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1. 引言1.1 介绍《喜福会》的背景《喜福会》是由著名作家蔡骏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融合。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承担了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充满着母爱和关怀。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她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逐渐展现,引发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通过《喜福会》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式母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
母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情感之一,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母爱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中,还体现在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中,展现了中国母亲对家庭的牺牲和奉献。
通过《喜福会》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式母爱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魅力。
1.2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一种共同的沟通桥梁。
母爱是普世的情感,尽管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母爱所传递的关爱、包容和理解是人类共通的。
通过探讨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的表现,可以让观众深感到母爱的伟大和普遍性,从而超越文化差异,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2. 正文2.1 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中国式母爱的特点在《喜福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式母爱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维系。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爱无处不在,她为了孩子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
这种牺牲奉献的母爱观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体现了母亲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坚守。
中国式母爱还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怀。
在《喜福会》中,母亲对主人公的行为和成长给予了很多关注和引导,她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

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作者:于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自我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47-03一、谭恩美及其作品《喜福会》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舞台上,女作家无疑是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她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震撼了美国文坛,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女性,她们在作品中竭力再现被遗忘和忽略的华裔移民的历史,并以真实的笔触揭示华裔女性作为“边缘人”在美国主流社会所遭遇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自我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众多的华裔女作家中,谭恩美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继汤亭亭之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界又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后起之秀,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9年,谭恩美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之后又接连出版了《灶神之妻》、《一百种神秘的感觉》、《接骨师之女》和《拯救溺水鱼》等四部小说。
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此书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40周之久,销量高达500万册,受到了主流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谭恩美因为此书被誉为当代能触及人们心灵的讲故事的高手,其作品被认为开创了美国小说的一种新体式。
美国华裔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华裔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邹丽丹;牟为姣【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摘要】美国华裔影片《喜福会》的艺术魅力不仅来源于创作人员对于女性主义主题的成功诠释,更重要的是,通过母女两代华裔女性在走出现实生存困境和文化属性迷惘的心路历程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平等、公平、和谐的渴求以及对建构以此为终极价值取向的种族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愿景。
%The artistic appeal of the movie Joy Luck Club comes not only from the successful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inistic themes about American Chinese, more importantly, from the display of the eagerness of American Chinese women for equality, fairness and harmony and the vision to reconstruct the eth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rough the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struggling to get out of the current living and cultural dilemma.【总页数】4页(P54-56,36)【作者】邹丽丹;牟为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相关文献】1.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构建——《喜福会》的解读 [J], 杨东英;李丹珊2.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J], 陆丹路3.小说《喜福会》中生态女性主义下的文学解读 [J], 吴雷达4.从《喜福会》解读美国华裔女性身份认同 [J], 杜苏容5.从沉默到觉醒:美国华裔电影中的女性言说——以电影《喜福会》和《面子》为例 [J], 周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关键词】:文学;《喜福会》;女性主义1.介绍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因此备受关注。
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负盛名。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
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续,都是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但谭恩美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动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
《喜福会》讲述了母亲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母亲们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以及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2.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从东方的“边缘化”到西方的“双重边缘化”——浅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
从东方的 “ 边缘化 ” 到西方的 “ 双重边缘化 ”
( 一 )谭恩美本体的 “ 边缘化”根源 中国有着源远 流长的历史 ,这种历 史也注 定了成 为传 统 思想 的植根沃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男人为天 ,而女人
只 是 男人 的 附 属 品 而 已。 因 此 ,无 论 是 物 质 上 还 是精 神 上 , 女性一直 是社会 主流中的 “ 他者 ”,没有地位 ,更没有 自己 的声音 。早期 的美国虽然提倡人生而 自由、独立和平 等,但 在移 民文 化 中通 常认为 华裔 移 民是愚蠢 、无 能 、低 级 的群
。
引言
女性 主义可以追溯到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社会 的 妇 女 解 放 运 动 。 这 一 女 性 主 义 思 潮 给 东 西 方 的 文 化 界 和 思 想界都带来 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冲击 。谭恩美就是在这种社会 思 潮 中进 行 创 作 的 。 在 一 个 中 国 移 民家 庭 出生 成 长 ,谭 恩 美 受到来 自中国和西 方两种文 化的教育和影响 ,特殊 的家族 史 赋予 了她一种特殊 的生活视角,作为女性作家 ,女性 意识在 这种跨文化背 景下 变得尤为凸显 。现 以她的第一部 小说 《 喜 福会》为例,分析谭恩 美作 品的女性主义观 。
体 ,受到各种各样 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歧视 。而 女性 ,作为
相 对 于 男性 为 “ 他 者 ”, 在 美 国 同样 长 期 受 到 男 权 主 义 社 会 的 压 迫 , 在 社 会 的 各 个 层 面 都 无 疑 是 弱 势 群 体 。 、社会认 同、社会福利 等方面都 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谭恩美本人 是出生并成长在美 国 的第 二代 华 裔 , 因 此 具 有 双 重 文 化 环 境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和 典 型 的美 国式 文 化 。
