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 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 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象的作者的形象用 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 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 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句中“醉眼”就是一个 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 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 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 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 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 答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 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 功立业,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 步骤三:这首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的无感门慨。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意境、物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意境、物象)

总括
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 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 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 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 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 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 思想感情。 总结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 花。(描图景)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点氛围),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 月情怀的乡愁。(析情感)
小松
杜荀鹤
小结 • 诗歌物象鉴赏思维切入点: 1、诗歌中的物象是什么? (抓题目) 2、物象的有什么基本特征? (抓描述其形态特征的语句,关注表现手法) 3、物象寄托了什么情感? • (联系背景,揣摩诗人情志。或抒发某种 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 隐含生活的道理)
训练2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儿童形象?【赏析】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蓬乱的头发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

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表现他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解题方略:人物形象鉴赏题,所选诗歌多为抒情诗,诗中人物多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问题:1.掌握答题要领和格式。

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推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3.平时复习时要记住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朋友(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人物形象)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 “意象”。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

形 重抒情的诗歌)
景 语
诗 歌 形 象
象 B、主人公。(偏重叙事的诗歌)皆


语物Biblioteka 诗人借以表达主 观感情的载体形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象 (偏重写景诗)

物 形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典题示例(二)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4分)
陆鸿渐是一个高洁不俗、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清静)、高雅的隐居之地 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 陆鸿渐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的行 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寄情山水的潇洒疏放。
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的思妇形象 。 ②她“眼底”充满了“离恨”,心中肝肠寸断,明知视线
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 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离恨之深、 相思之切 。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二是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技巧点拨★★分析方法1. 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2.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 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②概括分析。

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

③概括情感。

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经典例题★★一、(2017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

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

这时,他已被贬七年。

问: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燕岩垂钓万里蓝天开俗眼,一江碧水净凡尘。

依依绿柳垂丝饵,且学姜公钓渭滨。

问题:诗中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形象?5.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6.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7.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通过对考纲的解读,构建高考诗歌鉴赏考察的知识体系。

2、通过对诗歌鉴赏练习答案的解析,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答题模式。

3、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答题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1、明确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

2、掌握回答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题目的模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考纲解读:1、要求学生根据《核按钮》上的考纲要求,理出该知识点涉及的5个知识点。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2、教师点评并总结,明确近段学习目标:鉴赏诗歌形象。

二、知识点分解。

1、要求学生根据《核按钮》上的考点指要,理出该知识点涉及的3个知识点并板书。

2、学生自己点评后教师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三、明确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答题模式。

3、养成良好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思维。

四、试题解析,把握规律。

1、《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学生回答。

(2)学生自评:评分结果,原因所在?(3)给出参考答案:(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提示:抓住关键词——“菊花”“归”)(1)对照分析,自己的答题问题出现在哪。

2、《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

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

这时,他已被贬七年。

问: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1)学生回答。

(2)学生自评:评分结果,原因所在?(3)给出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的诗人形象。

(2)“荒”字写出环境的恶劣国家的动荡,“鬓毛斑”表明作者年事已高。

(3)回首平生,瞻望前路,作者一笑间泯灭所有坎坷艰辛,可见其为人超脱豁达。

(提示:抓住注释——知人论世。

)(4)对照分析,自己的答题问题出现在哪。

3、总结规律:比较以上两题的答题,对你有什么启示?答题模式:形象+分析+主旨情感4、常见艺术形象类举,学生自行回忆找出代表诗人。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五、习题演练:《燕岩垂钓》万里蓝天开俗眼,一江碧水净凡尘。

依依绿柳垂丝饵,且学姜公钓渭滨。

问题:诗中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形象?答:(1)诗人是一个超脱率真的垂钓者。

(2)蓝天、碧水都与尘世无关,在这超凡脱俗的环境中学姜太公垂钓,诗人是意不在鱼,而在乎山水之间,(3)可见诗人的悠然闲适。

六、课堂小结:对照学习目标,整理本节课学习内容。

1、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

明确:重点在于理解,理解的关键在于(1)联系作者;(2)抓关键词。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答题模式。

明确:在把握人物形象时注意把握诗歌的指向性。

然后再去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形象+分析+主旨情感”3、养成良好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思维。

明确:(1)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文本意识,有理有据。

5.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5.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练习一【本课时目标: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事件动作(心理、神态)。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捕捉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社会寓意,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即诗人自己或寄寓自己情感理想的他人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情节)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的“物”和送别诗中的“动作细节”。

人物形象鉴赏的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诗中形象的特点有哪些(3)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常见诗歌人物意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风光的喜爱与向往。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郁愤之情。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例1、阅读王维《观猎》,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参考答案】一步:这首诗勾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二步:诗中“马蹄轻”写出奋力追击的情形,“忽过、还归”描写出策马疾驰的英姿,“回看”描写出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三步:也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表达诗中人充满生气的意态与豪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