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

合集下载

民国电影史上的4个极品美女

民国电影史上的4个极品美女

民国电影史上的4个极品美女民国电影史上美女很多,出名的也非常多,但称得上德艺美貌齐全的并不多——1.阮玲玉(1910~1935)阮玲玉是中国第一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女演员。

她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摆脱文明戏模式化表演桎梏、走向现实主义真实表演道路的开始。

阮玲玉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旧中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妇女形象,尤其是她在《神女》中饰演的那位被污辱被损害的女性,在表演上最为出色。

2.白杨(1920~1997)白杨的成名作是1936年主演的《十字街头》。

在这部影片中,她与赵丹配戏,扮演一纱厂教练员杨艺英,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充满幻想、幼稚的资产阶级青年女性形象。

40年代,她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与《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杨的艺术生涯一直延续到60年代,先后拍摄了《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冬梅》等影片。

特别是1956年她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达到了她表演艺术的高峰。

白杨在后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优美、自然、含蓄、鲜明的表演风格,透露出东方妇女特有的神韵。

3.上官云珠(1922~1968)一个眼神,几个动作,能使一个小角色的性格在银幕上熠熠发光,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上官云珠就有这样的艺术功力。

她是一位可塑性强、戏路子宽,有表演才华的性格演员。

上官的表演“情于中,形于外”,有一种出自内心的魅力。

虽然她个子矮小,可是上官善于扬长避短,藏拙显优,感情的流露分寸得当,能把角色的神韵细腻地表达出来。

她在摄影机前一站,往往使导演感到她“神”了。

在她短暂的一生里,她塑造了各种身份、性格、气质迥异的人物形象,如《天堂春梦》里演汉奸的妻子、《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接收夫人”、《万家灯火》中演含辛茹苦的家庭妇女、《舞台姐妹》中演人老珠黄的“戏子”和《早春二月》中演柔弱的寡妇、《南岛风云》中演抗日游击队的女护士符若华等,这些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周璇(1920~1957)周璇委婉、甜润、动人的“金嗓子”和真挚、自然、感人的银幕形象一直镌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

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古史漫谈青年论坛

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古史漫谈青年论坛

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古史漫谈青年论坛民国上海美专的美丽人体模特迟瑶(图)下载(36.34 KB)2010-4-8 13:34这就是那张有名的老照片(照片中间戴眼镜跷脚而坐的人,是校长刘海粟)这是一张老照片。

照片上的人们神情轻松,衣着入时,可站在照片第三排的一位女子,却全身赤裸。

这位青年女子和她身旁的这些人,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

照片的拍摄地点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

照片中的这些人,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17届西画系的师生和模特儿。

时间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照片所传达出的内容,仍然给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下载(36.15 KB)2010-4-8 13:33早期上海美专的校门下载(30.45 KB)2010-4-8 13:32 美专学生在人体写生上海美专当时的“模特儿风波” 上海美专早已不存在了,如果能够找到这所学校早年遗留下来的档案,或许就能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大鸿教授对这张照片当中的人和事发生了兴趣,他想搞清楚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的编导闻讯,也加入了这个探寻的行列…… 刘大鸿首先来到了上海市档案馆。

在翻阅美专的案卷时,他意外地看到美专第17届毕业班有专门的纪念刊,翻到这本纪念刊第45页的时候,这张照片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张照片的旁边一页,是美专的教职员工和第17届毕业同学的合影。

