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摘要:动机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提供持久的动力,二语习得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阐述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基础

1.引言

自gardner & lambert (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涛,李力,2010)。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gardner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二语/外语研究心理学派的学者借鉴更广范围的心理学理论,在gardner等的经典动机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扩展模式”。其中,英国心理学家d??rnyei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rnyei (2005)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自我认同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本文将着重阐述该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基础

2.1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理论

自我概念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自己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对于自我的总结性论断,它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的看法。而可能自我是个体未来状态下的某种自我表现,包括思想、形象和理念,它是个体未来目标和志向的表现(d??rnyei, 2005)。

可能自我的概念是由markus和nurius(1986)提出的,他们将可能自我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未来愿意成为什么人,想要成为什么人,以及害怕成为什么人的想法”,也就是自我怎样通过设立目标和期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markus和nurius的定义,可能自我是人们对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概念化,比如希望、愿望和幻想。从这方面来看,可能自我是一种未来自我导向。

可能自我是抱负和动机的认知表现,是动机和自我概念之间的纽带,有助于动机的产生与维持。概括起来,它用两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1)为积极自我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避免消极自我;(2)为个体实现目标的行动提供能量。它的影响方式取决于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出现逃避动机,力图避免恐惧自我出现;积极的评价激发个体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希望自我。

2.2自我差异理论

d??rnyei(2009)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借鉴了人格心理学中“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higgins等人(1987)首先定义了三种自我,分别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征的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人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被称为自我导向或自我标准。在这三种自我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和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准,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准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与现实自我相关的自我标准相匹配的状况。d??rnyei认为(2009),higgins的理想自我就是一种积极的可能自我,而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不一致理论对于动机研究上极具应用价值,更适合用来解释个体动机的变化过程。

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可能自我和自我差异理论的基础上d??rnyei(2009)建立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理想二语自我,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们

想成为的理想自我是针对某种二语学习的,自我就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2)应该二语自我,指人们相信自己为了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而应该具有的那些特征。(3)二语学习经验,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如教师、课程设计、班级小组和前期学习经历所带来的影响。这三层内容共同形成了对二语习得动机进行解释的新的理论框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熟练使用目标语是学习者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组成部分的话,他就会具有学习目标语的强烈动机,因为学习者具有消除现实自我与可能自我之间差距的心理愿望”(d??rnyei, 2009)。近年的实证研究已经初步证明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

d??rnyei(2005)认为,当一个人说英语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同的人,而事实上也经常表现得和平时不同。在d??rnyei(2005)的理论模式中,理想中的语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想象中的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其心理建构的一部分源自现实生活中说英语的社团,而另一部分则依靠我们的想象而建立。根据心理学的自我理论,个体的可能自我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英语学习者的理想和二语自我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二语学习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

4.结语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论框架尽管还有待更充分的实证检验,但是心理学派在这方向的努力,清晰地描述了英语学习动机的产生机制。因此,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将有助于英语教师和学者考查英语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研究

摘要:动机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并提供持久的动力,二语习得动机的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着重阐述d??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基础 1.引言 自gardner & lambert (1959)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涛,李力,2010)。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gardner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二语/外语研究心理学派的学者借鉴更广范围的心理学理论,在gardner等的经典动机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扩展模式”。其中,英国心理学家d??rnyei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rnyei (2005)将一些影响重大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自我认同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本文将着重阐述该理论体系产生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其主要内容。 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基础 2.1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理论 自我概念一般被认为是通过自己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对于自我的总结性论断,它是个体对当前自我的看法。而可能自我是个体未来状态下的某种自我表现,包括思想、形象和理念,它是个体未来目标和志向的表现(d??rnyei, 2005)。 可能自我的概念是由markus和nurius(1986)提出的,他们将可能自我定义为“个体对于自身未来愿意成为什么人,想要成为什么人,以及害怕成为什么人的想法”,也就是自我怎样通过设立目标和期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根据markus和nurius的定义,可能自我是人们对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一种概念化,比如希望、愿望和幻想。从这方面来看,可能自我是一种未来自我导向。 可能自我是抱负和动机的认知表现,是动机和自我概念之间的纽带,有助于动机的产生与维持。概括起来,它用两种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1)为积极自我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避免消极自我;(2)为个体实现目标的行动提供能量。它的影响方式取决于个体对自身的评价:消极的自我评价导致个体出现逃避动机,力图避免恐惧自我出现;积极的评价激发个体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希望自我。 2.2自我差异理论 d??rnyei(2009)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借鉴了人格心理学中“自我不一致”和“自我导向”理论。higgins等人(1987)首先定义了三种自我,分别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征的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人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征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被称为自我导向或自我标准。在这三种自我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和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 自我差异理论认为,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准,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准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与现实自我相关的自我标准相匹配的状况。d??rnyei认为(2009),higgins的理想自我就是一种积极的可能自我,而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不一致理论对于动机研究上极具应用价值,更适合用来解释个体动机的变化过程。 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可能自我和自我差异理论的基础上d??rnyei(2009)建立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理想二语自我,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们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整理者:电子商务专业张帆学号:2011050693 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时间:1943年 论文名称:《人类激励理论》 内容: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在具有激励作用了。换句话说,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评价: ●积极因素: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 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 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 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 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制约作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 般趋势。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 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X理论和Y理论 提出人物: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提出时间:1957年 论文名称:《企业的人性方面》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 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

