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101次求婚》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101次求婚》【摘要】电影《101次求婚》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主角女性角色的塑造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展现了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中的平衡挑战。
男女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分析揭示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有偏见,女性角色的情感表达则突显了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女性主角敢爱敢恨、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展现了女性的自我肯定和坚强意志。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爱情观念强调了平等和尊重,呼吁打破传统爱情模式。
女性主义角度对电影的解读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启示我们要尊重女性的选择和价值,反思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并倡导平等和包容的爱情观念。
【关键词】电影《101次求婚》,女性主义角度,主角女性角色,权力关系,女性职业,家庭态度,情感表达,爱情观念,解读,表现,启示。
1. 引言1.1 介绍电影《101次求婚》电影《101次求婚》是一部由陈可辛执导、张小娴编剧的爱情喜剧片,于2013年上映。
故事主要讲述了女主角方所(郑秀文饰)为了收复前男友旺仔(张孝全饰)的心,不惜在一个夏天里每天提出一项新的求婚条件,希望能够重新得到他的爱。
然而在经历了101次求婚之后,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怀揣真心的人,最终与新男友晚车(吴彦祖饰)走到了一起。
这部电影在女性主义角度下展现了女主角的坚强、独立和勇敢。
方所是一个职场女性,她敢爱敢恨,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不再盲目迁就男人。
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情,不愿被动等待。
电影通过女主角的成长和改变,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幸福过程中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女性主义角度让我们看到,女性不应该被定义为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是应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1.2 女性主义角度如何影响对电影的看法女性主义角度对电影《101次求婚》的看法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权利和平等,观众在从女性主义角度观看电影时会更加关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情感表达以及对职业和家庭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审视电影中男女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是否存在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摘要】《冰雪奇缘》是一部充满女性主题的迪士尼动画电影。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在主要女性角色分析中,艾莎和安娜被认为是塑造女性力量和价值观的代表。
艾莎的解读显示了她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还是一个深受伤害但最终找到力量的形象。
安娜则展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
在女性关系的探讨中,电影呈现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支持。
女性主义元素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塑造自己命运的能力。
本文指出了《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主义的重要意义,以及观众在观影时应该从女性形象中获得的启示。
通过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冰雪奇缘,女性形象,艾莎,安娜,女性关系,女性主义元素,重要意义,启示1. 引言1.1 介绍《冰雪奇缘》电影《冰雪奇缘》是一部由迪士尼制作的经典动画电影,于2013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两位王国公主艾莎和安娜之间的姐妹情谊和冒险经历。
艾莎拥有冰雪神力,但因为无法控制而导致王国永远冰封,安娜则努力寻找解救王国和姐姐的方法。
在旅途中,她们遇到了一群有趣的角色,一起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成长。
《冰雪奇缘》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动画画面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影片中塑造了多维度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的勇气、智慧和独立精神。
影片也探讨了女性之间的关系和互助,为女性主义主题提供了有力的表现平台。
通过对《冰雪奇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挑战,以及她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坚强与智慧。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重要性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这部电影展现了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独立性,挑战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刻板印象。
通过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这些角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关于女性力量、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的议题。