这张才是正规的毕业照。

刘大鸿认出,照片中间戴眼镜跷脚而坐的人,是校长刘海粟。

纪念刊的后半部分,是17届同学个人的照片、赠言以及各自的代表作品,很像今天的同学录。

这张美专第17届西画系毕业班的“课中留影”,让人们想起在当时引起整个社会轰动,同时又影响深远的“模特儿风波”。

民国四大女记者研究

民国四大女记者研究

内容摘要
然而,女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首先,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许多女在求职过程中都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她们的就业机会和 职业晋升受到限制。其次,社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以男性为主导的新闻 行业中,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成绩,这使得她们在事业发 展中更加艰辛。
一、萧红: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 文学才女
一、萧红:勇敢追求自我价值的文学才女
萧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和女,代表作品包括《生死场》、《呼兰河传》 等。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然而却选择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曾在多 所大学就读,最终投身文学创作。萧红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 索,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在爱情经历上,她曾与多个男性有过 情感纠葛,但最终选择了与萧军共同度过了一段动人的时光。
三、女西医在社会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
其次,女西医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面对 瘟疫和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女西医需要挺身而出,承担起防治和救助患者 的重任。然而,由于她们在卫生防疫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相对有限,往往面临着巨 大的压力和困难。
四、女西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四、女西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内容摘要
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女的职业身份认同和个人 身份认同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她们通过从事新闻工作实现了经济独立和社会 地位的提高,进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社交网络和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她们 往往强调自己在新闻业中的性别优势,如更具同理心、更善于发现细节等,从而 在职场中树立独特的专业形象。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民国时期,女的出现为新闻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性别 与职业身份认同的独特视角。本次演示将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研究,探讨性别 与职业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

浅论女性摄影师的创作视角

浅论女性摄影师的创作视角

这一细节 , 传达 出所她拍摄作品的主题 , 不
得不说是非常巧妙的。 同时注重 细节也 体现 在摄影 师对 拍摄 对象的细致观察上 , 女性 摄影师在凭借 自 身
喜好选择合乎感觉的拍 摄对象后 , 会进入 到 拍摄对象 的生活环境中 , 共存而不干涉 ,观
察而不默然 。 深 入到主题 的背后 。用镜 头捕 捉更具张力 的摄影 画面 。 细致的观察他们的 生 活环境 、生存状态 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 用 自己的心路历程反映 出一个又一个 动人的故事 , 揭 露出一个时代 的精神面貌、 社会环境 和生存状 态。这种从 细节着手 , 以 小见 大的方 式正是 女性摄 影师们 拍摄 的 内 涵所在 。 ( 三 )创作情感细腻 相对男性而言 ,女性更为细腻 ,更 为敏 感, 所关注的问题也更倾 向于女性 自身 。 女 摄影师多娜 ・ 费拉托将视角聚焦于曾经被人 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的问题 : 家庭暴力 。 她 认 为 自己发现 了人类生活 中一些更为原始、 更为隐秘 的东西 。 并开始 了长达 l O年之久 的拍摄 主题 ,来记 录男人 对女人 的家 庭暴 力 ,并在 1 9 9 1年出版了引起轰 动的书 《 与 仇人一起 的生活 》 。她关 注这些 遭受家庭暴 力的女人 , 被 自己深爱的人施 以暴力后 内心 那种痛苦纠结 ,当爱转化为恨 的时候 ,维系 家庭 的力量瞬间瓦解 , 孩子也成了家庭 暴力 的牺牲 品。 这 些以家庭暴力纪实 、现场的 目 击和深人人心 的细节刻画 ,以同情 、关怀和 细腻 的观察力 。揭示 了一 个惊 心动 魄的主 题 ,让人们更多的关注到 自身的家庭 , 让那 些有爱 的和 没有爱 的家 庭都感 受到 一种无 名的震撼。 当多娜见多了这种 家庭悲剧 , 这些负面 的情 绪也会 影响 到她 自身 ,就 像她 所说 的 “ 如果你看到了人们最糟糕 的一面 , 你就 可 能很难想象最好的是什么。 ” ② 随后 ,她将 视角放在了一个更加柔情的世界 :以寻找爱

民国时期摄影艺术探析

民国时期摄影艺术探析

民国时期摄影艺术探析作者:韩锐来源:《艺术评论》 2018年第9期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动荡带给整个国家巨大的变化。

19世纪摄影术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初摄影术才进入大众视线。

五四运动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带动了画意摄影的发展,中日战争的爆发,促进了纪实摄影的发展,民国摄影与国际摄影同步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民国时期摄影理论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并未作为大众艺术,而是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无法被接纳为艺术。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很多民国文化开始关注摄影术,特别是著名思想教育家蔡元培将摄影术定义为一种应用工艺,与图画具有相同的艺术性。