动机过程观_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_杨涛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62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杨涛,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李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杨 涛 李 力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二语动机策略是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该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区分动机教学策略和动机学习策略,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动机过程观是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基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能为动机策略的机制给出更有力的理论解释。我们认为未来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有必要在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深入研究动机教学策略,关注动机学习策略及其培训,重视二语动机过程观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学习动机;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二语动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10)05-0062-06 1.引言 自G ardner &L a m bert (1959;197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1 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对G ardner 动机理论的争议使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时代(武和平,2001:116)。研究者开始更加关注二语课堂学习情境对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动机相关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逐渐成为研究对象。本世纪初至今,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日趋完善,为二语动机策略研究(L 2M o ti va ti ona l S trate -g ies)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新的理论支持。G u illo teaux &D êrnye i(2008:56)认为目前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和了解已经能够为二语教学提供方法支持。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因此有可能成为二语动机研究者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对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介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概况,然后简述二语学习动机过程观和自我系统理论对动机策略研究的影响,进而提出未来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2.二语动机策略研究2.1二语学习动机与策略 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策略研究主要来自二语学习策略和二语学习动机这两个研究领域。二语学习策略研究者早已注意到了学习策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O x-ford ,1990;O p M a lley &C ha m o ,t 1993)指出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吴本虎(2002),文秋芳、王立非(2003)提出的与情感相关的策略也同动机有直接关系。M acaro (2003:109)认为学习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培训也可以帮助克服动机削弱的问题。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虽然/更关注动机的内部结构0(秦晓晴文秋芳,2002:51),但是还有些研究者(O x-ford &Sheari n ,1994;D êrnye,i 2001a ,2005)同样也注意到了学习策略及其培训在动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 êrny ei (1994)将二语学习动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环境层面,其中学习者层面正是学习策略对动机产生作用的主 要范畴。 近年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D êrny e,i 1994,2001a ;D êrnye i &C size r ,1998;G uillo teaux &D êrny e,i 2008)还针对可能影响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且明确提出了二语动机策略这一概念。D êrny e i (1994)依照二语学习动机的三个层面列出了相应的动机教学策略。G a rdner &T re m b l ay (1994)认为有必要在二语学习环境中对这些策略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D êrnye i(1996)进一步将动机教学策略提炼为10项宏观策略:1)以身作则;2)创建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3)布置合适的任务;4)发展与学习者的良好关系;5)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自信;6)使语言课堂生动有趣;7)加强自主学习;8)使学习过程个性化;9)提高学习者的目的倾向;10)使学习者熟悉目标语文化。通过对匈牙利英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D êrny e i &C s-i zer(1998)验证了上述10项宏观策略的存在。随着对动机过程的深入了解,D êrnye i(2001a ;2001b ;2005)又根据二语学习动机过程模型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宏观策略,并将他们归为四组:创建基础动机条件;生成学习者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鼓励积极的反思型自我评价。 综合上述二语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领域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研究者对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策略,即二语动机策略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二语动机策略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直接激发、保护和维持学习者动机的教学策略0(D êrnye ,i 2001b :116-117),策略的执行者为二语教师。广义的二语动机策略则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有意识地使用的一切策略影响因素0(D êrnye ,i 2001a :28),策略的执行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习者本人。D êrnye i 等人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如D êrny e,i 1994;D êrny ei &C size r ,1998;G uill o-t eaux &D êrnye,i 2008)多以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影响学习者二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符合对二语动机策略的狭义定义。对于这些策略,使用/二语动机教学策略0命名更为准确,可以避免研究和应用中的误读。而上述二语学习策略研究中所提到的各种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的学习策略,以及二语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D êrnye ,i 2001a :22)中提出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2.怎样学习这门课对自身以及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3.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时主要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第三章人际关系 1. 什么是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对人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A.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B.心理健康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所引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些设计精巧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由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发生了作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 C.身体健康协调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更需要人们多关心 2. 简述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向阶,情感探索,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3. 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哪些?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4. 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哪些途径?保留意见,认识自己,绝不夸张,适应环境,取长补短,把朋友当教师,言简意赅,绝不自高自大,绝不抱怨,不要说谎失信,避免说大话,说到做到。 5. 辨析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对他们、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则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有益、自愿、不求回报、牺牲)。 6.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性行为: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们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利他行为则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他们在场对利他行为的抑制作用。 7. 什么是利他行为?试提出提高助人行为的有效建议。A.个人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另外还有旁观者的人数、他人的示范、需要帮助者的特点;以及可能提供帮助者的人格、性别、心情等等。B.社会因素社会风气也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社会风气不好、正义难以伸张、人际之间充满不信任时,人际冷漠现象就比较普遍;而当见义勇为行为得到推崇和表彰,人们对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执法者的廉洁程度比较有信心,人际之间信任度比较高时,乐于助人的行为就易出现。自然情景,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助人者,自助者,旁观者效应,年龄,仪表,性别相似性,受助者承担的责任。 第四章:社会认知 1. 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而Deei(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此,Deei和Ryan 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20世纪s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 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人类行为的 内在动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 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大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分别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罗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eausalityorientation 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2003)对这四个分支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的基础,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自我决定