女性主义视角也能帮助我们审视电影中的性别关系和权力结构,揭示其中存在的隐性偏见和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冰雪奇缘》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冰雪奇缘》是一部备受关注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不仅在影片质量上获得了普遍好评,更在社会议题和深层文化内涵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义。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影片中的女主角艾莎和安娜。
艾莎作为女王,不仅有着令人艳羡的外貌和魔法能力,更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不愿意被拘束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决心去改变命运和捍卫自己的权利。
她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解放和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与女性主义理念中对女性自主和自由的追求密切相关。
与艾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娜,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勇敢善良的女孩,她在整个故事中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和寻找真爱。
安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她没有等待王子的拯救,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勇气去挽救姐姐和王国。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清新可爱、坚强独立的感觉,与传统女性形象中的柔弱和依赖有所不同。
除了艾莎和安娜外,影片中还有其他一些女性形象值得关注。
比如安娜的朋友奥拉夫,她是一只聪明机智的雪人,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一个自由、乐观、不受限制的形象,她不断的解放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这种形象也与女性主义的坚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念相契合。
在影片中,女性角色所展现出来的人性、情感以及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都与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她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柔弱、依赖的“公主”,而是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力量。
影片中也有不少反面角色,比如安娜与艾莎的父亲国王,以及安娜的未婚夫哈恩斯。
他们代表了传统意义上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自由和权利的限制和束缚。
特别是哈恩斯,在影片中以雄霸的姿态试图阻止安娜和艾莎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他占有和控制的意图使得他成为了一位典型的反女性主义形象,也成为了安娜与艾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障碍。
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冰雪奇缘》所传递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美剧《致命女人》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美剧《致命女人》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美剧《致命女人》是一部探讨女性权利、自由和独立的电视剧,以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权力斗争和自我认知等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致命女人》进行分析,探讨该剧如何呈现女性形象、探索女性命运,以及如何体现了女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和挑战。
该剧的情节设定和主题赋予了女性强大的权力和独立的形象。
主人公贝丝(Beth)和里奇(Ruby)是两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在面对生活困境和社会压力时并没有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命运。
她们不愿做被动的受害者,而是选择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种塑造了女性的积极、自信和坚强的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不断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精神。
剧中同样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不论是贝丝还是里奇,她们都在家庭、职业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贝丝要照顾家庭,同时还要应对工作和个人发展上的压力,而里奇则需要兼顾家庭和职业,并在权力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面临多重角色和压力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性别歧视、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的不公平。
该剧还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无论是独立自主的贝丝、勇敢坚强的里奇,还是个性鲜明的女性反派,她们都展示了不同的特质和命运,彰显了女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这种把握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包容性和关注每个女性个体的独特性,反对把女性简单归类为某种特定的模式。
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致命女人》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的权力斗争。
贝丝和里奇在处理与家人、伴侣和同事之间关系时,都要不断努力平衡自己的权力和利益,面对各种挑战和机会。