出版家张元济、历史学家顾颉刚、画家丰子恺、徐悲鸿等人都认同摄影的艺术性,随着文化名人提高了对摄影的关注度,社会增强了对摄影内涵的关注,中国摄影也开始发展。

刘半农曾在中国第一部摄影理论著作《半农谈影》一书中嘲讽了商业摄影呆板的形象,提出了摄影是个人表达的观点,并将摄影分为“复写”与“非复写”两大类。

复写摄影是指对现实事物客观的记录,是摄影的本质属性,而非复写摄影是指在对现实事物客观记录的基础上,增加作者的思想,反映摄影者的情感。

同时,刘半农提出了“美”“艺”“术”结合的美术摄影概念,运用传统美术绘画的色彩、构图、影调等手法类比推出美术摄影的创作手法,与西方画意摄影艺术理念基本相同,并探索了“清与糊”“透视糊”“美术糊”与构图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摄影审美体系,可以说这些理论是对当时摄影理论的一大推动,也为当时的摄影术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二、民国时期的摄影风格摄影初传入中国时,受到经济、技术、摄影师地位的制约和限制,摄影术作为匠人手艺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摄影术也仅仅是记录社会的工具和手段,无法被称为高雅艺术。

进入20世纪,干板和软片的出现带动了摄影术的发展,摄影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摄影的普及。

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知识分子加入了摄影行列,推动了摄影艺术向高雅艺术发展。

民国时期报人的信仰——以邵飘萍为例

民国时期报人的信仰——以邵飘萍为例

民国报人的信仰——以邵飘萍为例民国,实乃多事之秋,报人当何以自处?有那叱咤一时者如何海鸣,矢志不渝者如成舍我,亦有随波逐流者如陈布雷,变节沦落者如陈彬稣……如果用一幅画像来比喻,民国报人应是灰、白、黑各色俱全的群像。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他们的信仰应该是红色,最激情的红、最深沉的红、最隽永的红。

苏格拉底(Socrates)有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

”同样,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深度的人生亦不值得过。

邵飘萍,用自己短暂的四十年完美诠释了这样的人生信条,用满腔热血染红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新闻救国”的信仰。

这是一个国家的幸运,也是一个时代的幸运。

“一个真正具有自由意识的人,不会把自己围困在昨天的城堡里,他必定要寻找通往明天的道路。

留守不会出错,这是明明白白的;但是我宁可赞美那些听从内心的指引——所谓时代的召唤到底要回到个人的内心。

”那个年代,是昏暗的,几乎一切的一切都葬身于苟活、物质和战争当中,更惘论什么理想、什么信仰。

面对这样一个纷乱、复杂和破碎的国家,基于对理想的向往和灵魂自由的追求,为能够争取一点民族人格的独立,抑或是为了能摆脱某些外在压力的裹挟。

“新闻救国”成了他的信仰,为了这信仰他创立通讯社、独立办报纸,最终他为了这信仰抛头颅、洒热血。

然与之同办《一日报》的陈布雷随波逐流,最后“自弃自了”、与世长辞;飘萍却在信仰这条路上愈行愈远。

他揭露丑行,他抨击时政。

他捍卫了对罪恶的敏感,他毫不宽假地对卖国政府,以及那些罪恶的当权者施以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抨击:我不是你们的朋友,更不是你们的奴仆,而是你们的敌人。

呜呼!振青之志,犹在侪辈之上!1926年4月26日4时30分,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记忆的带血黎明。

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

行刑者用马枪朝其脑后射击,子弹从右眼穿出。

祖国的大地就这样接纳了她忠诚的儿子。

这个一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新闻的男人,死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消息是:新闻巨擘临刑前,长袍马褂,向监斩官拱手施礼道:“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从容就义。

教你拍民国风知性女性人像片

教你拍民国风知性女性人像片

教你拍民国风知性女性人像片教你拍民国风知性女性人像片导语:旗袍文化是民国时期一个典型的缩影。

旗袍的设计结合中式的风格和西式的审美,注重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特色是把女性端庄、婉媚和含蓄的特点彰显出来。

因此,我们在拍摄民国旗袍风格知性女性人像片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模特的选择:气质当先、优雅端庄要恰当的表现出民国时期那些敢于解放自我的女性先驱们的知性风采,在选择模特时候就要在模特的气质上下功夫。

而《玉人引》这组片子的模特本来就是一位端庄、知性的都市女性,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喜爱。