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摘要: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综述,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自我决定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 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被主流心理学一度排斥于心理学视界之外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自我实现等纳入心理学研究中来,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掀起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然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尚未发展出与人的独特性相适应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未能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等问题,因此,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未能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需要、自我实现、价值等的研究,并试图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目标等问题"自我决定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ei和Ryan共同创立,在他们的主持下,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取得丰硕的进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建构的理论。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以及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使得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种人文科学的特征"但是,自我决定理论根植于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因而在对这些具有人文特征的主题如价值!目标追求!幸福感!自我实现等进行研究时,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力图科学的!客观的进行验证和检验" 三、自我决定理论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将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的问题集中在教师、家长的自主支持与学生的自主决定动机两个方面。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环境比非自主支持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胜任感与积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指导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胜任动机与运动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能够使个体在运动中坚持得更久,获得更高的运动分数。 在健康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满足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体通过对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满足可以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进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戒酒、戒烟、体重控制、糖尿病治疗、药物依赖性治疗与心脏病治疗等方面,多年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医生提供自主支持与病人自主因果定向的交互作用影响下,病人能够产生自主调节行为,并且对治疗过程产生强胜任感,进而促进个体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增强身体健康。自我决定理论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病理的诱因、发展及治疗研究方面。例如Claes 采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对饮食失调患者和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患者进行了干预性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员工的因果定向以及组织环境与领导者的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作为诸多动机结构和期望理论的核心成分和关键内容的能力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之能力的自我评价性判断(Harter,1985a)。它与元认知有密切关系,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类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 自我知觉 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 ?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等(自己和周围的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多所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知觉的内容 ?自我图示 ?自我觉知 ?自尊 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自我障碍策略 自我检控 自我预言 体像 a自我图示Markus and Wurf指一个人对自我的特殊信念 形成的概念 b自我觉知:指个体把自己当成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包括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c自尊(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我提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自己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d自我提升(自我美化)和自我确认 自 自我确认:个体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e自我表演(自我展示)指人们在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f自我障碍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g自我检控指人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根据别人的表现来觉得自己的行为 h自证证言(自我实现的预言)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i体像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总称。 自我知觉的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比姆(D.J.Bem)在1972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指的是:个体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其前提条件是这种努力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尽管一般而言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但我们这里专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在动机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努力要素是强度或内驱动力指标。一个受到激励的个体会更勤奋地工作。但是,如果这种努力不指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则高努力水平未必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因此,对于努力因素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强度还要考虑它的质量,那些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始终保持一致的努力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最后,动机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 需要指的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进而激发了个体的驱动力,这种内驱动力会导致个体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如果最终目标实现,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得以解除。 可以这样说,受到刺激的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为了缓解紧张,他们会努力工作。紧张程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越高。如果这种努力能够带来需要的满足,则紧张状态得以解除,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工作行为,因此这种解除紧张的努力也必须是指向组织目标的。所以,在动机的定义中包括了个体需要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含义。如果两者不匹配,个体可能表现出与组织利益相悖的努力行为。顺便提一句,这可不是什么少见的特例情况。一些员工常在上班时间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这虽然也是高努力行为,但对组织来说却毫无意义。 2.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动机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后,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换一句话说,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层次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6589557.html, 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作者:闫磊闫文昊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识评价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三个子理论以及其延伸理论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站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讨论了自我决定理论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包括不同动机类型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局限以及其在职业生涯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职业生涯 一、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共同创建的一种动机 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我决定的,或是出于自主性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天生就会追求发展、心理健康和幸福,而追求这些的动机是源于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被满足时,他们的绩效、健康和幸福感会比不满足时要高。自我决定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目前已经应用于心理健康、组织管理、医疗保健、体育运动等多个研究领域,并得到了大量的实证验证。个体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也是在不断谋求绩效、发展和成功,所以本文认为自我决定理论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自我决定理论的子理论对其进行梳理,同时,从个体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动机,影响动机的条件或者产生动机的原因是基本的心理需要,自我决定理论的子理论之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从胜任、自主和关系三方面阐述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二者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的因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比如,归因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如金钱奖励)会使个体的归因焦点转移到外部奖励上,从而降低了个体行动的内在动机。而行为理论则认为,外部奖励会增加个体的自我决定感,因为外部奖励会降低个体对努力的厌恶情绪,从而增强其内部动机。可见,不同理论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解释存在矛盾,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个子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则系统地解释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矛盾,并从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具体阐释了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进一步,自我决定理论的第三个子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又将动机整合成了一个从外在控制到内在自主的动态连续体,并根据自主性对动机的类型和调节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同时,探讨了基本心理需要对外部动机内在化过程的影响。最后,自我决定理论还有一些理论上的延伸。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几个概念

