暗裘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2、抓胡人未物灭心,理鬓:先“秋万,里泪匹空马流”。、此“关生河谁梦料断,”心、在天 山 “身,老身沧老州沧”洲。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 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 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 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 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 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 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 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 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 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 往。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 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答案三: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 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 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 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 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 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形象的意义
巩固练习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巩固练习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答:诗歌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读书入神的读书人 形象。成双成对的麻雀在瓦屋上跳动,点点杨花从 窗户漂入砚池,诗歌中的主人公,悠闲自得,毫无 压力,更无苦பைடு நூலகம்。读书读的连春去几时都不知。表 现出诗人对这种闲适自由的读书生活的喜爱。
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总结
答题步骤:
(1)概括诗人形象(形象=特征+身份) (2)具体分析揭示形象特征的诗句 (3)揭示形象的意义(抒发的感情)
(概——析——点)
解答不具体, 且答非所问。
答案二: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 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 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 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 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 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 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 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 有敬亭山了解了。
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 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1 )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 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 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课堂示例——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
形象的总体特征 + 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 + 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主要内容、感情基
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如南 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
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
•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或抒情主人公;
•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 • 【考查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 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 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 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 公,即作者的形象。我 们要通过形象来挖掘探 寻诗人的情感心志。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 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 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 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 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3、这表现了她的天真、活泼和勇敢的一面。
指出意义(情感)
(三)注意环境描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形象: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
怎样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一: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 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 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 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 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 感受。
不是本诗的表 现
正解:答案由三个部分构成
概括特点
分析依据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 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之“独去”, 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 遇,表现出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 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 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世的“无情”,从 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 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