因此在气质和外形上就无形中与民国的知性女性有着一些神似和形似。

二、场景的选择:书院、四合院、古镇、园林拍摄这类片子的最佳去处有仿古的书院、四合院、茶楼、古镇和园林等等,不一而足。

得益于近年来大肆新建的古镇和茶楼等,这方面的场景应该是非常好找的,就算是一般的仿古茶楼也是非常愿意咱们应影友去拍片,这也算是一种宣传。

当然如果你有忽悠的神通,人家给你免费拍也不是不可能的。

茶楼环境图三、道具和首饰的搭配:书本、笔墨纸砚在道具的选择上只需要紧扣知性即可,比如书本、笔墨纸砚等,不需要过多繁复。

首饰方面也不需要珠光宝气避免堕入阔太太的窠臼。

下图就使用了书本和未佩戴任何配饰的搭配,既展示了民国知性女性的求知、求真的执着也没有其他配饰来抢去旗袍所展示的女性曲线美,自然有种端庄、温婉而又自强的神韵。

有了以上的基础和铺垫,我们就要考从不同的角度/镜头方面来展示这种知性女性的美丽了。

以下6点是我所想到的,可算作抛砖引玉,四、从以下6个角度体现知性女性美1:既然是摆脱了封建的窠臼和羁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那个时代女性自信、恬淡、含蓄的微笑2:那个时代的女性还有一种古之大家闺秀的端庄、含蓄的柔美,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女性之所以充满吸引力的最大魅力所在。

3: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外面翻天覆地变化着的世界的渴望。

4:优雅的小憩。

花枝招展的民国女记者

花枝招展的民国女记者
W ENYUANJUANY JNG 文 苑 镌 影
花 枝 招 展 的 民 国 女 记 者
◎ 刊、金 岭
辛亥革命 之后 ,女性记 者逐 渐多了起来 , 尤 其到 了 20世 纪 三 四十 年代 ,女 记 者更 是 以一个群 体的方式 登上新 闻舞 台 ,成 为中国 传媒 界一支不可或缺 的重要力量 。
石评梅在 高君宇墓畔
2018.03.下/文史精华 l 51
文 苑 镌 影 W ENYUANJUANYlNG
了。她 曾与 吕碧城 、张爱玲 、萧红一起 被誉 为 “民国四大 才女” ,而其 办报办 刊经历也 最为丰 富 ,几 乎可算 得上是 职业报人 。1924 年 11月 ,石 评梅 就 与好 友 陆 晶清等 编辑 出 刊 了 《京报 》副刊 《妇 女周刊 》。她 以犀利 的笔触 ,揭露 抨击社会 黑暗势力 ,激 励人 民 的革命斗志 。1926年上半年 ,石评梅又 与陆 晶清等 编辑北京 《世 界 日报 》副刊 《蔷薇周 刊 》,编辑工作之余 在京则从 事文学事业 , 最初 以写诗歌 与散 文为主 ,当时即被称为北 京著 名女诗人 ,到后 期还创作 了不少优 秀的 短篇小说 。在石评梅存 留世间的有限照片中 , 就 以学生装居多 。
起初 由女性来 跑外 勤 ,也就是 我们 今天 所 说 的外出采访 ,主要是 考虑到女性 采访 妇 女 新 闻 比较方便 ,因此她们 一 天到晚 只在 东 家太太衙 门里窜进 ,西 家夫人公馆 里窜 出 , 打听一些 开会 、慰 劳 、保 育之类 的消息 。但 由于女记 者们本 身的努 力和修 养 ,采访 圈子 逐 渐扩 大 ,采访能 力也逐渐 被社会 所认 可 , 记 者随之成 为女性 自身解放 和争取 文化领地 的一个重 要职业 。这 些女记 者走 出家 门 ,走 向街 头 ,勇敢地 和男 人们竞 争 ,同时亦不忘 19己 的女 儿身 ,爱 好红装 ,穿着 时髦 ,体 现 了新 女 性 追 求 时 尚 、大胆 前 卫 的特 色 ,因 此 更 加惹 人 注 意 。在 女 记 者 的服 饰 中有 两 种款式最为显 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摘要(本workshop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医学,教育,工程,法律等(代发――发表通过后付)、课题论文、毕业论文写作(包修改),以及演讲稿。

企鹅球球:158--350--1711)我国的摄影艺术的发展从照相机传入中国内地以来,就随之兴起了。

清朝时期,就有西方的探险家到达中国,并带来照相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对这样的先进科技是排斥的,也是不接受的,认为拍了照片就会失去灵魂,这种愚昧的观念,导致照相机等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推行并不顺利,然而总是有大胆尝试第一个词螃蟹的人存在。

到了民国时期,世界普世价值观和民主观念传入中国,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府,随之各种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尤其是女性的崛起,摆脱了旧的社会观念的束缚,开始走上政治经济舞台。