她们既在家庭中要求得到尊重和平等,又在职场中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益。
这种对女性在不同场合中权力斗争的描绘,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权力不平等和斗争之道,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该剧还呈现了女性的自我认知和争取自由的过程。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电影《律政俏佳人》

【 关键词 ]女  ̄5 电影 隐性不平等 进步 t 4  ̄
d i 03 6 /.s .0 2 6 1 .0 10 .1 o: .9 9js 1 0 — 9 62 1 .70 8 1 in
相关背景简介 女 性 主 义 最 早 作 为 一 种 妇 女 解 放 运动 产 生 于 1 9世 纪 末 期 的法 国 ,
动 争 取各种 政治 权利 的社会 斗争 , 思想。 而且 包含着 在 法律、 教育和 文 化领 二 、电影塑造 的女性形象
域 内 批 判 与 建 构 的理 论 研 究 。 女 性 主 义 电影 是 女 性 主 义 研 究 的 一 个 方 面 。 电影 和 电视 作 为 再 现 社 会 的 主
处 受到 歧 视 。但 是 ,艾 丽 不惧 挑 战 , 最 后 用 自 己 的行 动 证 明 了 自 己 并 非
她会 三 天两头 涂指 甲油 ,出 门前往 手腕 和头 发 喷香水 、往 口腔 喷清新 徒 有 其 表 。 她 凭 借 着 自 己对 细 节 的 性 形 象 ,在 女 性 形 象 的 外 貌 、服 饰 剂 ,穿裙子时注意将腿毛刮干净等。 洞 察 力 和 生 活 经 验 ,打 赢 了 一 场 大 装扮、 专属 物 品、性 格、姿 态等 方 就连 艾丽 随 身带 的宠 物小狗 ,她 都
《 政俏 佳人 》实际上 是 一部 律
在 父 权 制 社 会 背 景 下 拍 摄 的 电 影。 14 9 9年 出版的 《 第二性 5 5一书 的作
要传 播媒 介 ,对创 造和 确 立各 种社 者 西 蒙 娜 ・ ・ 伏 娃 就 认 为 ,女 德 波 会成 规和性 别成 规来 说起 着十 分重 性 之 为 女 性 , 不 是 天 生 的 ,而 是 后 要的作用。【】 1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分析《温柔之歌》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分析《温柔之歌》《温柔之歌》是一部由古雷塔·葛韦格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女性在20世纪70年代的墨西哥城展开奋斗和探索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典型的女性主义主题,如性别歧视、自我认同、权力失衡等。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温柔之歌》,探讨电影如何以女性视角来叙述故事,并如何呈现女性在社会中的挑战和成长。
女性主义叙事学强调了女性在叙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过去的电影中,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配角或是为了推动男性主角故事情节而存在的角色。
在《温柔之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多的探索,她们的故事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主角克莱门西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坚强、独立、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她的成长和挣扎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影片以她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使得观众更加能够理解和关注她的内心世界。
女性主义叙事学也强调了女性在叙事中的声音和话语权。
在过去的叙事中,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压抑或是被边缘化,她们的想法和感受很少在故事中得到真正的呈现。
在《温柔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克莱门西娅不断地挣扎和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她在家庭和社会中面对的各种挑战,她对自己生活的期许和对社会的期待,都使得她对自己的声音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电影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行为举止来呈现她的内心世界,使得她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表达和呈现。
女性主义叙事学也关注了女性在叙事中的权力和身份。
在传统的叙事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弱势群体,她们的命运常常受制于男性的意志和支配,缺乏自我控制和决策权。
在《温柔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克莱门西娅不断地挣扎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权力。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电影通过她的成长和挣扎,呈现了女性在社会中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探索的过程,使得她们的权力和身份得到了更多的探索和呈现。
《温柔之歌》是一部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的电影,它以女性视角来叙述故事,让女性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多的探索和关注。
女性主义电影分析《芳芳》

影视文化概论作业(女性主义电影分析)学院:班级:姓名:懂得爱——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芳芳》影片的片头颇有深意:一男一女的侧面剪影,各自用嘴叼住长线一头,像拉锯一样,嘴越来越近,线越来越短,即将发生触碰的时候,一方立即弹开,线又被拉长。
来来去去,一直反复。
爱情中的试探、疑惑、逃避、被动和主动在此被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出来。
而更多时候,女方表现出了更多的主动性。
直至最后影片中男主人公用剪刀剪断绳子,留下了女主人公疑惑和失落的侧影,同时也拉开了下面要讲述的爱情大幕。
《芳芳》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从一定意义上表达并渲染了女性比男性更敢于表达爱情、敢于拥抱真挚的情感的性格。
影片一反常态的把爱情的主动权交给了新时代女性的手中。