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动机理论

●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Drive Theory in In Freudian psychoanalysis)Freud,1915 弗洛伊德提出人类体验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他称之为利比多(libido),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他称之为塔纳托斯(Thanatos)。他认为本能的冲动指引心理能量去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这种能量没有得到释放的话,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驱使人们朝向减少和消除紧张的活动或事物。弗洛伊德认为生与死的本能是在潜意识水平下起作用的。然而它们对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深的,因为本能驱动人们做出重要的生活选择。 ●驱力与诱因(Drive and Incentive)Hull,1943 ●内驱力降低理论(Drive-reduction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了内驱力降低理论。他认为最重要的行为是由内驱力而激发的。驱力(drive)是一种内部的状态,它是对动物的生理需要做出的反应。生物体就其本身条件来说如体温和能量供应等,会寻求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或者说动态平衡(homeostasis)。当某种需要破坏了平衡或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紧张,驱力就会被唤醒。这些驱力反过来促使生物体采取消除紧张的行为;当这些驱力得到满足或消除时——即动态平衡又得到恢复——生物体就会停止这种行为。 ●诱因理论(Incentive Theory) 消除紧张无法解释所有被激励的行为。例如,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物在进食,将会重新吃食物。因此行为不仅仅是由内部驱力所激发的,还由诱因(incentive)所驱使,即外部的刺激和奖励,他们与生理上的需要并无直接联系。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Festinger,1957 费斯廷格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即与我们通常的(一般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违背的行为所导致的不适感展开了精确的研究。研究发现认知失调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动力之一。认知失调总是会引起不适,因此我们必须去减少这种不适,这种过程与驱力类似,不同的是降低认知失调的方法并不总是那样简单和明显,有以下三种方法来减少这种不适感: ◆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使之与不一致的认知达到一致。 ◆通过改变不一致的认知,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 ●需求理论(Needs Theory)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Maslow,1943 马斯洛认为基本的动机形成了需要层次(hierarchy of needs),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食物、水、氧气、休息的需要,性欲表达的需 要,消除紧张的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融入别人中间的需要,与他人 建立关系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自信的需要,价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 尊重的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进展、测量评估及其在教 育中的应用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2), 1955-1961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6589557.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e6589557.html,/10.12677/ass.2018.712291 Theoretical Progres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Gaili Ma1, Yongzhi Jiang2,3 1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Zhou Enlai Government School of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Dec. 5th, 2018; accepted: Dec. 19th, 2018; published: Dec. 26th, 2018 Abstract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researchers since its introduction, especially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and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its sub-theories. It also explains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related variable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heoretical Progres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进展、测量评估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马改丽1,姜永志2,3 1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通辽

基于需要动机理论浅谈我的个性培养和行为塑造

基于需要动机理论浅谈我的个性培养和行为塑造 摘要: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为了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产生需求。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只有当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关键字:需要、动机、激励、欲望 一、需要概述 所谓需要,就是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人为了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产生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安全等,这种需求反映在个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需要。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需要的观点与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完全对立。生物决定论把人的需要作为本能的活动,社会决定论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对社会环境的简单“投射”,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总是由低到高,逐步上升的,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接着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由于各人的动机结构的发展情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个体内所形成的优势动机也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是说当需要发展到高层次之后,低层次的需要就消失了;恰恰相反,低层次的需要仍将继续存在,有时甚至还是十分强烈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具体说明如下: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3.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部需要。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2)外部需要。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