在摄影艺术领域,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大有人在,这些女摄影师大部分不愿意被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这样的封建道德束缚和绑架,从他们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些女摄影师内心独白,让我们穿越到民国时期跟着这些女摄影师的视角,一起他们通过自己手中的照相机观察这个世界。

本文着重分析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和独白,丰富摄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研究【1】。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视角;独白目录摘要 (1)一、前言 (3)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 (4)(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 (4)(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 (4)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 (4)(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 (4)(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 (5)1、民国时期女摄影师作品展示的独特视角 (6)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 (8)结论 (8)参考文献 (9)一、前言近代中国摄影分为三大阶段: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前30年、改革开放至今。

之所以研究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读女性摄影师的拍摄艺术视角和独白,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辉煌,也是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一段研究历史。

即使现在的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摄影艺术却从未超越民国时期的成就,一方面是由于民国时期是摄影艺术刚兴起的阶段,那个时期的摄影艺术几乎都是开头,因此现在很难超越经典;另一方面,当代摄影技术的进步,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所见所闻,人们讲的多了,也就很难真正的去欣赏每一幅摄影作品,不像民国时期,当时照片等影像对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新鲜的,照片也不像现在那么泛滥,民国时期的文人骚客和普通民众有那种闲情雅致去静下心来欣赏摄影师的作品【2】。

民国时期是女权兴起的一个开始,那个时候的女人开始追求思想解放、性解放、政治解放,要求与男人一样平等,这个时期的女摄影师也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因此,通过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的作品,可以有效的帮助后世解读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思想观念、女权主义等方面的社会思潮,其中摄影艺术的分析对于现今的摄影艺术都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3】。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性格分析(一)民国时期摄影艺术的兴起在民国时期阶段,中国摄影艺术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硕果。

那时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率先提倡在学校里实行西式审美教育,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四育”。

当时摄影艺术的社会地位和美术的社会地位是平起平坐的,当年著名的美术界大师张大千和郎静山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多次为郎静山充当模特并共同探讨绘画和摄影艺术的关系。

郎静山后来辞去上海时报的摄影记者,全心身地投入到他的集锦摄影创作中。

他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成就和徐悲鸿、丰子恺、齐白石等大师齐名【4】。

(二)女性摄影师的特立独行在当时反对封建传统,提倡新生活运动中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

所谓女摄影艺术家不仅需要拥有个人的摄影器材,不受任何媒体指派、完全独立进行构思创作、独立完成或在本人监制下和他人合作完成摄影作品的成品,或群体、或社团、或个人靠画廊展出并出售自己的摄影作品,这对于女摄影师而言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

尽管民国时期中大多数女摄影师的生活来源并非靠出售摄影艺术作品来维持,因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医生、电影公司摄影师、照相馆老板或摄影师、公司高级职员等。

作为一名女摄影师,除了独立完成创作以外,还必须具备另一项更重要的智慧和才能,那就是必须独立创意、策划、制作并完成、或是在自己的监制下交由合作伙伴或他人完成作品的最后成品,这才是作品的原作。

任何艺术品都必须经过原作的公开展示,和受众面对面现场交流,才会和受众产生共鸣,才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无法割舍的情结或予见到这件艺术品存在的升值潜力,最后达到货币交换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大都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富有思想【5】。

三、特殊性格造就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独特视角和内心独白(一)民国时期女摄影师简介民国时期的摄影团体虽然异军突起,但是女性由于刚解放,从事摄影艺术的也不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几位,本文将列举2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并分析他们的作品,这二位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分别是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见图1),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青年时期赴日本求学,回国后在浙江省省立一中教美术课,人们熟知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曾是她的学生。

上世纪30年代初,在《图画时报》、《中华摄影杂志》上,时常能见到金耐先拍摄的照片,除此,她还参与了北平光社的摄影活动【6】。

图1:金耐先(右)图2:顾淑型摄影家顾淑型,顾淑型(1897~1968)是我国的女摄影家之一,1897年生于江苏省无锡,是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代表,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中国摄影学会服务部主任。

顾淑型早于1917年在国外求学期间就爱好摄影,此后就对这门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见图2)。

(二)民国时期女摄影师艺术作品展示江南女摄影家金耐先女士的作品引用自祝帅和杨简茹著述的《民国摄影文论》顾淑型女士作品引用自梁志文著述的《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及其版权保护》1、民国时期女摄影师作品展示的独特视角(1)金耐先女士为代表人像摄影派,通过觉醒的女性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解放,女性再也不用裹足、再也不用一辈子待在家里,而是可以念书、可以工作、可以教学了。