从《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的故 事 同样 体 现 了男 权文 化 对 女性 的摧残 和 压 迫 。 在 《 福 会 》 , 安 梅 小 时 候 就 失 去 了 父 亲 , 和 奶 喜 中 许 她
奶 , 亲 以及 叔 叔 婶 婶 住 在 一 起 。 是 后 来 安 梅 的 母 母 可
龚 琳 达 还 只 有 两 岁 大 小 的 时候 , 家 人 便 给 她 选
恩 美 从 女 性 特 有 的视 角 出 发 , 以 女 性 作 为 小 说 着 力 刻 画 描 写 的对 象 , 用 女 性 特 有 的细 腻 笔 触 真 诚 地 袒
露着她 们灵 魂深处 的欢 乐与创 痛 ,深刻 表现 了文化
琳 达 已完 全 达 到 了 男 权 社 会 对 女 性 的 要 求 , 完 全 丧
失 了 自应 该 是 许 安 梅 母 亲
二 、喜 福 会 》 的 母 亲 形 象 《 中
1受 男 权 文 化 压 迫 的 母 亲 们 .
版 的 处 女 作 《 福 会 》便 是 其 中 的 杰 出 代 表 之 一 。 谭 喜
理想 女性 都 是 按他 们 自身 的道德 需求 来塑 造 的 , 即 要 有 “ 机 之 德 ” 是 “贞 女 烈 妇 ” 要 “ 言 寡 语 ” 《 停 , , 罕 。喜
福 会 》中 的 母 亲 吴 素 云 , 琳 达 , 映 映 , 安 梅 除 了 龚 顾 许
第 2 卷第 4 9 期
Vo . 1 29 . o 4 N .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n S ilSce c ’ oca i n e a
2 1 年 8月 01
Au g.,2 1 01
从《 喜福会》 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 主义
李 升 炜
( 西北 师范 大学 甘 肃兰 州 707 ) 300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252016年第11期电影《喜福会》剧照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透露出对西方男性中心主义的推翻。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电影并未采用传统叙事的形式,以女性主义为依据,从叙事声音、叙事模式和叙述视角等三个方面上,对电影深入探讨,分析作者怎样利用“讲故事”形式以此来表现女性意识形态,解析此部电影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喜福会》的叙事声音在《喜福会》这部影片中,赋予了女性群体很大的话语权,这本身就是对男权意识形态与西方男性话语的挑战。
在男权专制社会中,女性是属于弱势群体,处于被忽略、漠视的境地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
[1]长期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华裔女性更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下,谭思关并为采用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而是以妇女们自发组织的“喜福会”群体为叙事基础,让在故事中多个女性人物充满着叙事者的角色,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集体型的叙事方式就是为了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象。
从局部上而言,八个叙事者都是各自先后分两【作者简介】张媛媛,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外语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孔倩云,女,河北邢台任县人,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HB12Y022)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HB12Y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张媛媛 孔倩云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次进行叙述,好像是个人型的叙事声音,有时像妈妈对女儿的絮絮叨叨,又有时像女儿对妈妈的小声牢骚,同时也像母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无意之间,将各自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落出。
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似乎与群体中个人轮流发言形式有些类似,很像一句句歌词,最后组合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
漫议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

男 性 的角 色 显 得无 关 痛 痒 ,而 父 亲 的角 色 几 乎 缺席 的 ,
的 残酷 经 历 以及 对两 性 关 系 的难 堪 回忆 和 最后 采 取 的极
或 者 刻 意 被 省 略 。每 个 女 儿 的 父 亲 ,甚 至 四 位母 亲 的任 端 行 为 ,让这 些 从 小 在 美 国 长大 的女 J M ̄ ' J 终 于能 采取 平 何 一 位 父 亲 都仅 仅 作 为 故 事 固 定元 素 存 在 。无 论 是 在 危 和 而理 性 的方 式 思考 处 理 自己的婚 姻 ,维 护 自我 尊 严 。 机 之 中拯 救女 儿 的 , 还 是在 死后 使 女儿 觉 醒 的都是母 亲 , 当 罗丝 仅 凭 最 后 的一 席 话 ,字字 平 静 而震 撼 的敲 打 丈 夫 父 亲 只 是失 语模 糊 的身 段 。尽 管君 的 父 亲 在结 尾 的篇 幅 的 内 心 ,那 场淋 漓 的大 雨 洗 清 了罗 丝 的 思维 ,使 她懂 得 较 大 ,但 也 仅 承 担 了讲 述 君 的母 亲 的过 去 的 任务 ,这 个 在 世界 上 生 存 的 意义 ,这场 尊 严 之 战 也重 新 得 到 了 丈夫
四个 女 人 与每 个 在 美 国打 拼 的华 侨 一 样 ,隐藏 在 背
一
个世 纪 , 中国 女性 不 断 地 在社 会 和 家庭 中找 寻 自己 的
后 的都 是 一 段 在解 放 前 期 看 来 波澜 不 惊 但 于 现 在来 说 扣 位 置 。这 种 从 忍 辱 负重 的典 型 东方 旧女 性 ,到 试 图割 舍
是 为 了突 出 在女 性 解 放 的 道路 上 的 自救 。母 亲在 这 里 象 非 爱情 所 能 比拟 ,她 们 渴望 女 J Mr J 不再 承受 自己曾受 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40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41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42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43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44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45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46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47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48 论中国的归化异化49 Pragmatic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Viol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Observance of Politeness Principle50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51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52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53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54 论《西风颂》背后的精神力量55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56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57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58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59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60 重复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61 Th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in Senior High Schools62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63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64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65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66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67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谈汽车品牌名称的翻译68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6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研究70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71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72 英汉语言与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73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74 在仙境中成长——《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主题研究75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Middle-School English Teaching76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77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78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79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80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81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82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Interpersonal 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ulture83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8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8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86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87 浅析美剧台词中幽默的翻译——以《绝望的主妇》为例88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89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90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9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92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93 探究中学生厌倦学习英语9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95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96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97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98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99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100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01 立法语言模糊现象研究——以刑法为视角102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103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104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05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106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107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108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109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110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111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12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13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114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115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116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1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18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19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120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121 “赞同”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22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123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124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12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126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27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128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129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30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31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132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33 从文化视角看部分英汉习语的异同134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135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6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137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38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39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140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141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42 从宗教建筑看中西文化差异143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144 五官习语的翻译145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46 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147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48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149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150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1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52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153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154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155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15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57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5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 Languages159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160 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161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62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63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164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65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166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67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168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169 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170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71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172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17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174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75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76 论《小妇人》中女性人物塑造的两重性177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78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179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180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181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182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83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8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185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186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87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188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189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90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191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192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193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194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195 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的罪恶的探究19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97 “垮掉的一代”没有垮——简析《在路上》中年轻人的生活观198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199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200 颜色词的英汉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