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的进步,也从侧面暗示着,在这个社会,女性更多时候是在争取性别的平等性,而不是安详的享有着这一切。
影片《芳芳》也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欲塑造一个充满时代特征和饱满的女性主义观念的芳芳的时候,也塑造了一个深受儿时记忆困扰,一个欲爱不能,害怕失去的“猥琐”男。
这样做不仅衬托了芳芳女性主义的一面,也给了女性主义一个展现的机会。
下面,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结合“精神与性”、“相信”、“勇气”三个关键词做具体分析。
一、精神与性——一段精神恋爱的开始芳芳,一个活力、青春、俏皮、野性的女孩。
在影片第一次出现她的时候,她倒立着在一个雨夜从亚力的眼皮底下在漆黑的小屋中行走着。
然后他们第一次相识。
他们的故事也就从这开始。
在芳芳的私人小天地里,芳芳锁上门,想让亚力躺在她旁边,别的什么也不做。
芳芳枕在亚力的肚子上,他们一起聆听鸟叫声。
他们就像两个两小无猜的孩子一样。
此时他们谁也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接着有一天,亚力告诉狄为了保持他和芳芳之间的新鲜感他决定永远追求芳芳但不让她洞悉他的爱慕之情。
因为受到童年母亲不断更换性爱对象的影响,在亚力的眼中,性爱就是爱情的墓穴。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选题依据

4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女性意识觉醒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引导观众反思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传统观念,扩大女性主义的
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
T感H谢A聆NK听S
传统观念,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进步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对于塑造和传递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芭比》作为一部
3 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的电影,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容忽视。通过分析《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可以引导观众深入思考女性角色和性别平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综上所述,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 影《芭比》中女性意识 觉醒的原因 选题依据
xxxxxxxxxxxxxx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选题依据
目录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选题依据
1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展和进步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 选题依据
1 此外,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点考量
首先,当下社会对女性角色的传统定位和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女性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中往往面临更
2 多的压力和挑战。通过研究《芭比》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可以进一步反思和挑战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
4 影《芭比》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丰富电影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电影批评的
发展。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性别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
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
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
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
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
”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
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
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
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不合理的境遇的。
女性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社会公共话语平台中“失语”的困境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卫斯理这座波士顿以北10公里的女子学院里,全部是女学生和大部分由女性组成的教师团体,但是在掌握真正话语权的校董会中的实权人物是由男性充任。
当凯瑟琳小姐的第一堂课受到女学生捉弄时,真正的压迫感来自角落中的那位男性学监,因为他掌握着凯瑟琳授课的优劣的评判权。
学院运动会不是对体育精神的歌颂,而是对女孩子们早日得到上流社会绅士青睐的激励,跑步得第一名的女孩预示着她将成为最早找到归宿的幸运儿,在全体师生的祝贺声中,以结婚为女性幸福旨归的观念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着。
而作为男权话语培养下的产物,女学生贝蒂作为卫斯理学院迂腐教育思想的强力捍卫者。
身为校董事会资助人的女儿,贝蒂在这群女学生中具有强力的话语地位。
而这种话语并不是出自贝蒂自身的思考,而是作为男性话语对女性话语剥夺与漠视的代言人,是男权对女性间接压迫的行使机器。
在影片中最直接的表现,在同学中间,任何对于学院制度的质疑都将受到她尖刻的批评。
凯瑟琳的朋友、医疗室的护士出于保护女学生的目的向女孩们发放避孕工具,被贝蒂蓄意透露给学校,校方立即将其解雇。
贝蒂始终坚信只有维护家庭和社会所制约下的女性形象,并且将恪守这种制约看作是神圣的义务,与此同时,相信只有达到男性所认定的妻子角色才是女性幸福的所在。
讽刺的是,贝蒂按照她所理解的女性角色去生活得到的是不幸的婚姻,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中饱受丈夫的冷落,使她身心遭受了重创。