这不仅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女性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和解放只有女性作为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的快感,他们把所见的新鲜事物用镜头记录下来,反映了女性作为主人翁角色的一种思想独立,同时她们也通过摄影作品唤起了更多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金耐先女士是民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摄影师,也是觉醒最早的一批女性,他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注,金耐先女士曾留学英国,深受民主的影响,她也非常崇拜英国的启蒙运动,因此金耐先的摄影作品中大多是对人的关注和表现。

她通过对不同学龄的学生拍摄,期望唤醒社会对于新式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摄影师对生活的感悟的一种体现,这也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多符合当时对于民主的诉求和对人性解放的关注,他的镜头下,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仿佛展现了中国的未来也一样充满阳光,他从各个角度展现人的美。

如图3,一群朝气蓬勃身穿短裙的女孩子,现在看来似乎是非常平常着装打扮,但是穿短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开放和大胆的,因为刚从封建社会走出的中国,对这并不能打心眼里接受。

通过这样的取景拍摄,非常注重照片的结构美,照片中女孩子分成两排,或坐或站,极大的反映了当时的女性对于解除禁锢的需求和愿望,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女孩子的乐观开朗,以及想要投身社会做出一番成绩勇气和决心,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

图3:身穿短裙的女孩们(2)顾淑型女士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派,他们热衷于祖国景物的拍摄。

民国时期,中国战乱不乱,国家的大好河山在不断的被破坏,受伤的不只是普通老百姓,还有祖国的各种自然环境,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环境的破坏也激发了摄影师的爱国热情,他们用镜头表现著名的景物,企图唤醒当时的政客和军阀以及社会大众。

封建社会时期,国事向来都是男性参与的,顾淑型为代表的景物摄影,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关于和平停战的思潮,顾淑型女士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奉献了青春。

摄影师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和金耐先女士的风格迥然不同,顾淑型女士的作品大多是景物,民国时期思念开放,百家争鸣,摄影界也是如此,百花齐放。

顾淑型女士独辟蹊径,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唤国人关注自己国家的大好山河,从另一方面,也是让作品告诫国民,爱护自己的国家,这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也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如图4、顾淑型女士拍摄的长城,她采用了黑白色彩,把长城的形象拍摄的苍劲有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给人一种很宏大的视觉效果,意境非常的深刻,光线的把握也恰到好处。

把长城等著名的景物以图片的形式发表出来,丰富了广大国人的见识,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很少能有人亲眼见到过长城这些景物。

因此顾淑型女士的景物作品对于开拓国人的自然视野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图4:长城2、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内心独白不同性格的摄影师所创作的作品必然反映出作者的相应的性格,就像作家一样,鲁迅的文风充满战斗力,郁达夫的文风浪漫优雅,胡适的文章更多的是学术研究。

可以看到,摄影师也是同样如此,相机可以说就是摄影师的一双眼睛,在平常人眼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人识人。

但是在摄影师眼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人不一定是人,因为照片作品上凝聚了女摄影师的内心独白,这是一种怎样的内心呼唤呢?民国时期的摄影艺术大部分还是写实为主,反映了女摄影师内心对于真实世界的渴望,他们愿意从家里走出来,愿意像男人一样走遍大江南白,增长见识,他们也打心眼里愿意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人打交道。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或许根本察觉不到,因为匆忙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那些细节。

我们甚至太过匆忙,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照片本身素质不可能高,因为你对一个地方不了解,观察不够。

再次说到莫奈,他可以在同一个地方画上二十幅画,只是因为光线的变化导致了画面的变化。

他画杨树,快速的画只是为了记录飞快流逝的光影,所以他真的很需要一部相机。

世界的丰富多彩本身就来源于不停的变化,延时摄影就很好的说明了变化是能创造神奇的。

所以因为大自然的存在,让摄影师心存感激。

在摄影师的相机这双眼睛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

通过摄像作品的人文表达和诉求,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表现手法的突破,进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精神的灌溉,民国时期的女摄影师在历史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这也极大的促进了女性内心的解脱,他们不用再把灵动的心关在一个小笼子里,他们要到广阔的草原上驰骋,母系氏族时期,是广大女性为主导的天下,那时的他们可以说是最为悠悠自我的年代,然而长久的封建社会把他们给挤压的喘不过气来,民国结束了封建专制,女人再次重归到正常的人文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