更深刻的冷漠真相是,贝蒂试图回到母亲身边来获得慰藉和支持,但同样是男权思想下产物的母亲冷酷地将其拒之门外,并将她的身份定位于他人之妻而非血脉相依的女儿,更不是性别上相惜的女性。
贝蒂实质上已遭到丈夫无情的抛弃,却在困境中只能孤立无援地独自苦熬,而被剥夺了做出离婚决定的权利。
正是基于现实中妇女类似困境的一再出现,女性主义才得以萌芽,随即女性主义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
二、觉醒凯瑟琳出现在卫斯理女校,不仅仅是作为美术史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出现的,因为凯瑟琳的第一堂课在讲授美术课程时便受到了女学生的嘲弄,卫斯理女校的女孩子们作为来自上流社会的名门闺秀知识底蕴是坚实的,但是她们缺乏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来自个人身份认证上的盲区,而凯瑟琳的到来无疑是带有启蒙性质的。
在凯瑟琳到来之前,女孩子们处于男权思想灌输下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对于个人身份的认同完全建立在交付于男性社会认同标准的基础之上,她们缺乏对于女性、个人命运的思考,甚至是主体性的认识,在丰厚的物质背后是个人意识的盲区,她们看上去是天之骄女,拥有无上的选择权利,实际上是家庭、婚姻、男权社会中的玩偶,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苍白而空虚的心灵,洋溢的青春一开始便要注定走向迂腐的婚姻坟墓。
凯瑟琳大胆地放弃了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入对女性觉醒意识的启迪。
在影片中,凯瑟琳抛弃了经典的古典艺术,继而转入对现代艺术的介绍,首先从视觉和眼界上打开了女学生的思考空间。
凯瑟琳将教师的工作看作是对个人理想的践行,这不可避免地与校方的教育理念相左。
当妇女们把家庭制度作为自身信仰,把结婚生子作为自我独立方式,把家庭主妇作为终身职业,把丈夫、儿子的成就看做人生骄傲,女性自觉地站在附属于男人的地位,女人们即使在摆脱父母的掌控后,仍然选择温顺地接受新主人——丈夫的支配。
凯瑟琳却选择了在男人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生存哲学,她的前卫思想颠覆了一成不变的经典艺术教学,将现代主义作品大胆引入作为实用教材。
凯瑟琳在给女学生讲授梵高之时,对她们说,梵高的绘画世界并不是描摹了一个他所看到的世界,而是表现了一个他所感受到的世界。
在凯瑟琳春风化雨的点拨下,女学生们从开始的蔑视这位出身平庸骑着自行车的女教师到尊重再到后来的灵魂共鸣,在卫斯理这座上流名媛聚集的小世界中,女学生展开了对自身女性命运的思考与抉择,她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长久以来所接收到的来自男权社会的信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是否就是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否是得到个人思索认证的,一直以来被忽视的自我心灵世界被打开,从蒙昧走向了理性的思考,女性自我权利的诉求以一种势不可挡之势开始萌生并壮大起来,这种诉求是代表了女性的个人思考,同时也是女性自身力量的象征。
三、反抗正如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中所说:“一个人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没关系,将来必将由整个民族来体验。
”凯瑟琳作为一个女性教师出现在卫斯理这样的女校、出现在上世纪大多数女性仍旧生存在男性话语权、对自身处境处于蒙昧状态的时代来说,她的行为与思想是超越时代的。
就其性格而言,凯瑟琳是觉醒了的女性主义者,作为反叛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对婚姻的弃绝,虽然在那个时代单身女性并不鲜见,甚至是西方有着女性独身的传统,在卫斯理学院中单身女教师也大有人在,但是就像凯瑟琳的房东南希为代表的清规戒律所异化的修女式人物,这些老处女们是用自己的贞洁与牺牲维持着传统婚姻观念,她们的独身恰恰是对禁锢女性的制度的配合,而不是反抗。
凯瑟琳恰恰与这些女性相反,她作为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新时代的产物,来自美国以思想自由前卫著称的加州伯克利大学,使她身上自有的女性意识得以凸显。
她甘愿离开加州的男友,就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证明自己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力量与社会价值,像凯瑟琳这样不甘心于女性固有地位的自觉意识,在当时忽视女性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氛围中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但其先锋性却有着启蒙意义。
然而琼与贝蒂在凯瑟琳的影响下,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贝蒂坚持固守传统婚姻制度,在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之后,她的母亲不顾其所受的痛苦,坚持要她为了保证荣誉,继续维持这名存实亡的婚姻。
贝蒂的母亲身为女性,却已经沦落成封建制度的帮凶来残害自己的女儿,对于女儿命运的支配是保证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
贝蒂对未来的憧憬幻灭之后,从凯瑟琳的反对者变成了最亲密的支持者,她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视角来重新评价自己的人生道路,重新开始寻找女性自身的人生意义,而从学业和职业中获得女性应有的社会权利与地位,最后她决定到纽约去求学。
而与此相反,凯瑟琳寄予厚望的琼在重蹈贝蒂的覆辙,看上去较为独立的琼,最终在制度面前低头,放弃了去耶鲁深造的机会,回归自己家庭主妇的命运。
这部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的影片一经问世,便受到多方关注,许多影评人将其看做是《死亡诗社》的女性版,尽管两部影片都是教育题材都关注了教育制度问题,但是切入点还是大相径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 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02).[2] 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英]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何力,李庄藩,刘芸,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4]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作者简介] 肖飚(1968—),女,北京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